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新,董 宏
(1.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2.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金州新区分校 辽宁 大连116100)
汉语肢体动词的方向语义特征及其衍生义位
张道新1,董 宏2
(1.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2.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金州新区分校 辽宁 大连116100)
汉语肢体动词是表达人运用肢体进行机械运动的一类动词,通过隐喻机制,有一部分衍生出表示抽象运动的义位,是汉语表达抽象运动的重要造词资源。本文为肢体动词建立了词义结构模型,对以方向语义特征为基础的义位衍生现象进行了考察,概括出肢体动作方向的次范畴和衍生义位的基本语义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类和位移类肢体动词的不同衍生倾向。
肢体动词;方向语义特征;义位衍生;语义范畴
“顶”和“踩”是当前网络论坛中常用的两个动词,分别表示支持和反对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称《现汉》)中尚未收录这两个义位。这两个动词是表示人的肢体动作的,而支持和反对意义明显是分别从[向上][向下]两个方向语义特征衍生的。事实上,《现汉》收录的180个左右的肢体动词中,一部分已衍生出表达抽象运动的义位,从考察情况看,几乎都有以方向隐喻抽象运动的现象。目前,学界对动词方向性和动作动词的语义特征等问题有不少研究成果,如齐沪扬(1998)、贾彦德(1999)、王媛(2007)等,但对肢体动词方向性语义特征的义位衍生问题并未关注,为此,本文拟讨论肢体动词由方向语义特征衍生抽象运动义位的基本规律。
本文讨论的肢体动词,是指表示由人的四肢和躯干直接发出动作的单音动词,不包括“切、写”等有工具要素的单音动词。语料取自《现汉》;判定肢体动词的依据是该词典的义位说明中明确或隐含的语义特征,如,“顶”释为“用头支承”,包含[头][向上]等。
贾彦德认为,“训诂学和传统语义学一直把词义(义位)当作一个囫囵的整体。”[1]所谓的“囫囵整体”,就是缺乏结构性认识,这势必导致难以对词义现象及机制做精微化分析。对义位衍生机制的分析仅凭词典释义远远不够,因为词典释义是以汉语社团全体成员的经验为基础的要略说明。如“踩”释为“脚底接触地面或物体”,省略了动作主体[有足动物],并把[脚底][接触][地面][物体]等语义特征综合叙述出来。就语文词典而言,这种释义无可厚非,但若要分析义位衍生规律,则需构建词义结构的逻辑模型,以便精确、周遍地观察。
所谓词义结构,是指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存在和组织状况[2]。词义结构是人对客观对象认识的反映,必然与对象知识相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理论对实体对象知识的逻辑结构问题做过系统的阐述[3],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对实体的认识有结构性、范畴性和系统性;二是对实体的说明以各种属性为依据。肢体动作是一种机械运动,《现汉》的义位说明基本上是用机械运动的属性进行的,这些属性主要是肢体、用力方向、力点、位移、作用对象等。基于此,根据《现汉》释义,可为肢体动词的词义结构建立基本模型:
肢体动作动词={[主体:人;个体;集体][肢体:头;颈;肩;臂;手;腿;足;胸;腰;臀][动作形式:作用;位移][作用点:某部分][方向:向前;向后;向内;向外;向上;向下;相向;相反;圆周;平行][数量:动程;力度;速度][对象:物体][结果:变化][语法:动词]}
此模型是肢体动词的各范畴语义特征的集合,能展示肢体动词词义结构的系统性、结构性和范畴性等特征,显示不同动词究竟是以哪些语义成分来规定的,因而可作为分析的基本依据和语义特征描述方式。各个范畴(方括号[ ]内表示语义特征的范畴)的基本含义是:
[主体]包含动作主体是人,排除其他动物。
[肢体]包含发出动作的四肢或躯体部位。如“推、拉”以[手]为特征,“踏”以[脚底]为特征。
[动作形式]包含作用和位移。[作用]指对客体施加影响的动作,如“顶、推”,以[作用]为特征。[位移]指肢体位置变化的动作,如“伸、坐”,以[位移]为特征。当然,作用必然包含位移,为分析和叙述方便,本文在此将两者分开。
[作用点]包含受力点,一般是作用类动词存在。如“掫”以物体的[一侧][一端]为语义特征。
[方向]包含用力的各种物理方向。如“顶”以[向上]为特征,“拧níng”以[圆周]为特征。
[数量]包含动作的数量要素,如动程、力度、速度等。如“跑”以[速度]为语义特征。
[对象]包含作用的客体对象,如“踩”以[物体]为特征。位移类动词不涉及。
[结果]包含对象受力后的各种变化。如“捋”包含[平顺];“撸”包含[移动]。
此模型可用于分析肢体动作动词,本文集中分析方向语义特征的义位衍生作用,对于其他范畴语义特征的衍生问题暂且不论。
[方向]是肢体动词的共有语义特征,不仅对指称对象起规定作用,而且是衍生义位的重要基础。下面,以现代汉语肢体动词的基本义为依据,以[方向]为上位范畴,分析并概括其下位范畴,以便为衍生义位的分析提供依据。需要说明的是:(1)重点描述[肢体][方向][动作形式],对近义词适当补充区别性语义特征;(2)多音字的,对特定词注音,如“抡lūn”;(3)同音字按《现汉》标注,如“招1”;(4)同词形的不同义位在字右下标注,如“蹿1(向前跳)”;(5)所用义位与《现汉》义位序号一致。
此类表示对对象发生作用的肢体动作。[方向]的次范畴如下:
1. [向内]。含[向内]的动词,如“拉、招”等,表示向人自身方向用力,使对象向人体方向运动。例如,“拉”含[肢体:手][方向:向内][对象:物体],如“你把门拉开”,表达手向内用力,使门向“你”打开。再如,“招”含[肢体:手臂][方向:向内][对象:人],如“我向他招手,让他进来。”表达手臂向内摆动,使人向“我”运动。
2. [向外]。含[向外]的动词,如“推、捘、掷、扔、抛、投、扳2(向外拉)、踢、踹”,表示向离开人体的方向用力,使对象离开人体。例如,“推”含[肢体:手][方向:向外][对象:物体],如“把门推开”表达手向外用力,使门向外打开。“踢”含[肢体:脚][方向:向外][对象:物体],如“把球踢开”,表示脚向外用力,使球离开人体。
3. [相向]。含[相向]的动词,如“抓、把、握、持、撮、捏、拈、揪、搂、抱”,表示不同肢体部位向某一点聚拢,使对象被包围的运动。例如,“抓”含[肢体:手指][方向:相向][对象:物体],如“抓一把米”,表达手指向同一点聚拢,使米被五指包围。“抱”“搂”均含[肢体:双臂][方向:相向][对象:物体],如“抱/搂住树干”,表示双臂相向运动,使树干被包围。
4. [相反]。含[相反]的动词,如“拧nínɡ、拧nǐnɡ、扭”等,表示两个肢体部位用力方向相反,使作用对象发生扭曲。例如,“拧nínɡ”含[肢体:双手][方向:相反][对象:物体],如“把衣服拧干”,表示双手同时反向用力,使衣服扭曲以挤出水。
5. [向上]。含[向上]的动词,如“顶、举、擎、托、捧、掬、挽、扛、抬”等,表示肢体向上用力,使对象向上运动。例如,“顶”含[肢体:头][方向:向上][对象:物体],如“顶碗”,表达头向上用力,使碗受支撑。再如,“扛”含[肢体:肩][方向:向上][对象:物体],如“扛一挺机枪”,表达肩部向上用力,使机枪受支撑。
6. [向下]。含[向下]的动词,如“按、摁、揿、踩、踏、跺、蹬、蹈、蹍、揾、扳2”等,表示向下用力,使对象向下运动。例如,“按”含[肢体:手掌;手指][方向:向下][对象:物体],如“按动按钮”,表达手掌或手指向下用力,使对象受力下移。“踩、踏、践”都含[肢体:脚][方向:向下][对象:物体],如“别踩草坪”,表达脚向下用力,使草倒伏。
7. [平行]。含[平行]的动词,如“捋lǚ、撸”等,表示用力方向与物体表面平行,使物体表面发生变化。“捋”含[肢体:手][方向:平行][对象:物体][结果:平顺],如“捋胡子”。“撸”含[肢体:手][方向:平行][对象:物体][结果:移动],如“把叶子撸下来”。
8. [圆周]。包含[圆周]的动词,如“拧nínɡ、抡lūn”,表示肢体旋转,使对象做弧线或圆周运动。例如,“抡”含[肢体:手臂][方向:圆周][对象:物体],如“一言不合,抡刀便砍”,表达手臂旋转,使刀发生弧形或圆周运动。
这类动词表示肢体本身的位移状况,不涉及作用对象。[方向]的次范畴如下:
1. [向前]。含[向前]的动词,表示肢体向人体前面位移,如“跑、走、迈、跨、进、蹿1(向前跳)”,都含[肢体:腿;脚][方向:向前],如“迈/走一步”。
2. [向后]。含[向后]的动词,表示肢体向人体后面位移。如“退”,含[肢体:腿;脚][方向:向后],如“退了一步”。
3. [向上]。含[向上]的动词,表示肢体以静止状态为参照向上位移,如“跳、蹦、跃、仰、跷、踊、踮、蹿2(向上跳)”等。例如,“跳、蹦、跃”都含[肢体:腿;脚][方向:向上],如“跳得高”“蹦得高”“跃起来”。
4. [向下]。含[向下]的动词,表示肢体以静止状态为参照向下位移,如“哈、俯、坐、蹲”。“哈”含[肢体:腰][方向:向下][方式:弯曲],如“哈腰”;“俯”含[肢体:头;腰][方向:向下],如“俯首、俯身”。“坐”含[肢体:臀][方向:向下][方式:接触物体],如“坐下”;而“蹲”含 [肢体:腿][方向:向下][方式:不接触物体],如“蹲下”。
5. [向内]。含[向内]的动词,表示肢体向某点聚拢位移,如“蜷、屈”,都含[肢体:手;臂;腿;躯干][方向:向内],如“蜷着身子”“屈膝”。
6. [向外]。含[向外]的动词,表示肢体向离开身体的方向位移,如“伸、挺、腆”等。例如,“伸”包含[肢体:手;臂;腿][方向:向外],如“伸手、伸腿”。
一个词衍生出新义位,本质上是用一个已有词形表达其他对象。已有词形本为专指特定对象而创制,并对应特定的语义结构,词形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表达关系是固定的,而隐喻机制却将已有词形来表达其他对象,这就使一个词形下衍生出新义位[4]。认知上的相似关系是隐喻的基础,而隐喻所依据的相似点并非两个不同对象的全部语义成分,而是只要一个语义成分有相似性,就可能实现衍生。这样,肢体动词与一些抽象运动对象,若在方向范畴有相似性,就能在该词形下衍生新义位。
方向是肢体动作作为机械运动形式的要素,相应的动词也必然具有[方向]。不过,肢体动词的方向语义特征反映的是物理空间的方向,是能被感知到的,而抽象运动,如“顶你”(网络用语)、“女友把他踹了”等,并没有物理空间的方向意义,而有心理空间的方向意义。这样,就能以[方向]为基础用肢体动作隐喻某些抽象运动,从而衍生表达抽象运动的义位。
用肢体动作隐喻抽象运动对象,有多种影响因素。首先,汉民族对方向的象征意义[5]。例如,“上、下”“前、后”“内、外”等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支持和反对是两种抽象运动,分别有积极和消极意义,汉民族认为向上有积极色彩,向下则有消极色彩,而肢体动词“顶”和“踩”分别有[向上]和[向下]的语义特征,这样,支持与顶,反对与踩,在认知上就有了相似性,从而分别衍生出支持和反对的义位。其次,用具象表达抽象是汉语的传统。方向作为机械运动的要素,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当运动对象属于获得、舍弃等抽象意义时,在认知上通常被与肢体动作的某些方向联系起来,并以相应的方向特征为基础建立隐喻关系,从而在肢体动词的词形下衍生新义位。总之,肢体动词以[方向]衍生表达抽象运动的义位,主要取决于方向的象征意义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
1. 作用类肢体动词表达肢体动作对物体的作用,衍生义位总体倾向是人对事物的处理。
[向上]衍生提升、兴起、支撑、赞同等意义。(1)提升义。例如,“提”的“❷使事物由下向上移”,如“提价、提职”;“❸把预定的期限向前挪”,如“提早、提前”。(2)兴起义。例如,“举”的“❸兴起;起”,如“举兵、举义”。(3)支撑义。例如,“顶”的“❺支撑;抵住”,如“顶住敌人的反击”;“❽担当;支持”,如“这活儿太重,两个人顶不下来”。再如,“扛”的“❷〈口〉支撑;忍耐”,如“饿得扛不住了”。(4)支持义。例如,“顶”在网络论坛中表示支持的意义。再如,“举”的“❺推选;选举”,如“公举他当班长”。
[向下]衍生超越、压制、反对等意义。(1)超越义。例如,“压”的“❷超越;胜过”,如“技压群芳”。(2)压制义。例如,“压”的“❸使稳定;使平静”,如“压住阵脚”;“❹压制”,如“拿大帽子压人”;“按1”的“❸抑制”,如“按不住心头怒火”。(3)反对义。例如,“踩”词典中无衍生义位,但话语中有用例,如“同事总踩他”。
[向内]衍生获得义。例如,“招1”的“❷用广告或通知的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工”;“❸引来(不好的事物)”,如“羊会把狼招来了”。再如,“拉1”的“❽帮助”,如“在困难时拉他一把”;“❾牵累;拉扯”,如“你惹的祸,别把他拉进去”。
[向外]衍生扩大、推脱、推崇、舍弃等意义。(1)扩大义。例如,“推”的“❹使事情开展”,如“推广、推销”;“❺根据已知的事实判定其他;从某方面的情况想到其他”,如“推己及人”。(2)推崇义。例如,“推”的“❾推崇”,如“绿茶首推龙井”;“❿推选;推举”,如“大家推你当组长”。(3)推脱义。例如,“推”的“❻让给别人;辞让”,如“大家选你,你别推了”;“❼推诿;推托”,如“推三阻四”。(4)舍弃义。例如,“踢”“踹”均未见衍生义位,而在话语“女友把他踢/踹了”中有抛弃义。
[相向]衍生控制义。例如,“抓”的“❹加强领导,特别着重(某方面)”,如“他分工抓农业”;“❻吸引(人注意)”,如“他善于抓观众”。再如,“拿”的“❸掌握”,如“这事你拿不稳”;“❹刁难;要挟”,如“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
[相反]衍生对立义。例如,“拧nínɡ”有[相反],却没有衍生义位,而“拧nǐnɡ”有[向里]和[向外],有2个衍生义位,“❷颠倒;错”和“❸别扭;抵触”,这两个义位应视为“拧nínɡ”衍生的形容词义位并发生变调的结果。
2. 位移类肢体动词反映肢体位置变化,[方向]衍生的义位总体倾向于事物变化。
[向前]衍生进步意义。例如,“迈、进”在《现汉》中尚未列出衍生义位,但常用的,如“迈向二十一世纪”“进展顺利”等,都有进步义。
[向后]衍生离去、消减、关注等意义。(1)退步义。“退”基本义为“向后移动”,衍生“❸退出;离开”,如“退伍、退职”。(2)消减义。“退”的“❹减退;下降”,如“退烧、功能退化”。(3)关注义。“顾1”基本义为“转过头看”,衍生“❷注意;照管”,如“事情多,顾不过来了”;“❸拜访”,如“三顾茅庐”;“❹商店货服务业指人前来购买东西或要求服务”,如“光顾、惠顾”。
[向上]衍生超越、尊敬、依赖等意义。(1)超越义。“跃”在词典中未列衍生义位,而复合词的语素义则衍生了超越义,如“跃升、跃增”等。(2)尊敬义。“仰”基本义为“脸向上”,衍生“❷敬慕”,如“仰慕、信仰”。(3)依赖义。“仰”衍生“❸依靠;依赖”,如“仰仗、仰赖”。
[向下]衍生尊崇义。例如,“哈2(哈腰)”衍生“❷稍微弯腰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如“点头哈腰”;另外,“哈韩、哈日”可能是由此衍生的。“俯”基本义为“头低下”,衍生“❷敬辞,旧时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俯就”。
[向外]衍生扩展意义。例如,“伸”基本义是“(肢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展开”,《现汉》未列衍生义位,但在“延伸、伸张、引伸(现做‘申’)”等复合词中的语素义有向外扩展义。
[向内]衍生屈服、理亏等意义。例如,“屈”《广韵》释为“屈,拗曲”,《正字通》释为“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现汉》衍生“❷屈服;使屈服”,如“宁死不屈”;“❸理亏”,如“理屈词穷”等。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现汉》收录的单音肢体动词中,以方向语义特征为基础衍生的抽象运动义位占衍生义位总量的70%左右,这表明汉民族对机械运动的方向是十分关注的;同时,衍生义位的心理方向范畴与肢体动词基本义的物理方向范畴高度一致,这表明方向隐喻已成为义位衍生的一种认知定式。从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造词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很多以单音肢体动词构成的表达抽象运动的复合词或短语,如“抬举、吹捧、推销、举荐、俯首、哈韩、拉拢、跃升、提干、瞻仰、进阶、蹲点、退休、踢皮球、大跃进、哄抬物价、跨越式发展”等,都是使用方向衍生义位创制的。可见,对抽象运动的表达而言,这类衍生义位无疑是重要的造词资源。
[1]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4.
[2]张道新, 董宏. 现代汉语词义范畴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89, 139.
[3]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解释篇[M]. 方书春,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1-15.
[4]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28.
H13
A
1674-327X (2017)05-0063-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5.018
2017-02-27
张道新(1965-),男,辽宁营口人,教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0918.1621.010.html.
(责任编校: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