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2017-03-07 17:28:15张晓彤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绿色体系生态

张晓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017)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张晓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017)

绿色生产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建立的可持续发展生产体系。构建这个体系,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绿色生产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变革资源能源利用与供给方式、推行高效环保生产方式、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及健全法规制度体系等方面。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引领航向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一场推动社会生产力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崭新道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长期过程。

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经济社会发展;绿色生产体系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1.015

绿色生产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建立的可持续发展生产体系。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经验,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特点要求,把生产绿色化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抓手,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取得了关于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坚决遏制环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不断加剧趋势。然而,在工业化速度持续加快、程度持续加深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充分显现出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深入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形势和繁重任务,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提出了一整套推动生产绿色转型的新的政策理念。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内涵的崭新认识。习近平同志围绕促进绿色生产、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有过多次重要论述。其中,“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新论断和“两山论”具有代表性,影响很大。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P209)“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要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3]。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把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范畴,阐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内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这表明,绿色生产力在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中占有特殊份量,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珍爱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利用好,走绿色生产发展之路。

2.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人是生产发展的主体。促进绿色生产,关键是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新世纪以来,在开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有效管用的政策引导体制,以助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产绿色转型。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标准问题在十八大后不久也被提了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坚决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产量降下来,资源环境就不能承受”[4](P106)。因此,要“彻底转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生态环境指标差,表面成绩再好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定要占很大权重。”2013年9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他明确指示当地干部:“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4](107)2013年11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4年初,党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应当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防止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工作实绩。继2015年8月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之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2月又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提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要求扎实推行绿色政绩考核,为促进绿色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发挥风向标作用。

3.把“绿色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理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一系列紧锣密鼓出台的方针政策被统称为史无前例的“生态新政”。在生态新政的酝酿、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决策更加深刻和聚焦:必须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鲜明主题。201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赢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理念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强调:“这是我们党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5](P774)

4.确立“绿色化”建设战略任务

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提出的四大建设任务。201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把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5](P486),“绿色化”正式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大战略任务。“绿色化”任务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对四大建设任务作出补充和完善,而是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放在了做“绿色文章”上。因而“绿色化”一经提出,就为国内外经济和生产领域人士所关注、热议。人们认为,“绿色化”不只限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国土绿化、保持水土,也不止于开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而是当代中国整个建设和发展领域的全面绿色转型升级。也就是说,“绿色化”要的是一种先进领潮的生产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即完全超越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棕色化”增长和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向着生态绿色、强劲可持续、高品质、高水平方向前行。

这期间,习近平同志积极运筹和谋划通过绿色崛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实践的重大战略问题,明确提出了构建绿色生产体系重大战略思想[6]。这一战略思想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视野,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绿色生产体系政策框架的系统设计

绿色生产体系是新型的生态化生产体系。构建这个体系,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构建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变革资源能源利用与供给方式、推行高效环保生产方式、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等方面。

1.构建绿色产业结构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就是要把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结构转变为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整体升级。这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基础。

一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加快工业升级步伐,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重组和控制,关停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过剩产能,发展环保制造业。据国务院统计,2013—2015年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7]。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电子商务、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健康产业等。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近年来,随着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8]。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和林产业。生态友好型农业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工业化农业,是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和全面发展的绿色农业,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等。林产业主要包括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

四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顺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强大实体经济。

2.变革资源利用、能源供给方式

由于技术发展水平限制,中国工业生产的资源能源利用水平长期低位徘徊。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2.3%,但消耗了全球22.4%的能源、47.3%的钢铁,水资源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9]。改变粗放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各类资源能源科学开发、节约高效利用,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强调,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能源革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10]。

一是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划好发展和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以及耕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保护边界,实行建设用地控制行动,协调开发陆海国土空间。

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资源产权市场,发挥市场规则和机制作用,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扩大资源有偿使用范围,提高有偿使用标准,抑制资源不合理占用和消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增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内生动力。

三是推进能源供给革命。探索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压减煤炭产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向多元发展转变。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能源供给和消费出现积极变化:2015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9.4%上升到12%,清洁能源发电率则占到25%;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11]。

3.推行高效环保生产方式

2015年底,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明确指出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12](P308)。绿色生产方式,就是致力于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减少废弃物和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清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与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末端治理老办法不同,绿色生产方式将能耗、污染控制和治理落实到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各工序各环节都要节能降耗;实行产业循环式组合,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督促工业领域普遍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生产方式,把从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加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加原料的循环生产方式。农业领域应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服务业领域要构建绿色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

4.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重视科技创新,使之成为绿色生产的强大驱动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行动,以技术进步提升效率,以效率的提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大幅度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实现绿色生产。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全面进行绿色改造,由粗放型制造向集约型制造转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突破人多地少水缺瓶颈约束,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现代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生产技术、信息网络数字智能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使产业体系整体步入绿色化轨道。

5.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法规制度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生产主体自觉承担和认真履行绿色生产责任的强制效力,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器。现阶段构建绿色生产法规制度治理体系的重要目标是: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形成促进和保护绿色生产的法治安排、利益导向。一是构建绿色生产法治体系。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环保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法、矿产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施行环境保护税法,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综合执法、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二是完善和提升标准体系。制定修订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中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鼓励各地区依法制定严格地方标准。三是改革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四是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五是完善和厉行监管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制度。

三、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创新实践的重大意义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带领人民在生产和发展领域进行的一场深刻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植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调整变革的深厚沃土之中,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意义重大。

1.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既体现了世界潮流,又反映了中国发展新要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引领航向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双重挑战下,世界主要国家毫无例外地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绿色生产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急需化解,尤其是环境风险增高、生态损失加大,生产和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绿色富国强国。置身于世界产业调整的时代大潮中,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既是中国立足自身、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的重大机遇,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2.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既要生产增长又要生态环保,是一场推动社会生产力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崭新道路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没有生产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是一场加快发展的速度接力赛,那么到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发展则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更高一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产力水平质的提升。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是中国经济社会朝着更高水平前进的必然产物:一则要实现生产的增长,保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则要实现生产增长的绿色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二重目的,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推动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统一起来,是快速发展与良好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贯主张。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新特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10]。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十八大以来,在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推动生产绿色化转变的同时,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领跑世界。实践证明,协同生产与生态共进,发展成效卓著。

3.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更兼具生产现代化新特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

绿色生产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与生产现代化相统一的体系。其生产现代化特征包括生态文明理念、现代产业形态、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组织模式、现代科技水平、生产环保法治化,等等。从本质上讲,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整体转型,将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这一本质要求,党中央在制定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定和举措时,均将有关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内容纳入其中,从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来布局推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4.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又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将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长期过程

十八大以来短短数年间,得益于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备的政策机制和大众的广泛参与,目前全社会绿色生产观念普遍树立,绿色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绿色科技与生产高效融合,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普及,绿色生产规范约束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法治日臻完备。中国绿色生产体系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困难障碍:不同地区和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走势分化,企业主体作用意识需进一步增强,协调监管执法机制亟待健全和充分发挥威力,经济下行、投资增长乏力、利益关系调整等深层问题仍有待解决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谈绿色[N].人民日报,2016-03-03.

[3]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4-09-16.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

[7]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18.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19.

[9]姜大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A].《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中国新闻网.优先布局清洁能源,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15%[EB/OL].http://www.chinanews.com/ny/ 2016/11-07/8055369.shtml.2016-11-07.

[1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李淑芳)

张晓彤(1966—),女,四川南充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

D619

A

1671-7155(2017)01-0082-05

2016-12-18

猜你喜欢
绿色体系生态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健康之家(2009年5期)2009-05-26 06: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