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

2017-03-07 10:36:00刘树升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庸国家

刘树升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2017-07-19

刘树升,男,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主要从事统战理论、中华文化、编辑出版研究。

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

刘树升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有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理性适度等内涵,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古代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为人处世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庸之道进行鉴别并有选择地继承和弘扬,有助于人类个体提升道德境界、正确处理工作与健康、家庭的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实现世界和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当代价值;人类个体;国家治理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科技高度发达、生产力极大提升、人类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仍有巨大的传承和弘扬价值。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中庸,就是以执两用中为常道。对于中庸之道,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同为理学大家的朱熹在《中庸章句》中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意思是:中就是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没有超过,也没有欠缺。

中庸即中和,《中庸》对中和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意思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始终保持和的状态,自我控制情绪,不受其影响和左右,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庸》全书的基本思想在于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地位极高,《论语·雍也》中如此评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2]孔子将“中庸”视为人与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由其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发展,基本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后世儒家学者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程颢、程颐认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共同列为“四书”,历代许多大儒如程颢、程颐、朱熹、李塨、戴震、康有为等对其做过注释。

中庸之道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古代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为人处世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人类个体、国家治理乃至世界发展仍有巨大的价值。

二、中庸之道对人类个体的价值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指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指按照道去进行修习就是自我教育。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通过修习中庸之道,对人类个体的圆满发展有极大助益。

1.有助于提升道德境界,抵御不良风气

中庸之道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首先就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和如前文所述,是个人由内及外的和谐状态,中是内,和是外。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人的欲望往往突破拘束乃至膨胀泛滥。拜金主义横行,“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成为不少人的价值观,“炫富女”如郭美美屡见报端。“性开放”风气的侵蚀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有110万人死于艾滋病[4];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1年~2015年,我国15岁~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5]。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浮躁、抑郁、空虚、迷茫、暴戾等许多不良风气,都可以用中庸之道加以疏导。中庸之道强调要合理平衡动物性与德性,以德性的修养抑制人自身动物性的无限膨胀。《中庸》第一章提出了慎独原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6]慎独,指人要表里如一,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要节制自己的行为,用道德的标准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通过慎独自修,将对物质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形成“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等积极价值观,防止自身欲望膨胀,保持适度、平衡的生活节奏;通过忠恕宽容,做到中正平和,胸怀宽广,化解自身戾气;通过至诚尽性,使个人常保赤子之心,达到高远的道德境界。

2.有助于正确处理工作与健康、家庭的关系

在快节奏的现代职场中,加班加点成为很多人工作的常态。同时,一直在巨大的压力下工作,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放松,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最终还是会影响工作甚至危及生命。当前,“压力山大”早已成为中国年轻人自嘲的流行语,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过劳死”不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独有现象,年轻的媒体人、企业家、IT工程师等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2016年10月5日,44岁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2015年12月13日,腾讯游戏部门组长李俊明陪妻子散步时突然晕倒去世[7]……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他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中庸之道强调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喜怒哀乐都不要太过,保持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能有效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以更高效率地工作。“身体是事业的本钱”,我国的这句传统俗语正蕴含了中庸之道的智慧。

遵守中庸之道,做人做事适度而有分寸,“无过无不及”,在工作与生活、家庭、健康之间,保持平衡,做到劳逸结合、彼此兼顾。虽然大部分人不能达到中庸之道追求的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境界,但是通过有意识地修习,确实能淡化名利之心,减少虚荣的攀比,不以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衡量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不会成为不顾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工作狂”。

3.有助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视,有“三达德”“五达道”之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8]

五达道指个人要处理好的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9]将君臣关系置换为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也能成为当代社会基本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就要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即“三达德”,也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用来调节上下级、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智、仁、勇要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同时,中庸之道的另一条主要原则——忠恕宽容,也有助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10]这正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乎中庸之道,做到忠恕宽容。

中庸之道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在人际交往中也不是教人和稀泥、做“墙头草”。孔子并非不讲极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强调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中庸之道对国家治理的价值

中庸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外王即治国平天下。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1]这段话明确表明儒家注重通过修身达到治理国家的目标。

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等,其中很多方面提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方法、目标等,在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已经被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所证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2]这种文化自信,也可以从中庸之道中获得。具体说来,中庸之道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现在:

1.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二个一百年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谐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的重视,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直被视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3]孔子所勾勒的理想国度,典型体现了中庸之道:没有贫富两极分化,和谐安定,以教育、道德治国,人民安居乐业,国际环境和平。“无过无不及”才能使社会和谐。

中庸之道的九经,就是通过修身得到中庸之道,再用以治理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14]

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5]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6]等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九经中的“尊贤”“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即尊重人才、尊敬体恤干部、使百姓安居乐业,都是从中庸之道的角度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2.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等理念,将中庸之道的“子庶民”“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重视平衡和谐等理念发扬光大,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加以时代化。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等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庸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其他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予以借鉴的治国智慧。

3.有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是指一国范围内的所有治理,它既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也包含了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小区治理、第三方治理、源头治理等各个方面的治理。”[17]

具体到现代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除去前文提到的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还有诸多方面适用中庸之道的理性、适度、平衡、执两用中等原则。

发展经济方面。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成就,以及西方放任经济自由发展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都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市场自主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既是从经济发展实践中收获的经验和教训,也契合了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重视平衡的要义。

国民精神塑造方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庸》提到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在国民教育中提倡至诚尽性的道德自我修养,形成理性、中正、赤诚的国民性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相辅相成,能有效化解社会戾气,提升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落到实处。

国家治理的其他方面,也需要借鉴中庸之道的智慧。国民消费方面,既要鼓励消费,刺激市场需求,增强市场活力,又要合理储蓄,不能寅吃卯粮、坐吃山空。税收杠杆方面,既要通过税收保证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又要分类施策,减轻纳税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增加效益,增添市场活力。国家人口方面,计划生育要因时因地而变,既要防止人口过快增加,增大环境压力,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外交方面,九经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描述,在我国奉行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高福利陷阱、人口老龄化等弊端,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也从反面印证了中庸之道的治国智慧,这都给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镜鉴。

四、中庸之道对人类世界的价值

大音希声,《中庸》短短五千字,却博大精深,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庸之道与其他许多国家的古老文化有着相通之处,这一伟大的人类智慧,适用范围绝不限于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巨大的借鉴价值,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1.有助于实现世界和平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同理,这种人际关系观上升到外交观,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忠恕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建立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九经中的“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形象描述了一个奉行忠恕、礼让、尊他等外交政策的国家,必然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敬重,形成良好的周边关系。

如果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奉行忠恕宽容、中正理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追求和谐的中庸之道,全人类实现和平友爱相处的“大同世界”就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事实上,东方和西方的思想传统中,都有化敌为友的和平主义的世界观,全世界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各文明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儒家思想和主张自由的人在这方面也有着契合处,因为他们寻求的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和而不同的世界秩序结构。我觉得这个结构适合整个现代社会的国际法的价值诉求,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天下思想和国际法思想是有着内在契合点的,而这恰恰是抵御嚣张的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一种有效的力量。”“在当今世界的大格局中,寻求一种和平主义的、化敌为友的,通过法律规则,通过正常的经济贸易,通过相互合作的交往,通过一种扩展的秩序,建立起一个有效、和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由此达成一个和平的新世界,这才是中国主张自由的人和健康儒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它们源自古典的自然法意义上的国际法和儒家和平主义的天下观念。”[18]

2.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前,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原始森林大面积消失、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再也无法忽视,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只“自扫门前雪”。

全球性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没有处理好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应一味地索取。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这既是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自然观。中庸之道追求平衡,认为人和大自然应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解决当前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同时,中庸之道强调的适度、理性原则,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更应坚守。自然资源不是无穷尽的,大自然对人类开发活动所造成的污染有一定消解能力,但也是有限的。“过犹不及”,人类的开发活动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应该对自然心存敬畏,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且全球化的今天,中庸之道是整个人类世界都要遵守的生态观、环境观甚至是生存观。

[1]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

[2]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3]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

[4] 朱佩.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5年全球共110万人死于艾滋病[EB/OL].http://health.huanqiu.com/health_news/2016-11/9714701.html,2016-11-21.

[5] 周灵兵.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EB/OL].http://www.labweb.cn/html/de_yxxw/201512/25252.html,2015-12-02.

[6]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

[7] 28岁销售经理开车时猝死[EB/OL].http://www.weixin234.com/a/1006887/,2016-12-26.

[8]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5.

[9]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6.

[10]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4.

[11]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5.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07-01.

[13] 论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6.

[14]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5.

[15]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217.

[16]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47.

[17] 许耀桐.应提“国家治理现代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30/c49150-25216210.html,2014-06-30.

[18] 高全喜.中国正处于文明演进的关键时刻[N].南方周末,2016-12-08(C20).

G122

A

1009-6981(2017)04-0076-06

责任编辑:郭清梅

猜你喜欢
四书五经中庸国家
中庸自明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四书五经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四书五经有哪些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四书五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