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杨浩然
(1.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外语教育的文化和谐共生
张 磊1,杨浩然2
(1.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母语文化培育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在外语教学实际中,教师多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外语知识学习、外语能力训练、外语文化教育等方面,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养,带来了学生母语文化缺失问题。为此,应当创新外语教学理念,将母语文化作为外语教材、课堂教学以及外语考试的重要内容,营造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互融共生的教育环境,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促使外语教育过程中源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和谐共生。
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失语;和谐共生
文化共生指多元文化之间的一种普遍的发展方式,有良性共生与非良性共生之说。良性共生是文化和谐的基础,非良性共生是由文化冲突、文化同化等所致。外语教育过程中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处于共生状态。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将文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目的语文化教学,并将模仿和渗透英语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这种片面重视英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培养的英语教学理念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造成源语文化被目的语文化同化,源语文化失语,致使二者处在非良性共生状态,进而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深入分析母语文化失语的表现形式,采取有效策略消解母语文化缺失问题,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方式,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基本途径。外语教育有利于跨文化国际交流,但单向度重视外语忽略母语教育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作为目的语文化渐渐成为我国大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学校的外语教育中却呈现出人们过分依赖外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的现象,带来了学校外语教育的母语文化失语问题,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广泛传播。2000年学者从丛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就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的关注。学者的研究也指出,在学校外语教育同步开展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一)强化母语文化培育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最大的交际障碍就是文化差异问题,翻译家奈达也说过,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以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互平等为前提的,只有非常了解和熟悉母语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并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2]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外语知识、培养外语能力的语言教学活动,也是母语和目的语双向互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显然,学校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还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学校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熟练掌握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对话式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单向度地向某一方面学习,只有充分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才能很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诸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龙凤呈祥”“胸有成竹”“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类似的成语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如果学生缺乏母语文化素养,不会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就很难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所以,在学校外语教育中开展母语文化素养培育是推进学校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具有基础性作用。[3]
(二)母语文化内容构成了外语教育教学的基础。
从知识的内隐角度看,源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从知识的外铄角度看,目的语文化是源文化基础上的拓展。事实上,无论是《全日制中学英、俄、日语教学大纲》,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突出了外语的工具性、交际性和普及性,都明确提出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是为了传承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还应当包括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儒家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如果外语教学脱离了汉语文化,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背离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初衷。学者钱冠连认为,外语教育应当重视文化共核部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融合之处)的教育教学,这种文化共核部分教育教学当然离不开母语文化教学。此外,在学校外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身份意识,使学生能够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待外语知识和外语文化。所以,应当将母语文化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中开展母语文化教育,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4]
(三)提升母语文化素养能改善外语教学效果。
首先,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母语文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母语学习以后,学生对汉语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这些母语文化成了学生学习外语知识及外语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如果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材之中,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激发学生对外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外语教学效果。其次,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开展母语文化教学能够优化外语教学活动。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如果片面重视外语知识、外语文化学习,忽视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提出了“择善而从,比较出新”的中国文化论治学理念,主张以母语文化为前提学习西方文化。[5]学者Stella TingToomey也认为,如果不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所以,应当将母语文化教学融入学校外语教学之中,实现将母语文化教学和目的语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外语教学质量。此外,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开展母语文化培养能够弥补传统学校外语教学的不足。在传统外语教学理念影响下,学生片面重视外语知识及文化学习,反而忽视了母语文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都能以外语熟练地介绍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反而不会用外语介绍重阳节、端午节、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对西餐中的奶酪、培根、比萨饼等张口就来,但却不知道炸酱面、北京烤鸭、油条等词汇的外语译法。这种片面重视目的语文化输入、忽视母语文化学习的外语教学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影响了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应当将母语文化素养培育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将之融入外语教材和教学过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母语文化失语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母语文化了解不够而产生的、无法准确地运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文化现象。虽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当前学校外语教学的情况已有所转变,但是教师及学生对母语文化仍不够重视,不能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与文化敏感性培养,导致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始终处于失语状态。从总体上看,学校外语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失语主要涉及外语教材、外语教师、外语考试、外语课堂教学等方面,这些母语文化失语问题导致学生普遍缺乏母语文化素养。[6]
(一)外语教材中的母语文化失语。
学校外语教材是开展外语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以英语学习为例,学者研究中国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有些学生英语口语还算流利,表达还算顺畅,但是对本国的文化和外国历史文化都知之甚少,导致一遇到具体的文化情境就容易出错而贻笑大方。”[7](p120-1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中国文化意识淡漠主要由以下客观原因所致: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没有做出具体要求;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偏少是一种误导;外语教师培训中极少提及本土文化输入的内容。”[8](p10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视野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也多以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为教学内容,通过英语教学来介绍英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语言表达也往往渗透着浓重的英美文化气息,但这些大学英语教材却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元素,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习材料多为与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必然会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育。最后,在学校外语学习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外文表达的母语文化资源较少,这些也影响着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更是风靡全球,成为西方友人外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能接触到外文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很少有以外语介绍母语文化的读本,这无疑影响了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培养。[9]
(二)学校外语教师的母语文化功底不够。
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拥有深厚的外语基本功与良好的汉语文化素养,能够在外语教学中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改善外语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多数学校外语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对中国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运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影响了学校外语教学的母语文化教育质量。此外,受教育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学校外语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和考察的机会不太多,许多学校的外语教师都不能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学校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培养问题,所以,在学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多以讲解外语知识、开展外语技能训练等方式开展外语教育教学,将外语教学局限于词汇语法教学、篇章分析、听说能力培养等方面,将系统化的外语教学简化为简单的“语言教学”,从而使母语文化完全游离于学校外语教育教学之外,产生了外语教学的母语文化失语。[10]
(三)学校外语考试中的母语文化内容失语。
受传统外语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学校外语教学片面重视外国文化输入,反而忽视了母语文化输出,这种“一边倒”的学校外语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外语考试评价,形成了以外语知识、技能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外语考试评价制度。比如,在学校进行英语考试时,考查内容多为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很少涉及母语文化素养方面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以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导向,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等也是大学英语考试的重要形式,并且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国内较为重要的大学英语考试有四六级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形式,这些考试多以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分析等为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母语文化几乎不在英语考试内容之列。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高校英语考试的主要方式,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多将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标准,多数学生也都将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这无疑给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学校外语课程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
在学校外语课堂教学中,学校和教师片面重视外语知识学习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鲜有老师关注学生母语文化教学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比如以英语考试为例,许多英语教师仍将学生能否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用大量时间讲解英语知识、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等,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这无疑弱化了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外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反而忽略了母语文化在学校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很少讲授如何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这无疑影响了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11]此外,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多数学生都以功利性的心态开展外语学习,片面关注外语知识、外语沟通能力和外语文化学习,以求快速掌握这门语言,反而忽视了自己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将外语学习作为出国留学或升学就业的工具,不愿在母语文化学习上投入过多精力,从而带来了学生母语文化缺失问题。
学校外语教育的实质是实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向交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直接影响着外语教学质量及效果。然而当前我国学校外语教学片面重视目的语文化输入,反而忽视了母语文化渗透,这些给外语教学带来许多问题及障碍。为此,应当创新大学英语外语教学理念,将母语文化作为外语教材、课堂教学以及外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一)将母语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内容。
教材是学校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学习者必须要具备母语文化的坚实基础,这样才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才能更有效地学习目的语并利用目的语展开地道的外语交际。”[12](p80-82)但是,当前多数外语教材都展现出较强的目的语文化意识,将外语文化融入了外语的语言技能学习之中,但却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很少出现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所以,应当创新外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将母语文化作为外语教材的重要内容。
首先,明确大学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素养培育的目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及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譬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明确提出:英语教学不是让大学生越来越外国化,而是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实现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深度互动。所以,应当明确外语教学中文化素养培育的目的,将母语文化素养培育纳入外语教材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3]其次,将母语文化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以外语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理念指导下,许多学校片面重视听、说、读、写、译等外语能力训练,忽视了母语知识教学和母语文化培养,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母语文化意识。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的学校外语教材编写理念,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材之中,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以英语词汇为例,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应当增加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增加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再如,可以在外语教材中增加反映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并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文章或译文列入外语阅读材料中,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编写听力材料、口语教材等,让学生多看、多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外语材料。此外,可以组织精通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专家编写母语文化的外语读本,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母语文化。比如,可以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方式编写英语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还可以将《论语》《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道德经》等经典名著的英译本作为大学英语教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
最后,在学校外语课程中要适当加入母语文化元素。当前外语教学中已开设了外国文化概况、外国文学欣赏等课程,但是很少开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课程,这无疑影响了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所以,应当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母语文化方面的课程,分阶段地推进母语文化教学,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获得系统的母语文化训练。比如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后续课程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课,丰富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开设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课、传统哲学课等,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提高学校外语教师的母语文化功底。
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但是许多学校外语教师缺乏母语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流意识,对本土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社会习俗、历史传统等了解不够。[14]所以,应当对学校的外语教师进行母语文化教育,增强外语教师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他们的母语文化基本功。比如,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校外语教师进修计划等方式,培养学校外语教师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教师学习母语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此外,学校外语教师也应加强母语文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母语文化素养,不断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自觉运用母语文化开展外语教学,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譬如,可以用外语表达中国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传统哲学等;可以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阅读、听力、写作等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最后,学校应当以优化教师队伍的方式提高外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当代的大学外语教学必须树立文化教学的意识,重视文化的双向导入,积极利用西方的文化框架揭示我国文化的精神,理解和重构我国的汉语文化,积极推进汉语文化的输出。”[15]所以,可以将母语文化素养作为外语教师招聘的重要考量之一,提升外语教师队伍的母语文化素养;甚至可以对外籍外语教师进行汉语文化培训,提高外籍教师的汉语文化素养,化解由于外籍外语教师的汉语文化素养缺失而带来的外语教学问题。
(三)将母语文化作为外语考试的重要内容。
外语考试是评价学校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譬如,在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影响下,英语考试多以期末考试、闭卷考试为基本形式,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不全面,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学者指出,“纵观我国的英语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还是大学英语教学,在扩大文化传播上均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目的语文化内容的导入,而忽视和边缘化了交际主体的中国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16]所以,在学校外语考试评价中应创新外语考试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充分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仅要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母语文化修养,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活动、英语演讲等方式考察学生的母语文化修养,在考试和评价中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感。[17]
尤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考试的内容更应当改革,将母语文化作为这些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虽积极推进英语考试制度改革,但是四六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英语考试对母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给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应当创新外语考试评价理念,将母语文化作为外语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之融入英语四六级考试、日语等级考试、专业外语考试等考试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以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可以在口语测试、阅读理解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四)营造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互融共生的教育环境。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人们片面关注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将母语文化看作外语教学的重要障碍,并想方设法消除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负面影响。[18]其实,这种外语教学理念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为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不是只有负迁移作用,也具有正迁移作用,如果片面地关注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必然会影响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因为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存在着母语语言构成等相关内容的知识,以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结构为前提,可以更快速地建立起目的语言的思维,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15]所以,母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外语学习者,往往能够更快地习得外语交际能力,如果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等较为接近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更容易发生正迁移。[19]在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应当正确看待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母语文化习得环境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首先,优化外语课堂教学方式。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词汇入手开展母语文化教学,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外语外来词。如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把kungfu(功夫)、typhoon(台风)、Yin and yang(阴阳)、Tai Chi(太极)等加入进去,增加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应当多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课堂讨论法等开展外语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多阅读关于东西方文化习俗的书刊或报纸,提高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程度;还应当传授学生用外语表述汉语文化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式开展外语文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比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的“Myths and Legends”一课中,就可以用中西方创世纪神话对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英文幻灯片演示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等神话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神话的文化差异。再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的“Bridge Cultural Gaps Gracefully”一课中,可以先要求学生以“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为主题制作幻灯片,以影片《喜福会》中的片段导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可以让学生以影片《刮痧》为主题比较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
其次,开展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和教师组织或指导下开展的、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习交流等。第二课堂是开展外语教学的重要平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同时重视母语文化教学,既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也可以避免青年一代产生自卑、媚外等消极心态,从而有效促进青年一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20](p352-354)故此建议,学校应当开设外语读书社、外语活动角、外语翻译社、外语沙龙等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演讲比赛、外语征文比赛、外语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外语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还可以组织开展母语文化的外语专题讲座,开展专题性的外文母语文化活动周、活动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母语文化的机会。
此外,为母语文化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环境。高校应当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网站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比如,可以通过外语广播、外文板报、外语宣传标语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在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用外文宣传中国的节日文化,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文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学校可以在微信、微博、校园网站等媒体平台上用外文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就传统文化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外语教育是传播母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对于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中提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1](p81)然而,受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外语教学多将语音、语法、词汇、外语听说能力、外语写作、篇章分析等作为教学重点,外语教材也没有渗透母语文化的内容,外语考试也多以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为主要内容,反而忽视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育,这些直接带来了学生母语文化缺失问题,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所以,应当从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素养培育失语的现状出发,不断创新外语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正如萨默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一书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22](p253)才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
[1]周岐晖,陈刚.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2015,(4).
[2]吕海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迷失与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3]田颖.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潘飞.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地位的建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8).
[5]李秀梅.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6]阎耀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语文学刊,2014,(5).
[7]谭杰.外语教与学中的文化整合[J].山东社会科学,2015,(5).
[8]柳淑瑛.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产生原因探究——基于甘肃某地中学英语教师的调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9).
[9]冯丽君.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的弥补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10]曹威.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11]于艳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及其拯救策略[J].教育探索,2010,(7).
[12]金辉,滕玉梅.谈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与文化定型[J].教育探索,2011,(9).
[13]刘贞玉,陈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
[14]张红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素养提升的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5]谭杰.外语教与学中的文化整合[J].山东社会科学,2015,(5).
[16]邓耘.中国母语文化“失语”与英语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17]王华.英汉双语教学与母语文化缺失现状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8]邓耘.中国母语文化“失语”与英语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母语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19]贺雪娟,李颖,王敏.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进阶式渗透作用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0]贾婷.词语文化与词汇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21]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2]萨默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319
A
1003-8477(2017)11-0172-07
张磊(1979—),女,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杨浩然(1978—),男,博士,武汉体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王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