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丽婷,胡 婉
(1.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央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汉英拒绝语及物性过程对比研究
——兼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互补性
芦丽婷1,胡 婉2
(1.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央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拒绝职业伙伴时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偏好做了定量和定性的描写分析,并讨论了影响其分布和倾向的相关隐含因素;同时也以社会权利为变量对比分析职场中职位高低对中美人士使用拒绝语时及物性类型选择的影响,并探究原因。从而发现,及物性过程的选择自动生成了语用策略的选择。
汉英拒绝语;及物性过程;语用策略;互补性
自从韩礼德[1]首次从语义层面论述及物性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及物性的理论以及其应用。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人们的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在小说《继承者》中开辟了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语篇文体的方法。通过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素在语篇中的实现和分布,使得语篇分析更加客观而科学。
本研究将以芦丽婷[2][3]前期关于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拒绝职业伙伴时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偏好做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影响其分布和倾向的相关隐含因素;同时也以社会权利为变量对比分析职场中职位高低对中美人士使用拒绝语时及物性类型选择的影响,并探究原因;整个过程也力求印证及物性系统理论和语用学理论对汉英语料研究的互补性。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汉英两个版本的“语篇补全测试”所收集的语料;第二组为汉英各五部职场剧中听译的语料。值得一提的是,所选用的职场剧均为2010年之后的作品,这样既保证了语料的新鲜度,也保证了剧中的语言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收集到的样本,根据统计学“分组比例抽样”原则进行抽样待用。最后得到“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语料,汉语和英文各780份。
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关注的问题是人们怎么样运用语言来参与和进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活动。许多学者,如朱永生,[4](p118-125)皆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具有互补性。韩礼德及其夫人Hasan都是《语用学杂志》的编委,这个事实也印证了他们对语用学研究的包容和支持。
首先,无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还是语用学,两派都强调了语言功能的重要性。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最核心的是三大“元功能思想”。而语用学研究的是在某一个具体的交际环境下,某种具体语言究竟发挥何种功能,其中有隐喻含义的间接言语行为所带来的功能性研究是语用学的重点。其次,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强调“语境”的思想在语用学研究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内容。关于语境的研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焦点,语境特征涉及世界通识、社会团体背景、语言知识、参与者文化背景、正式程度、性别、语言基调、媒介和语体等等。[5](p161-166)再次,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也都把语篇的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前者主要强调语篇的衔接手段,探寻语篇连贯的基础;后者主要研究语篇内的逻辑关系,并探究其背后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产生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因此,我们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具有互补性,前者在语言符号观、功能思想、会话结构以及语域理论等方面对语用学理论的丰富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p118-125)。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的序言中提到,功能语法导论是以语言的概念功能为框架的,探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是功能语法的核心任务[7]。而所谓如何运用语言,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研究。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个重要语义系统,其自身的功能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分成若干种过程,通过语法把经验范畴化,并标明各种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过程不仅存在于书面语篇,同样也适用于分析口语话述。本研究将从一个崭新角度——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来描写[2]关于汉英对比语用学研究中的语料,也是对于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补充和互证。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一个语义系统,过程(process)涉及“参与者”(participant)和与过程有关的“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分别由动词或动词词组、名词或名词词组以及副词或介词短语来体现。
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语言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二)汉英语料中各类及物性过程的使用情况。
我们将本研究中1560份语料逐条分析,标记出每条语料中的及物性过程使用情况,最终得出汉语语料共使用4741个及物性过程,而英文语料的数量为3663个。详见表1。
表1 汉英语料中及物性过程分布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和英文使用者在职业交往中在表达“拒绝”这一含义时,其及物性过程主要由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三大类来实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拒绝”及物性过程使用有如下的相同点:
1)物质过程的使用在两种语言里都位居第一,汉英语料中分别占:60.2%和38.5%;
2)汉英样本中均难觅行为过程的踪迹;
3)汉语语料中的各类及物性过程使用的偏好和英文语料在顺序上是一致的,汉英及物性过程使用比例由多至少分别是: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行为过程。
同时,我们也发现如下区别:
1)汉语语料中的物质过程占绝大部分,大大多于关系过程的使用。而英文语料中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选用频率区别不大。
2)汉语使用者在职业交往中拒绝他人时,选用物质过程的几率远远大于英文(60%和38.5%),而英文使用者更偏好使用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它们的使用频率分别大于汉语。尤其是关系过程,英文使用者的选择将近是汉语使用者的两倍。
3)两种文化的拒绝场景中,都大量使用了前三种过程,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使用频率在两种语言中都比较低,但汉语的使用还是大大超过了英文。
(三)汉英各类及物性过程分析与比较。
我们将通过对各个及物性过程的描写,来探讨它们怎么样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职场中述说拒绝的理由和达到拒绝的目的。
1.汉英拒绝语中的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是描述某一实体做某件事的过程,体现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汉语样本和英文样本中人们都优先使用了物质过程来拒绝职业伙伴,这说明人们都想尽量客观的反映自己拒绝对方的理由。在所有用物质过程来陈述拒绝理由的小句中,物质过程的动作发出者的使用比例为:汉语里,动作发出者为拒绝者的有24.2%,为被拒绝者的有21.1%,他人或它物的9.5%;英文中的相对应比例分别为:48.9%,25.5%和21.3%。
以上数据可以表明,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拒绝自己的职业伙伴时,所诉诸的理由都是多从自己出发,其次是被拒绝者,以拒绝者和被拒绝者为动作的发出者,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传递给对方这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印象。而我们也可以从以上数据中看出汉英典型的差距是英文更多地使用了拒绝者,也就是说话者本人(英文48.9% >汉语24.2%)作为动作的发出者,发出的动作多是为了解释和说明拒绝的原因,美国人述说原因时更倾向于与个人相关,个体自由大于集体利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内涵之一,这个发现正好与之前的研究提到的“美国人所表述的理由多与自身的感受或利益有关,而中国人的理由则更侧重于对方或其他人,较少地谈及自己”[2]相辅相成。
请参考以下两例:
(1)林君:今天时间不行了,……我好朋友家里啊,出了点事,我得去看看她。(《夫妻那些事》)
(2)Katherine:Sample dinner?We don’t do sample dinners.(《绝望的主妇》)
例(1)所使用的物质过程,用“好朋友家里”作动作的发出者是为了让被拒绝者明白拒绝她原因是“他人”原因,既给其留下面子,又表达了自己的乐于助人。例(2)中,Katherine使用物质过程,并且用了动词的否定形式,态度坚决直接,动作者是“We”,这种类型的动作者既包含拒绝者也包含被拒绝者,是一种典型的语用策略,为的是拉拢被拒绝者,让她有一种“我们是一伙的,患难与共,利益相关”的感觉,也彰显公司的一贯原则和职业精神,让拒绝说出来铿锵有力,不容置疑。
总而言之,物质过程是一种掷地有声的及物性过程,动作实实在在地发生,动作者也基本清晰明了或可以推导得知,这种及物性过程在汉英语料中的使用都很普遍,说明人们在拒绝职业伙伴时,多从事实出发,表达出拒绝的理由和客观情况的约束。而对动作者的称谓,如从例(2)中的We策略性代替单数人称“I”,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人为了完成其想表达的言外之力而煞费苦功,这种人称回避的策略,我们前期研究中称为“一种很明显的留面子的行为。”[2]
2.汉英拒绝语中的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的使用比例在两组样本中都位居第二。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或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6]。在拒绝言语行为中,使用关系过程是为了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判断。通过使用关系过程,拒绝者清楚地告诉被拒绝者自己所处环境的不容易、自身的客观情况和事件的原貌,从而或唤起同情或描述压力,达到拒绝的目的。请看以下的例子:
(3)小蔡:我怎么盯啊?都是老总级的,我这一小职员,说了也不算啊。(《夫妻那些事》)
(4)Lynette:Which is very generous,but I still can’t accept because……(《绝望的主妇》)
例(3)中关系过程是用来说明来访者都是老总级别,自己身份地位有限,只不过是一个小职员,这两个关系过程都是用来“识别身份”,暗示被拒绝者商务接待的礼仪,表明自己去接待并不合适,从而在并未说出一个“不”字的情况下完成了拒绝动作。在例(4)里,Lynette拒绝的对象是上司,又是拒绝一份自己能从中受益的提议,使用关系过程来识别“which”(提议)的属性“generous”(慷慨),表示自己的感谢和对这份新职位的认可,用这个来辅助实施拒绝话语是为了显示礼貌,表达对被拒绝者的感谢也给了对方台阶下。
以以上两例为代表的关系过程的使用都是语用策略的体现,人们在拒绝他人时,无论使用“归属类”或“识别类”的关系过程,都是对小句所陈述事实本身进行认定的一个过程,在述句的同时,也策略性地体现了自我的身份、对方的身份或所处环境、人与环境或人与事件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过程的实现也造就了相应语用策略的实现。
3.汉英拒绝语中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体现人的感觉、反应和认知。如:
(5)(调查问卷第7题“加工资”)
您的回答:小余,我很理解你的想法。但是我也需要顾虑其他人的看法啊。
(6)(调查问卷第 8 题“Offering a new job position提供新岗位”)
Your reply:I understand your consideration and appreciate the offer Mr.Smith but I want to stay at this company and not move.
来自调查问卷的例(5)是老板拒绝员工的请求,使用了心理过程“理解”来唤起对方的共鸣,希望起到“移情”的作用,而“移情”是心理学术语之一。
同样来自调查问卷的英文例(6),受试在拒绝老板新岗位的提供时,用了心理过程“understand”来标明自己对老板的考虑非常感谢和惺惺相惜,为后面的陡然拒绝垫下礼貌的基石,这类心理过程的使用,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移情”策略,还体现了包括“7.表示感谢”和“4.博取同情和唤起共鸣”在内的各种拒绝语用策略。[2]
4.汉英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分。汉英拒绝样本中的言语过程使用频率均不高。分别占全部过程的6.2%和4.0%。且无论汉语样本还是英文样本,无一例是使用的直接引语。这也说明,拒绝言语行为发生在口语环境之下,它不像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需要旁征博引,需要标明文字来由或进行互动。如:
(7)玫瑰:医生说越快越好啊。(《杜拉拉升职记》)
(8)Ed.:No,I’m telling you.This day care thing is a non-starter……(《绝望的主妇》)
以上的汉语例子中玫瑰是拒绝上司给她安排的新任务。在此处用“医生”这样颇具权威的职业者来做“说话人”,这样的言语过程能使玫瑰想要实施的拒绝言语行为显得更加可信。而英文例子中,Ed拒绝下属的Day care center的提议,用到了“说话人+言语过程+受话人”这样一个完整的及物性过程来展开自己的小句,树立自己权威的同时也提及被拒绝的对象“you”,显示出一副“上级的话下级需认真听从”的姿态。
无论英文还是汉语的语料中,虽然言语类的及物性过程出现频率并不高,但是言语类的及物性过程的出现如上面两例那样,总是给人一种权威感,有的时候是威胁,有的时候是宣扬哲理、强调原则,也有的时候是推卸责任给他人或不可控因素,而述话过程中这些及物性过程的完成也实现了芦丽婷总结的“内容策略”:2、11、19 等。[2]
5.汉英拒绝言语行为中的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
存在过程在汉语样本中出现频率非常低,英文更是只有4次,而汉语样本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点:为数不多的存在过程都出现在职位高者拒绝职位低者时。我们将在下一小节讨论存在过程的应用。而行为过程在两组样本中都不见踪迹,这说明个人生理行为不会用于拒绝言语中去解释说明拒绝理由或直接表达拒绝行为。当然,这也可能是随机挑选语料时产生的随机错误,但至少说明行为过程在职场拒绝中很少使用。
(四)汉英及物性过程与社会权利。
职业交往中的话述不可能“一视同仁”,本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证,面对社会权利高低不同的拒绝对象,人们的话语是否在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上也会呈现出相应的特色或是打下符合其特点的烙印。因此,我们将本研究中的1560份汉英拒绝语料按拒绝职位高者、拒绝职位低者和拒绝职位相同者分为三类。拒绝职位高者汉语271份,英文260份;拒绝职位低者汉语265份,英文266份;拒绝相同职位者汉语244份,英文254份。接着我们整理和标记出汉英6类及物性过程的使用总量和各类及物性过程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得到表2的数据:
表2 被拒绝者社会权利对及物性过程选择的影响
通过对表2数据的深入观察分析,我们发现被拒绝者的社会权力大小对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也存在相应的影响∶
第一,汉语语料中物质过程的使用比例大大超过英文。物质过程的动态性强,汉语的特点是以小句为单位展开话述,言语行为的过程重“意合”轻“形合”,“竹节型”的汉语拒绝言语行为造就了汉语语料和英文语料相比,短句丰富多样,故而物质过程的使用比例也大,且也因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显得节奏感强、结构紧凑,信息量大而内容丰富。
第二,在拒绝职位高的对象时,中文样本中使用了较多的关系过程,大约28.81%的及物性过程为关系过程。而此时的英文样本里使用了最多的物质过程,其使用比率达到42.86%。中国人谦虚又谨慎,所以在拒绝职位高者时,用关系过程来弥补面子缺损,将自己的某种属性相关联或将环境进行识别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同情,希望职位高者能因此“移情”,达到柔软而缓和地拒绝对方的目的。而美国人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个人主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Brown&Levinson[7]提出的面子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文化基础的。在表达“消极面子”这一核心思想时,他们提出“不被妨碍的自由愿望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突出的价值”。拒绝言语行为往往是这种被妨碍了自由愿望后采取某种或某些策略来表达“不”含义的言语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本研究的英文样本中在拒绝高于自己地位的对象时很少使用“关系过程”来弥补威胁对方面子的“不”。因为美国人追求个性和自己发展,需要他人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妨碍自己的“自由愿望”。尤其是在职业交往中,人际关系界定在同事和上下级中,不是亲密朋友,也不是爱人和家人,保护隐私和尊重个体显得格外重要。而使用大量的物质过程也是体现美国人善于或更勇于挑战权威的一种方法。
第三,在拒绝职位低的对象时,中文样本中使用了较多的言语过程。
在拒绝下属之时,中文使用了更多的言语过程来表明态度,彰显权势。中国人尊重年长者,敬畏权高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观察言语过程如何“飞扬跋扈”:
(9)(调查问卷第12题“建议更换咖啡机”)
您的回答:小邹,我在会议上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了?节约要节约啊!
例(9)中的受试在拒绝下属的请求时,用清晰的言语过程,说话人是“我”,受话人是“你”,内容是“节约”,以及辅助使用环境因素如“会议上”(标明地点)、“了”(标明时态)来表达了批评教育对方的初衷,迫使受话者放弃原请求。
这里的言语过程都具有“服务观点性”,即言语过程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服务和证明该拒绝话语所表达的主题观点,言语过程所服务的观点可以位于上下文中,也可以位于句子内部。这在汉语语料中,多数情况下,这样服务于观点的言语过程是出现在上级拒绝下级时给下级“耳提面命”的教育时。而正是这“耳提面命”构成了“9.批评”这样的语用策略的使用。[3]
而在拒绝职位低的对象时,英文样本使用了大量的关系过程,这也是英文样本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在拒绝职位低的对象时,英文样本中的关系过程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一向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过程。例如:
(10)Headmaster:Unfortunately,our art department is fully staffed.(《绝望的主妇》)
(11)Lucy:Friday nights are working nights……(《绝望的主妇》)
例(10)中校长为了拒绝求职者,表达自身遗憾的同时,用“载体+关系过程+属性”的及物性过程给求职者解释了学院不需要再招聘的原因,并未居高临下地拒绝对方的同时也显得极其礼貌和得体。例(11)中是Lucy要给员工解释为什么不让大家请假,用“识别者+关系过程+被识别者”这一类型的关系过程是为了客观地说明“Friday nights”的情况,不带感情色彩,拒绝了大家的请求。我们发现使用关系过程在英文语料中和汉语语料中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其“载体”或“识别者”多是客观物或客观事件而非主观人物,如这里的“our art department”(我们的艺术部)、“Friday nights”(周五晚上)。这可以理解为美国属于“低权势”文化的西方国家代表,美国人相信社会应该尽可能缩小等级差异,他们表现出极其自我和个性的文化特征。因此,通过对英文样本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发现美国人拒绝下属擅长使用以客观物体和客观事件来做“载体”和“识别者”的关系过程,用更客观的角度或推卸责任给他人或他物的方法来更委婉地拒绝下属,从而照顾到下属的情绪。这也成就了拒绝语用策略“2.推卸责任”[2]的使用。
第四,在拒绝职位相同的对象时,中文样本中的物质过程超乎寻常的多,达到77.78%,且使用了最少的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并无言语过程的出现。中国人在拒绝跟自己同样地位的平级同事时,超过一半的及物性过程使用了物质过程,说明拒绝平级同事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只需要用物质过程说明原因,表达观点和理由,描述自己或对方的动作即可。而美国人拒绝权利地位和自己相等的同事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使用多于拒绝地位高和地位低者。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映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拒绝与自己地位同等的同事时,美国人能畅所欲言,更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如:
(12)Bree:Oh,Lynette,I appreciate everything you’ve done……(《绝望的主妇》)
(13)Veronica:I don’t know.You’re just gonna have to give……(《背叛》)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拒绝同级伙伴都相对而言容易一些,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爱憎。例(12)中心理过程“appreciate”用来表示对伙伴的感谢,例(13)直接用“I don’t know.”这样的心理过程来展现自己的心理状态,表达直接、没有距离感。我们也注意到,心理过程所常常使用的动词中,“感谢”类的动词在拒绝对方时使用频率很高,有时候,人们在接收到对方的邀请和提议时,往往先表示感谢,再进一步拒绝,这是个展现礼貌的过程,也是使拒绝达成的一种语用策略。[2]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文样本中仅仅出现的2.6%的存在过程都在拒绝职位低的对象时出现。存在过程的范畴意义是某个环境中存在着某物,其功能可以是提供某个环境的信息和背景。
(14)(调查问卷第12题“建议更换咖啡机”)
您的回答:……,休息室有很多袋装咖啡,方便又卫生,何必大费周章……。
“袋装咖啡”是存在物,存在的地点是“休息室”,该受试模拟的上司用存在过程轻而易举地表达了现实中现有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既然“袋装咖啡”存在于“休息室”里,就不需要咖啡机了。这在拒绝语用策略里称为“12提供它法。”[2]之所以存在过程都使用在拒绝下属的场景中,是因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高权势距离文化”,使得如“长幼有序,上下有别”这样的社会等级概念深入人心,存在过程的出现强势且专业,起到彰显权威,宣扬重要性的作用,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根据对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话语的及物性系统的分类描写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6种及物性过程分别在汉语语料和英文语料中的个性体现,还是以社会权利为变量来观察6种及物性过程的使用偏好,若究其各自的选择倾向和功能目的,都能和作者前期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下拒绝语用策略的使用进行互证。[2]
一方面,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研究重视语义、重视动词的功能、重视交际的主体和参与者以及环境本身。这些都是它和语用学理论下对于会话意义的研究能形成互补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实例的描写分析发现,任何及物性过程的选择都是言者对意义的选择,而这选择的背后都暗藏了言者的交际目的。说话者在选择及物性过程中,根据其交际意图的需要,配置好所选择的一个或几个及物性过程所需要的参与者,如:动作者、感知者、识别者、行为者、讲话者和存在物等等,并在特定的语境范围内,调用相关知识和团体文化常识,附上一定量的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目的、方式和原因等,来完成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任务。而这不同的对于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服务于说话者最初的“交际意图”的,是具有主观可控性的。这6种及物性过程造就了各不相同的语言形式,它们又反过来受到语言使用者、参与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语用意义,至此,语言的交际意图伴随的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被传达出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策略性地使用,即丰富多样的语用策略的生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及物性过程的选择是表象,言者对于及物性过程的综合选择自动生成了其对于语用策略的选择。
本文以韩礼德先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研究为理论基础,将汉英共1560份拒绝语料进行分类描写和解释,证明了及物性过程的研究对汉语同样具有适用性,也同时展现了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及物性过程分布和选择偏好,并结合汉英文化背景和语用学的部分理论来解释这些偏好背后的隐含因素。通过对于被拒绝者身份的定位分类,总结出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面对不同地位的受话人时及物性过程选择的异同。最后,解释了为什么说汉英及物性系统对比研究是对汉英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的支持。从两者之间的互补基础、及物性过程和语用策略多样性的互证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从而得出结论∶言者对于及物性过程的综合选择自动生成了其对于语用策略的选择。
利奇曾公开承认,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和语用学是紧密相关的,“可以作为语法外的现象纳入语用学的范畴。”[4](p118-125)而本研究中,我们从“概念功能”入手,也尝试证明了其和语用学理论的互证性。我们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但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语言理论。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将可以成为未来这两派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发展途径。同时我们也期待,本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建设等提供一点思路。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2]芦丽婷.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艺术——基于中美职场剧的拒绝言语行为对比[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34卷(2).
[3]芦丽婷.从关联期待看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转载于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1.
[5]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样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4 卷(3).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Brown.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J].In E.N.Goody(eds.),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I207.2
A
1003-8477(2017)11-0132-07
芦丽婷(1983—),女,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胡婉(1988—),女,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