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块模型的金融风险应对网络结构及其启示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2017-03-08 06:17:48祝江斌曾子涵杨臻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次贷行动者金融风险

祝江斌,曾子涵,杨臻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公共管理研究·

基于块模型的金融风险应对网络结构及其启示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祝江斌,曾子涵,杨臻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由于政府决策与监管落后于金融创新的步伐,美国遭遇了严重的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海啸。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当复杂,因此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典型案例,以危机应对组织及其互动关系网络为对象,采用块模型方法,探究金融危机应对网络的结构与金融危机应对效果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在纵向结构上呈现出“上疏下密”的钟摆结构,在横向上呈现区块离散结构,不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治理效果,为提高中国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需要构建纵向上扁平化,横向上联系紧密的金融风险治理网络。

金融危机;应对网络;网络结构;块模型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1.009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贸易萎缩与粮食、石油价格危机,一方面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恐慌;另一方面也造成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快速萎缩,使其金融体系脆弱性大大增加。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影响体现出宏观背景下系统性危机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传导扩散,为分析各组织应对危机的行为及互动关系,探究治理网络结构与治理效果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近年来中国金融衍生品形式不断创新,金融市场持续繁荣。而房地产业面临着投机泡沫等风险,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因而探究美国金额危机应对网络结构特征与危机治理效果的关联性,对于完善我国金融风险治理网络,抑制负面冲击失控、扩散对宏观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破坏[1],更好地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危机应对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网络结构和分析网络效率两个领域。网络结构研究方面,SilviaGabrieli[2]以网络的中心性特征刻画金融风险的应对,并以点度中心性为指标识别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贾彦东[3]利用银行间支付结算数据构建金融网络模型,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评估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网络的影响;而Eisenberg L[4]则将非系统、非耗散的冲击作为整体网络价值的重要指标,构建了定性的比较性静态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AmalMoussa[5]利用加权比例自由网络对金融结构互动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机构间的连接度、集中度以及网络局部脆弱性对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有显著影响。关于网络效率研究方面,Acemoglu[6]和Glasserma[7]认为节点间的互动关系增强了网络在面对较小的负面冲击时的稳定性;而当负面冲击逼近临界程度,网络中组织的互动关系就成为潜在的传染途径,并实质上影响了网络的稳定性;周申蓓等[8]以小型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指出政府在水平与垂直两个维度的监管影响了金融机构资本互联网络的效率。

综上所述,当前学者们在研究网络的结构时,多是通过选取不同的指标或者构建模型,探讨金融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而在网络的效率研究方面,则更多的着眼于解释关键指标、重要节点以及政府的行为与网络效率的关系,很少有对金融危机应对网络的结构与应对效果关系的研究。因而,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案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危机应对网络的纵向与横向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危机治理效果的关系,以期为提高中国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提供他者借鉴和理论参考。

二、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中国经济时报》、《金融时报》、《经济日报》等经济类权威报刊,结合新华网、人民网、中国证券网等门户网站的专题报道,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等方式,开展多信源的数据收集。

在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中,参与危机应对的各类组织如美联储、美国财政部等可以看作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组织为应对危机,采取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应对行为是判断各节点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如美国对房地美与房利美(以下简称“两房”)的接管就被视作一个直接联系,而雷曼兄弟被美国财政部拒绝注资,则视作没有联系。此次危机应对网络一共包括72个组织,共形成了269个互动关系,通过NetDraw软件,对所收集的关系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次贷危机整体应对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结构图

为进一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在纵向和横向上呈现的结构特征,探究应对网络的特征与危机应对效果的关系,本文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通过分析网络的结构对等性探究应对网络的纵向结构特征;利用块模型分析法及CONCOR算法,对组织进行分区,探究网络的横向结构特征。

三、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结构特征

为了探索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结构特征,本文采用块模型分析法研究应对网络中组织类型与互动关系。通过块模型分析,对网络中不同组织的角色与互动关系与进行描述性代数分析,并采用结构对等性量化不同节点之间在社会位置上的相似程度[9](P279-297),可以得到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纵向与横向的结构特征。

(一)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纵向结构:钟摆形特征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在纵向上呈现出“上疏下密”的钟摆形结构。该结构一共包含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战略层”内部行动者为美联储;第二层级为“管理层”,内部行动者为美国财政部;第三层级为“中间层”,包含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等重要金融机构;第四层级为“执行层”,主要为美利凯斯特抵押与“两房”等具体执行政策的行动者。

应对网络纵向上“上疏下密”的钟摆型结构,一方面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力,但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网络的应对效率,影响整体网络的应对效果。结构对等性是层次聚类的分类依据,网络中某一组织与其他组织的结构相似性越低,则不可替代性越高,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利用层次聚类算法将具有结构对等性的节点聚集到相应的位置内,并逐级将节点聚合为云集团[10]。通过对不同云集团之间互动关系的比对,可以推断它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进而为分析应对网络的宏观结构特征提供参考依据。一个区块中若只有3个或3个一下的行动者,分区的效果就不好,因此在最后的结果中每区的行动者最好大于3个[11]。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将其裂解成四块得到的分区效果最好。

表1 基于层次聚类算法的应对网络纵向分区成员表

图2 层次聚类分析树状图

从分区情况来看,第一区块中的行动者是美联储,第二区块中的行动者是美国财政部,这两个区块在应对网络中处于较高层级,而余下的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下层位置。而从树状图可以看出,美联储在结构上与余下所有行动者对等,而美国财政部在结构上与第三、四区块加在一起对等,形成了一个由顶层到底层的钟摆形纵向网络分层结构。这一结果表明,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在“战略层”到“中间层”之间层级较为稀疏,上下通达,具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特征。然而在第四区块中反而集中表现出密集的层次结构,在整个网络的下部表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不利于网络中信息、资金等资源的传递,进而影响危机应对效果。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战略及管理层分权体现出“小政府,大市场”的政治经济思想,但钟摆形的应对网络纵向结构在执行层造成了信息、资金及政策的耗散,降低了网络整体的应对效果。根据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理论[12],可以通过简化中间层,增加管理幅度,提高网络在纵向结构的灵活性,进而提高整体网络的应对效果。因而由美国次贷危机纵向结构上“上疏下密”的钟摆型纵向结构得到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在于,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一方面要保证国家对于市场及关键企业的管控力,综合运用直接及间接手段对市场施以影响,建立起强大的战略核心层次;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简化风险应对的中间管理层,拓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范围与幅度。

(二)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横向结构:分散化特征

美国此次危机应对网络在横向结构上可以分为八个区块、五大类型的离散区块,整体上呈现出分散化特征。从组织横向分区来看,组织间互动往往在某个垂直领域内发生,跨领域的协同合作较少;而在互动关系上,应对网络也呈现出彼此分散、相对独立的特征。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内区块的属性分类及彼此互动关系反映出该区块在所处的位置,从而反映出应对网络的横向结构特征。

1.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区块属性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跨领域协同合作关系稀疏,在区块属性上表现出分散化特征。次贷危机应对网络被分为八个区块,第一区块主要是关键企业;第二区块主要为关键金融机构;第三区块多为国家机构;第四区块则是次要金融机构;第五区块内行动者多为美国、欧洲、中国等经济实力较强国家及地区的央行;第六区块则是为巴西、墨西哥等经济实力较弱国家的央行;第七区块为国家机构与关键企业;第八区块主要是国家机构及非关键企业。但为了使属性分类更具理论价值,对部分区块作归并处理,次贷危机应对网络中的行动者最终被归纳为五类,分别是金融机构、国家机构、各国中央银行、关键企业以及非关键机构。

通过CONCOR算法进行迭代计算得到的块矩阵分区,能够通过对行动者的分类描述各区块间的结构对等性程度,反映各区块间的相异性。区块成员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CONCOR算法的应对网络横向分区成员表

区块属性分析表明,应对网络中个区块内部联系紧密,但区块之间联系较为分散。当前金融危机应对的研究一般倾向于将应对网络中的行动者分为国家主体、微观主体和多边性主体三类[13],但在案例分析中为了更清晰地刻画应对网络的结构特征,需要将行动者从泾渭分明的“国家——微观——多边”分类系统中细分出来。从区块属性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国家机构互动较为频繁,其互动结构表现出等级性特征;而央行类行动者彼此互惠,且相对独立于应对网络;关键企业在应对网络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信息、政策与资金等通过关键企业间接作用于市场与微观主体。

在金融风险应对中,不同领域间的综合协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力量的耗散,使得对金融风险扩散的抑制维持在较高效率。而在次贷危机应对中不同领域行动者之间较为分散,缺乏跨领域的协同合作。由此可知中国在未来可能存在金融风险的治理当中应加强不同领域间行动者的协同,突出应对网络整体的效率。

2.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互动关系

次贷危机应对网络中的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分散化特征。一方面像矩阵的可视化结果中块与块彼此分离,反映出区块间离散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同像矩阵的理想模型对比后仅有第一到第四区块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也说明了其互动的分散化的特征。

像矩阵是密度矩阵的宏观表达,能够直观地体现出应对网络的结构特征。这里采用-密度指标法获得密度矩阵的像矩阵,将密度矩阵中各个系数与网络密度进行比较,大于网络平均密度的赋值为1,小于平均密度的则赋值为0,由此得到一个密度矩阵的像矩阵。

表3 基于CONCOR算法的应对网络密度像矩阵

为了更直观地把握应对网络的互动模式,将像矩阵利用Netdraw进行可视化处理。

图3 像矩阵简化图

通过简化图对像矩阵进行分析,尽管应对网络中组织在横向上存在互动,但整体结构较为松散。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八个区块被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三、四区块互动较为密切,其中第一区块在像矩阵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第五、六区块彼此互动;而第七区块与第八区块游离在外,彼此间亦没有互动,整体结构较为松散。

通过理想网络结构与像矩阵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应对网络横向结构的分散化特征。在社会网络分析当中随着位置数目增加,各不相同的像矩阵数目也急剧增加,但其中一部分像矩阵并没有实际理论意义,往往只需要考虑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理想模型[14]。在这个意义上,关系由第一区块发出,第二、三、四区块接收,呈现出集中化的结构;此外第二、三区块与第四区块间如若不通过第一区块则无法发生联系,形成一个结构洞;而如若排除第四区块,单独审视第一、二、三区块,则关系由第一区块发出,由第二区块接收,再向第三区块发出,呈现出等级性结构;第五区块与第六区块之间存在互惠性;第七区块与第八区块仅在区块内部行动者间产生互动。八个区块之间的互动模式部分符合理想模型,但其中只有半数区块有集中化倾向,因此在互动关系上表现出分散化特征。

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在横向结构上的分散化特征,与美国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美国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即使在金融危机这样的非常态经济管理中,市场的自由化倾向仍然存在,不利于国家机构的有效干预。而中国近年面临供给侧改革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应减少新自由主义影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力,进而减少结构分散造成的力量耗散。

综上所述,在横向维度上次贷危机应对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区块之间关系较为稀疏,缺乏跨组织和协同合作;网络横向上的组织活动关系表现出分散化特征,可能导致应对网络力量的耗散,降低应对网络效率。因而,中国在未来金融风险的防范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不同领域的组织间的协调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块模型,采用三种不同的算法对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的纵向与横向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此次危机应对网络在纵向上呈现出钟摆型结构,在横向上呈现出结构松散、互动关系弱的特征。

1.应对网络纵向结构“上疏下密”,呈现钟摆型特征

对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中的组织进行纵向层次聚类分区,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在纵向可以分为包括“战略层”、“管理层”、“中间层”和“执行层”在内的四个层级,其中,位于战略层的美联储和位于管理层的美国财政部在应对网络中处于较高层级,形成一个由顶层到底层的钟摆形纵向网络分层结构,不利于提高网络整体应对效果。因而我国在未来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纵向上扁平化的应对网络,加强对关键企业的监管,建立强有力的核心战略层,同时减少中间监管层次,扩大监管的范围与幅度。

2.应对网络横向结构松散,缺乏跨组织的横向合作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横向结构的区块属性与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应对网络横向区块的互动结构呈现出等级性强,不同类型区块彼此孤立特征;其互动关系表现出分散化的特征,缺乏跨组织的横向协作与沟通,影响了整体应对网络的应对效率与效果。因而,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在我国未来金融风险的防范过程中要建立不同类型组织间的协作沟通机制,积极开展跨组织、跨区域的联合应对行动。

(二)政策建议

未来更好地防范与控制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提高中国金融风险应对网络的效率需要减化网络中间层,优化网络的纵向结构;降低网络横向互动等级性,完善网络横向跨组织协同合作机制。

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保障国家对关键企业的监管,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变。

第二,推进金融领域简政放权,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实施外债资金意愿结汇、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流程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鼓励不同类型组织参与风险应对,丰富金融风险应对主体。一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鼓励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组织共同参与应对风险,另一方面,有序发展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丰富金融风险应对主体。

[1]Abbasi A,Hossain L,Kapucu 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merging networks during natural disaster[J].Computer Science,2015.

[2]Silvia Gabrieli.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oney Market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A Network Perspective[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1.

[3]贾彦东.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分析——金融网络中的系统风险衡量与成本分担[J].金融研究,2011,(10).

[4]Eisenberg L,Noe T H.Systemic Risk in Financial Network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

[5]Moussa A.Contagion and SystemicRisk in FinancialNetworks[J].Dissertations&Theses-Gradworks,2011.

[6]Acemoglu D.Systemic Risk and Stability in Financial Network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3,105(2).

[7]Glasserman P,Young H P.How likely iscontagion in financial network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5,50(2120).

[8]周申蓓,莫卫,江涛.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及监管——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4,(12).

[9]White H C,Boorman S A,Breiger R L.SOCIALSTRUCTURE FROM MULTIPLE NETWORKS.1. BLOCKMODELS OF ROLES AND POSITIONS[M]//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ational war[M].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6.

[10]沃特·德·诺伊,弗拉迪米尔·巴塔盖尔吉.蜘蛛:社会网络分析技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1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闫伍夫.扁平化管理与金字塔式管理区别[J].商业经济,2008,(10).

[13]Kapardis M K,Iannuzzi E,Berardi M.Global financial crisis:causes and perspectives[J].EuroMed Journal of Business,2010,5(3).

[14]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Lectures on whole network approach:a practical guide to UCINET[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叶剑锋)

祝江斌(1976—),男,湖北武汉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研究;曾子涵(1996—),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预警管理理论;杨臻(1991—),女,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危机管理。

C93

A

1671-7155(2017)01-0046-05

2017-01-09

猜你喜欢
次贷行动者金融风险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大社会(2020年3期)2020-07-14 08:44:16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8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辽宁经济(2017年12期)2018-01-19 02:34:01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3:54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消费导刊(2009年10期)2009-06-16 08:11:10
《资本论》对当前金融风暴的解读
中国经贸(2009年8期)2009-05-25 0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