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与深静脉置管两种溶栓方法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2017-03-07 01:49朱建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溶栓组间下肢

朱建华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唐村分院外科,山东济宁 27352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代表,是血液沉积深静脉腔内后出现的异常凝结,并直接阻碍静脉腔诱发回流障碍表现[1]。DVT患者中重症患者有血栓脱落表现,并直接诱发肺动脉栓塞、威胁生命安全。既往传统治疗中,针对DVT以抗凝以及系统溶栓治疗为主,但是受到药物浓度作用限制,溶栓效果未达到预期治疗要求[2]。近年来,关于周围静脉溶栓、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DVT效果的报道较多,整体疗效显著。基于此,该文就该院DVT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2种溶栓方法进行效果对比分析,选择最佳溶栓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DVT住院患者,病例选择时间为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总计60例。患者有皮肤发热、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致病原因包括股静脉穿刺置管后、外伤/手术史、长期卧床者、不明原因。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实验对象及家属知情、同意参与。实验1组:3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患者35岁,年龄最大患者78岁,年龄均值(47.60±10.50)岁;右下肢 DVT患者 17例,左下肢DVT患者 13例;血栓形成时间在 3~12 d,均值(4.0±3.2)d。实验2组:3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患者36岁,年龄最大患者79岁,年龄均值(47.50±11.20)岁;右下肢 DVT 患者 16 例,左下肢DVT患者 14例;血栓形成时间在 3~13 d,均值(4.2±3.0)d。两组DVT患者年龄、性别、致病原因、血栓形成时间等组间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1组—周围静脉溶栓治疗。进行患侧足背静脉穿刺,静滴尿激酶(30~50 U),2次/d,治疗 1周。 另外,注药期间可在患肢踝关节上(13 cm左右)扎止血带,25 min后松开10min,目的是为了防止出血问题。实验2组—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经颈静脉入路,造影查看患者血栓情况,选择合适的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并注入尿激酶(30~50 U),2次/d,治疗1周。在以上治疗基础上,DVT患者均抬高患肢改善静脉回流并进行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另外,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患者静脉通畅率。

1.3 观察指标

记录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DVT患者治疗后实验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以[n(%)]形式展开,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组间静脉通畅率对比

两组DVT患者治疗前均无血管开通情况,治疗后实验1组患者中有10例(33.3%)患者静脉通畅,实验2组患者中有18例(60.0%)患者静脉通畅。实验2组DVT患者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实验1组(χ2=4.285 7,P=0.038 4)。

2.2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DVT患者治疗后均有并发症情况,详细指标结果见表1。实验1组DVT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实验2组DVT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3,P=0.738 6)。

表1 DVT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以下肢为主,约占周围静脉闭塞行疾病的90%以上[4]。相关资料指出,血流缓慢、静脉损伤、血液的高凝是诱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患者有明显的疼痛、下肢肿胀、下肢颜色异常、体温异常等表现,并诱发局部感染,严重患者需要进行截肢治疗[5]。另外,血栓脱落进入肺静脉会直接诱发肺动脉栓塞,并直接影响患者的循环、呼吸功能。DVT治疗的关键是对患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以解除病症、预防并发症。DVT既往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全身溶栓治疗以及抗凝治疗、介入溶栓术治疗等,其中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整体疗效显著,能够将溶栓药物直接泵入血栓部位,提高药物浓度以及溶栓效果。尿激酶是主要溶栓药物,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同时能够提高血管ADP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DVT治疗的目标—恢复静脉血流,改善患肢症状,防止血栓脱落性肺栓塞,预防血栓复发,降低血栓后综合征。

该文选择60例DVT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接受周围静脉溶栓治疗的实验1组以及接受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实验2组,组间例数一致且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实验1组DVT患者静脉通畅率为33.%、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实验2组DVT患者静脉通畅率为60%、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静脉通畅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语

综上所述,周围静脉与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基本相同,就静脉通畅率对比,深静脉置管更具优势,应作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首选方法。另外,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工作,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负性情绪,维持治疗期间的积极心态,提高治疗配合度、依从性。

[1]刘万泉,张曦彤,黎冶,等.周围静脉与深静脉置管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7):531-533.

[2]王旭光,金志宏,高占峰,等.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导管溶栓与周围静脉溶栓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4):2479-2482.

[3]张凤.一例罕见下肢骨折微创术后突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4):383-384.

[4]李秀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7):261-262.

[5]范凯萍.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与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270.

猜你喜欢
溶栓组间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