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与教材各个教学环节融合,探索多种生生互动写作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并行之有效地对学生的习作在语法及思想内容上及时给予反馈,从而弥补传统仅限师生互动的写作模式中的不足。
【关键词】生生互动;写作策略;多样性;后形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48-03
【作者简介】陈媛,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教师,一级教师。
一、引言
写作技能训练传统的模式是: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课上或课后独立完成后教师收上来批改(谷晶晶,2011)。这种形式通常导致批改周期长,学生得不到及时反馈。并且作为第二语言,教师批改时偏重语法、拼写,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由于时间、人数、考试要求,往往忽略思想性——频繁订正语法和拼写错误,学生自己辛苦表达的意思并不被看重;只满足题目要求的交际性但给英语老师当改错练习的写作作业实际上并没有交际性。因此,无论是应试还是日常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仍落后于听、说、读这三个技能的发展。
“生生互动”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各有其长处弱项,各有其品味个性,教师不应将自己和学生看成针和线的关系,而应把全班看作一整张网,彼此相互联系,教师则是织网的人。
通过中学英语写作生生互动多样性策略实践探索,教师挖掘学生内部潜能,引导彼此取长补短,使写作技能的培养蕴含在情感态度的发展之中,激发写作兴趣并转化为稳定的动机,培养良好的读者观,写作时心中有读者,语言得当,让写作能力与学习能力、品格情操并肩进步。
二、策略研究的理论支持
1.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社会文化学说中的“搭建脚手架”概念。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他们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这一理论中,通常被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支架”作用,而忽略了同伴之间的互相支援产生的正能量。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将充分发挥同伴间的“支架”作用。
2.同伴教学理论和互倚理论。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心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做更广泛的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本课题中将会充分挖掘学生中的“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让尽量多的学生绽放自己的光芒,在某种活动或某个方面成为模范。
三、策略研究的目標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多样性写作策略的实践探索,不仅要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在写作方面的要求,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自主性(Independence)与合作性(Interdependence)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树立正确的作者意识(authorship)。
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基于概要写作的生生互动策略。
我校高中使用新概念英语教材,概要写作是常规训练。这里选用两篇作为实例探讨策略的应用。
(1)教师范写在概要写作中的应用。以《新概念英语》(外研社版,下同)第三册Lesson 13 Its Only Me!的摘要写作为例。教师备课时自己写了一篇摘要,目的是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以便提供解决方案。课堂上让学生先写,再挑选一部分学生汇报(学生写的时候教师巡视),让其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品评修改。之后教师读自己写作的摘要,注意不向学生透露作者身份,以便实现客观评价。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写”与“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师生彼此支持,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实施效果极佳,因为进行了透彻的摘要写作练习,对课文的后续讨论也变得十分充分。而这样的策略使用已成常态。
(2)漫画在概要写作中的应用。在新概念第三册Lesson 6 Smash-and-grab的概要写作任务中, 采取策略同(1)中的描述。教师挑选出一篇优秀作文(教师已给过修改意见,足以充当范文), 再请作者朗读,其他学生记录关键词,复述这一摘要内容, 并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漫画的方式呈现所听到的summary writing,将信息二次转换。将作文中的用词、逻辑等直观展现,写作的学生惊喜,课堂也一下轻松愉悦。可见,采取生生互动的策略,教师将会收获精彩丰富的课堂生成,多元展示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基于课文细节理解的生生互动写作策略。
在学习第三册Lesson 34 A Happy Discovery一文时,学生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分析,教师将学生口述的关键词记录在黑板上。因为看到学生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顺势而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描述性格时用不同的词性表达,共六个小组,两个小组用名词词组表达,两个小组用形容词词组表达,还有两个小组用动词词组表达。因为每种词性有两个小组,形成了竞争的局面。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然后汇报,并进行互评。
3.基于Role-play会话表演的生生互动写作策略。
我校高中使用《积极英语听说教程》(外研社版)该书第二册第一至第五单元有如下教学目标:
Understanding personal descriptions
Identifying personal preferences
Identifying abilities
Identify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在学习Review Units 1~5这个复习单元的课上,笔者设计了活动“A Student Homestay Programme”。
步骤一:Find your homestay student.
課前将学生分为5组,每名学生描写另一组(由教师指定)的一名学生(由组长指定)。教师从所有人物描写中挑选5份,描写对象分别来自这5个不同的小组。每组由组长向全班读一份描写其他小组成员的人物描写,被描写的学生从人群中走出,来到这一组,作为活动需要的homestay student。
当组长朗读作文的时候,学生聚精会神地理解信息,当所描述的特征都指向某一名学生时,全班在默契的笑声中看见这名学生起身,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互动,课堂快乐有趣。以这样真实的交际性目标为指引,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饶有兴致。
这样每组都有一名学生到别的组当homestay student,新添的学生就是本组的homestay student, 本组其他学生扮演homestay family。
步骤二: 会话表演Decide on a tour plan.
活动要求每组三人上台表演,两人留在台下。留在台下的记录他们用到的最新表达,比比哪组用得多,用得好。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在监督和准备阶段有意识地使用新学的表达;又可以为以后遇到类似写作话题做有意识的语言储备。整个过程在学生之间进行,气氛虽紧张但很愉悦,结合各种语言能力培养完成教学目标,省时有效。
以上三个教学实例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与听、读的技能训练相结合,这些策略渗透到不同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方法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生生互动写作策略,能更加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多元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经常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之间个性或映衬或碰撞,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渐明白与人相处的法则,合作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同伴压力和同伴支持也带来动机兴趣的提升,契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做法是值得延续、推广及发展的。
五、结语
由于教材、学生不尽相同,这里所阐述的具体活动和具体教学方法也未必能在另一个特定教学情境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特定情形设计得当的方法活动。发现学生的不同侧面,不因为考试成绩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就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十分有“先见之明”地拒绝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而是要大胆“尝鲜”,让学生动起来,形成生生互动的局面。这样,每次授课过程中既能把握教材的丰富内涵,又能感受学生的个性特点。若浸润其中,学生也会被塑造成有批判反思精神、活泼且乐于表达的学习主体,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英语教学“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具有更高复杂性的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文化重建的批判过程所必需的主动解释和协商活动,一旦教师获得了重新建构自我意识的力量,他们就能够帮助他们的学生研究者与其他自我指导的人类主体联合起来重新解释传统,重新构造他们的未来。思维达到后形式水平,能坦然面对模糊性的教师似乎更加有耐心、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Shirly R.Steinberg & Joe L. Kincheloe,2002)
可以说,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就等于提升了看待问题的眼光。当然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个人素质,才能真正有能力把握教材、学生、课堂的动态,给予及时的反馈,在教师的把握指引下,生生互动才有更明确的方向、更真实的内涵,而不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谷晶晶.同伴反馈视野下探究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以《高中优秀教案》之第二单元写作为例[J].英语教师,2011(08).
[2]Lynda Fielstein &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 [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Shirley R. Steinberg & Joe L. Kinsheloe.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