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毅
(廊坊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河北 廊坊 065000)
2017-05-20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5DD004)
杨毅(1965—),回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人,现任廊坊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主要从事民族宗教研究。
【民族宗教】
守正出新行稳致远持续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
杨 毅
(廊坊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河北 廊坊 065000)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明确了我国宗教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宗教中国化的要义在于,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五大宗教,必须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五大宗教。积极稳妥有效推进宗教中国化,必须正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守正出新、行稳致远、尊重规律,党委政府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宗教界要坚守正道、内外并重、深浅结合。
宗教中国化;守正出新;行稳致远;实践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工作能力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的群众性、复杂性、长期性、国际性,决定了宗教将在我国社会长期客观存在,因此,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必将是各宗教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宗教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所谓宗教中国化,是指各个宗教在保持自身信仰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融会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进而在教义教规的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这样的一个过程谓之“中国化”。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宗教“中国化”的具体要求是:用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五大宗教,鼓励宗教界用中华文化优秀内容对本宗教的思想、教义、文化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抵制境外渗透,自觉抵御极端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广泛宣传、全面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按照 “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持续加强教育培训、思想引导,不断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绝不允许宗教干预政治、行政、司法、教育等,宗教活动不得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公共秩序,全力防范各种带有政治意图的宗教诉求。第三,坚持依法治理宗教事务,在依法保障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坚持“情、理、法”相结合,充分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鼓励激励等手段,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五大宗教的运行方向。第四,积极弘扬中国宗教的正能量,注重引导各宗教发挥好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积极作用,将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进而促进宗教文化自我革新。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一,这一理论体现出对宗教演变发展客观规律新的深刻认识。纵观各宗教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其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所处时代相适应、相协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佛教在融会贯通儒释道三教过程中,形成了以禅宗为代表的高度中国化佛教;伊斯兰教于明清时期与儒家理学相融合,形成了以“讲中道、和平、宽容”为中心的主流教义,主张伊斯兰教与儒家是“一教互补”,使“伊儒相通”观念渐入人心,成为10个民族的主体信仰;基督教在经历了中西文化的对弈、抗衡之后,采取“徐图缓进”的本土化策略和“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从而最终走上了相融合的道路,并派生了建国后的“三自”爱国运动。其二,这一理论指明了我国宗教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仁恕中道”精神以及在这种精神指引下铸成的文化“多元通和”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进程中,各宗教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与“仁恕中道”“多元通和”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阐释,能够使宗教更好的发挥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其三,这一理论回应了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宗教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一方面,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信教群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梦是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复兴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就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凝聚一切力量来实现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
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推进宗教中国化永远在路上。目前这项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部分党政部门和宗教工作干部,把引导宗教中国化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混为一谈,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主动;一些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宗教已经中国化了,没有必要强调再推进,甚至有的认为“中国化”就是“被同化”,让中国宗教割断与国际宗教组织的联系,还有的担心中国化就是要去掉某些宗教的民族特性,导致思想上有顾虑,行动上不积极。
(二)推进工作“两张皮”
突出表现是重理论轻实践。有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搞宣传、研讨交流上,没有认真思考怎样加以推进。一些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存在“表态非常积极、行动不知何往”盲目附和、不知所措的问题。
(三) “去中国化” “伪中国化”现象需要高度警惕
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中,一定要高度警惕“去中国化”“逆本土化”“伪中国化”倾向,坚决防止以“中国化”之名、行宗教渗透之实,特别是以宗教血亲关系建构教会组织、以扶贫济困之名开展宗教渗透、以对中国化问题的关心为借口传播西方政治思维,一味迎合世俗而污名 “中国化”等现象。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的靠行政命令推动,它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各级宗教工作部门和宗教界都需要守正出新、行稳致远,“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内外并重、深浅结合,积极稳妥地有效推进。
(一)各级宗教工作部门特别是基层宗教工作部门和宗教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多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办法,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1.要尊重群众的信仰需求,将各宗教放到中华文化大怀抱中来孕育,巩固宗教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信教群众不仅是宗教中国化的载体,更是宗教中国化的主体。所以,推进宗教中国化,必须尊重信教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宗教的客观规律,坚持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坚持把时代新要求与历史继承性相结合,支持各宗教反思历史、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支持各宗教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加大宗教思想建设成果转化和运用,让宗教思想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相一致、相协调、相呼应。必须在加强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供给上精准发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本土、心灵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引导,增强信教群众的文化认同感、社会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2.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大力提升宗教事务依治理水平,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推进宗教中国化。 “中国化”不能凭长官意志、用强制的方式,更不能搞运动、瞎折腾,重在做不在说。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宗教中国化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不动摇,在不断提升各级干部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积极营造有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办事情依法的浓厚氛围。
3.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健全完善宗教工作新格局,夯实宗教中国化的基层基础。信教群众在基层,宗教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党和政府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落实,关系到统战部门牵头、民宗部门依法治理、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宗教工作治理新格局的形成,关系到宗教中国化的成效。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严守共产党员不能信教的底线;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开设宗教知识、宗教政策和宗教业务课程,通过培训,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做好宗教工作的使命意识,不断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政策水平,不断提升做好宗教工作的业务能力;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帮助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士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吸引力。
(二)宗教界特别是五大宗教团体和代表人士,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现实处境,继承和借鉴过去的成功实践,不断创新 “中国化”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行之有效的“中国化”方法和途径
1.要坚守正道,弘扬正信。各宗教要加强宗教思想建设,使宗教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对宗教的认知相统一,使宗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知己”,在坚守各自宗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弘扬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搞清楚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具体是什么,弄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哪些内容,从而对教义教规作出相契合的阐释。在阐释中要注意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来表达宗教教义,用“中国人的眼光”、“中国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解释宗教的价值观,进而引导信教群众自觉坚持正信正行,自觉抵制极端渗透。各宗教团体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注重人才培养,为推进宗教中国化夯实组织基础。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要主动在微博、微信、网站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信,弘扬正道,传递正能量,让社会正确了解宗教。
2.要内外并重、深浅结合。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要有效推进这一伟大工程,不能操之过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保持核心与与时俱进、系统谋划与持续推进、整体联动与点滴着力、宗教自适与社会包容、自知与他知的关系,坚持内外并重、深浅结合。举例说明: 伊斯兰教方面,中国穆斯林的衣食住行、清真寺建筑风格的中国化,即是表层的中国化;以儒诠经”、汉文译著、经堂教育、清真寺“三掌教”制等思想文化及管理层面的创新举措,就是深层次的中国化。天主教方面,利玛窦采取主动与主流文化调和、融合的办法,与他的同伴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戴儒冠,这是表层中国化;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阐释天主教义理,并试图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化解中国人的祭祖祭孔之仪与天主教反对偶像崇拜之信条这一矛盾,这是深层的中国化。这种表层深层相互结合、内容与形式并重兼修的中国化实践,是各宗教在中国植根、发展的坚实基础,也理应成为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方法途径。
3.要弘扬“三种精神”、强化“三个认同”。 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其检验标准是“落地生根”,对于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而言,“落地生根”就是要真真正正地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之中,通过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合理地诠释其教理教义,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作风、中国气质的宗教;对本土的道教而言,就是要保持文化本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时代更新、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步伐。各宗教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强化“三个认同”。
“三种精神”即自觉精神、包容精神、服务精神。“自觉精神”就是要主动地思考中国化的路径、方案和措施,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容精神”就是要以开阔视野面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以宽广胸襟来处理各种关系,尤其是各宗教之间的关系;“服务社会”就是要求各宗教团体本着为信众排忧解难的态度,实实在在地做事,超越世俗的名利之争,诚心诚意地为广大信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三个认同”即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这“三个认同”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本标志。“身份认同”主要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这也是宗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就信教群众而言,必须爱国爱教、遵国法、守教规,既做好教民、也做好公民。就宗教团体来讲,就是要明了自身是中国的宗教组织,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引导信教群众为国家建设和繁荣富强奉献才智力量;“文化认同”就是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即“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提升到文化精神层面,就必须承认并积极响应这一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紧密相连,唯有形成了情感认同,才能对道德价值、理性认知与实践行为产生作用。各宗教团体和广大信教群众必须在承认特定的宗教感情认同的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情感上认同,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奉献爱家乡、讲文明爱生活,与时偕行,把准“中国化”方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正能量、展现新风采。
近年来,廊坊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加大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坚定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坚持不懈地加强宗教思想建设
每年都指导宗教团体和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举办主题内容不同的讲经说法和新卧尔兹演讲比赛、民主办教思想文化交流研讨等活动,让宗教界在“爱国爱教、服务社会”中提升“坚持中国化方向”境界水平。今年3月份,我们指导佛、道、伊、天、基五教分别举办“坚持中国化方向”座谈研讨,全市五大宗教教职人员紧密结合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积极探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大意义和有效途径。佛教界提出建立监察举报制度,发挥信众“显微镜”作用,协助政府解决佛教商业化问题;创新形式开展“日行一善、慈善一日”系列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慈善活动。道教界提出立足中华社会、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挖掘道教文化中契合时代精神的部分,促进道教健康发展。伊斯兰教界指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对话中国思想、融合中华文化的“中国化”历程,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坚持弘扬好“爱国爱教、敬主爱人、信道行善、两世吉庆、中道和平、团结友善、守法自尊、守正自治、公道正义、尊重生命”的中国特色伊斯兰真精神。天主教认识到“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关键是不忘初心、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办教会原则、坚定民主办教信心。基督教界一致认为,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基督教的立命之本,是基督教在当代中国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持续不断地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
以教职人员“季度上站”学习培训、“每教一讲”对话交流、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为抓手,对各宗教教职人员开展政治教育、国民教育、法治教育、宗教教育,不断增强其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宗教教职人员“季度上站”学习培训,廊坊已坚持了16年,培训人员达万余人次。每年的一、三季度由各县(市、区)民宗局自行组织,二、四季度市民宗局派人现场指导。每一次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听取教务工作汇报、了解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宗教思想动态。结合重大宗教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走访慰问,广泛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与宗教界人士谈心交心、增进感情、交朋友。在实际工作中,还实施了“一挂钩一结合”机制,即把“季度上站”参加培训情况与教职人员年度考核、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宗教场所主要教职任职考察、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发放挂钩,把“季度上站”培训与“每教一讲”对话交流、宗教团体联席会、“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确保“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三)大力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
2010年以来,廊坊市以“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为标准,在全市广泛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每三年评选命名一次。结合创建活动,先后编辑了《爱国爱教,继往开来—廊坊市宗教界爱国爱教史料汇编》《廊坊市重点寺观教堂图集》《廊坊市宗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研讨文集》,为70座规模较大宗教活动场所筑立了国旗杆、制作了内容分别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爱国爱教,遵国法、守教规”的宣传展牌。截止目前已表彰命名了两批43个宗教活动场所,其中霸州市龙泉禅寺、香河县大安寺、安次区南小街清真寺、开发区南营清真寺先后受到国家宗教局表彰。安次区南小街清真寺还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命名为“廊坊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还有力地促进了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定了“中国化方向”的信心。
D635
A
1009-6981(2017)04-0039-05
责任编辑:袁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