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祖光
(娄底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段祖光
(娄底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博大精深、立意高远,为我们开启了通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殿堂的一扇扇明亮的窗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今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的、引领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文化。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宗教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构成。主要包括:(1)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2)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3)忠君爱国;(4)重血缘重亲情重地域;(5)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6)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7)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8)不懈的探索精神;(9)清正廉洁的官德;(10)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11)勤劳、勇敢、刚直、血情;(12)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13)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之精华;(14)思想、文学、语言,之后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再者是书法、音乐、武术、棋类、国画、刺绣、戏剧、曲艺、古代自然科学、传统节日、民俗等十几方面的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我们所说的精神家园,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我们整个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历史上的岳飞、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霍去病、卫青、左宗棠等英雄人物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之所以被人们崇敬和缅怀,是因为其热爱祖国的真诚、忧国忧民的胸怀、耿直正义的民族气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诗句,无不闪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夺目光辉。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与覆灭,往往以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认同和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思想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概括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全体中国人民的、港澳台和海外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坚持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我们从中国道路的内涵去分析:立足基本国情,就必须对接、传承、发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借鉴或运用“天下为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民舟君水”等思想,着力发展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四有”新人,就要按照真善美价值标准去追求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就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有“和为贵”“和为美”“和而不同”“和气生财”等中华文化基因和元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带有敬畏大自然的心理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共同富裕,与“小康”“大同”“均贫富”几千年的平均主义相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词中,有7个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和谐、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道路打基础、利长远;中国道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二)弘扬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解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的学者将中国精神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两种解释,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有着“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等爱国情怀,在反对民族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表现出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坚贞不屈、顾全大局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历来不信邪也不怕邪。我们弘扬爱国主义,旨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致力于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思想文化,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形成了被世人所称道的“中国模式”。我们遵循“和为贵”“和而不同”“和气生财”“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致力于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梦成为和平梦,惠及世界人民。这一切的一切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支撑着中国精神。
(三)凝聚中国力量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的智慧、能量汇集起来,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一是道路的力量。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民族从衰落到扭转命运、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持久的、深层的,有的文化是超前的,优秀文化可以引领和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所要传承、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是多方面的,但文化力是力量之源,而且文化生产力直接促进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源泉,又可以形成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三是精神的力量。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体质,精神永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震撼力,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四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用13亿多人的意愿、智慧和能量汇集而成的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它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守望相助”“大一统”“人心齐泰山移”的思想。五是人民的力量。就是充分发挥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社会阶层等主力军、生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在血与火的抗日战争中,同心戮力的中华英雄儿女,守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血誓,“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宣誓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血性,铸就战争史上的奇观,用胜利再次证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增进文化自信
中国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最重要的自信。在习近平主席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明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2]。
(二)强化担当意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项历史任务。敢于担当就是面对责任,面对困难,面对风险,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开拓。敢于担当,首先是要出于公心,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敢于担当,就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默默奉献;敢于担当,就是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失误面前不塞责不推过,从失误中汲取教训;敢于担当,就是把责任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怕牺牲个人的一切,坚贞不渝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任何情况下,哪里最困难、最艰苦、最危险哪里就有我们为此奋斗的身影。
(三)坚持文化创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广泛地学、深入地学,做到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讲实现祖国的全面统一,这需要我们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要通过广泛深入的“两岸中华文化研讨交流活动”的研讨切磋,旗帜鲜明地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通过两岸中华文化的交流,宣传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宣传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宣传我们湖南、我们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通过广泛深入的中华文化研讨交流,加强两岸交流交往和联系沟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坚持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头脑,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祖国和平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携手共进。
[1][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 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2013-03-17.
(责任编辑:许烨)
段祖光,娄底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