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加强蒙古语文教育不断提高东北三省蒙古族整体素质

2017-03-08 02:17:01乌云达来邢春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蒙语东北三省蒙古

乌云达来,邢春杰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乌兰浩特市蒙古族小学校,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



改进和加强蒙古语文教育不断提高东北三省蒙古族整体素质

乌云达来1,邢春杰2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乌兰浩特市蒙古族小学校,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

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发展进步,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改进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族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民族语言现状为切入点,查找出了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刻分析了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改进;加强;蒙古语文教育;提高素质

语言作为构成民族的四大特征之一,具有交际的功能、思维的功能和传承的功能。人们学习使用民族语言的过程,就是人们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的过程。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有蒙古族近百万,约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约占全世界蒙古族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提高东北三省蒙古族的整体素质,对蒙古族的发展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从基础抓起,改进和加强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是提高东北三省蒙古族整体素质的奠基工程和首要任务。

1 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蒙古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蒙古民族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东北三省蒙古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1.1 蒙古族少年儿童的民族语言严重参差不齐

据调查,东北三省有蒙古族少年儿童近11万人,就其语言使用现状,大致可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主辅以汉语的,这类少年儿童约有2万人,约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的18%,第二层面是以汉语为主辅以民族语言的,这类少 年儿童约有5万人,约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的46%,第三层面是完全使用汉语的,这类少年儿童约有4万人,约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的36%,这种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导致了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各地蒙古语文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诸多因素,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蒙古族自治地方和蒙古族较聚居地的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相对发展较快、较稳。而非民族自治地方的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较慢。大中城市和散居地蒙古族的蒙古语文教育处于一片空白。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不能按计划、按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快速发展。

1.3 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十分薄弱

据调查,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底。尤其是农村小学,一个学校一名蒙古语文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又教师年龄偏高,知识偏老。校长队伍中,严重缺乏懂蒙古语文教育,重视蒙古语文教育,热心蒙古语文教育,献身蒙古语文教育的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校长。

1.4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与管理机制

据调查,东北三省各级政府为重视和加强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在各级有关部门,或单设了管理民族教育和蒙古语文教育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了负责民族教育和蒙古语文教育的专兼职领导和工作人员。但是,三省各地均没有真正形成强有力的民族教育和蒙古语文教育的领导集体,没有能够建立起一整套管理机制。因此,使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育一有风吹草动,便左右摇摆。

1.5 蒙古语文教育质量亟待提升

蒙古语文教育质量是蒙古语文教育的生命线,是蒙古族学校的生命线,也是蒙古民族教育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尤其近几年来,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各蒙古族中小学,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蒙古语文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不要说高标准、严要求,就是与内蒙及其他兄弟省区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教育的蒙古语文,还是“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教育的蒙古语文都亟待提升质量。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

据调查,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仍沿用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逐词翻译,汉语讲解,分析课文或一堂课“一块黑板,一只笔,一本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村小学,由于教师奇缺,教师教学年级跨度大,课时量多,加之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致使很多学生虽然学了几年、十几年蒙古语文,不能用蒙文蒙语流利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聋子蒙语”、“哑巴蒙语”、“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等畸形“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的一大失误。

2 问题的成因

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其成因,对解决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上述诸多困难和问题,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政治气候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指定并实施了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因此,到1966年“文革”前的短短17年里,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教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但是,十年动乱开始以后,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教学被汉语所取代。在政治上,对民族语文工作者冠以 “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叛徒”等莫须有的罪名横加迫害。在社会上,把民族语言污蔑为“鸟语”,诽谤少数民族使用民族语言,制造政治恐怖。致使民族语言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被挤进家庭,成为“家庭语言”。十年动乱,十年废弃,给东北三省蒙古族蒙古语文教育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使“蒙语过失论”、“蒙语无用论”等谬论,风起云涌,推波助澜,对蒙古语文教育雪上加霜,致使很多蒙古族中小学生厌学弃学蒙古语文,给东北三省蒙古民族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使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又一次遭遇历史的挑战和考验。

2.2 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

一方面,东北三省蒙古族,除少部分聚居外,绝大部分散居与三省各地,杂居与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少年儿童自幼在汉语语境中生活学习,深受汉语影响,尤其是受学校教育、广播影视、电视网络、书刊杂志、社会语境等的直接影响,加速了蒙古族少年儿童汉语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一些父母自认为,学习蒙语没出息,不如从小学汉语,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把子女一开始上学就送到汉族学校学习汉语。还有一些蒙古族青年与汉民族通婚,人们通常成其为“团结户”,在这类家庭中出生的少年儿童通常都随汉族一方,说汉语。

2.3 受教育思想影响

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思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宗旨,即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宗旨。新中国建立以后,东北三省蒙古族在其中小学教育中,没有选择促进自身发展的“蒙语授课为主,加受汉语文”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而是继续沿用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语文”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使蒙古语文教育失去了在蒙古族教育中的主体性、基础性、工具性地位及作用,成为可学可不学,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把东北三省的蒙古族的语言文字逐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风口浪尖上。笔者认为,这不仅是认识问题,而是思想意识问题。是东北三省蒙古族的历史性的错误抉择。

3 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针对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上述困难和问题,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1 重视和加强蒙古语文教育,切实搞好蒙古语文教育

蒙古语文作为蒙古族的首要特征和文化的载体,是每一个蒙古族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学好用好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蒙古族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蒙古族学校开展蒙古语文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蒙古族学校的历史使命,对蒙古族少年儿童进行蒙古语文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蒙古语文能力和素质,是蒙古族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蒙古语文应是蒙古族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因此,三省各级有关部门,尤其是蒙古族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蒙古语文教育,把蒙古语文教育摆在“优先”、“重点”发展的重要地位,切实搞好蒙古语文教育,用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培养一流的人才,为不断提高东北三省蒙古族的整体素质作出不懈的努力。

3.2 认真搞好“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教育,不断开创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教育,是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既符合党的民族政策,又符合教育规律;既符合蒙古族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符合科学发展观;它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又有利于发展民族教育;它既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素质,又有利于承传民族文化;它既有利于民族的发展进步,又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因此,东北三省各级有关部门,要不断总结蒙古语授课教育的经验,在不断巩固和完善蒙语授课成果的同时,克服一切困难和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扩大和发展蒙语授课教育,使其逐步成为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的主流。

3.3 改进“加授蒙古语文”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蒙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蒙古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提升蒙古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得益于一生。因此,蒙古族学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加授蒙语文”教育,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蒙古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蒙古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能力目标和任务,下大工夫,花大力气,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幼儿园毕业时,达到会说所学过的课堂用语和简单的家庭称谓,小学毕业时听懂会说所学过的课堂用语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初中毕业时能用蒙语进行简单对话,高中毕业时能用蒙语进行交流。

3.4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以适应蒙古语文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哪个学校蒙古语文教师的责任心强,水平高,业务精,数量足,校长重视,又懂蒙古语文教育,哪个学校的蒙古语文教育教学搞得就好。因此,三省各级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强蒙古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和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过硬,重视并懂蒙古语文教育,热爱蒙古语文教育的蒙古语文教师队伍和蒙古族中小学校长队伍,以适应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校蒙古语文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3.5 切实搞好教材建设,确保蒙古语文教育质量

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载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依赖于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一定要搞好教材建设,集中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学的精兵强将,编写出具有地方特点、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适合东北三省蒙古族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充分体现东北三省蒙古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高质量、高水准的蒙古语文教材,确保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质量。

3.6 改进考试内容及方法,为全面提升东北三省蒙古族整体素质服务

考试作为评价教育的手段,对教育教学起着至关中要的作用。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人们称其为教育的“指挥棒”,它指挥着整个基础教育,指挥着千军万马。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内容、形式及方法直接统领着基础教育。蒙古语文亦既如此。因此,就东北三省蒙古族而言,培养和提升少年儿童蒙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东北三省蒙古族的整体素质,使每一个蒙古族公民都能熟练运用蒙古语,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因此,一方面,应在考试中,尤其在高考蒙古语文命题中,充分重视蒙语会话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恢复过去口试面试的做法,对蒙古语文考生全员进行蒙语口试,以此加强和推进蒙古语文教育教学,逐步克服“聋子蒙语”、“哑巴蒙语”、“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等畸形现象,全面提高蒙古族的整体素质,促进蒙古族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7 创造良好的蒙语社会环境,促进蒙古语文的学习和使用

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环境,促进事物的发展,不好的环境,限制和阻碍甚至扼杀事物的发展,两种环境,两种结果。因此,繁荣发展东北三省蒙古族蒙古语文教育事业,促进蒙古语文的学习和使用,笔者认为,必须创建良好的蒙语社会环境。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蒙语广播影视、电脑网络、书刊杂志等社会事业;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和其它大型会议、跨民族地区蒙古族的学术讨论会、联谊会、那达慕等均用蒙汉语或蒙古语;三是民族工作部门要有计划的组织蒙古族干部学习蒙文蒙语,并把蒙文蒙语的学习作为考核蒙古族干部的一项内容;四是蒙古族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蒙文蒙语,做好蒙古族青少年的榜样。营造从学校到机关,从小学生到干部,从党政会议到社团活动的全方位的蒙语学习使用环境。只有这样,蒙古语文的学习和使用,才能得到极大的巩固和发展,才能使东北三省蒙古族永远以一个真正蒙古族的群像,屹立于东北三省各民族之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 宝 玉]

小知识·学术论文的七个要点之一·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研究与撰写论文,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或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实验还是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论文并不一定要进行实验或观察,如管理论文或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2017-03-10

乌云达来,1957-,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副研究员,蒙古语文教育研究;邢春杰,1966-,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人,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蒙古语文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蒙语东北三省蒙古
2003 年—2022 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蒙古香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冰雪运动(2016年5期)2016-04-16 05:55:30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