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男
“令人不安”的核技术
——基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生态反思
◆张胜男
核能的蓬勃发展对人类来说是巨大的财富,然而,在为此欢呼喝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浮出水面。在福岛核事故中,日本及周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对于此次事故,首先应该反思的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伦理责任,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目前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将核技术更加安全地推广使用。
福岛核泄漏;伦理责任;生态反思;可持续发展
核技术在研发伊始就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瑞典核物理学家帕克金森曾说过,“核能有些像马戏团里的猛兽,听话时让人感到其乐无穷,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部海域地区发生9级地震,由于地震加海啸的双重叠加,致使距震中最近的“福岛”和“女川”电站严重受灾。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大规模泄漏。自大地震所引发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以来,其核物质放射程度不断加剧,且事故处理的长期化已成定局。
(一) 自然方面。在当时强烈地震之后随之而来的海啸的发生是福岛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将核电站瞬间摧毁。此外,核电站的选址因素也是爆发核事故的原因之一。日本核电站的选址主要集中分布在活跃发生的地震断裂带,而且靠近海域,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都可能使灾害发生。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使得自然反击的力度无限加大。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驱使下不断向自然进军,再加上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不充分,步步向自然的极限逼近,这样,大自然无力承受人类的种种非理性活动,最终导致灾难发生,以此报复人类。
(二) 社会主体方面。技术伦理失范也是此次核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东京电力公司的高层部门的经营政策也有着无法推脱的责任,他们错过了预先控制的机会,最终失去了控制,酿成了悲剧。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再加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侥幸心理导致了核危机的发生。日本的原子能监管机构与企业关系十分密切,官商联盟监督机构形同虚设,正因为拥有政府的后台支撑,才使得企业肆意妄为。东京电力公司建立起了官商联盟的关系,在企业监管部门背后有政府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这使的经营部门无需考虑其他外界因素,更加大胆地“专心”推进核技术。美国《华尔街日报》指责:日本官方对核电事故信息披露上的保守作风,是核电安全的大隐患,这是因立法和监管不力造成的[1]。
(一)对环境的影响。放射性污染的大范围扩散给日本福岛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由于核电站反应堆核燃料部分熔化,放射性物质大量扩散,这些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随大气环流在北半球地区广泛扩散,对周边国家造成影响。尽管降水会对核辐射物有一定的沉降作用,但是环流风向的不稳定性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核泄漏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谴责。在事故发生后,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排放成了问题,只能直接排入海中。东京电力公司4月4日宣布,将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t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为储存高辐射性污水腾出空间[2]。这一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与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受污染的地下水与放射性物质经过沉降会造成土壤造成污染。由于土壤的被侵蚀,植物也深受其害。核泄漏灾害的恢复期被无限拉长,这无疑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灾难。除此之外,核废料的处置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这些废料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并且对这些废料的处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处理时会面临付出更大的生态环境代价的危险。
(二)对经济的影响。此次核泄漏对电站自身有巨大的影响。地震的发生造成了核电站自身的重大经济损失。由于在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向反应堆注入了海水进行冷却,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事故现场,但也同时腐蚀了主要部件。各受损机组重新启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事故反应堆及乏燃料池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冷却,再加上其他部分的相关善后处理,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对日本来说,又将是一场严重的“经济灾难”。
随着核泄漏的程度不断加大,已经对日本的出口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日本当局出台了应对食品危机措施,但当时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进口农产品和加工食品采取了限制[3]。这使已遭受严重灾害的日本又遭一击。
(三)对公众的影响。核泄漏对于民众的影响也极为严重,出现“核恐慌”的现象。核泄漏之后会导致大量的辐射物散发并飘浮在空中。人们无法躲避与空气中放射物的直接接触,而且身体吸收的辐射量与危害是成正比的,这就很容易产生致癌、致畸等风险,是一种慢性的自杀式的影响,危害几代人的健康。此外,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引起公众的恐慌,激发公众的自我保护行为。例如,从浙江一带兴起抢盐风波,并逐渐扩散到其他省份。福岛核泄漏也造成了附近海域的严重污染,一时间海盐成为不可多得的抢手货;另一方面,盛传食用加碘海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人们视加碘海盐为“救命稻草”。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作为他国之鉴,为全世界的核能技术开发与应用敲响了警钟,应该充分重视并不断反思,防止在核技术领域重蹈覆辙。
(一)关于人的自然责任的反思。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惨痛悲剧已成事实,人类应该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环境伦理学主张把人文关怀延伸到自然界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法则,始终保持对自然敬畏的态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技术活动,不强求于自然。例如,在建造核电站之前,应考虑选址是否合理,与此同时,还应把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提前预防,虽然无法进行完全把控,但是尽可能预先防范也会相应地减轻灾害的破坏程度。
(二)关于技术风险的反思。虽然人类不断进步的技术使核能源越来越可控,但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发生也使东京电力这颗“定心丸”功能失效了。曾经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这个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试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4]。其放射性污染物随风飘散,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影响了周边国家的生活安全。这使这所被誉为核电站中“安全神话”的形象被打破。核,这个新的技术成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支点。任何技术都不是完全尽善尽美、可以完全把控的,科学技术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可回避的风险问题,但是只要注重监测防范,这种天灾是可以得到预防并予以控制的。
(三)关于人的社会责任的反思。福岛核事故中,技术主体的道德伦理缺失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与东京电力公司只重视发展经济而不顾社会责任的承担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反思不应仅停留在单个企业或公司层面,而是应该将范围扩大至各行各业中。福岛核事故表明,没有万无一失、绝对安全的技术,企业高层部门应该对技术“预先关照”,尽可能考虑技术在创造及应用过程中发生的隐患,并设计好相应的应急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在培养道德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倾听道德的声音,及时规避可控的风险,使核技术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实施。
(四)关于技术发展方式的反思。如今,核能作为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形式之一,它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是未来取代化石能源、实施减排的主要可选能源。
技术的发展已经将社会引入矛盾之中,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其实,福岛核事故后我们该发展何种经济,怎样在与自然兼容下 发展经济等问题亟需理性地思考与解决。如今,以中国为例,各大省市竞相投入到生态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多领域创新体系”,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新型建构方式,更注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仅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和服务赢得了经济效益,还给市民打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环境。同时也努力开展生态园区的建设,如天津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芜湖的“生态园林城市”等。在吸取福岛核事故的教训之后,我国更加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如今,生态建设理念也被西方国家所吸纳,并相继建设了生态工业园区。与此同时,在灾难过后对人心的重建也是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普及核能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疏导可以让受灾民众正视核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令人心惊肉跳”的核技术通过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件警醒着人们,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核技术作为利益与危机并存的实体,在对经济生活方面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负面影响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可转变的关系,人类的创造活动既能改造世界、为环境造福,同样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最终深受苦痛的只有人类自己。尽管核技术蕴含巨大的发展潜能,人类开发各种新能源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脚步也不会停止,但只有把安全放在首位,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才会尽可能减少灾难的发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国际社会的生态安全,使核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1]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4-26/150522361125. shtml.
[2]福岛核危机应急处置启示之责任意识[J].大坝与安全,2011(2):刊首语.
[3]王红霖.日本核泄漏牵动全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5):80.
[4]龙文志.不要核电、发展光电,核悲剧不能重演[J].建筑节能,2011(6):35.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