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观研究述评

2017-03-07 06:56胡艺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艺观文艺马克思主义

胡艺华

(1.武汉音乐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0;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文艺观研究述评

胡艺华1,2

(1.武汉音乐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0;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以习近平文艺观为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对习近平文艺观重要意义的探讨,对习近平文艺观提出背景的分析,对习近平文艺观思想理论渊源的挖掘,对习近平文艺观主要内容的归纳,对习近平与毛泽东在文艺观方面的比较,对习近平文艺观创新点的把握,对习近平文艺观落实要求的研究。在全面加强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创新理念,对习近平文艺观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研究。一方面,要以系统总结提炼习近平的文艺观作为突破口,另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文艺观的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为落脚点。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工作是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尤为重视、高度关注,先是于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又于2016年11月30日出席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其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研究制定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两个讲话和一份文件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尤其是文艺全领域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反响,既标志着新时期我们党以强烈的文艺自觉自信把文艺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开启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研究习近平文艺观的新视野,还启示我们在筑就中华民族文艺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习近平文艺观研究推向纵深化和系统化。

一、习近平文艺观研究的学术梳理

习近平文艺观研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其中国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构成,因为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和突出的时代价值而受到理论界的关注。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为起点,兴起了以习近平文艺观为主题的研究热潮,催生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进行搜集整理,据不完全统计,在现有的专题研究成果中,以习近平文艺观(或文艺思想)为主题的报刊论文约30多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尚未见专门的学术著作。从研究者及其研究视角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其一是党政官员群体(如赵实、董云虎等),主要侧重于从贯彻落实的角度解读讲话精神,其二是文艺工作者群体(如闫肃、张炯等),主要侧重于从文艺实践的角度阐述学习心得,其三是理论工作者群体(如丁国旗、李燕、唐丕祥等),主要侧重于从学理探讨的角度开展广泛研究。从总体上看,他们大都是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思想引领和主要文本,对习近平文艺观进行阐释和研究,就其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习近平文艺观重要意义的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公开发表,标志着习近平文艺观的正式提出,表明新时期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习近平的文艺讲话是继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一篇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经典性文献。董云虎撰文指出,它是“党的文艺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进一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1]唐丕跃认为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有力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作出了新的贡献”。[2]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习近平的文艺观深刻回答了新时期文艺工作中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观点,李燕、马若云以及丁国旗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将习近平文艺观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陈由登则强调它“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宣言,又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4]王洁、谢鸿昆进一步阐述了习近平文艺观的现实意义,即“为文艺的健康理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艺的繁荣,实现文艺复兴,有利于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5]丁国旗还从文艺观与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关系出发,阐述了习近平文艺观在其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艺治国理念的延续,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根据现有国情、民情、文情与时俱进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6]

(二)对习近平文艺观提出背景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文艺观的提出也同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部分研究者以广阔的视野,对习近平文艺观的提出背景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陈霞、刘海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文艺观的提出背景:“文化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作用日益彰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围绕文化输出而开展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和全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呈现出日趋复杂的面向”。[7]王洁、谢鸿昆则认为习近平文艺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文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作出的主动回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背景,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来看,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发展滞后;二是着眼于新时期人们对文艺作品需求日渐强烈,但人们的审美品位有待引导;三是从文艺界自身的实际出发,文艺界面临一系列问题,且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有待加强。[5]对此,董云虎从政治的高度进行了更全面深入、更有说服力的阐释,他强调:习近平文艺观的提出,既是顺应了伟大时代呼唤、也是适应了伟大斗争需要、还是体现了各族人民意愿,更是反映了文艺发展的要求。[1]

(三)对习近平文艺观思想理论渊源的挖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通过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来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观的建构和创新方面进一步发扬和践行了这个优良传统。基于此,研究者们深入挖掘了习近平文艺观的思想理论渊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霞、刘海燕的观点,他们提出,从思想理论上看,习近平文艺观主要有三个来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主体性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7]在这个基础上,有学者还进一步论述了习近平文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最新成果得以支撑的理论支点。丁国旗认为:习近平文艺观一方面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另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8]

(四)对习近平文艺观主要内容的归纳。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文艺观具有丰富而鲜活的时代意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对其主要内容的归纳和提炼,是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文艺观研究的重点。陈霞、刘海燕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党在文艺工作领域的基本方针、文艺领域的服务对象和创作源泉、文艺作品的缺陷短板和目标方向。[7]李燕、马若云侧重于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来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将其归纳为三个要点,即文艺作品应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作品应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文艺作品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3]陈建波对习近平文艺观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并表述为互相联系、有机统一的“五论”,即文艺本质论、文艺功能论、文艺创作论、文艺发展论、文艺政策论。[9]

(五)对习近平与毛泽东在文艺观方面的比较。

研究习近平的文艺观,始终绕不开毛泽东的文艺观,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历史上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理论上的融通性和发展性。一些学者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习近平与毛泽东在文艺观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存在很多共性,并强调习近平文艺观是对毛泽东文艺观的继承和发展。章玉丽分析了毛泽东和习近平在文艺观方面的四个共同之处,具体包括共同关注的视点——文艺的重要作用,共同坚守的文艺底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共同坚持的文艺主体——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文艺的社会效益。[10]何策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习近平文艺观和毛泽东文艺观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了梳理,重点比较了其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方法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两者比较研究的当代意义,认为它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下改革开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梳理起着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11]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习近平和毛泽东在文艺观方面虽然都明确要求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赵炎秋指出:“毛泽东重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强调普及;习近平则强调文艺精品的创造”。[12]

针对习近平到底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观这一难点问题,杨喆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观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立足点和始终坚持创新;二是文艺要兼具艺术性和政治性,重视民族性;三是准确把握党和文艺的关系。他还提出:习近平从四个方面对毛泽东文艺观实现了新的发展:一是从文艺为人民大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二是从文艺服从于政治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三是从以抗日团结为政治标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是从党在思想上整风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13]值得一提的是,金璐璐另辟蹊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习近平和毛泽东的文艺观进行了解读,重点探讨了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4]

(六)对习近平文艺观创新点的把握。

习近平的文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究竟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习近平文艺观研究的理论高度和学术特色。王洁、谢鸿昆侧重从历史坐标分析了习近平文艺观的创新点,认为习近平在五个方面对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实现了新发展,即准确分析了当前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和发展了文艺的人民性,发展了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坚持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为文艺创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5]唐丕跃着重从内容和观点创新方面分析了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新论断和新观点,主要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对于文艺的地位,作出了“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的新论断;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功能,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的新观点;对于文艺创作的方法:提出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新引领;对于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新论述;对于文艺批评的标准和主体,提出了“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新主张。[2]杨军红指出,习近平的文艺观在文艺工作中心任务、立场方向、创作源泉、评价标准等方面,以新的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人民性等鲜明特点,同时也凸显了我们党对文艺领导权和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15]张晶从美学理论的独特视角分析和阐释了习近平文艺观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美学观念,如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评判主体,认为习近平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是一个具有创新价值的重要美学命题。[1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丁国旗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不仅在视阈上实现了拓展,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大到了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和文艺工作的各个环节,使许多文艺问题都拥有了新的涵义,具有了新的特征;而且在理论上实现了突破,在大家所熟知的文学“四要素”说(即作者、世界、读者、作品)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围绕“人民”而开展文学活动的“五要素”说(即作者、世界、人民、读者、作品),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图景。[17]

(七)对习近平文艺观落实要求的研究。

习近平文艺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文艺工作发展规律和文艺工作者成长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艺话语权的重要理论载体,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艺观,使之创造性地转化为文艺工作发展的推动力和文艺工作者成长的正能量,是政界、学术界、文艺界、教育界共同面对、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李燕,马若云认为,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文艺观,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努力培养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3]陈由登提出,高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对社会主义文艺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培养社会主义高层次文艺人才的摇篮,理应成为践行习近平文艺观的先行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高校践行习近平文艺观的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占领创作制高点;二是扎根民族,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占领制度建设制高点;三是扎根教育,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文艺人才,占领人才制高点。[4]周磊指出,在电视剧工作中落实习近平文艺观,必须把思想上弘扬主旋律和形式上追求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18]王雪竹侧重从提升文艺工作核心竞争力,阐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观的基本要求,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坚持艺术标准与思想标准的辩证统一,坚持领导标准、群众标准、专家标准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喉舌因子”与“艺术因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满足功能与引领使命等文艺作品质量形成的博弈因素”。[19]

二、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文艺观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习近平文艺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出了一系列可信、可鉴的观点,但尚不能适应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和文艺工作持续健康创新发展的诉求,在全面加强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创新理念,对习近平文艺观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研究。当务之急,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要以系统总结提炼习近平的文艺观作为突破口,把习近平文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整体性视野和多学科角度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和阐释,形成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创新性、指导性的理论观点。这有利于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内在规律及最新成果,坚持和拓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文艺领域的彰显,坚持和提振我国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自信。具体来说,要重点突出五个问题的研究:一是习近平文艺观的形成:习近平文艺观的形成过程,习近平文艺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习近平文艺观的思想渊源与个人因素;二是习近平文艺观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作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领导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论;三是习近平文艺观的逻辑体系:基本前提、核心要义、目标指引、实现路径、理论支撑、制度依托、领导力量、实践主体、保障机制;四是习近平文艺观的突出特点:鲜明的政治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大众性、强烈的时代性、高度的融合性、突出的实践性、切实的创新性;五是习近平文艺观的当代价值: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拓展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文艺领域的贯彻新路径,提供了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新武器,指明了德艺双馨文艺人才队伍的发展新方向。

另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文艺观的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为落脚点,着眼于新时期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紧扣习近平文艺观引领德艺双馨文艺人才队伍发展的现实主题,从实践层面对习近平文艺观在文艺工作者队伍发展中的创造性转化和运用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提出切实可信、可行的思路与对策。习近平的文艺观对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规律作了深刻的阐发,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基本规律的理论概括,把习近平文艺观与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规律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能为文艺领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行动指南,为改进我国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思想引领,为培养德艺双馨的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启示。在研究中应重点抓住五个要点:一是习近平文艺观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习近平文艺观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的目标追求和实现路径;三是习近平文艺观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的方法和手段;四是习近平文艺观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的条件支撑;五是习近平文艺观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成长的效果评价。

[1]董云虎.开辟文艺繁荣发展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光明日报,2014-11-29(9).

[2]唐丕跃.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J].毛泽东研究,2015,(4).

[3]李燕,马若云.习近平文艺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

[4]陈由登.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基于高校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5]王洁,谢鸿昆.习近平的文艺观——解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天中学刊,2016,(1).

[6]丁国旗.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治国理政视域中的文艺观研究[J].文学评论,2016,(5).

[7]陈霞,刘海燕.“中国梦”视域下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

[8]丁国旗.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J].人民论坛,2016,(11下).

[9]陈建波.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J].2015,(5).

[10]章玉丽.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共性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6).

[11]何策.两次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赵炎秋.重视普及与呼唤精品——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文学批评,2015,(2).

[13]杨喆.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观的继承与发展[J].新西部,2016,(17).

[14]金璐璐.毛泽东与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5]杨军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理论导刊,2015,(5).

[16]张晶.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对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美学理解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

[17]丁国旗.“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理论突破[J].湖南社会科学,2015,(3).

[18]周磊.主旋律与多样化——在电视剧工作中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J].当代电视,2015,(10).

[19]王雪竹.文艺核心竞争力的评定标准和博弈因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2).

责任编辑 张晓予

D616

A

1003-8477(2017)06-0026-05

胡艺华(1978—),男,武汉音乐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15AKS016);2017年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四批)(17ZD066)。

猜你喜欢
文艺观文艺马克思主义
1942,文艺之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艺范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论朱自清创作中自省意识成因
自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