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教育界更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各学科教学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中生作文能力作为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课程改革下更是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注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对此,将针对高中生写作个性的培养进行简要研究,以期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写作题材;写作个性;高中作文;培养策略
在以往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在这种环境下所写出的作文往往是毫无新意可言的,而具有个性化与新意的作文则是现阶段高中对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人的个性、潜质以及价值更是高于一切,同时也是认识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现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写作题材灵活多样,培养写作思维个性
在传统教育教学下,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用的题材往往是单一、死板的。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早已被固定住,所写出的作文更是毫无新意可言。长期以来,学生所积累的优美语段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就阻碍了学生写作题材的拓宽以及写作个性的培养。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育下“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开始之前,需要针对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收集与整理相关的写作题材。如此一来,不同学习兴趣、写作风格的学生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写作范围的写作题材,并经过持久的练习形成自己独有的写作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个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形式呈现写作题材,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赋予写作题材不一样的生命力,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与拓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写作风格。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培养独特见解思想
根据以往的作文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往往是生搬硬套,不仅毫无创意而言,就连最基本的真情实感都难以保证。在这一背景下,所写出的作文其质量也可想而知。这不仅与我们学生有关,与我们教师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教学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习惯,并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思想,让其能够向着教师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那样发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教学目的。这里以2017年全国III卷高考作文为例,创设问题情境:“高考历来被人所关注与重视,可以说高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命运,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相信大家对高考也有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问题情境,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同时还有利于在问题的提出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写出的作文必然是与其他人不同的,不仅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还富有真实性。
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提笔就忘,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失误,但与我们的学生也有一定关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没有一定的文学积累,无法运用自己已有的文学素养将所需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影响整个写作创作过程。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注重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与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以此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设置一个读书阅读刊,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图书、期刊拿到课堂中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也可以每天将收集而来的报纸放在阅读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吸收与积累好词好句,以此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总而言之,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想要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不仅需要教师丰富写作教学方式,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同时还需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为学生的写作题材拓宽范围,为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提供有效手段,以此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影.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J].语文天地,2015(1):81-82.
[2]沐红梅.拓宽写作题材,培养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个性[J]. 中学生英语,2015(10):90.
[3]肖和容.论中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0.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