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及其价值性探析

2017-03-07 09:10肖春花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波普尔人类理论

肖春花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1)

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及其价值性探析

肖春花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1)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世界3”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波普尔阐述了“世界3”理论的生成建构,试图对主客观知识、身心关系及科学方法论问题加以思考。他详细分析了“世界3”的本质内容及其客观性、自主性、社会性的基本特征,论证了“世界3”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世界,而是一个客观知识的世界。同时,鉴于学术界对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在阐述这一理论的不合理之处和缺陷,忽略其合理性和可鉴性。因此,重新认识和挖掘“世界3”理论的价值性具有重要学理意义。

卡尔·波普尔; 世界3; 价值性

卡尔·波普尔是近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批判理性主义的首创者。他在《客观知识》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其中第三世界也称“世界3”。他的“世界3”理论在哲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争论,打破了传统本体论的“二元”结构说,创立了本体论的“三元”结构说。波普尔认为,“世界3”既不是物理状态或物理客体的“世界1”,也不是意识状态或主观经验的“世界2”,而是一个客观知识的世界。因此,进一步探究“世界3”理论的产生、实质内容以及存在的价值性具有重要学理意义。

一、“世界3”理论的生成建构

(一)波普尔提出的“世界3”理论是为了区分主客观知识。“世界3”的客观知识与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知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这里,最先要区别的是知识所指问题。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是指主观思考过程中想要弄清楚的某些知识,例如,我所知或所想的某些知识。“世界3”的知识是指客观依据、客观理论和客观问题等。传统认识论的“我知道”和“我在想”是属于“世界2”的主体思想和知识,错误地把“世界3”的客观知识归结于“世界2”的对象属性。因此,波普尔为厘清客观知识问题对传统认识论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像洛克、贝克莱、休谟甚至是罗素的传统认识论在很大词义上都是背道而驰的,大多数认识论都是离题的。

波普尔认为他主张的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有很大的不同,不是研究“世界2”的主观问题,而是研究整个“世界3”的科学知识理论问题。具体说来,解决客观知识问题主要包含对科学问题、科学推测、科学讨论以及批判性论据的研究,同时也包括研究杂志书籍和实验在科学论证中的作用。为此,立足于这种认识论的基础,波普尔指出:“科学家经常不宣布他的推测是真实的,或者他们在‘知道’的主观意义上‘知道’他们,或者他们相信他们。尽管通常他们并不宣布知道,但是在发展他们的研究纲领方面,他们的行动以这样的猜测作为根据:什么是有效果的和什么是无效果的,什么是研究线索在客观知识中有希望获得进一步的结果。换言之,科学家是根据一个推测,如果你愿意这样理解,是根据一种主观信仰(因为我们可以这样称呼行动的主观基础)来行动的,即根据什么可望在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中发展的猜测来行动的。”[1]129与此同时,“世界3”理论不仅有助于解释主观意志的“世界2”,还有助于了解科学家对某一研究问题的主观思想过程。因此,波普尔提出“世界3”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明确区分主观意义上的知识与客观意义上的知识。

(二)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是源于身心关系问题的思考。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讨论,波普尔认为石里克在《普通认识论》一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阐释,费格尔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它。但他自己在最开始接触这个问题时却表现出对此问题的不自信,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正如他在《波普尔思想自述》中所说,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怎样的合理性解答呢?后来,波普尔认为如果不能回答身心如何相互作用问题的话则是二元论的最大缺陷。因此,波普尔试图构建“世界3”理论解除心中的疑惑,改变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悲观看法。

波普尔说:“只是到那时,我才开始明白,如果我们求助于第三世界理论,则身心问题就可以完全改观。因为它至少能帮助我们提出一种不仅关于意识的而且关于自我的主观状态的客观理论的基础,即一种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126“真正的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身心的相互作用。”[2]52也就是说,波普尔认为身心关系问题研究不能只停留于证明意识或心灵能否还原到物理状态,而应深入研究身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通过“世界3”理论回答问题的本质。波普尔在《知识与身心问题》一书中作了专门的论述,意识是作为“世界1”中自然发生特性而发展的,意识自我是作为“世界2”中自然发生特性而发展的。“世界2”是依赖于作为人类心灵产物的“世界3”而存在,我们的身心或自我的存在不能没有“世界3”。至于身心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波普尔则是从“世界3”与“世界2”“世界1”的关系层面来解答。在他看来,“世界3”同“世界2”和“世界1”是间接的关系,“世界1”和“世界2”是直接的关系,“世界3”作为人类心智的产物离不开与“世界2”“世界1”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波普尔还指出,身心问题与客观知识问题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身心关系,必须先承认“世界3”的客观知识是由人类心灵自主地、客观地生产出来的,身体的掌控系统是心灵,心灵的掌控系统是客观知识。

(三)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是为科学方法论提供理论前提。他在《自我与大脑》一书中提到:在现代性的科学认识方法中,我们可以将认识“世界3”的对象看成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说,把它理解为对象的重构、再重构;为了把握一个非常难理解的拉丁语句子,我们必须要尝试一些更利索的解决方法,并找寻它们失败的原因,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困难和问题;为了掌握某一个理论,我们必须先去理解这个理论是为了什么而提出的、具有何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求这个理论是否比其他的解决方法更加有效;为了理解像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欧几里得证明这样高难度的论证,我们不得不充分认清那些没有被证明却成为这个论证的关键条件。简言之,当在做任何重构和创造的工作时,就像以上这些情况,理解就会成为直观。因而,波普尔将“世界3”对象的批判性与创造性过程看作是证伪主义科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正如美国学者马克·诺图洛这样评价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他说,这一理论是为他自己提出科学方法论做铺垫。根据波普尔的论述,批判理性主义或证伪主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是对的,我是错的,那我们就更加逼近真理了[2]42。科学知识的增长源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产生后就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尝试解决。那么,提出尝试性的理论去解决问题则是关键和必要的,运用这个尝试性的猜测和假说减少不断发现的错误,错误的减少又将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这是一个依赖矛盾可能性的知识增长过程,依赖于既不能全部为真也不能全部为假的客观陈述。但是在“世界1”和“世界2”中不存在这种矛盾,因为它们没有客观陈述一说。陈述是客观的,但它不是物质对象,也不是精神实体,更不是用来表达“世界1”和“世界2”的物质媒介(书写时的纸张和交流时的声波)。陈述能够被经验证伪,通常具有逻辑上的意义和创造者无法干预的结果。因而,“世界3”理论的生成建构也是为了说明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具有方法论的科学意义,为科学方法论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前提。

二、“世界3”的本质与特征

(一)“世界3”的本质内容。波普尔在研究本体论问题时,首先提到的是宇宙进化问题,他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量变质变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的表现起初是在大恒星中出现重原子核,接着在空中由于量变的积累出现了有机分子,再者就出现了生命,尔后产生了意识,最后就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产品。波普尔将宇宙的进化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世界1”的物理性、“世界2”的意识性、“世界3”的客观知识性。波普尔还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详细探讨了“世界3”理论,阐述了“世界3”的本质内容,他说:“在我们的‘第三世界’的各成员中,尤为突出的成员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成员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而且我将论证,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的状态或批判辩论的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1]124据波普尔的表述,“世界3”的对象可从狭义与广义视角划分,狭义的“世界3”是指问题与问题境况、理论论据和批判论据,这是波普尔着重探究的部分;广义的“世界3”是指人类精神的一切产物,比如幻想、人类自身、神话、期刊、书籍、艺术品、机构等。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世界3”指的是“客观知识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

(二)“世界3”的基本特征。波普尔提出“世界3”理论,强调“世界3”的本质区别于“世界1”和“世界2”。“世界3”是人类社会发展独有的世界,是人类心智创造的产物,具有客观性、自主性以及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波普尔认为,存在物理状态的“世界1”和意识状态的“世界2”,“第三世界并非虚构,而是‘现实地’存在着,只要我们考虑到它通过第二世界对第一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就能清楚这一点。”[1]183这就是说人通过主观意志作用于“世界1”的对象,形成“世界3”的基本内容,这里的基本内容是以“客体”形式存在的,体现了“世界3”的客观性。一是“世界3”客观形式的概念“实体”,比如仅仅像数目5或55这一些概念。二是客观的理论、命题和陈述,波普尔在他的《波普尔思想自述》中阐释了“世界3”与“世界2”的实体区别,指出“世界2”的主观思想过程是一种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观思想过程的思想是一种过程意义的思想,而“世界3”的“客体”则是指一种客观陈述,即陈述主观思想过程中体现的思想内容或某种逻辑关系。三是问题和论证的客观思想,波普尔认为,图书、杂志和信件等是“世界3”的客体,尤其是书里面提出的理论和讨论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判断论证,这些书籍的物理形状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包含的逻辑意义上的客观内容。

2.自主性。波普尔认为尽管“世界3”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但它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只可探索这种规律,并不能改变它。他说:“自主性观念是我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核心。尽管第三世界是人类的产物,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它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反过来又创造它自己的自主性领域。”[1]136因此,波普尔提到,语言、理论和论证的世界也就是客观知识的世界,是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世界。“世界3”的主体一旦产生,便有自己的生命力,不断发现错误,提出新问题、新论据和新理论,促进知识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波普尔将自主性规律总结为:P1(问题1)→TT(提出实验性理论)→EE(排除错误)→P2(产生新的问题2)→……除此之外,波普尔还用数的发展理论说明“世界3”的自主性含义,人们可以创造和发明自然数或者使自然数无限发展的方法,但是客观存在的质数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它是我们后来发现的,它的内在自主性发展并不能从人类那里得到任何的帮助或改变。

3.社会性。波普尔从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的科学文化需求与“世界3”客观知识的关系着手,分析了“世界3”的社会性。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第三世界的成长做贡献……我们大家都想掌握这一世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脱离它而存在,因为大家都使用语言,没有语言我们几乎不能称其为人……它对我们所起的作用,比起我们对它所起的创造作用,已经变得更加重要了:更加关系到我们的成长、甚至关系到第三世界自己的成长。”[1]185简单地说,“世界3”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类的重要标志,其中语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语言造就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因为语言是属于人类的,人类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3”的客观知识引导人去思考、去实践,间接作用于“世界1”的客观对象,这些知识或思想无不烙印着人的社会性,使得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体会到“世界3”的博大精深,促使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强烈的追逐感,推动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

三、“世界3”理论的价值性

据学术界对此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是以批判态度分析“世界3”的不合理性和缺陷,认为客观唯心主义是其致命点,不存在可借鉴性的地方和理论的闪光点,并且单独探讨“世界3”理论的价值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世界3”理论,重新认识“世界3”理论存在的价值性。

(一)“世界3”理论促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用假定的介质“以太”传递证明物体之间的“力”,但终究不符合近代科学的实证原则。后来,迈克尔逊和莫雷试图通过“以太飘移实验”来证实牛顿经典力学中“以太”的存在,最终还是失败了。再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现象、问题及事实,经典力学都是无法解释的。因此,近代自然科学再次陷入困境。然而,此时布朗克的量子力学开创了刚体力学,与经典力学体系却发生了对抗,导致理论体系自相矛盾。直至到20世纪,自然科学迎来了新的突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电子放射性现象和伦琴射线的发现,这些新成果意味着要摒弃近代自然科学的旧思维、旧理论,发掘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机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再是“经验”的论证和归纳,而是依靠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即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波普尔正是把握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立足哲学视角,揭示现代科学按照自身内在的规律发展和完善。现代科学哲学的任务在于对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作出哲学概括,挖掘其中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逻辑实证主义凭借“实证”原则和归纳主义作为前提,强调通过“经验”确证问题。应科学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指出猜测与反驳是科学知识增长的方法,科学本身必须遵循“自主性”“客观性”的规律要求,从而解决了实证哲学的理论困境。

(二)“世界3”理论拓展了认识活动的对象性领域。传统的认识论主张把世界看成是物质和精神的“二元”结构,波普尔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划分,指出他们忽视了另一个更加重要的认识活动对象,即“世界3”的全部内容。“世界3”的主体既不脱离“世界2”和“世界1”的发展,又相对独立于这两个世界。客观知识是以观念的客体形式存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方式。波普尔的“世界3”对象拓展了科学认识活动的研究领域,“世界3”理论强调任何的科学研究活动都应在“理解活动本质上运用第三世界客体”[1]185,强调“世界3”对象不断发展,发现自身问题并加以解决,揭示和发现新事物。波普尔认为传统认识论只停留在研究“世界2”主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忽视了客观意义上的内容和逻辑关系,是狭隘的认识研究活动。同时,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只是对“世界1”中自然物体本质的揭示。随着科学认识活动的发展,现代科学研究逐渐倾向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科学理论体系研究,即由自然实体对象拓展到客观知识的逻辑问题研究。从认识活动的研究状况分析,“世界3”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还拓展了认识论客体研究领域。这一理论对当今学术界和理论界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启发人们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世界3”理论深化了实践主体的科学文化研究。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丰富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样,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涵养。从文化学视域分析,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勒说过,人是一种文化性动物;而波普尔则把“世界3”看作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独特创造,人不是生活在世界之外,而是生活于人类自身创造的世界中,尤为重要的是“世界3”,这个世界表明人类在不断探索文明生活的内在逻辑与文化本质。在以往的哲学发展进程中很少有哲学家提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本质,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正是深刻反思和剖析人类生活的文化本质,以哲学的叙述方式表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建构。在现实关照下,告诫我们不能忽略“世界3”的客观知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波普尔“世界3”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多元多样的发展验证了“世界3”的自主性和社会性,同时也丰富了“世界3”的主体内容。总的来说,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世界3”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世界3”为科学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基石和动力。

[1] [奥地利]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美]诺图洛·波普[M].宫睿,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

编辑:刘小明

2016-11-13

肖春花(1990—),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波普尔人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类第一杀手
失落的大师: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危机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