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选手对传统武术节的认知差异研究
——以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

2017-03-29 07:54:17王恩龙韩丽云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纪念品传统武术武术

王恩龙,韩丽云

中外选手对传统武术节的认知差异研究
——以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

王恩龙,韩丽云

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外选手对于传统武术节的宗旨理念、宣传效果、项目设置、奖项设置、组织运作以及纪念品等几个方面的认知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世界传统武术节的认知效果,促进世界传统武术节的发展。

中外选手;传统武术;武术节;认知差异

武术赛事不仅在武术文化的现代社会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是武术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的集中体现。自1985年8月中国武术协会在西安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之后国际性的传统武术比赛或邀请赛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地相继开展。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传统武术节的认知,是武术节各方面的参与人群通过参与武术节的过程,武术节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过程。本研究从参赛选手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外选手对于本次武术节有关方面认知的差异性,分析目前传统武术节面向参赛选手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以优化世界传统武术节的发展,提升参赛选手对武术节的认知效果。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参加第6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中外选手为研究对象,对比对于本次武术节的认知的差异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超星电子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资源,收集关于体育赛事社会影响、体育赛事的认知效果、武术赛事等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综述分析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现实发展趋势,进行分类整理,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及着重点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获取中外选手对世界传统武术节认知效果情况的一手资料,本文将研究的主要问题设计成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世界传统武术节的参赛选手进行实际调查。

问卷设计:根据实际调查需要,本研究针对参与选手国籍的不同,共设计了中英文两类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另外一部分是对调查者关于本次武术节的认知效果的调查。其中对调查者认知效果的调查是被调查者根据问卷所列内容,根据实际的认知效果情况进行打分。根据Likert式量表的设计原则,“简单明了随着应答等级增加,量表的特性会随之改善,并能传达更多信息;若分级太少,量表的敏感性不好,对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辨别力较低”[19]。并且,Cox认为“5-9级的应答选项适用于多数特定情况,但9级以上的应答选项几乎不再改善量表特性。[20]”本研究针对被调查对象认知效果的程度设置了1-7个分值,其中分值越高表示认知效果越好。

问卷实施:本次问卷发放的时间是在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举办期间,在参赛人员休息区、比赛场地周边、以及有关活动现场发放,具体回收发放情况如表1:

表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一览表

问卷效度检验:本文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来的内容范围是否符合进行分析,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作出判断其结果效度较高,认为内容效度和结果效度为90%。符合问卷调查效度的要求。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问卷调查效度评价表(n=10)

问卷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是采用重测信度法,本研究选取参加过此比赛或类似比赛的上海体育学院学生30名进行试发放,两次问卷发放中间间隔两个星期,重测信度(R= 0.802,P<0.01),说明此问卷信度较高。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spss17.0环境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数据的分析是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办法,对中外选手的认知差异性进行对比,并且中外选手间同质性检验结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认为方差齐性。

2 结果与分析

世界传统武术节,又称“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沉淀了7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办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世界传统武术节保留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传统“作风”,融武术交流、经贸洽谈、文化旅游为一体,吸引众多社会群体的参与,其规模之大,号称为“武术界的奥运会”。迄今为止,世界传统武术节相继在郑州、十堰、黄山三大文化之都成功举办了5届,可谓为武术的国际化、现代社会传统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力量。

第6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于2014年10月23日至2014年10月29日,“转战”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安徽池州九华山。本次世界传统武术节以“相约池州、论剑九华”为口号,共吸引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南非、巴西、意大利、日本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支代表队,共计2600多名选手的参与。竞赛按照境外组和境内组分别进行,其中境外组共包括来自加拿大武术协会、美国武术联盟、澳大利亚武术协会、香港武术联合会、中华台北武术协会、巴西武术总会、澳门武术总会等68支代表队、1 020名选手。

2.1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宗旨理念认知差异性分析

中外选手在本次武术节的赛事理念方面的认知情况比较良好,具体值分别为5.29和4.58,并且两者之间显著性概率P值为0.01,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宗旨理念的认知情况

世界传统武术节在举办的第5届开始,改称为“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是目前国际传统武术最高级别的赛事。赛事的级别决定了参赛人员的水平,同时也决定了其在社会上的关注度。

本次武术节现场的热烈的气氛,绝不亚于比赛期间的气温,参赛选手的积极性也随着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呐喊声不断高涨。本次比赛不仅在赛事管理层面,还是在参赛层面,其重视度都相当高。以境外组为例。俄罗斯、巴西、美国是此次境外组中的“三大巨头”,其代表队在组建之初,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选拔。而像泰国等这些国家,虽然参赛人数不及其他国家,但是他们所派出的运动员均为国家队专业运动员,足以体现出他们对于本次比赛的重视。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主体理念以打造国际性传统武术最高级别的比赛为发展目标,可见在国际社会范围内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但是,对于国内选手而言,世界传统武术节仅为社会性的武术赛事。其参赛选手大多数为民间武术爱好者,其专业性和技术水平上与专业选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赛事对国内高水平的武术选手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对武术节的精彩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宣传效果认知差异性分析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以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日益频繁,而武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宣传来扩大其受众面,即使是披上了赛事文化的“新潮时装”,那么它也仅仅只是“孤芳自赏”。要扩大武术节的认知范围,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扩大其参与人群、增加其社会的知名度,这也恰恰是提升武术节宣传效果的首要任务。

表4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宣传效果的认知情况

表4所示为中外选手对本次武术节宣传效果的认知情况,其中国内选手为5.29,国外选手为5.13,同时显著性概率p值为0.28,不具显著性。说明国内选手和国外选手对于本次武术节的宣传效果的认知情况较为一致。

图1 世界传统武术节宣传渠道分析

图1所示的为中外选手接收本次比赛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外选手主要是通过邀请函(境内组占75.96%、境外组占78.35%)获取比赛的信息、其次为宣传册(境内组占66.07、境外组占52.68%)和网络(境内组占69.65%、74.34%)。

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办从申办之初就在中国武术协会官网,以及部分新闻网站宣传。一些新型宣传渠道,如手机客户端、各种网络平台等,其覆盖范围广,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接收信息渠道。特别是对于国外选手的宣传推广相对而言比较困难,因此就更应该选取方便、快捷而且覆盖范围广的宣传渠道。在赛事举办初期,组委会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比赛信息。届时CCTV10、CNTV5、人民网、新浪网、光明网等全国知名媒体网络和地方媒体对本次赛事进行了跟踪报导,全方位对本次比赛进行宣传,以扩大本次比赛的曝光率。

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外选手对本次武术节的宣传效果认知情况一致认可,并且新型的宣传渠道相对传统的宣传渠道的优势性更强。因此,在以后的赛事宣传推广方面,负责方应重视这部分的作用。

2.3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项目设置认知差异性分析

在本次武术节的竞赛项目方面,中外选手的认知情况均比较良好,其值分别为:5.49、5.06,显著性概率P值为0.07(具体如表3所示),表示中外选手在竞赛项目的认知差异方面不明显。

表5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项目设置认知情况

本次世界传统武术节的项目的设置共分为个人项目、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3个大类,特别在个人项目上处理得比较明细。个人项目又分为传统拳术,包括各类太极拳、南拳、以及其它拳;传统器械,包括单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详见表6)。

表6 第6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竞赛项目表

世界传统武术节的项目总类繁多,基本上满足了运动员的参赛需求。中外参赛选手对本次武术节的所设项目都有较好的了解,并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角逐。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发现,国外选手多对南派风格的拳术、器械喜爱度高。这一类武术短小精悍、节奏紧凑、攻击勇猛、技击性强,其刚烈之气、威猛之势正是国外选手“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另外南拳类、少林拳类等拳术参与的运动员比较多,这主要是受我国输出教练员类型的影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扩大世界对武术的了解,在输出教练员的类型方面可以做到更加全面。

2.4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奖项设置认知差异性分析

对于本次比赛的奖项设置,中外选手的认知情况一般,其值分别为4.71和4.50,两部分选手的认知差异性显著性概率P值为0.22,无明显差异。

表7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奖项设置认知情况

本次比赛奖项设置按组别分别设一等奖10%(E组按20%)、二等奖20%、三等奖30%。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其他颁发参赛证书。录取比例均按照实际参赛人数,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世界传统武术节一改“金、银、铜”牌的奖励机制,而分别更换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淡化“奖牌主义”。

世界传统武术节在项目设置和年龄分组上充分满足了各层次武术爱好者的参赛需求,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现的平台,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众多武术喜爱者的参与。但是,武术节过度的降低入赛“门槛”,导致参赛选手参差不齐。此次比赛的部分奖项录取方面就出现了一些瑕疵,有些项目由于参赛人数过少,而缩小了录取名次,如取消录取一等奖,而只设置二、三等奖。这样的变换使原本取得成绩的运动员,没有获得相应奖励,因而使其对此方面的认知情况不是很高。并且,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中外选手对本次比赛中部分分组表示不是很满意,特别反映在A组和儿童组。A组按年龄划分为12岁以下(2003年1月1日之后出生者),此分组看似合理,但其实不然。本次比赛最小的参赛选手为5岁,但是与本组较大点的运动员相比,年龄跨度虽然不大,但是身体条件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竞赛评判结果会出现一定的指向性。

2.5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组织运作认知差异性分析

竞赛是赛事开展的前提,没有了竞赛的组织与安排,也就不会有其他赛事相关项目的存在。如果将武术赛事视为一个系统的话,竞赛的组织和安排则是维持这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转和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工作的“中枢控制中心”。“是组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运动竞赛目标而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的活动过程。[1]”精细的“运筹帷幄”不仅是对赛事“精彩度”的一个保障,而且是预防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安全护盾”。

表8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组织运作认知情况

关于本次武术节的组织运作,中外选手之间认知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其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呈显著性差异。具体的认知情况值分别为:4.09、3.53。

对于本次武术节的组织运作,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各层次参与人群的不满意情绪。本次参赛人群到达池州市的主要方式为汽车、飞机和火车,但是汽车站、飞机场和火车站距离正式比赛场地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有一定距离,这是参与比赛的第一步,但是赛事的组织工作,没能妥善考虑到这一方面,而导致没能给世界各地的参赛人员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接待人员大多工作重心放在国外选手上面,而对国内的参赛选手没有妥善的安排,这是导致国内选手对本次武术节组织运作的认知情况不佳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开幕式进行时,主办方没有对人员进行分流,而导致整个开幕式的现场人员混杂、秩序错乱,同时相比以往正式的开幕式晚会,其精彩度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观看开幕式的人员也随之减少。

造成国内选手对本次武术节组织运作的认知情况不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比赛的场地安排方面。本次比赛共设置了6块竞赛场地,前3块为标准竞赛场地,供国外选手竞赛;后3块为一般竞赛场地,供国内竞赛。从竞赛场地上,中外选手的待遇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2.6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纪念品喜爱的认知差异性分析

纪念品是“能使人回忆某地、某事或某次特殊经历,带有特殊徽记,能反映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色,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2]。武术节的纪念品是武术文化的浓缩,留下了赛事或者举办地代表性元素的印记。使得赛事参与者切身感受武术赛事的文化,对赛事认知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9 中外选手对武术节纪念品喜爱的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所示,中外选手对于本次武术节的纪念品的认知情况都不是很好,其中国内选手仅为2.82,国外选手为3.46,其显著性概率P值为0.61,差异性不明显。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是可供选择纪念品不是很多,设计不够特色,各层次的参赛人员对本次比赛的纪念品的满意度不是很高。以往历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举办之初都有面向社会开展募征对吉祥物设计的活动,这也是赛事前期宣传的重要部分之一,如,首届吉祥物“壮壮”、第3届吉祥物“当当”、第五届吉祥物“武娃”,这种形式不仅考虑了社会民众对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意愿,使其切身实际的参与到赛事活动中,而且这些吉祥物是武术赛事文化与举办地文化的融合,独具代表特色、容易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吉祥物相关的纪念产品都受到了参赛人员的喜爱,也是武术节期间购买率最高的武术产品之一。然而,此次比赛却取消了这部分内容,本研究认为这也是本次武术节工作的失误。

不过在对纪念品购买的调查中发现,武术用品的购买率要高于纪念品,像器械、服装、鞋等很受参赛人员的喜爱,这一部分用品除了有纪念意义,同时也很实用。因此,以后纪念品的开发可以综合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中外选手对于本次武术节的宗旨理念和组织运作方面认知差异性明显,并且国内选手的认知效果均低于国外选手;2)中外选手对于本次武术节宣传效果、项目设置、奖项设置方面的认知差异性不明显,并且其认知情况均较好;3)中中外选手对于本次武术节纪念品的喜爱方面的认知差异不明显,并且其认知情况都不是十分理想。

3.2 建议

1)注重培养专业的武术节或武术赛事管理运作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促进武术节发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以提升武术节的认知效果;2)改革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国内武术赛事中的性质,鼓励和吸引国内高水平武术选手的参与,提升武术节的精彩度;3)扩宽武术节的宣传渠道,加大武术节的宣传力度,提升武术节受众的认知范围;4)完善和优化世界传统武术节的项目和奖项设置,以提高武术节评判的公正性;5)加大对武术节纪念品的开发,增加纪念品的形式,以实物的形式扩大武术节在社会范围内的认知效果。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赵直.喀什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6.

[3]罗秋菊,童娟娟.上海世博会对游客的国家形象认知效果研究[J].旅游学刊,2014(6).

[4]姚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认知效果[J].体育科研,2008(5).

[5]王铮,商执娜,张俊杰,等.对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社会态度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

[6]邱扶东,李凌.社会认知经典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7]孟阿丹.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形象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

[8]陈志明.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

[9]郑代义,张俊.举办体育赛事对黄山城市发展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11(3).

[10]向时雨.论举办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第十一届全运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4).

[11]徐建国,纪洪海.武术赛事市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4).

[12]蔡仲林,刘轶.中国武术赛事现状与路径走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6).

[13]刘静艳,黄西华,影响居民认知和参与重大活动的因素分析——以广州2010年亚运会为例[J].学术研究,2009(5).

[14]James Higham,Commentary-Sport as an Avenu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n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Sport Tourism[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1999(20).

[15]芦芯.2010年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16]周虎生,孙健,张艳华.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对黄山市的综合影响[J].搏击·武术科,2013(5).

[17]熊雪梅,卿光明.国际峨眉武术节对峨眉武术影响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4).

[18]贺国静,等浅析世界传统武术节对十堰经济的拉动效应[J].企业导报,2011(22).

[19]James R.M.The relationship betweon number of response categories and reliability of likert-type questionnaires[J].Jedu Meas 1974(11):49-53.

[20]EU.P.COXⅢ.The optimal number of response alterrates for a scale:a review[J].J MakRes,1980(17):407-422.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Players in Traditional Wushu——A Case Study of the sixth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WANG Enlong,HAN Liyun

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o analys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athletes for the purpos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estival conception,publicity effect,project settings,award setting,organization operation and preferred souvenir.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reality,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estival in the worl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estival as well.

Chinese and foreign athlete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martial arts festival;cognitive differences

G852

A

1003-983X(2017)02-0101-05

2016-12-05

王恩龙(1990-),男,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教育.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猜你喜欢
纪念品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10
旅行纪念品的错觉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4:52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42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科比告别赛 纪念品热卖
金色年华(2016年8期)2016-02-28 01:40:35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