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圈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2017-03-08 04:27孟叶舟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圈层受众思政

孟叶舟

(同济大学,上海 杨浦 200092)

自媒体圈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孟叶舟

(同济大学,上海 杨浦 200092)

数字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移动终端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大量、高效的信息传播也促使传统的教育生态发生改变。个人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微博、SNS社区等不同形式的自媒体以其观点鲜明的发声方式、快速有效的传播以及频繁的互动,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而基于这些自媒体形成的大学生圈层,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引导的新挑战。

高校;自媒体;媒体圈层;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于2003年7月的联合报告提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在这个定义中,自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提供”信息与新兴媒体“分享”信息的功能,意味着大众通过自媒体,从信息传播的客体成为了主体。

越来越低的技术门槛促使个人网络空间蓬勃发展,2016年,我国网民达到7亿,其中个人空间用户接近5亿[2],自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介已经广泛存在并且深刻影响着舆论导向与主流信息传播。而圈层的形成是媒体分众传播的一个必然结果。自媒体的规模化发展与频繁的信息互动与数据共享,催生了一批自媒体“网络红人”,在某一个固定粉丝群体中开始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受众开始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自媒体、自媒体运营者以及自媒体联盟形成较强的黏着,而对其他自媒体与主流大众媒体的关注度随之降低——自媒体的开放性与自媒体受众群体的相对封闭性共存,自媒体圈层开始形成。

一、自媒体圈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主要采取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定位较为明确,学生的参与感不够、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产生脱离等现象较为普遍。而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兴自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自主获取信息并主动创建知识的行为取向[3]。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关系,也打破了大学课堂的相对孤立性,使学生可以跨越层级汲取信息并形成判断,而自媒体圈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接收到什么信息、形成什么判断、造成什么样的二次传播。

(一)自媒体圈层提升了大学生在高校信息链中的参与主体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中,学生通常是接受灌输式教育的被动方,其参与形式单一,参与程度不够深,学生感受不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而自媒体在高校中的蓬勃发展使学生参与主流话题讨论的渠道和形式实现了多样化,圈层的形成又使部分学生通过言论表达成为某一个话题领域的学生意见领袖,学生在信息制造与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或者更容易被自己的圈层与朋辈所影响。

(二)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圈层来满足其民主与政治参与的需要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民主与政治参与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一方面,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新闻资讯,获取政治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治活动。以2012年的“保钓事件”为例,在网络掀起热议之后,仅新浪微博就有超过19900万条信息参与了微话题讨论,并且活动迅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在各类线下的聚会、游行与“抵制日货”行动中,通过网络自发集结的大学生群体不容忽视。自媒体传播具有的“圈效应”会降低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理性程度,在这种人际圈子里传播的信息更容易形成群体偏见,引发盲目的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稳定[4]。

(三)自媒体圈层的相对封闭性有助于高校环境中的舆论引导与思想引领

自媒体圈层是一种以用户兴趣(即信息选择指向)为导向而形成的媒体社群。在高校中,这种媒体社群一方面由于受众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异常活跃,另一方面却也因为话题的极度细分而导致信息的圈外传播要明显滞后于圈内用户的传播,这就使圈层内的大部分信息仅限于在同一个或者相似的范围内进行扩散,这在客观上有助于高校在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如学生意见领袖、自媒体运营者、圈层内知名作者或网络管理员来实行舆论控制与话题引导,这实际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常态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自媒体圈层成长模式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处于“野蛮生长”的各类自媒体以及自媒体平台已经充分印证了小众与个性化的信息具有巨大的受众市场,看似“小”的圈层被不断地传播与扩散之后,已经形成了更大的“媒体圈层”乃至“媒体链”,比如以动画、音乐与舞蹈类原创作品为主的视频平台Bilibili就形成了以“播主”为核心的大亚文化圈层,其用户数量在2015年即突破了5000万,这其中,10岁到25岁年龄段的人群占绝大多数[5]。不可否认,从自媒体圈层的成长模式来看,有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一)前提:“拉进+留住”受众,争取生存空间

加拿大社会化营销学者斯科特·斯特莱登在研究中指出:“社会化营销其实是深化与客户关系的过程,是‘强关系’的过程,这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个部门,是自然而然真情表达的过程。要战胜竞争对手,必须采用‘拉近+留住’式的社会化营销。”[6]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传播都是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输出,而受众的意愿则是输出的前提。在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接受不同价值观与非主流文化的渠道与方式多元,如何争取大学生群体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已经成为了这项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巩固:从“弱关系”到“强关系”,赢得受众认同

强弱关系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其中,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且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的人际关系;弱关系则与之相反。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中,这两种关系始终并存且可以相互转化,且在互联网环境中随着信息交互的频率加快,两种关系的构建与转化频率也随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在表面上看是信息的输送,实则是对学生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塑造,其本质是要让学生与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之间通过说教来认同的“弱关系”转变为有思维同质化与情感认同的“强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圈层可以扮演这种关系转变的催化剂。

(三)延伸:“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使传播终端转变为传播节点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为显著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互动,而参与互动恰恰是受众参与新闻事件、获取满足感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评论、转发等传播行为的参与,原本作为一则信息传播终端的受众,在其个人的圈层内又成为这则信息的发起者,即信息二次传播的一个节点,而这个节点又会成为下一次传播与更多受众的信息源,并使这个过程被不断重复。由此可见,在自媒体圈层中,信息传播的过程以及参与者的身份都得到了延伸。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以第一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在传播效果与传播面上的局限性,而自媒体各圈层对学生的广泛覆盖可以有效补充第一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缺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代入自媒体圈层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为圈层提供“圆心”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延伸,即使在文化多元与价值观多元的互联网环境中,高校仍然需要坚持并不断强化主流思想与主流媒体对校园文化与舆论的引导。主流媒体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是传统媒体,在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与学生群体话语体系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高校的主流媒体要主动进行自我升级,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开展工作,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摆脱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传统媒体“高大全”的既有印象。而除了对受众进行思想引领之外,校园主流媒体也有责任对校园中的自媒体起到示范作用,既要建立起权威的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让校内各自媒体圈层始终有一个保证信源真实性的“圆心”。

(二)重视受众强弱关系维护与转化,打造高效媒体圈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也要认识到自媒体圈层是学生在信息选择中产生的必然结果。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高校的主流媒体为主,打造服务于育人核心的高校媒体圈层,为缺少监管与帮扶的自媒体提供健康有序的成长生态,同时更多地开展与学生自媒体圈层的对话与线下活动,让思政教育真正从课堂上、讲台上、黑板上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在校园中有渠道进行意见表达,并在信息循环中获取参与感与成就感,促使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弱关系”转化为主动性更强的“强关系”。

(三)完善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将思政教育的“线性关系”转化为“网状传播”,发挥圈层中各“节点”的自我教育作用

高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同时,要认识到思政教育是一项包括课堂内外活动在内的全过程教育,除了教师的参与,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同样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将学生,特别是代表学生发声的自媒体纳入到队伍建设中来。高校既要发挥学校主流媒体与教师的“引路人”“把关人”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朋辈教育作用,既让自媒体圈层在高校教育圈层中为思想政治教育说话,又不让话语体系离学生太远,利用好自媒体圈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用适合的话语与主题进行陪伴式教育,以产生“自说自话”“自我说服”的效果,让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的主体,线性关系将转化为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节点”的作用将被放大。

自媒体圈层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裂变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自媒体的“去中心化”满足了学生群体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需求;而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却又是一项具有传统“中心化”性质的必要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中,思政教育与学生自媒体存在冲突是必然结果。但是,在面对冲突的同时,思政教育工作也应该正确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媒体的去中心化与交互性、草根性等特点,让思政教育从传统的教学阵地中得到了延伸,在形式多样、文化多元、受众多层的圈层中,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与话语体系,这既是思政教育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

[1]S.Bowman,C.Willis,WeMedia:HowAudiencesAre ShapingtheFutureof News andInformation”[J].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0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01-22.

[3]蓝茵茵,易显飞.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角色及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4]杨秀英,张永汀.基于典型案例研究的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比较及启示[J].电子政务,2014,(6).

[5]陈睿.B站的走红是因为其用户拥有了社会话语权[EB/OL]. http://www.sykong.com/2015/08/75488,2015-08-03.

[6]斯科特·斯特莱登.强关系·社会化营销制胜的关键[M].魏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许烨)

G412

A

1009-2293(2017)02-0092-03

孟叶舟,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宣传信息科副科长。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7.02.025

猜你喜欢
圈层受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思政课“需求侧”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