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跃东,庄晓明,林海鸥
(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 外二区,广东 揭阳 515400)
甲状腺瘤是头颈部常见且多发的肿瘤,主要表现为颈前肿块,且随着吞咽的活动,部分患者伴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声音嘶哑等症状。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然而传统手术方式对机体的创伤较大,术后可于颈部遗留下明显的瘢痕,美观度不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1]。近年来,随着甲状腺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2]。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了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与研究组(60 例)。入组标准:本次研究内容与分组治疗方案均已告知患者,并已取得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甲状腺或颈部疾病;②细胞学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恶性病变;③伴有肝功能﹑肺部感染及造血功能障碍。对照组:男10例,女50例;年龄22~65岁(35.5±5.3)岁;肿瘤直径(超声检测)1.6~4.5 cm(3.5±1.5)cm;疾病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甲状腺腺瘤20例,甲状腺囊腺瘤30例。研究组:男12例,女48例;年龄22~65 岁(35.8±5.5)岁;肿瘤直径(超声检测)1.4~4.5 cm(3.6±1.4)cm;疾病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甲状腺腺瘤20例,甲状腺囊腺瘤28例。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疾病类型构成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组采取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方法:全身麻醉(全麻)后,在颈前下中胸骨上2 cm部位沿皮纹做一横3.0~5.5 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深筋膜浅层,在颈阔肌和颈深筋膜的疏松组织平面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上缘,下至胸骨切迹。提起正中线两侧,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包膜,可用超声刀或血管钳分离舌骨下肌群与甲状腺包膜浅面的间隙,将一侧肌肉牵开显露甲状腺瘤,如甲状腺浅表囊肿可直接剥离。针对伴有囊变且瘤体较大者,将囊液抽吸瘤体缩小后再进行操作;甲状腺实质内的肿瘤可用钳夹肿瘤周围甲状腺血管,或超声刀直接切开包膜由浅入深地分离,分离至基底部用血管钳夹住蒂部后切断。如甲瘤较大,需切除大部分甲状腺时,先行甲状腺侧叶缘分离出甲状腺中静脉结扎,沿外侧缘向上游离甲状腺上极分离切断结扎上极动静脉,注意喉返神经外支。如上极分离困难可切断包膜层间的上极分支,小心游离上极,可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将甲状腺向内上牵开,显露甲状腺下极和下静脉分离结扎。当下极较深可将甲状腺中部偏下处钝性分离,显露甲状腺下动脉,该动脉在颈动脉鞘下横过于甲状腺后面中点。为避免损伤喉返神经,也可在甲状腺近包膜处切断,进入腺体的下动脉小分支,而不解剖甲状腺下动脉和显露喉返神经。将甲状腺侧叶向外后方牵开显露峡部,在气管前间隙切断峡部。将甲状腺侧叶牵向内侧显露甲状腺后面,在环甲关节处保留腺体侧叶后面下三分之二的甲状腺后包膜和腺体,留下小片遮盖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组织,在预定切线上钳夹一排血管钳或超声刀将其切除。缝合残留的甲状腺,有效止血,完成止血与清理后,在甲状腺窝留置引流管,缝合颈阔肌与皮下组织,无死腔,皮肤则给予连针皮内缝合,引流管于原切口一侧引出。
①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②观察对比两组术后6 h时创口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其中创口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进行评价,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评分越高说明显疼痛程度越重。③观察对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皮下结节﹑切口粘连及颈部麻木不适。
本研究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研究中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研究组 60 40.5±10.2 10.5±5.5 5.3±1.2对照组 60 66.5±15.6 64.4±15.6 6.8±1.3 t值 4.526 13.562 3.523 P值 0.023 0.012 0.035
研究组VAS评分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术后6 h创口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6 h创口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分 住院时间/d研究组 60 3.8±0.5 2.2±0.5对照组 60 5.3±1.6 4.5±0.6 t值 4.052 3.856 P值 0.024 0.034
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8.33%(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例
甲状腺瘤在临床十分常见,多发于女性中青年群体,属于良性肿瘤,现主要采取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然而,传统手术方法是在胸骨上3~4 cm处开一长度约8~10 cm的切口,部分需要切断带状肌,在腺叶充分分离后先操作甲状腺上极,再解剖喉返神经操作下极,断扎峡部[3]。然而,由于需要大范围游离腺体,切断甲状腺前端肌群,这使得颈前皮肤与肌肉组织黏连,导致愈合后切口处瘢痕随着吞咽动作上下活动,继而影响颈部的美观度。同时,部分学者发现,传统手术可给患者带来诸多的病理变化,首先大范围操作损伤了颈前的淋巴管与血管回流,术中可发生水肿症状,增加皮下积液感染与皮下结节的发生率[4-5];其次颈前肌群被切除后,患者易出现颈部运动受限﹑紧缩感及麻木不适等症状,这主要与神经拉伸有关;肌肉残段断扎缝合后,因手术操作复杂,组织损伤大,所以增加了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
有研究发现,小切口手术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传统手术方案相同的切除效果,且创伤更小,美观度佳,利于术后恢复[6]。小切口切除术无需切断颈群及结扎缝合颈前浅静脉,仅以颈白线直达甲状腺,最大程度地缩小了手术创伤。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VAS评分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可见,相较于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小切口手术能够有效改善术中情况,降低术后的疼痛阈值,缩短康复时间;从术后不良反应来看,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8.33%(P <0.05)。结果说明,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手术避免了淋巴回流与浅静脉的损伤,改善组织水肿情况,进一步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与部分研究结果相符[7-8]。实施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小切口手术术野暴露范围小,所以应采取分区显示的原则,充分暴露操作部位的术野,保证手术于直视下进行;②牵引线缝置时需要采取对抗牵引,保证术野的显露范围;③切除甲状腺瘤后应留置橡胶片引流条;④针对黏连过多的患者,应切断其颈前肌群,避免因无法全部显露术野而导致其他副损伤。
总之,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可靠,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
[1]廖洁. 甲状腺全切与部分切除治疗甲状腺癌预后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21): 70-72.
[2]时伟锋, 周士福. 非对称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方式的初步探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26): 78-81.
[3]周毅, 张善忠, 刘芩.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肿瘤切除术40例治疗体会[J]. 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10): 1349-1350.
[4]王聪仁, 苏子剑, 潘群雄. Miccoli模式腔镜甲状腺切除120例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21): 6184-6185.
[5]陈治龙, 陈丽华. 三种内径引流管用于老年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引流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20): 5878-5879.
[6]崔勇, 孙茂伟, 赵东旭. 甲状腺全切除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7):1214- 1215.
[7]王平, 燕海潮. 腔镜甲状腺手术系列报道之手术空间的建立与维持[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 25(11): 1531-1535.
[8]刘秋霞, 郭欣, 刘宏飞, 等. 低领小弧形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 36(1):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