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于苗,陈元欣,滕苗苗,蔡明明
国外体育场馆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何于苗,陈元欣,滕苗苗,蔡明明
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检索并筛选出的30篇体育场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关方面的外文文献。从文献的总体概况、体育场馆选址、体育场馆与地方经济发展、体育场馆与公共补贴以及体育场馆与城市更新等几个方面,对国外体育场馆与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分析;得出几点启示:注重体育场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体育场馆选址向城市中心转变;公共补贴留有发展但不再成为主流;场馆建设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由经济影响转为城市更新;挖掘体育场馆多功能多业态综合运营。
国外;体育场馆;经济发展;公共补贴;城市更新
体育场馆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核心,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场馆。世界各国投资大量资金在体育基础设施上,并纷纷加入到场馆建设的大军中,以期体育场馆能够作为一个“经济引擎”,为地方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国外职业体育赛事的高度发达,催生了众多职业联盟及职业球队的发展,丰富的赛事和备受追捧的球队使得作为球队发展和赛事运营的重要载体——体育场馆顺势得以快速发展,并成为各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明晰国外体育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我国场馆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1 资料收集
文章通过国外相关网站如GREENPLAYLLC,http:// greenplayllc.com和ESPN,http://www.espn.com等,并分别以“Sports stadium”、“sports facilities”、“Stadium subsidies”以及“Public finance”等作为关键词、摘要和篇名在Google Scholar,EBSCO等搜索引擎上进行检索,通过筛选选取30篇国外体育场馆等相关方面的外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述和分析。本文筛选的外文文献年限多集中在2000-2010年期间,而文献中大部分有关体育场馆与经济方面的研究数据相对较陈旧,多来源于20世纪80、90年代,2000年以后的研究相对较少。
1.2 文献研究案例分布
在筛选出的30篇外文文献中,文献研究案例的主要分布地集中在欧洲(英国、德国等),北美(美国、加拿大)以及澳洲(澳大利亚)等。其中由于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国家橄榄球联盟)、MLB(MajorLeague Baseball,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和NHL(National Hockey League,国家冰球联盟)的繁荣发展,北美四大联盟也自然而然吸引了广大专家学者的目光,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占比较大,其次,由于英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较好,英国研究案例分布较多。在诸多文献中,对体育场馆与经济发展相关方面研究较多的国外学者主要为Dennis Coates,Brand R. Humphreys,Baade,Roger G.Noll等。
2.1 体育场馆选址
体育场馆建设对地区、城市的拓展更新与场馆的选址有直接关联。选址不仅会影响到场馆在赛时的利用,在赛后的影响更加深远,或是推动发展、亦或是加重负担。Garrett Johnson(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在美国20世纪早期,体育场馆通常位于市中心,离火车站很近或者在公众步行区域内,因为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市中心或周边地区。在50、60年代由于汽车的大量使用体育场馆的区位发生变化,然而过度的拥挤使得美国人不得不从狭窄的市中心迁到郊区开始新的生活。为了保持盈利,球队老板愿意把他们的球队搬到离哪些拥众多球迷消费的地方,特别是离洲际公路转换近的地方,这是一个新场馆区位的决定因素。由于大量居民从市中心外流到郊区,被遗忘的市中心便走向衰退。体育设施转移至市中心的新趋势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巴尔的摩的卡姆登球场和克利夫兰的贾柯布斯球场是两个最早建在市区的棒球场,虽然场馆建在市区比郊区昂贵,但这两个场馆的修建对这个曾经贫穷、被遗忘荒废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1]。
大多数关于场馆选址的文献(Nelson 2001;Thornley 2002;Newsome and Croner 2000)都比较集中关注的区位是城市中心或市内,英国在市中心建设体育场馆的优点——卡迪夫千年球场就是最好的说明(Elder 2004)以及赫尔的KC球场(Davis Langdon,2004)。Nelson(2001)在研究中表明,位于城市商业中心的体育场馆能够充分利用整合周边的诸多资源,市中心的区位为体育设施与其它娱乐和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协同发展并产生更高经济空间的平台,相比于城市郊区更有利于场馆的发展[2]。Chapman(2006)年通过研究表明,体育场馆周边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程度是检验体育场馆停车场压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体育场馆选址在居民生活区是一个明智之选[5]。Jim Berry,David Carson和Michael Smyth(2007)指出,场馆的位置必须确保它能够尽可能吸引广大的文体观众,最终区位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务实和客观战略、再生、经济、基础设施和商业的分析以及政治考虑[6]。伦敦奥运会将体育场馆非常务实地放在伦敦城市较为落后的东区,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带动整个伦敦东区的发展,实现了对伦敦旧城区的成功改造和华丽升级,促进了伦敦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居民带来了福祉。
2.2 体育场馆与地方经济发展
国外关于体育场馆对地方经济影响的看法众说纷纭,有许多国外学者质疑体育场馆给地方带来的经济影响,认为其影响微乎其微甚至为负(Richards,Z,2005;Peter A.Groothuis and Bruce K.Johnson.etc,2004;Dennis Coates&Brad R. Humphreys2000;Swindell,D.2005)。Courtney Gesualdi(2014)指出研究并没有表明拥有体育场馆的城市比没有的城市经济活动增加,其他研究指出体育场馆总的经济效益和百货公司的差不多。并且创造的都是一些低工资和低技能的工作,并不是那些要求高学历和具有强大经济带动力的工作。例如,在克利夫兰,体育场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估计每年人均不超过10美元[8]。Dennis Coates和Brad R.Humphreys(2000)在研究中指出,在学术文献中所得出的共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吸引一个职业球队并且为他们修建一座新的场馆对于那个城市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没有影响,并且有可能降低人均实际收入水平[9]。Phillip A.Miller(2002)指出有证据表明,在市郊,球队和场馆的存在充其量只是使消费者在以娱乐为目的或在不同区域的消费中重新分配了他们的购买选择。因此,大型球队和场馆的存在并没有为经济发展提供催化剂的作用[10]。学者们给出了修建一座场馆不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理由:1)职业体育的消费支出只是其他相关娱乐活动消费支出的替代品,正因为如此不会产生大量新的支出或收入(Dennis Coates,2008)[11];2)体育场馆上的投入产生的乘数效应很小,场馆上的花费多数用于支付球员的工资,而这些拥有高额工资的球员仅仅只在赛事期间居住在主办城市,这些富有的运动员从主办城市赚取了大量的金钱,但却消费在他们赚取工资以外的城市(Dennis Coates&Brad R.Humphreys,1999)[12]。3)用于体育场馆的补贴会减少其他新的设施的支出。研究证明消费者在体育赛事上的消费通常会被在其他娱乐领域花费的减少所抵消(Baade,1996;Sanderson,2000)[13]。
而也有学者及一些政界人士认为修建体育场馆对地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Morgan,2010;Mark S.Rosentraub,2006;Crompton,2004;Swindell&Rosentraub,1998)。Garrett Johnson(2011)的研究指出,华盛顿威瑞森中心球场是NBA华盛顿奇才队,NHL华盛顿首都队,WNBA华盛顿神秘人队以及乔治敦大学男子篮球惊叹队的主场,平均每年举办赛事将近220场。在这个体育场馆建成之前,周边地区是贫民区,自场馆建成以来,这座城市的税收收入超过了100万,并且创造了上千个新的就业机会。到该地的游客大幅增加,随之新的餐馆和酒吧数量增多,所有的这些使人们认识到威瑞森中心对市中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1]。Morgan(2010)通过研究表明,灰熊队和联邦快递论坛球馆每年产生的经济影响为2.23亿美元,它还创造了1 374个正式的工作岗位,由联邦快递论坛球馆产生的税收收入也很大,每年是530万美元[14]。Crompton,J.(2004)认为,修建一座场馆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量,增加城市的曝光度,反过来有可能促进旅游的发展,并表明拥有新球馆的城市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利益还有公民认同上的优势[15]。
2.3 体育场馆与公共补贴
鉴于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对于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各国政府均给予一定数额的公共补贴,用以促进场馆的运营。Chris Gratton,Simon Shibli和Richard Coleman(2005)指出自1987年至2005,体育场馆的建设数量前所未有。美国几乎80%的职业体育设施都是在这一时期被替换或翻新。新的设施成本超过了190亿美元,而公共提供了136亿美元,占总数的71%[16]。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对场馆进行公共补贴能够带来积极影响。支持公共资金资助场馆建设最有力、最广泛的观点就是经济效益,Davies,L(2005)在研究中表明,通过公共补贴修建场馆,能够减少资金不足带来的阻碍,场馆的修建对周边房产也能产生积极影响,房产价值增加,销售税和房产税也会增加,通过调查许多人愿意选择居住有体育场馆的地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周边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17]。Garrett Johnson(2011)指出许多政府官员试图通过竞标尽可能将球队老板吸引到当地,他们认为运用公共资金给市中心引入一座场馆能够带来职业球队,给城市创造收入、增加就业,为城市吸引新的商业投资,企业的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留住城市人口和工作,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环境,使市中心变成一个宜居的地方。
在北美,关于使用公共资金资助职业球队而产生的质疑越来越多,人们认为这样的投资只会给球队老板和球员带来巨大的利益(Robert A.Baade,1996),并且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表明体育场馆在赛事举办期间或之后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18]。Aaron Kuriloff和Darrell Preston(2012)指出,2009年5月杰瑞.琼斯以一个12亿的全新体育场馆和达拉斯牛仔队开启了他们国家职业橄榄球联盟赛季合作,而杰瑞.琼斯和牛仔队并没有为他们的新球馆支付太多的资金,阿灵顿和德克萨斯的纳税人以及美国政府为场馆支付了大部分资金[19]。同样,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队只支付了1亿美元来帮助建成了他们耗资7亿2000万美元的体育场馆,这些城市通过增加税收和出售公共债券来提供剩余的资金[20]。Dennis Coates和Brad R. Humphreys(2008)在2005年对美国经济协会成员就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应该取消对职业体育球队的补贴这一问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经济学家对体育场馆补贴的意见)58%的人大力支持取消,28%的人同意,10%的成员中立,只有5%的人反对[21]。Robert A.Baade和Victor A.Matheson(2006)指出,公共融资融资方式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的体育设施建设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所在地区的纳税人却承担了相当大的负担[22]。Courtney Gesualdi(2014)认为,美国应该对税法进行修订,以防止政府为私人和盈利的职业球队修建体育场馆,如果球队老板想要新颖豪华的体育场馆,责任就不应该由纳税人担负去支付这些费用。这些职业球队每年有数亿美元的收入,应该有义务去偿还城市为场馆支付的费用以及联邦政府为场馆的税收补贴[8]。Ross D.Weiner(2004)指出对场馆进行公共补贴能继续推行的原因是:1)体育在日常文化中越来越重要;2)体育作为“经济引擎”的信念;3)职业体育的垄断地位,使球队因其稀缺性而进行讨价还价[23];4)地方政治家的权利和地方政策(Roger G.Noll,Andrew Zimbalist,1997)[24]。由于反对公共补贴的呼声以及场馆自身的发展需求,虽有公共补贴继续资助场馆建设但比例和资金相对下降,民间资本不断入主这一领域,悉尼奥运会场馆建设就成功地采用了PPP模式,由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和澳大利亚阿比集团公司合作出资建成。Dennis Coates和Brad R .Humphreys(2000)认为适用于体育场馆融资的公共投资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公路、学校和机场等。具体而言,关键是比较投资体育场馆和用同样资金投资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对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回报以及公共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进行估算,以此来决定是否进行公共补贴十分重要[9]。
2.4 体育场馆与城市更新
近年来,体育场馆逐步成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复兴的重要驱动力,国外多数城市将体育场馆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的复兴和社区的再造。Nelson(2001)说到城市一直在寻找通过发展娱乐、会议和购物等设施来重振,利用体育场馆作为刺激经济再生的一种形式是对这一主题的延伸并且也同样有效[2]。Thornley(2002)提到体育场馆是城市扩大其经济活动进入像休闲这种新的和充满活力领域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还补充到体育场馆的发展不应该被看作是孤立的项目而是应该融入到地方再生和战略方针的广阔视野中,像社会包容、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交通等这些问题[3]。而城市更新最早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内涵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体育场馆建设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城市更新,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更新。
英国地方政府逐步意识到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纷纷将体育场馆建设作为城市或社区更新计划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体育场馆的建设带动部分旧城区的经济复苏,改变部分旧城区杂乱、落后的面貌。如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与政府复兴伦敦东部地区的计划息息相关,是伦敦东部城区复兴计划的重要内容。Chris Gratton,Simon Shibli和Richard Coleman(2005)表明,在英国大多数使用体育作为城市更新这一战略的城市大多是工业城市,由于他们传统工业基地所造成的损失,他们需要给城市塑造新的形象。这一策略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为了举办199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谢菲尔德投资1亿4 700万英镑用于修建体育设施;曼彻斯特花费2亿英镑修建体育场馆为了举办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16]。与此同时,以社会福利作为投资体育的理由开始下降,第二波投资体育的浪潮以城市更新作为新的理由异军突起。Petros Synadinos(2001)指出,巴塞罗那政府将选址分散的奥运场馆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大量清除了废旧的工业痕迹。将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更新的理念进行融合,以体育旅游作为城市标的,一洗巴塞罗那往日衰败之铅华,使其成为享誉全球的旅游时尚之都[25]。Timothy S.Chapin(2004)在研究中指出,体育设施长期以来一直是北美城市中心经济复苏和更新的主要工具。像芝加哥和达勒姆这种多样化的城市投资体育设施目的是为了快速恢复衰退和空置的城区[26]。Marty Shisler,和J.C.Kim(2011)表明,一座新的体育场馆能够将一座过时的、毫无吸引力的城市转变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备受欢迎的地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通过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更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地遭受了重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衰退,使得一些经营企业陆续搬离市中心,到处的建筑空置荒废,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政府决定将体育场馆建设融入城市中心区以改善这一地带的环境,使城市中心变成了一个活力十足的地方[27]。
3.1 注重体育场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外职业体育赛事高度发达,体育场馆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很快便聚焦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目光,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层出不穷。虽然对于体育场馆能否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的专家学者各持其词,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还是有着广泛的影响。较之于国外,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体育场馆的融资运营模式等方面关注较多,但对体育场馆建设与经济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就现有的研究也多是引用国外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实证性。应该根据我国自己的发展特色深入的研究体育场馆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场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32]。
3.2 体育场馆选址向城市中心转变
体育场馆的选址对其自身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国外一座新体育场馆的选址包括:城市中心、边缘城市以及贫困街区。而近些年来,北美体育设施建设的浪潮已经标志着这样的体育设施已经迁移回到城市中心[28]。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的建设选址也向城市中心发展,形成了体育场馆建设的城市中心化发展态势[33]。体育场馆返回市中心历经了一个循环的发展过程是由于设施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体育场馆的区位转移到城市为促进发展和作为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角色。而国内的大多数体育场馆忽略了场馆选址与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规划,选址郊区化倾向严重,使得场馆与真正的使用需求和城市生活脱节。因此,在场馆的建设选址上应倾向于市中心,与城市发展融合,促进城市的更新。
3.3 公共补贴留有发展但不再成为主流
体育场馆公共补贴是一个典型的公共财政问题涉及到公平和效率,国外对于盈利性的私人球馆进行资助的争议不断。由于反对公共补贴的呼声以及场馆自身的发展需求,虽有公共补贴继续资助场馆建设但比例和资金相对下降,民间资本便成为一股清流注入了这一领域。而这种融资方式也是国外学者较为认可的能够促进城市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形式,并且不场断的扩展增加。在国内,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国家颁布的文件也都提倡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但大多数场馆的投融资模式较为单一,仍是由政府公共投资,民间资本占比较小[34]。因此要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实现场馆效益最优、最大化。
3.4 场馆建设理论基础由经济发展转向城市更新
场馆建设对城市更新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几十年前体育场馆的支持者强调新设施的直接经济效益,使用分散,乘数效益以及创造就业岗位等理论来支撑,而当前这些项目几乎都是以地区更新作为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在美国,使用体育场馆来作为城市更新的力量并把它作为处理城市社会和经济不景气的现代方式[23]。自1980年以来,北美的34个城市在市中心或附近市中心地区投资了新的体育设施,部分是为了推动或复兴城市地区。在底特律,西雅图,圣地亚哥和菲尼克斯的新体育设施的支持者并没有将他们的设施论点集中在新设施是一个大都市经济发展工具(就工作和税收而言)的概念上,而是认为设施是城市核心区域更新的催化剂[26]。在我国,场馆的建设发展也应该注重与城市更新结合,而不是经济发展凌驾于功能之上,要充分发挥场馆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更新应有的价值。
3.5 挖掘体育场馆多功能多业态综合运营
在国外,体育场馆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供球迷观看比赛的地方,而是一个汇集了海量观众、城市地标、媒体聚焦、商业空间及市民文化中心的综合场所,业已建设成为一种多功能的体育设施,成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消费、贸易会展、文艺演出以及综合办公等的集中地,形成一种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模式,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可为更多的球迷和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场馆带来的体验感和收入。而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职业体育发育不完全,缺乏成熟的职业体育赛事[35],仅仅凭体育设施来促进城市更新是不够的,体育设施的投资回报不是来自设施本身,而是来自在体育场馆周边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外围服务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和消费[30]。因此,更加需要通过挖掘体育场馆多功能多业态的综合运营来促进长足发展。
[1]Garrett Johnson.The Economic Impact of New Stadiums and Arenas on Cities[J].University of Denver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2011.
[2]Nelson,A.C.Prosperity of Blight?A Question of Major League Stadia Locations[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1(3).
[3]Thornley,A.Urban Regeneration and Sports Stadia[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7).
[4]Newsome,T.H.and Corner,J.C.Changing Intra-Urban Location Patterns of Major League Sports Facilities[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0(1).
[5]Chapman,P.Arena-led urban revivals.In R.Kemp(Ed.),Cities and sports stadiums:A planning handbook(pp.98-101).Jefferson,NC:McFarland&Company,Inc,2006.
[6]Jim Berry,David Carson and Michael Smyth.A Multi-purpose Sports Stadium:In-town versus out of town location[R].www. belfastcity.gov.uk.2007.
[7]Peter A.Groothuis,Bruce K.Johnson and John C.Whitehead.Public fund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Stadium:Public Choice or Civic pride?[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Fall,2004(4).
[8]Courtney Gesualdi.Sports Stadiums as Public Works Projects:How to Stop Professional Teams From Exploiting Taxpayers[J].Sports Stadiums As Public Works Projects,2014(2).
[9]Dennis Coates and Brad R.Humphreys.The stadium Gambit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J].Regulation,2000(23).
[10]Phillip A.Miller.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orts Stadium construction:The Cas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St.Louis,MO.[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2(2).
[11]Dennis Coates,A Closer Look at Stadium Subsidies,J.AM.ENTERPRISE INST[EB/OL].http://www.american.com/archive/2008.
[12]Dennis Coates and Brad R.Humphreys.The Growth Effects of Sport Franchises,Stadia and Arenas[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9(4).
[13]Baade,R.Professional sports as catalyst for metropolitan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6(18).
[14]Morgan,M.W.Net gain for Memphis:Study finds Grizzlies,Fed Ex Forum more than pulling their weight at making sizeable financial impact on area[J].The Commercial Appeal,October 4,2010.
[15]Crompton,J.Beyond economic impact:An alternative rationale forthe public subsidy of major league sports facilitie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4(18).
[16]Chris Gratton,Simon Shibli and Richard Coleman,2005.Sport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in Cities[J].Urban Studies,2005(42).
[17]Davies,L.Not in my back yard!Sports stadia location and the property market[J].J.Area,2005(37).
[18]Robert A.Baade.Stadium Subsidies Make Little Economic Sense For Cities,a Rejoinders[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6(1).
[19]Aaron Kuriloff and Darrell Preston,In Stadium Building Spree,U. S.Taxpayers Lose$4 Billion,Bloomberg[EB/OL].http://www. bloomberg.com/news/2012-09-05/in-stadium-buildingspree-u-staxpayers-lose-4-billion.html.
[20]Cowboys Stadium,ESPN,http://espn.go.eom/travel/stadium/-/s/nfl/ id/6/cowboys-stadium,2013.
[21]Dennis Coates and Brand R.Humphreys.Do economists reach a conclusion on subsidies for sports franchises,stadiums and megaevents?[J].Econ.J.Watch,2008(5).
[22]Robert A.Baade,Victor A.Matheson.Have Public Finance Principles been Shut out in financing new Stadiums For The NFL?[J]. Public Finance and Management,2006(3).
[23]Ross D.Weiner.Financing Techniques and Stadium Subsi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2004(2).
[24]Roger G.Noll,Andrew Zimbalist.Sports,Jobs and T axes:T he Economic Impact of Sports Teams and Stadiums[M].Washing ton D.C:Brooking s Institution Press,1997.
[25]Petros Synadinos,Post-Olympic Use:A Picture of the Future[M]. http://library.la84.org/OlympicInformationCenter/OlympicReview/ 2001/.
[26]Timothy S.Chapin,2004.Sports Facilities as Urban Redevelopment Catalys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4(2).
[27]Marty Shisler,J.C.Kim.A Closer Look at Public Financing of Sport Stadiums and Arenas[J].Research Digest,2011.
[28]Maassoumeh Barghchi,Dasimah Bt Omar and Mohd Salleh Aman. Sports Facilities Development and Urban Generation[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09(4).
[29]Bruce K Johnson,John C Whitehead.Value of public goods from sports stadiums:T he CV M approach[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0(18).
[30]Chema,T.When professional sports justify the subsidy,a reply to Robert A.Baade[J].J.Urban Affairs,1996(18).
[31]Rosentraub,S.M.The local context of a sports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J.Econ.Develop.Q,2006(20).
[32]陈元欣,王健.国外关于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观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
[33]孙成林,陈元欣,张波.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1).
[34]孙成林,王健.美国体育场馆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35]叶小瑜,鲍明晓,刘兵.国外奥运会场馆赛后的运营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Foreign Stadium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E Yumiao,CHEN Yuanxin,TENG Miaomiao,CAI Mingming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nductive analysis and some other methods,this article sorted out 30 foreign papers which related to stadiums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ried on an analysis of following aspects,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literature,the location of stadiums,stadium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stadiums and public subsidies,sports stadiums and urban renewal.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there were several inspirations drawn for country development,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stadiums on 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ite selection of sports stadium has shifted to city center,public subsidies were still in developing but are no longer mainstream,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inancial subsid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dium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economic influence to the urban renewal,exploring the multi-functional and multi-format integrated operation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
foreign countries;stadiums;economic development;public subsidies;urban renewal
G80-05
A
1003-983X(2017)02-0110-05
2016-12-12
何于苗(1992-),女,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体育场馆运营.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P.E Department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