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2017-03-08 03:13曹胜强
湖湘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话语文化

曹胜强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曹胜强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历史契机。民间文化具有大众化、草根性、亲和力、调适性和融通性,可以作为中国梦传播的文化根基,能够为中国形象增添浓厚的本土色彩。实现中国梦的有效传播,关键在于采取多层次的话语策略,以形象的叙事语言融合理性话语、增强说理的故事性,以通俗的语言融汇理论话语、增强理论的普适性,以网络叙事和生活叙事融汇宏大叙事、增强中国梦对外传播的时尚色彩和生活气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融汇中西话语、做好内外结合、调整远近叙事视角,创新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

中国梦;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民间文化;话语策略

中国梦提出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良好反响,这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绝佳的契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突出,直接关系到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和世界多极化等发展潮流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的阐释和论述,不仅代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发展的展望,而且体现着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思考。所以,中国梦的提出和传播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研究中国的重要视角和窗口,同时也为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一、中国梦提出的历史契机与中国形象的逻辑演进

中国梦提出之后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广的话语,不仅凸显了中国人在当今世界的身份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深得民心、影响广远。对于世界而言,中国梦既是透视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和分享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中国梦都是相互传播、沟通分享的机会和桥梁,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将很大程度上在中国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核心要素和传播机制,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直接影响到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现代以来,中国在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上经历了坎坷的过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是在承认西方先进性的基础上学习外邦的表现,一直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全面承认西方、全面否定自我,“百事不如人”[1]。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动,中国国家形象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历史机遇与现实挑战并存。由于国家形象事关国际竞争和全球秩序的调整,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自身形象,不愿意看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象的提升,把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看作潜在的威胁,千方百计地设置各种障碍,甚至动用各种手段破坏和抹黑中国形象。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希望;但是,也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担心中国的强大会争夺区域资源和各国市场,以“新殖民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担心中国在外交、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压力。再加上有些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固有偏见看待中国,以西方的价值观念衡量和要求中国,同时也曲解和抵制中国梦及其传播。中国在维护和塑造自身形象的经验和做法上还不能完全应对这些挑战,还不能完全摆脱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机制,缺乏应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形象塑造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近些年来,尤其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让世界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中国形象塑造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虽然很多西方媒体对中国仍然持有保守和质疑态度,但是中国发展的现实让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刮目相看,借助中国发展来推动自身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固有话语体系格局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从传播领域看,传统的国际舆论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舆论格局主要由政府和媒体寡头把持,但新媒体及其发展催生了由新媒体、社会知识分子、广大民众等构成舆论新势力,与传统的政府、主流媒体构成新的舆论格局,这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再者,西方话语体系和发达国家形象的霸权地位和优势地位开始发生变动,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相关国家应对危机时的表现,让西方发达国家自我吹捧的神话破灭,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市场机制等吸引力大打折扣,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观。

二、中国梦传播的民间文化根基与中国形象的本土色彩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等作为硬性元素支撑,而且更需要柔性、韧性的文化元素,民间文化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可以作为中国梦传播的文化根基,能够为中国形象增添浓厚的本土色彩。民间文化是居住在一定区域的民众创造并享用的习俗礼仪、生活习惯、地方语言、地方艺术等社会底层的文化形态,是蕴含了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与蕴含民族精神传统的精英文化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近些年的对外传播中,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领域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研究主要集中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典籍文化等,例如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以及中华文化经典翻译等,成为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相比之下,民间文化在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比较小,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这与人们对于民间文化的忽视和偏见有关。

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要为中国梦对外传播注入活力,成为中国形象塑造的源头活水。中国形象说到底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蕴含了民族成员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这是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特点、精神气质和意志品格等,集中反映出中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理想,这是中国形象塑造的根基和源头。民间文化具有根源性,国际通用名称“folklore”与民俗学通用,“精英文化也是民间文化孕育出来的”[2]。知识和真理的生产者是知识分子精英,但是这些真理和知识往往取之于民间,文学、艺术、政治等莫不如此。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不断回到民间寻找创造、创新的灵感和土壤,民间文化并不过时。例如,近些年新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从命名到内容基本上都源自民间,并且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达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包含的内容基本都属于民间文化,也可以是对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民间文化具有大众化、草根性,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包括底层民众的全民参与。国家形象和中国梦虽然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但是需要扎根底层、依靠全体民众,尤其是需要民间文化这种世代相传、不可复制的集体文化,文化自信往往从标榜自己的民族文化开始[4]。以运动项目为例,作为国家形象的项目大多是民间认知度高、在民间最为流行、具有一定历史传统的项目,中国功夫、日本相扑、韩国跆拳道等莫不如此,并且不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多大改变。正是从这些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形态中,我们看到了贯穿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也看到了国家形象和文化理念的传承与传播,更是看到广大民众自觉传承民间文化、不知不觉中维护国家形象的热忱。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都在走向衰落,变成博物馆、纪录片和记忆中的奢侈品,甚至连一些转为传统节日设置的法定节假日都变成了一种“旅游节”“补觉节”,也有人感叹“节”变成了“劫”[5]。环顾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以保护和挖掘民间文化为能事,日本把茶道、柔道、相扑等视为国家形象加以打造,韩国把跆拳道、韩剧等视为国家符号;欧美非常重视对于国内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报道,加强学校文化遗产教育,甚至借助文化霸权争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形式上都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改编,但在价值观念上被植入美国价值。还有日本动漫、电子游戏等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相比之下,中国在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播方面还不到位,在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中对于民间文化的利用还有很大空间[6]。其实,中国民间文化对于世界来说具有陌生化和差异化的优势,很多外国人对于不断发展的中国充满好奇,民间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好奇心。对于外国人而言,形象、具体的民间文化充满了魅力,边远、具体民族风情的村寨远比高楼大厦更具吸引力,形象更立体、更全面[7]。民间文化对于传播中国梦、塑造中国形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渗透性,例如象征中国综合国力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登月成功,为宣传中国梦和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最佳时机,“玉兔”和“嫦娥”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故事,借助微博等现代传播工具,以拟人的手法向全世界播放登月实况,既讲述了美丽的中国故事,又塑造了大国形象,这样的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世界与中国的对接。

民间文化具有亲和力的特点,能够促进中国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传播,塑造更容易让人接受的中国形象。与之前的国家话语相比,中国梦不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标签,在内涵和外延上更加灵活,更容易被国际社会理解,更有利于传播,这些特点与民间文化有相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讲好中国故 事[8]。民 间 文化本 身 充满了 故 事性,传 播 中国民间文化就是讲述中国故事,而且是生动有趣、别具民族特色的故事。民间文化往往以“人”为中心,讲述与各种“人”有关的故事,这与国外受众关于故事的关注点相契合,这也是近年来对外传 播 的 一个重要趋势[9],更容易得到 中 外 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需要在中国梦的理论架构下,充分吸取和转化民间文化养分,打造融通中外、易于传播和接受的新国家形象。

民间文化具有调适性和融通性,通过民间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可以助推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任何文化的对外传播都要因地制宜,在对话和沟通中求同存异、共生共存,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也需要对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选择和创新,这样才能让受众产生好感和亲和力,这就需要发挥民间文化的调适性作用,进行文化转换,可以更易于将中国价值、中国思想传播出去,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文化具有个性,同时也有共性,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吸引和融合,文化的精髓能让接近它的其他文化自愿接受和汲取,扩大其生存空间,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人的作品,比如泥人、剪纸等,能够与西方文化产生奇妙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发生跨时空对话,既是文化创新,也是国家形象的展示。民间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民俗复兴之后更是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年复一年的民俗传统,传承和延续着中国人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期望和执着,更能体现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人文精神。民间文化能够让中国梦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割裂与民族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联系。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西方先进技术能够带来经济发展,但不能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家园的失落,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国梦的开放、包容、和谐等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最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形象也来自民间文化。

三、中国梦对外传播的话语策略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创新方式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宏大视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关键在于采取多层次的话语策略实现中国梦的有效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创新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

中国梦本身就是国家话语的创新表达和话语创新,中国梦对外传播的话语策略创新是中国梦话语创新的理论延伸和必然要求。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阐释和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话语创新是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媒体时代所采取的必要应对方式,话语是中国梦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作为国家话语的中国梦是一个政治话语,其意识形态性是内在本质,但在表现方式上超出了一般政治话语的严肃性和刻板化,适用范围更为宽广、涵盖性更强,具有更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领效果。中国梦的普适性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文化立场,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梦的不同层次和深刻内涵。当前,在传播语境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国梦对外传播需要从话语策略入手,来应对价值观的传播困境,增强主流价值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与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国际环境相比,主流价值传播机制仍然具有浓厚的政治宣传和权威教化色彩,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方面革新不足,再加上大众在价值接受和文化消费上的碎片化倾向,造成大众价值认同的障碍。中国梦对外传播要利用好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新平台,改变原来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播渠道,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又要应对娱乐、甚至恶搞的传播环境,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

中国梦对外传播要综合运用多种话语策略和灵活多样的言说方式,塑造美好亲切的中国形象,给人力量,增进共识。首先,以形象的叙事语言融合理性话语,增强说理的故事性,展示立体可感的中国形象。中国梦对外传播要充分运用说理话语,彻底、清楚、明白地阐释好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这里的“彻底”是指抓住事物的根本[10]。但是,说理话语一般都突出说话者的主观意念和政治立场而具有明显的说教色彩,因此还需要叙事话语进行处理,淡化其中的教育成分,把传播的对象置于更为主动和舒适的位置,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众。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情况看,各国的对外传播中,文学叙事和影像叙事等是最为典型和影响最大的叙事话语,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成为支撑国家形象和民族梦想的有力支柱,优秀的影视巨制也能很好地表现国家形象和民族意志的有效形式。以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金像奖为例,这些文学、电影奖项之所以备受全球瞩目,不仅是因为作品的艺术成就,更是因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传达的观念内容。也就可以理解莫言获得诺内尔文学奖对于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也能理解好莱坞大片对于美国形象和国家利益的深远影响。其次,以通俗的语言融汇理论话语,增强理论的普适性,表现中国踏实进取、亲切务实的形象。中国梦对外传播是一个系统、专业和学术的话语传播过程,同时还要兼顾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大众语言,让人们便于把自身经历与国家民族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政治话语变成形象的平民俗语,更容易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最后,以网络叙事和生活叙事融汇宏大叙事,增强中国梦对外传播的时尚色彩和生活气息,展现中国时尚进步、友好协作的形象。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方式已经才能够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外传播环境,网络化生存成为世界传播的真实写照,中国梦对外传播要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不断翻新的新媒体,尤其要注意互动模式和虚拟世界的传播方式,通过组织和参与主题讨论、热点关注、人物专访等线上线下的交流,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参与,形成大众传媒与主流传媒的良好互动关系[11]。中国梦对外传播要发挥网络话语的创造性、灵活性、多样性等优势,引导和培养具有极大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让中国梦成为人们主动搜索和谈论的话题,融入网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中国梦对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时刻考虑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语境提出相应话语策略。第一,融汇中西话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打造中国梦对外传播的特色,塑造包容中西的中国形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梦对外传播的基础,必须以此为基础让中国梦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区别于西方的美国梦、欧洲梦等。美国梦、欧洲梦等西方现代化梦想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美国强调个人、竞争,欧洲梦强调平等,但是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把各种现代化方案综合起来,取长补短、综合创新[12]。除了后发优势之外,中国梦呈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能够超越西方依靠殖民主义掠夺、争霸对抗、高污染高消耗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力量的国家梦想。第二,做好内外结合,以对内宣传话语的创新作为中国梦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塑造表里如一的中国形象。中国梦对外传播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对内宣传结合起来,以对内宣传话语的创新凝聚力量、塑造共同理想,这样才能为对外传播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和舆论基础。当前国内宣传话语的创新还不足,还存在概念化、抽象化和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还需要在形象化、丰富性上下功夫,采取多种方式把中国梦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人物上。例如,中国梦的对内宣传过于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于大国责任、国际义务等阐释和宣传相对较少,容易让国外产生“中国危胁论”等错误印象。在中国梦对外传播中容易学习西方媒体微观解读的方法,而在对内宣传中不太注意微观具体的传播手法,在思维方式和创新程度上有“内外有别”的倾向。第三,调整远近叙事视角,以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叙述中国梦的现实与未来,塑造全面客观的中国形象。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憧憬的理想,又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国梦对外传播要有辩证思维,以远近视角的结合来讲述中国梦。从远的叙事视角来说,中国梦对外传播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纵深来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伟大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从近的视角来说,中国梦对外传播要着眼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实践,以微观视角切入中国现实,让每个人的“个人梦”表现伟大的中国梦,既要表现乐观、积极的一面,又要敢于表现迷惑、困难的一面,全面、客观地讲述中国人民共享发展进步、成功成才、美梦成真的机会。

总之,中国梦为提升中国话语创新能力和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契机,全面展示了中国当前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决心和信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和方向指南。

[1]胡适文选 [M].上海:上海东亚图书馆,1930:16.

[2]冯骥才 .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 [N].光明日报,2003-3-19(5).

[3]王冬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 [J].学术论坛,2011(7):165-169.

[4]张莉 .民间文化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优势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6-124.

[5]邹辉 .节日变味:端午节怎么过?旅游、打牌、补瞌睡 [N].华西都市报,2014-6-3(8).

[6]高丙中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6-218.

[7]沈苏儒 .对外传播·翻译研究文集 [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149.

[8]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10-15(1).

[9]吴旭 .西方媒体“集体爆料”的背后 [J].对外传播,2013(3):33-3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1]卢衍鹏 .传媒改制、出版主导与文学导购 [J].东岳论丛,2015(6):92-96.

[12][美 ]杰里米·里夫金 .欧洲梦——21 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40.

责任编辑:王习贤

D6

:A

:1004-3160(2017)03-0122-05

2017-03-08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中国梦的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6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外交演讲风格与‘说梦’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4CZZJ11)。

曹胜强,男,山东乳山人,枣庄学院院长、教授,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对外传播、世界现当代史和国际关系史。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话语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谁远谁近?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