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2017-03-07 05:47王武训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核心素养

王武训

摘 要:从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入手,分享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智慧,强调“核心素养”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的三追求,并从“优化教学设计”“凸显学生主体”“做到立德树人”三方面提出了几点困惑。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课堂;实践智慧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见“弊端”

1.一画到底的“应试课”

曾经听到过高一学生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历史课有什么意思?就知道画课本,就知道考试。”“哎,就知道背,历史课只剩下背书了。”

学生焦虑或者不满,其实是老师造成的。自从浙江省把历史作为学考选考科目一年进行两次考试,学生可以选择两次考试中的较好成绩计入总分,再加上历史考试范围扩大,使得部分接受不了课改理念的教师为了考试成绩疲于奔命。

2.一问到底的“问题课”

曾经去听课,课题是《顺乎世界之潮流》,基本是这样一个过程:

老师问: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是什么情况啊?学生答:国势衰落,矛盾尖锐。老师问:具体是什么情况呢?学生答: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中不能自拔……

这样一问一答的模式几乎持续了一节课。课后,在和上课老师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到,该老师认为现在反对的是一讲到底,他采取的就是探究式教学。但是,明显流于形式。

3.一讲到底的“故事课”

袁腾飞的讲课视频流传开以后,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学生对于这种课堂的喜欢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有教师开始模拟。备课也就成了故事准备,上课也就成了讲故事甚至戏说。为了挖掘一些搞笑的有趣的材料,教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更有甚者还编一些本不存在的笑料。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普遍反映了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弊端,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把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上,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重心,改变以往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复述的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下面,我以人民版必修三《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具备怎样的实践智慧。

1.宏观把握,强调整合,做到“学有所得”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这样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本课就是向西方学习的开篇部分。

结合目前高中教材编写模块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化、高一学生历史时空模糊化的特点,根据本节特色,我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打破教材编写的顺序,以“梁启超先生《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为载体进行宏观把握,并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进行中西对比,使学生“学有所得”。

(1)附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展示:(部分)

内容1:

展示材料:

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展示问题:了解这几位新思想界勇士们的主要思想主张。

……

展示材料:

了解第一期新思想界勇士们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围绕表格: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关于该表格的一些问题。

内容2:通过表格的整理分析,得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及其历程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并将本课知识性内容进行小结之后,教师顺势抛出问题:

展示问题:勇士们眼中的世界潮流是?

学生得出:新思想界勇士们眼中的世界潮流先后是:器物,制度,思想。

展示材料: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精神层面上开始变革,人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从制度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欧美国家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相继实现工业化。

——据《世界近代史》改编

围绕这段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近代中西方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不一样呢?”

(2)设计意图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觀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

在内容1设计中,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对《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部分材料的分析解读,通过对表格的整理分析,学生得出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派别、内容以及影响,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并且通过倒叙对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强化。

在内容2设计中,通过展示近代西方化内容的材料,将中西方近代化的历程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学生得出了世界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学生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强化了“时空观念”,真正“学有所得”。

2.注重探究,加强分析,突出“学有所思”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就是要求培养这些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中熏陶的,尤其是在难点的突破过程中。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有所思”。

根据《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选考科目考试说明》的标准,我把“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过两套方案:

(1)附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展示:(部分)

方案一:展示材料:……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替后来打开一个新局面,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植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算是把十九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进来。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设置问题:分析维新思想产生的影响。

方案二:在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的情景之后,顺势抛出“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意味着维新思想的暗淡无光,但也有人说维新思想永不会消沉。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见此设问,马上有了小声议论,我随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留3~4分钟给学生讨论)

代表1:我们认为维新思想不会消沉,因为它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代表2: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不就是说它暗淡了吗?维新改良思想不是被革命思想取代了吗?

代表3:我们两个观点都不赞同,说它暗淡无光吧,你看它的爱国精神,宣传自由平等等内容不是一直需要的吗?说它永不消沉,也太绝对了,它宣传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后来事实不是证明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吗?

(此时全班同学为她鼓掌)

……

其他小组也主要是围绕着以上三个观点展开讨论,当然赞同唯新思想永不消沉的占多数,理由基本上围绕的是维新思想的影响。然后得出结论:我们不能说维新思想暗淡无光,也不能说它永不消沉。这样,维新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作用的得出就水到渠成。

(2)设计意图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以上两个方案虽然都是强调“历史解释”的探究思路,但是方案一明显流于形式,它只是简单地摘抄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仅仅是为了整节课不脱离《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这条主线,它并不能给学生提供答案或者答案的提示。学生要能回答这个问题,只能照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这样的方式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核心的理念,更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方案二,教师通过创设合理情境,使用有效观点辨析,使学生“可探究”。教师把结论性知识活化为可以讨论、活动和探究的内容,重视发现和探索,实现学生的学习由“结果”转向“过程”,由“具体”转向“结构,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思辨、探究的过程中探索事实真相之“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辨析观点,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学生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强化了“历史解释”,真正“学有所思”。

3.关注现实,追求立意,延伸“学有所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

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有高的教学立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要贯彻在“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之下的,即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悟”出本节课的灵魂。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将本课的“灵魂”确定为:“增强爱国意识,开拓全球视野,打造创新精神”。这是根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理念和《浙江省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在具体的过程中突出“进化”和“影响”,凸显学生思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进一步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1)附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展示:(部分)

通过表格的整理分析,得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及其历程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并将本课知识性内容进行小结之后,教师顺势抛出问题:

展示问题:勇士们眼中的世界潮流是?

学生得出:新思想界勇士们眼中的世界潮流先后是:器物,制度,思想。

展示材料: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精神层面上开始变革,人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从制度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欧美国家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相继实现工业化。

——据《世界近代史》改编

请学生研读材料,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下是课堂实录:

教师口头设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好像顺序不一样。

教师追问:怎么不一样啊?学生:刚好倒过来的。

教师补充:中国先器物,再制度,最后思想,而西方先思想,再制度,最后器物。

展示问题:世界之潮流,勇士们,顺乎?

在教師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中西方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不一样呢?”

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得出一定答案之后,教师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课外查阅一些资料,再深入研究。

展示问题:怎样成为真正的勇士?

学生可以从谭嗣同、林则徐等人身上得出“爱国,学习,创新,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是顺乎世界之潮流”是成为新思想界勇士的条件。

教师顺势展示材料并告诉学生梁启超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

展示材料:

要而言之,我对于中国政治前途,完全是乐观的。……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学生大声朗读。

在此基础上,学生小声议论。通过整合,学生悟出:“只要对祖国,对民族充满信心,并愿意变,愿意学习,愿意经历艰难苦痛,那么我们中华民族不仅可以顺乎世界之潮流,总有一天我们会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引领世界潮流。”

(2)设计意图

特级教师戴加平指出:“一个没有灵魂的课堂,不管形式多么热闹,其本质都是死寂的,没有人文价值。每节课都应当要有灵魂,以此叩击学生的心灵,最终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

通过一节课的灵魂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扣击,是历史课堂教学很重要的部分。学生能否经过历史课堂的学习“悟”出这节课的灵魂是扣击心灵成败的关键。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有关“勇士三问”以及学生的提问,呼应本课课题,回应本课灵魂,并提升学生对于世界潮流与中国顺乎世界潮流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且探讨历程相反的原因。学生感悟到了新思想界勇士们关心祖国命运,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的精神,增强了开拓和创新的意识。

通过实践,“勇士三问”环节在教学当中已接近课堂高潮,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当怎样成为真正的勇士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心灵在此得到了扣击。而学生大声读完《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最后一段史料后,已经“悟”出本课灵魂。因此,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践来看,都强化了“家国情怀”,真正“学有所悟”。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困惑

第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梁启超的文章《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的材料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单一,史料不够丰富,并没把本课所有问题串进去,导致重主线轻内容。另外,倒叙是否有必要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我是想通过倒叙的方法,突出维新思想的地位,并且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但容易给人造成遗漏知识点和时间混乱的感觉。

第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凸显学生主体。要凸显学生主体,设计具有指向性、递进性、情境性、思维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这节问题设计中,尽量使材料分析题、归纳概括题、观点辨析题以及学生命题等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且处理方式有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命题等多种方式。但在操作中,教师的引领作用被弱化。

第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做到立德树人。好的内容得有一个好的形式,一个好的立意。本课采用读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看“顺乎世界之潮流”的形式,以《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的材料一贯到底,并且始终围绕“勇士们”“进化”等关键词语,形式较为新颖。至于怎么体现本课的神韵,主要是视频感受勇士们为祖国为民族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最后的“勇士三问”让学生在切身的体会中提升家国情怀。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是否从心底得出或者接受不得而知。

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完成,也很难在一节课落实全部的核心素养。

因此,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每一节课的优化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歷史核心素养,是我永远的追求。

注释:

[1]叶小兵,高中历史教学价值,2015年12月10日讲座。

[2]徐蓝,2016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核心素养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