家族期望与人生选择冲突中的白朴
——白朴之父白华《示恒》诗解读

2017-03-08 08:39甄飒飒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仕途

甄飒飒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家族期望与人生选择冲突中的白朴
——白朴之父白华《示恒》诗解读

甄飒飒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白朴出身书香门第,父白华与弟白恪皆求进于仕途。白朴却醉心于元曲创作,甘愿逍遥江湖。白华有《示恒》诗三首,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出白朴年少时即对仕途学问不甚在意,而喜好律赋之学,喜好游冶玩乐,走上了与父亲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道路。白朴的选择与他年少时饱经离乱有着极大的关系,他虽然辜负了家族的期望,却为元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流光溢彩的华章。

《示恒》三首;白朴;白华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在杂剧和散曲的创作上均有不俗的造诣,曲作风流蕴藉,功底极深。与大部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元曲作家不同的是,白朴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父亲白华是金贞祐三年(1215)进士,仕至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叔父白贲是金泰和年间的进士。弟弟白恪至元间累迁福建宣慰司经历,历湖广行省都事、员外郎,进理问,大德四年(1300)改江西理问,以荐入翰林待制,改太常院同佥。父亲、叔父和弟弟皆有仕宦经历,独白朴逍遥江湖,吟曲调歌,以元曲创作而流芳后世。

现存白朴的资料甚少,故无法探究他为何没有走上仕宦之路的根本原因。胡世厚先生在《白朴论考》中指出:“由于蒙元长期不举行科举,使白朴出仕的希望成了泡影,因而便把自己所学,转向文学创作。”[1]2蒙元实行的文化政策,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压制确有其事。但是这可能不是白朴醉心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白朴的父亲白华的《示恒》三首的解读,能对白朴年少时事略有了解。

一、《示恒》三首解读

白朴原名为白恒,后改名为白朴。《示恒》三首,即是白华写给其子白朴的诗歌。白华有《寓斋诗》,佚。《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四四中仅存《示恒》三首,而这三首诗中隐约透露出了白朴这位元曲才子的“少年心性”。

《示恒》:

数口无归累已深,学衣缝掖有青衿。蹉跎岁月成何事,锻炼文章更用心。多病苦怜双白发,一经真胜万黄金。忍教憔悴衡门底,窃得虚名玷士林。

《是日又示恒二首》:

缭倒吾何用,文章汝未成。过庭思父训,掷地有家声。乌哺三年养,鹏搏万里程。续弦胶不尽,无面见先兄。

谷也年虽长,挑弓业已荒。覆车须改辙,作室望为堂。鹤发仍多病,鸡栖尚异乡。远期七十岁,能得几称觞。

试解三诗大意如下:

“青衿”典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毛传释“青衿”为青领,是学子所穿的衣服[2]81。衡门,典自《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2]47,衡门意为陋室,原诗意指贤士安贫乐道、隐居自乐。此诗应是白华期望白朴用心学问,珍重时光,磨砺自己,得成大器。

《又示恒二首》其一,“过庭思父训”典自《论语·季氏》,指孔鲤过孔子庭前,而受到孔子学礼、学诗的教诲。[3]178“掷地有家声”典自《世说新语·文学》孙绰事,称自己的《天台赋》“掷地,要作金石声也”。[4]144喻文辞优美。“续弦胶”见汉张华《博物志》,西海国有使者献胶,汉武帝弓弦折断,用此胶粘合,坚韧如初,终日不断。[5]“先兄”者,应为白朴之兄,白忱,字诚甫,聪慧而早亡,元好问有《示白诚甫》诗。①诗为“之子吟爆竹,迺公欣树萱。昆山多美玉,江水发初源。名教有乐地,诗书皆雅言。通家吾未老,倚仗望高轩。”亦入《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四四。俞玄穆(韩)《元好问<示白诚甫>诗笺证》(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5年第4期),据诗意与元好问、白华生平资料,推其诗应作于1232年春节,胡世厚断其作于1257,元好问过世之年,有误。白忱或死于金蒙战乱之中。故白华诗中称其为白朴“先兄”。尾联应是白华对白朴的期望,要求他用心治学,继担起亡兄之责,担负家族责任,如续胶之弦,复韧如初。

其二,“覆车”句典自《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6]465,意喻应幡然悔悟。作室,“尚方工作之所”。[7]72尚方又作上方,汉朝官署名,主管制造宫中应用器物及兵器。称觞,意为举杯祝酒,南朝谢朓有《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降席连緌,称觞接武。”[8]132此二诗中白华表现出了非常憔悴的心态,年迈多病之人又客居异乡,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高兴之事,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所体谅,“乌哺三年养”,能刻苦奋进,以慰老父。

二、父老兄故:殷切的家族期待

从对这三首诗的解读不难发现白华消沉的境况和对白朴的深沉期望。生活在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的年代,白朴父子饱经离乱,心灵备受创伤。据白朴父子的生平资料,1232年,壬辰之难,白华随金哀宗离京,父子分离。时白朴七岁,与亲人分割两地,随元好问流落多年,生活艰辛,不必多言。1237年,白华北归,依史天泽,寄居真定后,父子方又团聚。此三诗应作于白朴十三岁父子重聚之后。

而此时白华已经历了由金入宋,又离宋北归的颠簸流离,他漂泊数载,辗转多地,却终是郁郁不得志,难以进取。1248年,张德辉向蒙古主举荐白华,却终不见用,“缭倒吾何用”,白华抑郁之情显而易见,又值年华渐老,意气消沉,“多病苦怜双白发”。白华已然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深感黯淡,故称“能得几称觞”。而他又对家族声名之传承颇为看重,“掷地有家声”,虽白朴兄长白忱不寿,但珠玉在前。所以,白华希望白朴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鹏搏万里程”,除了自己病老交加、仕途不顺、抱负不得施展的因素外,更有为白家培养一个优秀的后继者的重要原因,他期望白朴能继亡兄之任,在文章上多多用心,承担起振兴家族的责任,来弥补失去白忱的遗憾,故有“续弦胶不尽,无面见先兄”之语。这三首诗深切地表明了白华对白朴的期望之深,希望他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来弥补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遗憾和失去白忱的痛苦,为白家声名传承尽一份心力。

但从白华诗中,也可以看出白朴的所作所为离白华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白朴不喜仕途之路,故不在经济文章上用心,这点非常明显,所以白华说他“文章汝未成”,反复强调“锻炼文章更用心”。而王博文《天籁集序》中云:“律赋为专门之学,而太素有能声,号后进之翘楚者。遗山每过之,必问为学次第,尝赠之诗曰:‘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未几,生长见闻,学问博览。”[9]1892可见白朴并非虚度岁月,不学无术之辈,而是将精力放在了词赋创作等“旁枝小技”之上,胡世厚所编《白朴年谱》将元好问之赠诗归于白朴十七岁之时[1]246。可知少年时,白朴就对词曲律赋产生了重大兴趣,白华诗中所说的:“忍教憔悴衡门底,窃得虚名玷士林”,可能指当时白朴的词曲创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士子间流传,所以白华用了“虚名”一词,强调“一经真胜万黄金”,希望能改变白朴这一想法,促使他在关系着仕途前程的经书上多多用功。二是,对于一个以学问文章而著称的家族而言,白朴的爱好也同白华的期望相去甚远。从诗中来看,白华责备白朴“挑弓业已荒”,期望他能“覆车须改辙,作室望为堂”。前文已经指出,作室乃汉朝制造宫中应用器物及兵器的地方,结合“挑弓”一词来看,显然白朴在游冶玩乐等事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不尽心于治学,所以才被父亲责备为“蹉跎岁月”,期待他能“迷途知返”。

三、词曲江湖:最终的人生选择

这三首诗从侧面反映了白朴年轻时的状态。白朴后来一直拒绝踏入仕途,入朝为官的想法,从他年轻时就已经产生了。少时,他就表现出对律赋之学的喜好,对诗词曲赋的兴趣,喜欢游冶玩乐,不愿在仕途学问上多下功夫。父亲白华希望次子能承接长子之责,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家族增光添彩。而白朴本人却对仕途学问兴致有限,与父亲的期许大相径庭。

公元1247年,白朴二十二岁时,居真定成婚。同年,弟白恪出生,史载恪“少警敏,三岁善作字,书八卦八字,有以见于乡先生元公好问,遗山作诗深器之。”[1]175此事对白氏父子关系而言,应该是一个重要转折,后来白华应渐渐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幼子成才之上,视幺子为继振家声之人,而放弃了对多年来“屡教不改”的次子的严格要求。所以白朴在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能出门游历多地,并作有[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玉耳坠金环]《咏梅》、[垂阳]《送春》等多篇词章,逐渐走上了专职于文学创作的道路。虽在白朴三十六岁时,史天泽有意向朝廷举荐他,但白朴却谢绝了他的好意,离家南游,从此漂泊江湖,四海游历,不问朝事,踏上了与其弟白恪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而且这种选择并非出于勉强,而是符合白朴的心意。在他的作品中,逍遥江湖、看破功名之语时常可见。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其一)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其四)

[中吕·阳春曲]《知己》

朝花几回谢,春草几回空。人生何苦奔竞,勘破大槐宫。不入麒麟画里,却喜鲈鱼江上,一宅了杨雄。且饮建业水,莫羡富家翁。

《水调歌头·朝花几回谢》

这些词曲作品无疑表明了白朴对晋身仕途的态度。张良、范蠡虽是有功之臣,却早早抽身,避身江湖。《水调歌头》表现得更为明显,“大槐宫”之典出自唐《南柯太守传》,说权势富贵虚幻无常,功名利禄幻梦一场,“麒麟画”之典出自汉代,西汉宣帝时,匈奴归降,宣帝为纪念和表彰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像陈于麒麟阁中。白朴将这些权势名利都看破了,将人生追求转向了“诗书丛中”。

白朴年纪轻轻就有这种心理状态,无疑是年少时遭逢战争离乱、惯看生离死别所造成的,目睹家破国亡,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这种情态有时也能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忆故园,漫叹嗟!旧游池馆,翻做了狐踪兔穴。”([双调·乔木查]《对景》),“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满江红》),无一不是对往昔繁华盛景破坏殆尽、百姓生灵涂炭的惋惜与悼伤。白朴本身极为聪慧,又出身于书香世家,战乱流落时,是大文学家元好问照顾抚养,所以白朴的文学功底极为深厚,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少年经历使白朴看破了权势的无常,仕途的艰危,最终选择了身避江湖之路。这是白朴主动的人生选择,虽然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但这种理念,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录鬼簿》中论白朴:“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10]133可见白朴为人风流,旷达不羁。后来他离开真定,游历各地,沉浸于吟风弄月、拈花推盏的生活之中,与歌伎们多有交往,并为她们创作了[木兰花慢·歌者樊娃索赋]、[水调歌头]“夜醉西楼为楚英作”等词章。可见,白朴一生,其行其事,真宛若戏文中风流才子,携美花间,风流自况。

清代史学家赵毅《题遗山诗》中有一句:“国家不幸诗家幸。”其实这句话也与白朴人生经历相合,虽然白朴背离了仕途,但元代曲坛多了一位创作巨匠。元杂剧之所以能成为元代文学之代表,在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白朴等人创作的经典作品是无法分开的。而且白朴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纵横才气,他的作品用词清丽典雅、行文蕴藉风流,在元曲中实属翘楚。他的杂剧作品现存不多,但多为经典。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11]253《墙头马上》是出色喜剧的代表,历来被人称道,被王季思选入《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正是有了白朴等这样富有才情的作家,元杂剧才有了一大批经典剧目,这对于元杂剧的繁荣、传播乃致后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

[1]胡世厚.白朴论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晋)张华撰,范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南朝齐)谢朓著,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邓子勉编著.宋金元词话全编(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0](元)钟嗣成著,王钢校订.校订录鬼簿三种[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王国维著.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A Reading of Poems of Bai Hua ( Father of Bai Pu, the Famous Yuanqu Writer): Bai Pu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y Expectations and Life Choices

ZHEN Sa-sa
(Shandong Academy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Bai Pu was born in a scholarly family. His father and brother were both officials, but he was immersed in drama creation and enjoys free and unfettered life. His father Bai Hua had three poems with the titleShi Heng.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poems, we can know Bai Pu was not concerned about Confucian Classics; he was keen on literature and art. He chose a road which was opposite to his father's expectations. Bai Pu’s choice had a great relationship about his young experience. Although he failed to live up to the expectations of family,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Yuanqu and left great literary works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ree poems ofShi Heng; Bai Pu; Bai Hua

I207.37

A

2095-3763(2017)-0033-04

10.16729/j.cnki.jhnun.2017.01.006

2016-08-30

甄飒飒(1985-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工作,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猜你喜欢
仕途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杨仕途的官运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无尽、莫取、共适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董仲舒政治遭遇考辨
更正与致歉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