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研究
——基于英国社会治理理念、机制与经验的分析

2017-03-07 16:19李全利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福利英国机制

李全利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研究
——基于英国社会治理理念、机制与经验的分析

李全利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英国是世界上典型的福利国家,这与其独特的社会治理理念、机制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因素分不开。英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包括主张福利普惠、提倡公民社会、追求自由自治、遵循法律治理等四个方面,它们是英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英国的社会治理机制系统全面,政府治理机制、经济协调机制及社会参与机制等多元有效,它们是英国先进社会治理模式的有效保障。英国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因素,对于建立适应中国社会治理需要的理念支撑,构建多元化和有效性的共治机制,拓展社会治理格局等社会治理行动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福利国家;社会治理;上层建筑;英国

一、引言

在皮尔逊和卡斯尔斯主编的《福利国家:读者》(《The Welfare State:A Reader》)一书中,作者分别从方法福利、问题与争论、未来福利三个方面给读者呈现福利国家的建成、问题与未来。[1](p1-8)21世纪初期,在全球都在探究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背景下,这本书使大家对福利国家有了重新的思考。“福利国家”不但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国家制度,在过去及未来都将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福利的定义。英国作为传统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其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政党更迭的时代背景中受到动摇。这与英国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治理理念、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机制分不开,这些社会治理的上层建筑因素对于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促进了政府介入社会治理行动的积极性,再加上公民社会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理论对公民权利和社会力量的肯定,多元共治是新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而英国的社会治理模式注重福利性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原则,在社会治理机制的选择上注重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形成了独具福利国家性质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纵观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建设历程,其对社会问题的治理及回应、对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的肯定与维护不同于北欧民主型的福利国家治理,更不同于美国那种自由至上的极右治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机制,是英国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状态的重要保障。英国福利国家的社会治理在理念的引导、治理工具的选择、对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把握等成功经验值得他国学习。在中、英不同国体、政体的背景下,双方在社会治理理念和机制领域却有了交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的社会治理尤其需要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和治理机制的调整,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汲取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

二、英国的社会治理理念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经过工业革命洗礼后出现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的社会治理行动经历了一个从消极到积极的演变过程。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在国家重建方面越来越体现出政府的责任,强调福利普惠的社会治理理念为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备。英国还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公民权利、自由自治理念早在英国福利国家建立之前就已经影响到整个英国的社会格局,并且成为后期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确立的两大指导理念。讲究道德同时也尊重法律,英国的社会治理理念中始终蕴含着法律的权威,而不论是社会的治理行动规范还是政府的治理行为约束。其他福利国家的社会治理行动虽然也受这些理念的影响,但在理念的运用及具体的治理政策构建方面,英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四大理念贯穿英国社会治理行动始终,是英国特色的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福利普惠理念。

英国社会治理的福利普惠理念是英国福利国家建立的最主要指导思想。由于英国福利国家是建立在社会改革基础上的,[2](p87)所以建立福利国家的治理理念也最能反映英国的社会治理变革。关于英国福利普惠理念的推行,是一战前后英国工党把具有普世平等的社会主义目标与福利改革相结合后的结果。工党关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普遍实施、工业民主管理和剩余财富用于公共事业等主张为后期英国福利国家建立产生深远影响。[3](p41)为了应对二战给英国公民带来的创伤,《贝弗利奇报告》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关于福利建设的广覆盖(comprehensive)、普遍性(universal)、整合性(integrate)、充分性(adequacy)等含义也都是后来英国福利普惠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4](p1-10)英国福利的普惠性还体现在福利的原则和目标上,贝弗利奇委员会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进行最广泛、最全面的调查,其目标是从公平原则出发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建立经济和社会保障。[5](p25)“福利性”不仅是英国福利国家的特点,也是英国二战后社会治理模式的一大理念。20世纪中叶,英国工会联合会提出建立相互协作的社会福利计划;[6](p76-77)英国工党也根据当时的社会福利问题提出一系列关于英国社会福利建设与改革的措施;[7](p297)雇主领域也提出关于最低工资、工人培训、事业补贴等社会福利改革的主张。[8](p35)正如蒂特马斯所说,为了使最有需要的社群接受服务,必须建立全民性的服务结构,推广普遍性福利理念。[9](p30-39)所以,英国特色的社会福利治理模式离不开那些关于社会福利原则、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和福利制度改革的相关治理理念。

(二)公民社会理念。

20世纪50年代英国激进主义社会学家马歇尔提出社会公民权利说,与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互鼎力,提倡每一个公民都有获得健康、教育、工资收入的社会权利。[10](p27-28)马歇尔这种根据公民权利或平等需要来确定福利目标最大化的主张深深影响着英国二战后的社会政策走向,[11](p35)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第三条道路选择过程中,对执政党关于福利调整和引入市场机制等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2](p83-94)公民社会不但是深受英国公民推崇的一种权利理解理论,也是在国家层面能够左右政府的一种治理理念。在英国公民的社会关系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英国公民福利资格认定和公民社会权利追求的重要分析框架。[13](p65-73)公民社会理念能够很好地解释公民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国家的社会问题处理,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所以英国的公民社会理念不仅仅影响着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进程,对英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治理也产生很大影响,是英国福利国家模式下的主要社会治理理念。

(三)自由自治理念。

英国是一个传统的自由主义国家,不论是公民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管理,都含有自由自治的理念。曾有学者把19世纪英国的自由主义比作一种沉默和不活跃的政府模式,并肯定它在物质生活调节中的重要作用。[14](p570-590)针对16到18世纪的英国贫困问题,当时的《济贫法》只是对地方政府做出的一个宽泛指导,以个人施舍和教会救济为主的人道主义也彰显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自治权。[15](p15)在英国社会福利建设中,自由主义依然有深刻的影响,在英国的扶贫治理领域中不但有各社会团体和组织的积极参与而且还形成竞争机制,体现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福利模式。[16](p129-154)在当前英国的福利治理模式中,由于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缓慢等压力,当遇到养老金支付困难时,采取向市场融资的做法也体现了自由主义福利模式的作用。[17](p188-194)在对英国地方社区、教育机构自主权的研究中发现,鲜明的自治制度对英国当地社区发展和大学教育等产生了积极影响。[18](p47-72)在工业部门中,如煤炭集团组织等也通过独立自治的经营理念来调节社会工作关系。[19](p219)在英国的政府社会治理,专门的社会福利治理、社区治理及行业集团治理领域等都有自由自治理念,这对于增加社会治理手段的灵活性和单位自我治理效率的提升方面作用较大。

(四)法律治理理念。

法律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六大考核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水平和能力。[20](p2053)英国虽然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但是也是一个严守纪律和尊重法制的国家。在英国福利国家建立之前就有许多关于社会问题治理的法律文件。法律治理理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英国社会治理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福利国家的建设背景来看,1908年和1925年的《养老金法》、1911年的《国家保险法》、1919年的《住房和城镇计划法案》及1934年的《失业保险法》等就已经为后期的社会福利法律治理体系打下基础。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一战时期的英国就已经是福利国家了。[21](p12)英国是工党和保守党不断更替执政,虽然二者对待法律和秩序的态度有所出入,但都不敢挑战依法执政的权威。[22](p186-206)英国的法律体系完备,在儿童保护、妇女权利维护、社区发展规划、犯罪、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都有专门法律。而且能随着社会治理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制定新的法律,例如随着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的增加,在网络治理领域颁布专门的《英国互联网法》。[23](p124-130)为了促进人们健康生活,英国还设立了专门的互联网法学院,学院专家对于健康生活的引导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4](p36)可见英国的法制不但体系科学,而且法律的制定、修改、传播等方法科学;在法律理念的倡导中,不是为了惩罚而制定法律,而更多的是预防理念和对秩序的尊重;真正体现了一个由法制到法治的过程。所以英国先进的法律治理理念已经走在社会治理的前面。

三、英国的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机制是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载体,也属于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因素。完整的社会治理必须是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理念及社会治理政策体系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程序及环节的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社会治理绩效。[25](p100-105)国家机制中的政党机制、政府组织体系、权责划分模式及政策机制等决定和影响了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的总体方向。社会机制中社区治理机制、各社会团体组织参与机制及公民参与治理机制等在英国的社会治理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英国社会治理活力。经济机制涉及资源的分配与协调、价格与效率等因素,对英国的社会治理工具的选择和调整有深刻影响,是英国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英国的社会治理机制中呈现出协调合作的趋势,三种机制相互交叉,互相影响,使得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机制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和手段有效性的特征。

(一)政府治理机制。

英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和工党(Labour Party)几乎轮流执政治理国家是英国最显著的政党治理机制。执政党制定和推行自己主张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政策体系将会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模式的特征。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改革争议中看出,英国两大政党在社会治理中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机制。例如工党强调公民福利权利的经济、社会改革主张就促进英国在二战后建立福利国家。伴随着后期福利国家危机出现,保守党所倡导的市场自由、个人责任等观念不断对福利国家治理行动进行调整,并最终促使英国在20世纪末期走向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治理模式。[26](p1-27)新的政党上台总会对另一政党做出政策回应,并促使“新的”工党(New Labour)和新的“福利国家”(New Welfare State)的产生,但最终使英国的社会治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严密的公共部门组织体系和明确的公共责任划分机制是保障英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公共部门负有公共责任,不论是议会还是强有力的内阁政府,公共责任的确立都是通过民众选举确立的。从福利国家的责任划分来看,国家和地方关于福利服务提供的部门或者代表都要对选举的立法会议负责,相关的大臣(卫生、教育等)还要对上下议院负责,并接受各部门委员会问责。为了提高效率和加强对政府部的监督,英国还建立各种评估机构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各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的监督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政府权责划分机制以外,政府层面关于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也是英国政府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称之为社会治理的政策机制。英国的社会政策出台具有谨慎性特征,从社会问题出现到议会立法或者办法条例出台等需要政党舆论回应、立法机构商议和问题解决反馈等环节。所以,制定的政策或者法律一般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失效,但会随着问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英国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完备,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它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治理提供了依据,例如卫生政策、教育政策、个人社会服务与社区护理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培训政策、社会关系调节政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政策、信息增值开发政策、网络治理政策等。完整且权威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是英国进行政府治理的保障机制。

(二)经济治理机制。

经济机制往往与资源、成本、价格、效率等指标有关。对于社会服务组织体系碎片化、资源供应机制混乱无序以及基金管理的制度漏洞等问题,英国就做出了标准评估、税收调节、资金重新分配等福利治理行动。[27](p195-253)在市场的管理和运营环节,英国提倡自由与竞争,政府也经常引进市场机制对行业、集团以及公司进行调控。[28](p129-135)除了经济调节,英国在社会治理领域引进经济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强调个人责任、提高社会服务的筹资标准、采用第三方监管等做法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并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效率。

在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背景下,英国在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大量引进经济治理机制。例如保守党在个人社会服务领域引入福利消费主义理念,将政府的服务购买者角色、市场的服务提供者角色以及作为公民的服务消费者角色划分清晰。[29](p19)20世纪末期英国在国民健康管理和社区照顾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个人社会服务的供给和管理模式呈现出“契约化”和“私营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调通过引进新的资金结构来保证纳税人资金发挥最大价值,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应该去支持居所照顾和护理中心(私人)的服务。[30](p750)所以,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治理领域中的经济治理机制在解决福利依赖和提高福利治理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对于之前英国福利国家危机的治理起到积极作用。在21世纪的卡梅隆政府时期的“大社会”计划中,也提出了公共服务购买和市场化操作等口号。从英国福利国家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发现,英国社会治理机制能够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

(三)社会参与机制。

民主是英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公民的社会参与机制是英国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英国通过民意调查、成立专门的咨询委员会、公开听证等做法对国家的公共卫生、教育、医疗、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治理。英国促进社会治理政策宣传并接受公民舆论监督,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社会治理的透明度。英国公民也可以通过选举表达利益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家的社会治理政策走向。公开透明的媒体制度为公民监督机制提供保障,在民意诉求不能得到积极回应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等多种形式表达,针对劳动关系紧张、就业市场不稳定、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效果良好。

英国社会各志愿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在英国的社会治理行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英国社会治理领域中社会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以前,英国针对贫困等社会问题就有宗教、商人、贵族的济贫文化,1900年英国志愿性的慈善基金会就达到22607个。[31](p14)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各种抵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街坊文教运动(睦邻运动或者社区公社),文教馆就是当时具有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1922年的英国伦敦就有60多个文教馆对当时贫困的青少年及成年群体的教育、医疗卫生及吃穿等基本生活资料满足起到重要作用。[32](p59)但在福利国家建成以后,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起到主导作用,许多社会团体组织纷纷解散,有些只负责那些政府无法顾忌的领域,有的社会组织则专门协调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儿童照顾服务领域,英国的多数志愿服务部门能够积极地开拓新的服务项目,提供政府不能提供的服务。[33](p24-32)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进行福利国家改革,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并且形成在竞争中合作的趋势。[34](p239)英国的各种社会组织在对社会问题的应对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补充,所形成的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在英国社会治理领域中独树一帜。

社区机制是英国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笔。社区在基层社会服务提供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个政党在有关社会治理的争论中,关于社区参与治理方面却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在个人社会服务方面都注重社区功能的发挥。在英国的福利改革浪潮中,奥迪特委员会做出关于“实现真正的社区照顾”的报告,[35](p173-187)并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社区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社会资源作为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把它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因其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资源集合,并认为社会资源曾在英国的社区建设及相关群体规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6](p59-69)社区是民众除家庭以外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在教育、医疗、养老、居家服务、行为纠正、精神康复贫困治理等都涉及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家庭医生制度、老人照顾制度、社区学院、儿童照料、残疾康复、邻里改造等社区服务资源的提供和分配方面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较高,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英国社区服务需求的增加,又形成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多元共治的社区护理运营机制是英国社区治理的主要特点,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独立地位和功能发挥对当前英国的社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37](p250-218)

四、英国社会治理上层建筑对中国的启示

社会治理的模式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机制两个方面。英国福利国家的社会治理理念是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部分,其社会治理机制则是社会治理形式的内在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对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治理也要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进行。由于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还没有完全成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阶段,我们尤其需要明确的指导理念和多元有效的治理机制。在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上,充分彰显民主性的北欧模式和主要靠市场说话的美国模式对于中国都太极端。而英国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围绕英国福利国家建立和改革形成的,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既尊重公民权利,又把握了有限政府、有限市场和充分社会之间的张力,整个社会治理行动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与改革历程也是英国福利国家社会治理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国不是福利国家,治理模式不能完全按照英国的模式执行,但是英国在福利国家建设中所倡导和遵循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机制却对中国有重要启示。

(一)转变社会治理理念,明确社会治理方向。

第一,实现由“托底型”社会政策向“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转变,建立积极的社会政策发展观。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的建立正是英国福利普惠理念的一部分。从英国社会福利国家的建设过程来看,福利的内容由单一到全面,福利水平从最初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到后来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观念给英国公民提供了一个从出生到坟墓的福利摇篮,公民的国家归属感和生活安全感大大提高。不论在英国还是中国,“积极福利”[38](p369-379)将是未来福利发展的方向所在。我国目前还停留在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时代,保基本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公民需求。社会融入、个人价值实现、生活质量提升等需求越来越多,树立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建立具有发展导向性的社会政策体系是英国福利治理理念给目前我国社会政策治理带来的重要启示。

第二,树立动态化治理理念,不断适应社会治理需求。从英国政党交替上台执政并不断调整自身治理理念的发展历程来看,不论英国还是中国,社会问题在不断变化,公民对于社会治理的需求在不断增多。根据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英国经历了除了工党“左”的治理理念和保守党“右”的治理理念之外,还有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第三条道路理念。在未来的社会治理理念中,面对社会治理成本上升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复杂化,甚至还有学者提出“生态主义”的治理理念。[39](p5)因此,我国在不同的时期也要树立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十三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建设、精准扶贫理念等都是为了应对前一时期治理实践中遗留下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具体理念。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在今后的规划中也要不断地更新共产党的社会治理理念,满足群众对社会治理的不同需要。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小康。公民社会理念在英国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受益的选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民社会理念中包含有以人为本的意涵,英国普遍的福利权利实现,民主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等给我们近期全面小康建设提供有益经验。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作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人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贫困人口等做到权利保障要全面,制度覆盖无遗漏,真正建立“内容全面”、“主体全面”的小康社会。

第四,树立法律底线治理理念,增加社会治理权威。相对于英国而言,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较为落伍。英国关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较为成功,除了英国是一个倡导道德人文主义和发扬绅士之风等“软”的约束之外,英国的“底线治理”还体现在法律的“硬”的底线约束机制上。英国在社会治理领域中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且在具体的网络安全、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方面,法律除了约束和惩罚机制以外还有纠正和引导机制的功能,因此具有“法制”和“法治”双重功效。我国在今后的社会治理法制化建设中不但要制定和完善在互联网、物流等新兴治理领域的法律,还要走向“法治”,增强社会治理的法律权威。

(二)建立多元共治机制,增强社会治理活力。

第一,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增加社会组织活力。英国的社会组织历史早、数量多、服务对象广泛,在英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在英国政府“无为”的领域还是在政府“有为但不足”的领域,都有社会组织的影子。面对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挤出”,不少社会组织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开拓新的领域并且活力十足。英国政府在对社会组织的态度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是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伙伴关系”。[40](p177-200)例如英国的反虐待儿童协会(NSPPC)与警察机构的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了英国儿童服务的发展。[41](p25-26)所以我国在今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方面,对于具有公益性质、能够比政府更高效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对于那些不适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可以通过向社会组织外包或购买的方式提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有序的管理。

第二,建立社区治理机制,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在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社区治理作为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社区服务提供、社区资源分配、社区环境优化、社区居民融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英国的社区治理历史悠久,英国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社区治理理念,早在殖民时期就有关于殖民区发展计划的活动。20世纪60年代英国新工党的“社区首创(community-based initiatives)”计划和“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等项目对英国社区功能的发挥和治理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42](p265-274)重视社区发展与管理,建立居民良好的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等是英国社区治理的主要经验。我国在对基层的社会治理模式培养中,要把社区治理作为重中之重。重视社区的发展与管理,赋予社区自治权利,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各种自治服务团体和协会发展等,不但是上级政府的任务也是社区实现自我发展的经验选择。社区治理应该逐渐成为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三,引进经济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在英国福利国家的改革中,政府通过向私人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强化公民个人责任,并优化社会服务供给机制。英国不仅通过相关经济机制来提高自身的社会治理能力,还能通过法律和合约的方式对私营部门进行管理并形成合作。所以,我国的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网络通信行业竞争机制,建立医疗卫生行业道德风险约束机制等增加社会治理中市场的活力。另外,建立市场约束机制,降低社会治理中的市场风险,形成稳定、安全、高效的社会治理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第四,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提高社会协同治理能力。英国的社会治理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和权责划分体系,完备的法律机制和公共监督机制是减少英国社会治理冲突的保障。民主选举和开放的新闻媒体制度,是英国社会信任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国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发挥积极作用。只有树立社会信任机制,才能促使公民有效遵循社会治理的原则和规定,才能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动与协调。所以,我国的社会治理协同能力的提升还依赖与社会信任机制的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和公开透明的媒体监督制度也是今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三)拓展治理领域,形成全面治理格局。

英国福利国家的社会治理经验不仅仅局限在福利治理领域,英国在舆论治理、网络治理、信息增值共享治理、危机应对治理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英国虽然提倡舆论自由,但是一种有原则有底线的自由。对于国家机密、社会安全等方面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各大媒体都很明确自己的舆论自由底线,法律和经济的处罚标准十分明确。在网络的治理中,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推动互联网立法,后来形成的处罚与纠正兼顾的治理手段值得借鉴。在对信息增值开发的治理方面,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提高信息开发的效率,在信息公开和信息治理方面提供经验。英国的风险预警危机应对机制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尤其是在邮政行业的风险应对机制和社区中社会工作者对人的危机干预机制等都体现了英国事前防和风险监督治理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刚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同经济、环境问题相互交错,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政府、社会都要不断地拓展治理领域,在事前风险的应对方面形成各自的治理手段和方法。行业之间的合作、信息共享、政府与市场的沟通等要及时,提前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尽快结束在面对互联网诈骗、微信非法集资、快递物流市场混乱、信息传播无序、大气雾霾、流行病传播等新的社会问题时,出现政策失效、各参与主体无能为力的局面。所以要提前拓展社会治理的领域,主动建立社会治理的事前预防机制,形成全面的社会治理格局。

五、结语

英国作为西方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关于福利治理的改革备受世界推崇。英国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围绕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和改革形成的,其社会治理模式的上层建筑因素不但尊重公民权利,又很好地把握了有限政府、有限市场和充分社会之间的张力,使得英国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出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所以,英国的福利国家社会治理理念和机制有值得我国学习和推广的地方,但由于国情不同,在具体的治理领域还要建立起适应自身需要的治理模式。总之,英国福利国家的社会治理上层建筑因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治理创新意义深远。

[1]Christopher Pierson and Francis G.Castles.The Welfare State:A Reader[M].Polity Press,BlackwellPublishers,2000.

[2]Stephen Driver and Luke Martell.New Labour,second edition[M].Polity Press,2006.

[3]Brian Brivatiand Richard Heffernan.The LabourParty:A Centenary History[M].Macmillan Press,2000.

[4]Leo Wolman.The Beveridge Report[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43,58(1).

[5]Howard Glennerster.British social policy since 1945[M].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6]J.Roy Hay.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1880-1975[M].E.Arnold Press,1978.

[7]W.J.Mommsen.The Emergence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and Germany[M].London,1981.

[8]Charles Madge.Donald Tyerman,Industry after the war:who is going to run it? [M].Pilot Press,1943.

[9]Richard M.Timuss.Commitment to Welfare[M].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London,1968.

[10]T.H.Marshall,Tom Bottomore.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M].Pluto Press,1992.

[11]Martin Powell and Martin Hewitt.Welfare State and Welfare Change[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12]C Macintyre.Welfare,Citizenship and the Third Way[M].UWA Press,2001.

[13]B.S.Turner,T.H.Marshall.Social Rights And English National Identity[J].Citizenship Studies,2009,13(1).

[14]Chris Otter.Making liberal objects-British techno-social relations 1800-1900[J].Cultural Studies,2007,21(4).

[15]Michael Hill.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M].Blackwell Press,1980.

[16]Hayley Bennett.Anti-poverty Activities in a Liberal Welfare Model:Local Levers and Multi-level Tensions in Glasgow,UK[M].Palgrave Macmillan UK,2016.

[17]Duru,K Edward.The Liberal Welfare State And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M].U-niversity of Glasgow,2006.

[18]DA Gaber.Building a System of Autonomous Institutions: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British Columbia's Community College,UniversityCollege,and Institute System[J].Community College Review,2003,31(2).

[19]D Allsop,D Wray.The Rise and Fall of Autonomous Group Working in the British Coal Mining Industry[J].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Journal,2012,24(3).

[20]Larry Li,Imad Moosa.Operational Risk,The Legal System And Governance Indicators:A Country-Level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2015,47(20).

[21]Martin Powell and Martin Hewitt.Welfare State and Welfare Change[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22]S Charman,S Savage.The New Politics of Law and Order:Labour,Crime and Justice[M].Polity Press,1999.

[23]David Bainbridge.Internet law—UK[J].Computer Law&Security Report,2003,19(2).

[24]S Basu,P Bernal,I Brown(ed).An Open Letter from UK Internet Law Academic Experts[J].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Exercise,2014(7).

[25]Y.Qiang,W.Xin.Essence,Designing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s[J].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5,81(3).

[26]Martin Powell.New Labour,New Welfare State?The"Third Way"in British Social Policy[M].Policy Press,1999.

[27]M Evandrou,H Glennerster,J Hills.The State Of Welfare:The Economics Of Social Spend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8]R Gribeen.Market Mechanism In Business:The British Government's Policies of Little Regulation Enables Companies to Operate in The Most Open And Competitive Manner[J].University of Oxford,1998,5(1).

[29]Robert Adams.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Clients,Consumers or Citizen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6.

[30]R Mangalore,B Davies,K Judge(ed).Caring for Older People:An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Care in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Psychiatry,2000,35(6).

[31]Madeline Rooff.Voluntary Societies and Social Policy[M].London:Routledge&Paul,1950.

[32]Ruth Gilchrist,Tony Jeffs.Settlements,Social Change,and Community Action:Good Neighbours,Jessica Kingsley,2001.

[33]Samuel Mencher.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Voluntary and Statutory Child-Care Services in England[J].Social Service Review,1958,32(1).

[34]David C.Wilson.The strategic challenge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British Voluntary Organizations:Toward the next century[J].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2,2(3).

[35]B Davies.Review Article:Making a Reality of Community Car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1987,18.

[36]Linda F.Edelman,Mike Bresnen,Sue Newell(edt).The Benefits and Pitfalls of Social Capital: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wo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4,15(01).

[37]N Johnson,T Yamamoto(edt).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mmunity Care in England[J].Social Science,2007,79.

[38]Anthony Giddens.Positive Welfare in Christopher Pierson and Francis G.Castles,Positive welfare,The Welfare State:A Reader[M].Polity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39]Tony Fitzpatrick.The Im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Thought for Social Welfare[M].Critical Social Policy,1998,18(54).

[40]Mark Stuart,Miguel M.Lucio.Social Partnership and the Mutual Gains Organization:Remaking Involvement and Trust at the British Workplace[J].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2002,23(2).

[41]Anne Allen,Arthur Morton.This is your child:the story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M].Routledge&K.Paul,1961.

[42]Isabelle Fremeaux.New Labour's Appropriation of the Concept ofCommunity:A Critique[J].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2005,40(3).

责任编辑 申 华

C916

A

1003-8477(2017)08-0054-08

李全利(1992—),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政策研究”(11ASH009);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社会治理精细化与公共政策选择”(2017-CXTD-09)。

猜你喜欢
福利英国机制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英国圣诞节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