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7-03-07 10:36:00姜文静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河北省环境保护

姜文静

(河北行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7-06-10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602030202);河北行政学院资助项目(2017XYKT016)

姜文静 (1979—),女,河北行政学院法政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观察与思考】

河北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姜文静

(河北行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河北省农村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环境综合治理难题突出,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此,河北省应该提高农村环保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科学有效地解决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引人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北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农村的环保设施投入相对不足,环境污染治理比较滞后。近年来,河北省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为重点,在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环境问题上成绩明显,建成了一批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的美丽村镇。但农药造成农业生产污染、地膜引起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工业污染等问题,给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提出的挑战依然艰巨。

一、河北省农村主要污染问题

1.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本是城镇环境污染源之一,之所以把其列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与河北省的省情有关。多年来,河北省重视发展县域经济,许多企业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推进了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农村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较为宽松的环境管制,加之农村交通越来越便利,很多企业从经济利益角度考量,更愿意选址农村。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备,防治污染的基金和技术不足,致使很多工厂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对废渣、废气、污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不当。还有一些本地原有的小作坊、个体加工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不太注意气味、噪音等造成的居住环境污染,导致农村污染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2.生活污染。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染给农村环境造成很大困扰。一是生活垃圾问题。塑料袋和塑料薄膜大量使用,而且随意丢弃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垃圾倒进河流、池塘,导致河水严重污染、生活污水增加;焚烧垃圾、秸秆等产生烟雾、气体,对空气也造成直接污染;垃圾露天堆放,导致蚊蝇滋生,老鼠猖獗,垃圾渗滤液污染水体和土壤;农村医疗垃圾经未经处理乱倒乱放,极易发生病原体传染事件;美丽乡村的建设促使建筑垃圾迅速增加,钢筋水泥、石灰沙子、金属砖块等建筑垃圾增多,建筑工人受自身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限制,不能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建筑垃圾亦不能规范处理,乡镇处理建筑垃圾的技术水平又非常有限,将会导致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或者简单填埋,不仅侵占了土地,还影响了农业生产,从而对农村土壤、空气、水源造成污染。二是生活污水问题。长期以来,河北农村地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随意排放,或通过明沟暗管排入附近河道,或直接洒向地面,或通过渗坑渗井排入地下,给农村环境安全带来威胁和隐患,所以,农村生活污水的防治和管理,迫在眉睫。

3.农业生产污染。河北地貌多样,但以平原、丘陵、盆地为主,使得农业耕作比较便利,虽然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给农村环境治理也带来了诸多难题。一是空气污染问题。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污染空气主要来自两方面:大量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和难闻气体;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原料产生的众多有害元素和挥发性气体进入大气。二是土壤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状,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破坏土壤中的内在平衡,直接影响了作物、树木生长发育。三是农药过量使用问题。农业生产中大量的农药施用,造成空气中挥散农药液体,树木、作物上残留农药,即使浓度很低,经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生物体内的农药量可提高几百甚至几万倍,加上生物体内的代谢,还可能产生各种有毒产物,对其他生物或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二、河北省农村污染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近年来,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农村环境治理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然而,相对于河北省48700多个行政村庄,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城镇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但农村环境保护观念并没有跟上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环保意识亟待加强。一方面,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村干部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是一件费劲不讨好的事情,想要在短期内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很难,主观上畏难情绪严重,执行上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民缺少公共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觉得农村地方很大,对公共空间利益的概念淡薄,认为只要不影响到个人生活,垃圾可以随意丢弃和堆积,生活污水可以随便排放。

2.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河北省经济重心在城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不到位,直接削弱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物质保障。农村环保设施自始至终存在谁投资、谁管理的问题,恰恰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基层政府所能解决的,导致即使部分基层干部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农村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河北省农村存在多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并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织,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农村环境的治理需要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域、乡镇等共同参与,更需要调动农民的责任性和积极性,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现行体制下,政府主导没有问题,但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不够明确。河北省颁布的《河北省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环境质量负责,加强对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政府是由各类部门构成,没有明确统一负责的领导协调机构,那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难以推行,治理效果大大折扣。从发挥社会力量角度,强制百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不现实,通过有效机制吸引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也是一大难点。

4.环境治理模式面临的难题。相对农村而言,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收集容易,能够集中处理。但是,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比较分散,而且不同村庄之间污染还有一定差异。因此,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必须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量身定做的部署实施。河北农村地形条件比较多样,各地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这种“因地制宜”和“量身定做”决定了农村环境问题不可能依靠单一环境治理模式,政府不可能搞“一刀切”治理,需要探索多样适宜的治理方式,而这种探索需要政府对每个村庄污染做到情况熟悉掌握、问题全面了解,对于污染问题要做到分类分批,其中,集中连片的农村环境治理形成一种范式,特别个例的农村环境治理也要有相应的对策。而且,环境治理模式上的多种多样,需要政府投入极大人力、物力和财力。

5.城乡统筹治理环境的难题。“以不平等为特征的城乡断裂是造成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结构性原因,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社会政策和社会因素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所在。”[1]河北省也不例外,城市与农村不均等的利益格局分配体制,使政府比较熟悉城市环境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何对城乡环境进行统筹治理,各级政府历史上没有经验,实践中还没真正落实,因此城乡统筹治理环境的模式和途径需要政府进一步探索。

三、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西方国家曾经实行过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策略,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根据我国国情,这一方式不适合我国实情,但是我国有些地区为了经济增长仍然使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为了弥补这一环境问题会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基于此,河北省应该明确农村生态环境重要性,针对河北省农村污染的主要问题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统筹考虑,综合施策,使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增加协调发展。

1.要从观念上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如果通过肆意破坏或者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而获得经济发展,就会造成对子孙后代资源的掠夺,使其享受不到应有的利益。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老路不能再重蹈覆辙,河北省应该根据农村实际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区域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定位,农村的工业宜发展能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产业,地方政府严格控制农村工业用地总量和空间布局,根据河北的平原、山区、草地、沿海等不同地理特点,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遭受破坏的基础上增强经济发展,从而在大方向上有效控制农村污染问题。

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保证生产力的主要措施是对环境进行保护,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河北省应该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并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努力建造生态保护基地、环境保护示范区、养老基地等,使得河北省农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河北吸引能力,带动经济发展。

2.提高农村环保监管力度。为了有效解决河北省农村环境问题,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环保部门,还应该设立本地区村民作为环保部门的成员,提高本地区农民参与度,从而使得环保监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并落实到实处[2]。其次,完善环保信访制度、环保举报制度,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咨询、环境污染无人问津、无人管理的问题。再次,河北省直属环保部门应该根据农村实际管理要求和经济发展水平需求,合理制定改善农村环境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使得方案可以实现农村环境管理。最后,河北省直属环境保护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从而提高农村环保监管力度,通过增强行政环境管理力度,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对造成环境损害的企业或者人员应该严惩,并提高环境犯罪的惩戒力度和打击力度,如果环境破坏情节较为严重还应该追求其法律责任,从而有效防止环境遭到破坏。

3.建立并完善农村环境治理资金保障机构。河北省农村环境问题的造成原因,除了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还包括农村环保治理资金缺乏,甚至不存在。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河北省农村环境问题,应该建立并完善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资金保障机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农村环境保护应该建立长效的保障机构,使得农村环境整治所需资金可以充足、稳定。因为农村环境整治的程度、效果与投入的资金呈现正比关系,因此,河北省涉农主管部门及财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对环境保护资金严格的监管,设置农村生态经济基础建设等专项资金,使得环境保护可以专款专用,从而为农村环境改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其次,丰富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对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进行创新。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充分整合,实行农村环保资金打捆使用,充分使用新能源开发项目,从而实现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从而整体推进、集中成片、聚集资金、整合项目,从而将资金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3]。

4.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小区,推动畜牧水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引导城镇居民消费者对农产品实行质量监督,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一是要建立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组织。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解决生产主体分散化、原子化的问题,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生态流程监控。二是要进一步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努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回溯倒查机制。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物资信息化监管制度,比如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建立电子回溯码,进一步强化农业物资的质量安全管理。

5.提高农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和农村环境的使用者都是广大农民群众,但是因为农民群众受文化教育较少、农业生产方式水平较低等限制,使得农民群众严重缺乏环保观念和环保知识。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方式宣传,增强大家的忧患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从事垃圾再生回收的工作人员普及普通垃圾处理常识,举办与减少垃圾、美化乡村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态道德和素质,从而在源头上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问题。

[1]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提案,民盟中央,http://www.cppcc.gov.cn/zxww/2015/03/01/ARTI1425199389906188.shtml.

[2]赵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3]岳洁,刘权,燕志新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农村生态问题及改善措施的研究[J].读书文摘,2016(29):74.

[4]荣吉庆,王志华,金柏林等.关于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调查与思考——以文安县为例[J].河北金融,2014(5):48-49,51.

F323.22

A

1009-6981(2017)04-0082-04

责任编辑:王树臣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河北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0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