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丽,昝玉林,王 军
(1.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3.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7-05-20
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大数据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15YJA710035)
王焕丽,河北地质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昝玉林,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军,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数据时代网络受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王焕丽1,昝玉林2,王 军3
(1.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3.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大数据时代网络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固化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年群体是网络平台的主力军,青年时期又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究此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需要关注教育主体角色的转换,关心教育客体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大数据条件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以及关切网络环境的绿化工程。从教育的三方面要素入手,解决大数据条件下的网络受众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大数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时代掀起了一场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革命,而网络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大背景下也深受其影响并被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使命。借助大数据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其意义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深化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将学科理论利用大数据平台落实到实践中去的双重需求。网络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民族前途的事业,为实现中国梦打造思想根基的固本铸魂工程。相较于当今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论是从作为人本身的教育主体的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教育客体的参与意识和主导地位认知,以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认同差异的角度考虑,也抑或是从作为物化介质的大数据中介和互联网环境来说,各个环节都已显现出严重的滞后性,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在洞察和深谙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适时的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工作原理嫁接、植入到网络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需要的对象和内容从不同的互联网介质中提取出来,转变为易于分析的量化形式并进行信息数据量化处理,以技术量化的方式考量和促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的推进,最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大数据所带来的对前大数据时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冲击,使得原本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强化教育特殊需求而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定教育模式必须改进。这对于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主体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专注于自身多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更多影响因素,变革已经模式化的教育方法。
1.教育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树立平等的理念。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工作模式使得个体获取信息的机会实现了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再依据身份和地位来规定获取信息数量的多寡,消除了前网络时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在此条件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确立的因教育主体教育地位的权威性和对于信息掌控的主导权,逐渐被互联网冲击而趋于扁平化的世界背景下形成的作为教育客体的网络受众获取外界信息地位的平等性所威胁。技术领域的创新所导致的教育范式的变化,深刻的体现在了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当中,平等的思维观念和教育姿态的确立是现时代教育主体所应顺应的时代潮流。其次,确立互动的理念。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主导地位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其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实施教育环节的各项内容,而作为教育客体的群体只是作为信息弱势群体被动接受教育主体的灌输。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主客体虽然依然有主导与被动的区分,但是基于获取信息的平等性前提,教育主体的优势身份必然会被与教育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互动需求所取代。这就需要教育主体放下自己的权威身段,能够以平等互动的心态和理念指导新形势下的教育客体,实现教育目标。再次,倡导共享的理念。由于青年是当今网络受众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无论是因为这一代青年人的共同性格特征,还是基于时代、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物质条件支撑,青年群体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速度可能都要快于甚至优于教育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点获取的信息与教育主体所获取的信息相比较占据优势,这也对教育主体的价值存在产生了挑战。在此条件下,必须构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话语权,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模式以及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2.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大数据产生的技术背景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运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把握网络受众群体网络活动的轨迹,知晓他们感兴趣的区域与话题,在了解和迎合网络受众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通识计算机基本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其次,提高信息数据素养。对网络人群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却了解和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外,还需要具备起码的数据素养,能够具有对大数据体系提供的敏感信息进行捕获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和处理的能力,根据获取的数据对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化分析、评判和下结论的能力。再次,拓展多学科知识技能。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知识储备和素养是决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与多学科性,在各种社会思潮和网络热点事件扑面而来的挑战下,教育主体必须能够高屋建瓴,除具备扎实的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外,还需集多学科于一身,如: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博学广识,而且要有对这些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下结论的能力,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赢得网络受众群体的信任。
3.教育主体教育模式的转化
将大数据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接轨,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耦合度,以大数据的数字量化范式与动态性特征优势去探索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首先,整合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数据时代的瞬息万变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朝着复合性与多维度方向发展。在大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的条件下,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势因势利导,转变或者优化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以不同方式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向网络受众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授课与沟通同步进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激励感染法、情感沟通法、舆论导向法、隐性教育法等。但是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更新与优化,以及新型隐性教育模式的崛起和继续创新。其次,优化网络灌输式教育。灌输这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正规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一教学方法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但其本身已经不适应当代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精神价值需求和现实环境的需要。在网络文化渲染了整个时代的当今社会,显性的理论灌输模式应该加以改良和优化。灌输式教育方法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教育客体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吸收与反馈,通过网络对话交流与信息沟通互动,探析教育客体的内心世界,并进行典型示范和及时指导。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灌输式教育方法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简洁、高效、直观的教学效果。再次,创新隐性教育模式。大数据时代最符合时代需求的是“隐性沟通”。这种沟通是基于网络受众借助互联网进行社会活动时所留下的印记来把握其活动轨迹或者规律,教育主体在对这些数据和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后,获取对教育客体的思想特征、发展趋势、兴趣取向以及教育需求的预测信息,以此为基础,以其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和接受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性推送给教育客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最突出特点是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方法的隐蔽性和渗透性特征。隐性教育模式能够使网络受众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和深刻性目标。
网络受众中的青年主体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人一生中“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由青涩到成熟的重要关节点,在这个时期,人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并最终融入社会。对于网络时代来说,青年群体是地道的原生态网民,是这个平台上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群体。借助大数据平台对以青年为主要群体的网络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有效途径。
1.大数据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开放性条件给了教育主体与客体在同一平台上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也能使教育主体更真实地了解客体的内心动态,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其次,大数据的网络受众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接触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数据信息和资料,比如,文字、图片、影像等新兴网络资源,以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占有和共享,这对拓展网络受众的视野和思维,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实现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多最新的前沿知识架构和可参考的素材。
2.大数据条件下网络受众的劣势
大数据平台极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是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这一时期是人生当中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是成长最快的时期,他们的三观正在形成当中,有了初步接受社会的能力,但是依然缺乏生活经验;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也正在成长当中,却并不成熟;各项素质也不健全,在遭受不良信息侵袭后,因抗压能力低,很可能会处于被负面情绪控制当中;在面临大规模信息膨胀和冲击的时候,由于自我认知和定位的模糊,容易放纵自身行为,弱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还很容易被网络上所充斥的暴力、色情等消极思想所侵蚀,沉溺于网络,出现“网瘾”等病态现象,从而导致其道德水平的下滑,甚至导致犯罪发生。
3.利用大数据优势引导网络受众转化劣势,实现自我教育
大数据时代网络受众不仅包括在校大学生,而且包括社会青年以及其他青年群体。教育主体可以根据这个群体的整体思想状况和价值追求,发挥个体先天所具有的理性选择和决定能力,通过教育主体涉及各领域,照顾多层次群体的引导和灌输,使得网络受众能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自我塑型,提升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能够探索到解决问题的良性信息,敢于在自我批判和创新性思维的指导下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优化的话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时代,广大网络受众漂泊在网络提供的信息海洋里无法自拔,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几乎样样与网络相关。那么,网络环境的优劣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意识形态的侵蚀与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目标。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多种价值观的碰撞,造就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与无国界性,也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和对信息的垄断性优势,将他们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借助于网络强行推行到我国,企图对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多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与冲突,使得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年群体很容易出现价值评判的紊乱和错位。这种失衡状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可能会使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的弱化。
当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充斥网络空间,并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的条件下,需要教育主体引导教育客体正确认识和区分外来文化的良莠之别,以正能量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网络受众,加强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教育,提高其对待意识形态渗透的关注度和敏锐度,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强化自己的民族情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意识。
2.大数据时代网络污染与净化措施
网络环境虽然是虚拟环境,却对当今时代网络受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网络平台文化领域的斗争中,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充斥着不同价值追求的数据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受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一些低俗文化,比如,暴力、色情、犯罪等消极文化的侵蚀,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是学习能力很强的群体,自然也会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行为放纵、社会责任感缺失和道德水平滑坡,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对网络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加大对网络受众的素质教育,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远离恶俗的网络文化,主动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使其能够自觉的维护网络平台的秩序,规范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增强社会道德规范的刚性约束。同时加大监管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净化过程,弘扬正能量,消弭负面信息,使大数据平台一片晴天,不再有“霾”笼罩。
3.大数据时代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关切
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在网络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由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在面临数据信息时的反应很难分得清是正义还是违法,容易消极应对。并且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多种思想文化交互碰撞,社会丑恶现象不断暴露,极大程度削弱了网络受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信赖,导致很多负面情绪通过互联网倾诉,恶意制造和传播各种网络谣言,侵犯他人隐私甚至网络犯罪,都成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面对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宣泄方式和途径,除了通过教育主体的积极引导外,网络受众需要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网络素养。在网络平台活动时提高对自我道德与行为的约束和管理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他人及社会的多重关系,在维护和实现自身权益和利益的同时,充分顾忌社会与他人的利益。
D64
A
1009-6981(2017)04-0086-04
责任编辑:吴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