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云,李彦青
(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5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2017-03-19
贾丽云(1964-),女,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李彦青(1965-),男,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
【中华文化】
新时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贾丽云1,李彦青2
(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5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在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新时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必须营造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必须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根本目标等观点。
中国梦;民族精神;培育;弘扬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区别于其他异质文化的精神形态,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具有独特内涵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个性与特质。它不断丰富着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着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但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事关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形象和文化旗帜。中国的传统文化形象和文化旗帜都是非常鲜明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释道互补的文化传统,其基本的文化精神是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这既是做人的基本标准,又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一种道德遵循,是一种社会担当,是一种由己及人的胸怀,是一种个人品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对于每个人来讲,要心中有“仁”,这样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和文化旗帜,完全沿用传统文化形象和文化旗帜已经远远不够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以达到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培育人的目的。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事关能否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从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尤为重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在凝聚民心、激励士气、动员民众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奋斗史,经过千百年的奋斗,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们高举起民族解放的大旗奋起反抗;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打压,高举起民族独立的大旗迎难而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的匮乏和西方的西化、分化,高举起民富国强的大旗,大胆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面对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靠什么来进一步深化改革?靠什么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答案只有一个,仍然要靠精神力量,靠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积淀的民族精神。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中国力量。这就使得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
(二)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民族精神特别是党的精神是何关系
如前所述,正是在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激励之下,中国人民始终不沉沦、不退缩、不屈服,在经历了民族的屈辱之后,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一现象,被国外研究者称为“中国模式”。如果抛开了单纯的经济指标,所谓“中国模式”,其实质还是因为中国有着的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不但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传统的民族精神一起,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何在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所在,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它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规定了逻辑起点并提供了文化根基,对外体现为话语权和影响力,对内则体现为凝聚力和引领力。实践证明,只有思想上的认同,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增强亲身实践的效果,才能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人人释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社会不断唤醒正能量、汇集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个动力的来源,恰恰是被全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精神积淀和精神记忆,是一个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灵魂。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以持续不断的生命实践,培育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传统的民族,是因为有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我们在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问题,大致可分为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误区两个方面。
(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搞好经济建设的关系
回顾历史,在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面对百废待举的局面,我国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党看到并充分利用了精神的力量,各项任务都得以顺利完成。此后,将这种精神力量延伸至经济建设领域,最终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形成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口号,过分强调了精神的作用,最终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为了改变经济上的衰退,改革开放之后,中共十三大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全国各地只抓“一个中心”,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与精神作用,将自古至建国初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丢在脑后,以至形成了唯GDP论英雄的局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精神与物质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二)对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着虚无、过时等认识误区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艰辛探索认为,中国之所以被动挨打,主要在于文化的落后。因此,他们看不起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从技术、制度到文化都要向西方学习,即要全盘西化。众所周知,一种民族精神的形成,既是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勇于实践的结晶,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贯穿于每个中国人的行动之中,体现在每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之中。因此,任何无视民族精神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还有一些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历史上所形成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凝聚,中国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则,今天再讲中华民族精神已经过时,这显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大误解。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固然形成于彼时彼世,但民族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既包括传统民族精神,也包括时代精神。就中华民族精神而言,它既包括历史上所形成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中庸和谐等传统民族精神,也包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近代民族精神,更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而且,即使是形成于古代的民族精神,也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而为后人所接受、认同和传承。
(三)对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认识不足
有一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执政党和国家的事,与个人没有关系。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民族精神培育的主体性和广泛性。民族精神之所以能产生长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有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接受和认同,只有如此,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形。没有这个基础、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形成,也不会产生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既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又要立足于实践生活的土壤。
(四)在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形”与“神”、“破”与“立”的关系
自近代以来,在对待包括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经历了从看不起、看不到到看不懂的过程。自八十年代起,我国掀起了国学热,这固然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但在国学热的背后,也反映出了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表象不重实质的问题,如一些地方打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大搞假古董,一些地方为了“造势”而组织中小学生在某个节日穿汉服、诵经典,一些地方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开蒙启智、童蒙养正的仪式等等,将传承民族精神变成了娱乐表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更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而是内在的“神”。“神”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形”则是“神”的载体。因此,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既要重“形”更要重“神”,并力争做到“形”“神”统一、“形”“神”兼备。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对承载民族精神的“形”进行挖掘和保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内涵把握,要发掘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得其精髓,而不是徒具形式,更不能假借培育民族精神之名行敛财牟利之实。
“破”与“立”的关系问题,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然而,中国传统民族精神毕竟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一些观念多少会带有浓重的农耕文明色彩和封建意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个传承、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造、创新和超越的过程。对此,毛泽东曾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推陈出新,一方面要拿出勇气,敢于“破”字当头;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建设一个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精神世界。
(五)认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五千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立起来,则是一种无视文明发展规律的做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得以完成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精神虽然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但更是与其他异质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就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来看,大家公认的事实就是在本土文化(儒家、道家)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佛教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不断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势,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汲取各种文明营养,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当然,面对一刻也没有停止的、攻势越来越强大的西方文化侵略,我们必须要敢于与其正面交锋,敢于高扬主旋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还是第一次。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则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深入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的梦想,也是一面能够最广泛、最充分、最持久地调动全民族一切积极因素的最富感召力的精神旗帜,更是中国共产党所应该担负起的神圣使命。党的十六大深刻指出,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对党的性质的这一新的表述和概括,是对自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党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没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就没有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肥沃土壤,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撑。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营造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更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资源的民族。从世界文明史看,中国是唯一没有割断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忘记了本来,就意味着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的精神就会失去依托,就会失去根本,就会失去主心骨,甚至迷失方向。毛泽东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些历史资源的重要性,营造重视历史资源的社会氛围,既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根据中国的国情、民族利益和现代化的需求对文化进行创新,又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营造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最为关键的是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到社会教育尤其是干部教育体系之中。国民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的民族归属感,增强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了解和领悟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塑造民族的集体人格,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意味着要从娃娃抓起,从广大青少年抓起;意味着要深入挖掘传统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唤起国民对民族历史以至国家历史的记忆和怀念,从而形成重传统、重历史的民族历史意识,达到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意味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细化目标、细化要求、细化责任、细化措施,从细节抓起,从习惯养成抓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见实效。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切切实实的工作,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多种载体,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培育。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力量,抓好干部教育,是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开展的根本。在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过程中,必须重视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和引领效应。这就要求在干部教育体系中,必须将民族精神的培育这一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让民族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推动民族精神培育。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严格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制度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其中的“五爱”公德及围绕其进行的各种教育,是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的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为此,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工作力度,让人们清楚哪些是应该禁止的行为,哪些是大力提倡的行为;哪些是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事情。通过良法的制订与执行,弘扬正义、崇尚法治,维护正常的公序良俗,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此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要求,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把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一是加快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如出台各行业、各领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切实参与到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使民族精神的培育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联动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实施各项配套措施,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证。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根本目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目的在于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因此,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是抓住创新这个核心,在不断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体制创新,在扬弃中巩固和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二是对借助大众媒介进行文化扩张、鼓吹绝对的个性自由、攻击社会公德准则等文化霸权行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防止西方的文化渗透,保证国家文化安全。三是下大力气,抓住症结,对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四是加大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并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决遏制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恶性开发的倾向,坚决反对假保护之名而行破坏之实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大力提倡在保护文化遗产前提下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在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布局的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中国梦能否实现这一重大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勇敢面对并战胜了一切困难而不断传续;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全面执政的大党;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因此,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必须传承下去。
注释:
(1)《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
D64
A
1009-6981(2017)04-0070-06
责任编辑:吴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