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土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7-03-08 03:21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文化产业文化

朝 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 东城区 100732)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本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域环境、社会环境、生存环境、人文环境下,人们用千百年的共同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特定意义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为什么说有特定意义呢,因为它具有特定地域性、地方性、社会性、民族性、特殊性和代表性。另外,在我们今天谈到的本土文化中,也应该包括外来的一些文化成分。不过,这些外来文化,经多年的变化发展,以及受本土文化强有力影响而完全融入到其中,进而成为本土文化里不可分割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一体化进程,科学技术与信息网络革命洪流般地冲击世界各地,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和无处不在的电脑、电视、手机等更加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深度融合。尽管如此,本土文化还是用强盛的生命力,特有的穿透力和传承性,保持着自身富有的地域性、地方性、民族性与特殊性,同时不断接受吸纳新的外来文化和文明,这使本土文化具有了新的生命、新的色彩、新的内涵、新的发展,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繁荣发展。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本土文化里应该涵盖原有的和后来有的两种内涵。其中,原有的是本地人民创造的本土文化的基本要素,后来的是指融入到本土文化中的新要素。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原有的本土文化,还是后来本土文化里融入的外来文化,几乎都表现出各自具有的强盛的生命力和同等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必须兼顾本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外来文化的新要素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代表性、未来性、发展性、进步性和创新性的全新意义的本土文化,进而进一步强化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和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对我们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源于热爱生活、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代表各族人民美好心愿与梦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文化自信会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也会让人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坚实、坚强。这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强化文化自信的同时,一定要不断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其中,就包含我们对优秀而先进的本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无法割舍的伟大情怀及其念念不忘的眷恋。

我们的本土文化或本土化文化的自信,应该同中华民族具有的共同性、凝聚性、代表性、历史性、坚定性和未来性文化自信紧密相联系。本土文化的自信,充分说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先进与文明、意义与价值的更高境界的认识和把握,以及这种认识和把握所代表的全新的文化认知与认同。同时,也无可怀疑地表现出我们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表现出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表现出我们对本土文化的坚定信念及其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成为本地区人民永远追求未来幸福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力量。那么,文化自信,应该包括我国各民族的优秀而先进的传统文化,还有现代社会的一切优秀而先进的文化。文化是我们命运相连、无法割舍而彰显民族生命力、民族精神、民族追求、民族希望、民族梦想的重要组成要素和基因,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我们的思想理念与道德信仰之中,从而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最有力地影响着我们整体民族的社会风气、生活质量、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文化自信,包括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依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的充分彰显。我们的进步、我们的发展、我们美好家园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生命、文化内涵、文化符号和文化科学。也就是说,建立繁荣富裕强大的中国,不仅要靠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同时还要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文化实力、文化世界。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关系到人们对本土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同时跟本土文化发展前景的科学把握,以及融会贯通一切优秀而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等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文化自信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价值取向,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产生的亲和力、亲切感及其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意识,进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表现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迷恋与崇尚。当今,多元文化共存,不同文化相互不断渗透,优势文化或强势文化不断扩大生存空间,甚至文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的特殊时代,加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冲击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一现实面前,正确认识和把握优秀本土文化发展总方向,把握好人们对优秀本土文化的渴望与强烈需求,进而对优秀本土文化不断住入新的血液、新的营养、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用理性而科学的态度对待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出现的诸多矛盾与冲突,不断给优秀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注入强盛活力。这对不断强化人们对优秀本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优秀本土文化的内在核力。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不可回避地面对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可躲避的西方强势文化的不同程度影响和不同角度的冲击。我们应理性地懂得,优秀本土文化是我们的先民用共同的劳动、共同的智慧,用生命、用信念和信仰创造并传承的弥足珍贵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产物。然而,今天却受到,史无前例的无情挑战,尤其遗憾的是得到个别西洋文化或外来文化优越论思想的直接干扰。这一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而不可动摇地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强化对本土文化及其价值内涵的深刻自我阐释与科学认同,以及不断提升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样才能够给我们的本土文化注入正能量,才能够在不同文化的比较或对比中看明白我们本土文化的优越性、优秀性、人民性、代表性、民族性和生命性,坚实而创新性地弘扬本土文化。

文化自信,包括本土文化自信,是抵御、防范、抗衡外来不良文化、糟粕文化、垃圾文化无情冲击与侵蚀的最有效、最强大、最坚固、最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化发展格局的不断调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产业事业的不断深度开发与推进,甚至是那些不文明、不进步、不干净、不正经而违背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违背人心美好夙愿的所谓文化观念及其价值取向不断干扰着本土文化与价值观念。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无限扩展,新一轮文化冲击将对我们文化安全带来新的更巨大、更残酷、更无情挑战。而文化自信,包括本土文化的自信,正是甄别与分清文化的优劣,应对和抵御劣质文化的干扰与影响的核心力量。这种现实面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本土文化的本质特征、本土文化的优秀性和代表性、本土文化产业事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科学而牢固地把握本土文化发展变革的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刻思考和探索本土文化的革命性变化与进步,以及本土文化所承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最高价值、最强功能、最大作用、最好的思想内涵,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理性而科学地选择本土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众所周知,文化自信是本土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必然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自觉、自立、自强,才能够为本土文化建设奠定无可动摇的坚实基础。本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本土文化的繁荣,同样要靠我们给本土传统文化注入强盛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前进的动力和活力。那么,这一切,都来自于人民的历史、人民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源于人民对幸福、和平、安宁、祥和生活的无限热爱,源于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同时,人们也高度自觉地认识到,要想发展自己,要想实现美好梦想,必须要把本土传统优秀文化科学融入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才能够获得本土文化新的复兴、新的进步、新的发展和辉煌,进而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夯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不过,我们不能把本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简单地、全面地、整个地依赖或依托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不能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生搬硬套地套在我们本土文化上,或让本土文化原原本本地模仿现代文化或外来文化。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把本土文化生搬硬套地套在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上,也不能够让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原原本本地模仿我们本土文化,让它们成为我们本土文化的复制品或牺牲品。我们必须用理性、主动、积极、自觉、自信的姿态和心理接触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优化本土文化,不断丰富本土文化新的内涵,不断给本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本土文化同时代同发展、同命运、同辉煌。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理念开展新时代本土文化的新的革命性创新,进而实现本土文化内在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外在的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本土文化的大复兴、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强化文化自信为主题,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考新要求。这是有史以来我国对于文化的重视、文化的投入、文化的建设最理想的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事业产业最活跃、最繁荣、最兴旺的美好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持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文化理论、文化战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包括丰富多彩而极具生命力的本土文化的自信,均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植根于长江黄河、雪山草地、农村牧区和聪明智慧的人民,凝聚着我们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追求与夙愿,积淀了我们民族浩然博大而厚重的精神财富。文化自信及其本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灵魂深处不可掠取、不可否定、不可忽视的最为基础、最为广泛、最为厚重、最为坚定的自信,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文化活动与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渗透于人民的血肉与灵魂之中,是支撑民族精神活动、民族精神享受、民族精神世界的根本基础。独特而传统的本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与未来,所承载的本土人民劳动与智慧及其梦想与渴望,注定了本土文化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发展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本土文化的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更加有力、更加理想地建立我们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园。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把文化建设放在了全区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举民族精神之旗、立民族精神支柱、建民族精神家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强化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工程,不断深度推进本土文化建设,这使我们的本土化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所有这些举措,十分显著地提高了我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了人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科学发展。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我区文化软实力的活力和生命力,显著增强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地区特色的文化强区注入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明确地告诉,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进程中,为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把我们优秀传统的文化同样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一特殊时代,讲好我们的故事,传播好我们的文化,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复杂形势下给我们提出的新的更紧迫、更重要、更现实、更光荣的任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全球性文化交融就像破堤洪流,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势不可挡地越过我们的疆界扑面而来,从而带来文化的猛烈碰撞,不断加剧文化产业的生死竞争。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伴随全球化文化产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崛起,人们对文化产业事业的认识、认知、认同逐步加深。当今社会,尽管对文化产业事业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阐述的有所不同,但似乎没有根本上影响人们对自身文化产业事业性质和价值的看法与态度,进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开始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事业建设规划。科学把握本土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方向,努力抢占更高层面、更有活力、更具影响力的文化舞台,不断强化文化话语权和文化生存空间占有权。我们完全可以说,文化产业事业作为一种后期勃发的新兴产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各国、各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事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来讲,本土文化的产业事业已毫无争议地成为本地区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事业,同样也成为我们不可忽略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事业产值近年来一直占GDP的20%到60%左右,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的 40%以上,由此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进出口市场的第一大产业。而且,在国际400强大企业中,文化产业企业就达到72家。这些文化产业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为本国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还为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日以发挥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与国际大型强势文化产业事业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事业发展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还需要进一步缩短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份额中存在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们有理性、有自觉、有信心地充分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事业,包括我们的本土文化产业事业,在国际国内竞争中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区本土文化产业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们认为,没有文化内涵、文化支撑、文化精神的经济就是缺少内涵、缺少生命力、缺少民族精神的畸形发展的产物。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的文化是属于海市蜃楼。

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家园,开发本土文化产业事业并推向全国全世界具有厚重根基、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我们历史悠久而优秀的本土文化,具有它特殊、独到、强盛的生命力、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我们要用共同的艰苦卓越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用共同的智慧和强大的文化自信,用永不放弃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文化家园。我们坚定地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同文化素养、文化生命、文化建设、文化信念、文化信仰,也就是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振兴、文化崛起、文化繁荣发展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要在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本土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和毫无动摇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迎来本土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更加灿烂辉煌的美好未来。

[1]李季.世界文化产业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季琼.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3]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齐永锋.中国文化的根基 特色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5]蒋莉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

[6]欧阳友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李季.打赢文化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10]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巫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2]张碧波.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出版社,2000.

[13]安柯钦夫.中国北方民族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4]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5]扎拉嘎.草原物质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16]包斯钦.草原精神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17]刘高.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