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李勇图
(1.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2.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5)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陈佳慧1李勇图2
(1.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2.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已出现网络成瘾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及暴力倾向等负面影响。通过对网络成瘾个案的审视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控力弱,家庭环境因素不协调,学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监管不力等原因。应该充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微观层面的介入,深入挖掘网瘾青年的优势资源,协助其转移注意力;积极改善学校、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进行中观层面的介入,利用学校加强宣传引领,努力构建有效的家庭沟通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社会网络监督机制等手段进行宏观层面的介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 网络成瘾; 社会工作介入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医师伊凡·戈德堡提出的,匹兹堡大学的教授金伯利·扬(Kimberly Young, 1996)则发展和完善了这一概念。他把网络成瘾看作是一种“无沉溺物质作用下的冲动控制障碍”,网络成瘾者对上网行为有强烈的身心依赖,由于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个体的心理与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的损害[1]。台湾学者周倩(1999)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网络成瘾是网络使用者由于网络的重复使用而出现的一种慢性或者周期性的着迷状态[2]。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这种状态的持续和强化能够带来愉悦和满足,而戒断网络则会给他们带来焦虑、狂躁、低落等不良情绪症状,事实上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极具生理及心理上的依赖,对于网络存在着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结合现实而言,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关注和兴趣,而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如游戏、动漫、聊天等沉迷,上网时间超过一般正常的限度,自己无法控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最新公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的规模已达2.87亿,相比上一年,新增加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率为3.7%,占据青少年总体的85.3%[3]。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有网瘾者已有2404万人,占全国青少年的14.1%,且在剩余的没有网瘾的青少年中,12.7%的人有网瘾倾向[4]。无疑,网瘾问题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将大量的时间投放在网络之中,青少年不仅容易在生理上受到危害,在现实社会中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也会遭受严重影响,学习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关系僵化,不良信息导致的心理偏差及引发的暴力倾向,严重的甚至引发犯罪。网络成瘾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传统的青少年网瘾矫正方法往往只关注如何使青少年戒除网瘾,而没有综合分析寻找原因,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出发,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加系统、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以更好地健康成长。生态系统理论把服务对象所处的生存环境看作是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系统,人与其所处环境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相互依赖、互相补充的整体,同时,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即所谓的“人在情境中”。因此,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并不仅仅是由青少年自身引起的,还受到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社会大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案例的现状
罗某,男,15岁,就读于常熟市某镇级初级中学,目前正面临中考,但是他对学习却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认为上学压力大,没意思,只要有机会他就想去上网。从他母亲那儿了解到,罗某之前学习也算中等水平,可自从他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已经跌至班级倒数的行列。据老师反映,刚开始老师还苦口婆心地劝教,而现在老师认为他已无药可救了。罗某的父亲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其关心较少,父子之间的交流多为罗某讨要零花钱,而其父亲因愧于对其陪伴的欠缺,在金钱的问题上尽量满足他。家里经常只有母亲一人,但其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母亲在照顾家庭中分身乏术,平时对儿子的关心基本上只局限于做饭、起居等日常照护,很少顾及到儿子的心理需求。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原因分析
1.网络因素。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人在情境中,就是说,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一个人的状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青少年是处在网络环境之中的,他们的行为是同时由其内在的心理和外在的环境因素所形成的。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便捷性以及内容的丰富多样化,刚好满足了青少年这个发展阶段的好奇心。同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又给青少年提供了限制小、自由度高的沟通空间。此外,网络上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和刺激好玩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导致其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2.个人因素。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青少年是处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这就使得他们所接触的新鲜事物也有某些社会特性,然而他们又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对这些社会环境缺乏认识,网络环境正是迎合了青少年的这些特点。青少年正处在敏感的青春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叛逆心理严重,而自控力又比较弱,这些个人因素是促使其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3.家庭环境因素。青少年网瘾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和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此案罗某的父亲工作繁忙,经常不在家,对其缺乏关心,母亲则由于繁重的家务而对其疏于管理,在家庭成员内部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家庭忽视,单纯的金钱满足和无法排解的学习压力促使罗某试图从虚拟的网络中获得心理寄托。不协调的家庭关系,是促使罗某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4.学校环境因素。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是最为主要的活动场所。校园里的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交往对象。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增进其身心健康。案例中案主经常接触的同辈群体也是存在类似问题的青少年,这些也在无形之中对其网瘾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应试教育体系下不可避免的学习压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老师对优差生的差别对待,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平衡和健康发展。
5.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监管不力。社会环境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外部推动力量,当前我国网络秩序较为混乱,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许多学校附近的“黑网吧”对于未成年人不得进出网吧规定执行不严,这些外界因素都为网瘾青少年的产生提供了危险的环境,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微观层面的介入
微观层面的介入主要是运用个案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协助过程中,社工要积极与网瘾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其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过度的使用网络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引导其主动合理地使用网络,做好时间规划。在另一方面,社工要运用专业理论、方法与技巧深入挖掘问题青少年的优势资源,协助其发掘新的兴趣所在,转移注意力,发挥潜能,增进能力,促进人格发展,提升自信心。
(二)中观层面的介入
我们要重视青少年所处的环境,积极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并正确指导青少年处理好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积极协调其各种可利用资源。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在沟通机制上普遍存在很大的问题,父母应该重视家庭交流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引导,不要只局限于满足物质需求,要多关注其心理需求,社会工作者应该促使家庭成员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模式,营造理性和谐的家庭氛围。青少年朋辈群体的行为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个体的行为,因此,在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努力构建青少年朋辈群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工作的办法,通过开展“戒除网瘾青少年小组”的方式,招募同一区域的网瘾青少年为组员,积极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利用同伴群体的影响力,促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以此达到摆脱网络依赖的目的。学校作为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场所和教育机构,也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网瘾青少年,要加强宣传正确的互联网使用理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源头。
(三)宏观层面的介入
一方面,可以从网络自身环境入手,尝试建立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内容积极向上的专门性网站,以健康的方式满足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兴趣及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和管理水平,大力对现有的网吧市场和网络环境进行整改和治理,建立社会网络监督机制,以防止“黑心网吧”继续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和谐的网络大环境。
在采用个案工作介入的过程中,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关键的第一步。青少年当下正处于叛逆期和敏感期,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采取平等、尊重的原则开展工作。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如何招募到成员以及鼓励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是关键,对于网瘾青少年而言,如何吸引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而针对学校、社会环境等层面的介入,社工的个人能力则可能相对有限,应主要发挥倡导者、政策影响人的角色。
总而言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衍生而成的,它的复杂性决定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社会工作的介入要注意从系统的视角,全面、多层次的介入,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全面促进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成长。
[1]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
[2] 王澄华.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附形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D].台北:台湾大学,2001.
[3]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
[4] 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diaocha/1039372.htm .
编辑:王 玮
2017-02-27
陈佳慧(1993—),女,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健康教育。 李勇图(1989—),男,广西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共青团建设、青少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