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与时代品格
——以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视角

2017-03-07 17:28付泽宇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付泽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与时代品格
——以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视角

付泽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其目的在于达到双赢、多赢、共赢目的,符合全球化价值链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包容互鉴、和衷共济的科学内涵。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在致思理路、实现路径及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上都是相似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合作共赢;中国风格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1.00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意义。它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其视域之下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追求

(一)真正的共同体的样貌形态

当人类社会依次走过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政治共同体后开始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它由低级走向高级,从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阶段走向共同繁荣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向人真正的共同体的回归。这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真正旨归与价值取向。

真正的共同体,其最终价值追求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形成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摆脱了外在的、强制的、异化的物的力量对于人的控制,把人从对资本和金钱的顶礼膜拜中解脱出来,相互对抗的阶级不复存在,人们自由、平等地生活于其中,人的个性与兴趣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实现了人作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马克思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53)

(二)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认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只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其二是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交往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度融入世界,共同分享各民族的发展成果,彼此相互促进,实现合作共赢。事实上,一个国家由民族历史实现世界历史的过程,就是其逐步融入全球化价值链条的过程,也是实现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利益共享的过程。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2](P541)另外,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按照新的社会关系组织生产,每一个人潜力都能够释放,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减少束缚与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逐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条件,而实现了全球性的世界历史就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更为精细,从而刺激新进技术的产生,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分工与真正的共同体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

(三)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指涉

真正的共同体是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社会的构成是由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519)社会就是由人们的彼此交往而构成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真实画面。人是社会的存在,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从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从事生产的个人一定是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比如小规模的家庭和较大规模的血缘共同体。“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3](P6)。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P501),因此,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真正共同体的基础。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简单和纯粹。正如前面所说,真正的共同体形成了新的组织生产形式,人与人不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也突破了因私有制和细致分工而形成的雇佣劳动关系,从事生产的个人是彼此平等的主体,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不但可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且不断地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真正的共同体是和谐的共同体、平等的共同体。

在政治共同体中,马克思多次分析工人阶级所面临的非人般的生活状态:工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属品,不是工人控制机器,而是机器控制工人,而且由于分工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人的工资越来越少,但是对工人的剥削却越来越多,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恶性循环,工人对劳动感到厌恶。因此,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脱离了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本质,更不必谈个人的发展问题了。马克思指出:“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2](P571)只有无产阶级劳动者首先要联合起来,通过革命手段打破固有社会劳动分工,摆脱外在力量的束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4](P395)所以,真正的共同体不能脱离“真正的人”的存在,如果它满足不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反而成为压抑人的主体性的东西,那么“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共同体”就是一句空话,更不用说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了。因此,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一致,人在其中可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尽其才,由此区别于其他共同体。马克思断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P571)

综上,无论是以部落、氏族、农村公社为代表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以国家、阶级、市民社会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还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真正的共同体都折射出马克思深厚的人文价值关怀。由此可见,人们的社会历史是个体发展的历史,在不同样态的共同体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不一样的,在实现人类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上也是不同的,只有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彰显才能实现个人的生存价值。所以,只有普遍的世界性交往和扩大生产规模才能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条件,积极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过程中,人类利益彼此交融,共享人类智慧,共享发展成果,各尽所能,人类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范畴,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典范,是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在把握世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演讲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它符合当代全球化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反对逆全球化现象的最强音,也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中首次系统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P272)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讲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5](P330)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到联合国总部一般性辩论再到出访东南亚各国,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的多个重要场合密集提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他强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6]“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7]同样地,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时都提到了“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2016年的新年致辞中,习近平再次向世界郑重地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三年多来,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多次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其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是当今世界构建新型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了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之下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如何建立健康的可持续的国际关系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当今世界的国际交往和国际治理体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源泉,形成了一套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话语体系,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1.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必须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普遍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共享人类智慧和人类社会发展成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积极承担符合本国实际的国际责任,这个世界就这么大,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必须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荣辱与共,努力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全球化的再平衡,“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8](P262)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就是要摒弃殖民扩张思维、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等老框架,各个国家只有在以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享人类的创新成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才能共同沐浴在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之下。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5](P336)所以,在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2.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是各个国家彼此交往的基本条件。世界各国多样性特征突出,国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各自的核心诉求各不相同,各自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在各国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存在分歧。但是,在遇到问题和分歧的时候,各国只有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处理分歧,以互商互谅的原则管控分歧,才能实现问题和分歧的真正解决。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9]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在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和谐友善的国际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各国的彼此包容性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各国的发展环环相扣,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积极的心态融入全球性的世界历史之中。

3.包容互鉴、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我们要秉持开放精神,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共享发展资源,推进区域合作。”[5](P331)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就是彼此相互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同心协力地克服人类所面临的困难,彼此尊重各自的道路和制度选择,“我们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实现共同发展的憧憬相同”[10],只要我们以人类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为导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可以克服疑虑和偏见,各国和各国人民就可以共同享受人类智慧,共享创新成果;只有各国互学互鉴、相互包容、同舟共济,世界才能更好的发展。相反,有些国家将自身危机转嫁给他国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维持,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此可见,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该包容互鉴,相互学习,和衷共济,共同打造利益的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品格

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基础和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而提出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类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阐释。

(一)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致思理路相一致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实质就是要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所以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一个都可以各尽其才,根据各自的兴趣从事职业而不局限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P537)其思想要旨就在于打破了社会的固定化分工,打破了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的、使我们的愿望落空的、无法摆脱的、在他之外的、异己的、强制的物质力量,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让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充分享受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充分沐浴在和平与发展的阳光之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依然存在,环境问题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人们,但是人们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没有变,希望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的梦想没有变,希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没有变。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发展的中心正在形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在理论旨归上是相一致的。

(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路径相一致

我们知道,马克思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需要生产力的空前发达作为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2](P539)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各民族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共产主义才能够转向空间向度,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真正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路同样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普遍交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只有促进各国普遍交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只有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共享人类智慧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深度融入世界各个领域的精细分工中,促进人类文明相互交流,携手向着未来而前进。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的分工,“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我们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9]

(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相一致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真正的共同体”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即自由人联合体的阶段。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生存突破了人与人相互依赖性的阶段,人类的活动突破了狭小的范围,并且不再孤立的生存和发展,在普遍世界性交往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由此进一步地摆脱了外在的物的力量对人的压抑与控制。在世界交往的历史过程和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分工中,人们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社会物质生产力空前发达,实现了“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P52)。因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伴随着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预测,认为人类最终会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阶段,即真正的共同体。

而在当今人类发展的阶段,尽管还达不到马克思所预测的理想社会,但是习近平同志根据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在当今的世情和国情的条件下要达到一种理想的人类发展阶段,而二者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就是实现世界的和谐,达到双赢、多赢、共赢的状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承担着与我们自身能力相符合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更加积极的参与全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问题,共享人类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政府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制定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使中国阔步前进,而且帮助其他国家克服困难,改善民生,“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主办了多场国际重要会议,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倾听,中国道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民所向往,中国的“朋友圈”正遍布五湖四海。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正在成为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正在以自身的行动践行着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使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各国和各国人民才能够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

总之,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致思理路、实现路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阐释。二者都是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结合具体实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预测。习近平同志正确地把握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并根据世界发展的新格局和中国发展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全球化发展一脉相承,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的最强音。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具体实践,是中国方案的再阐述,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

[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9]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10]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N].人民日报,2016-09-05.

(责任编辑 张娅)

付泽宇(1989—),男,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社会批判理论。

A81

A

1671-7155(2017)01-0015-05

2016-12-16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