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佼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上,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为全文串讲,落实字词的“重‘言”派;一为忽略字词,深挖内涵的“侧‘文帮”。尤其是在大型的教学“比武”中,后者更是成为大部分参赛选手的选择。笔者认为,这两种倾向虽各有侧重,但结合更佳;虽囊括重点,但仍需扩宽。教学如何设计更为合适,笔者从《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中体悟,从“言、文、章、道”四字出发较为恰当。
一、“言”
何为“言”,就是文字本身的含义与作用,也可以指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及阅读的教学目标首先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是读懂“文”的基本条件。沒有“言”的理解,“文”就无从谈起。因此,首先得解决识字的问题。观课中,许多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大多为解词释义,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课文字词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师可以灵活设计字词的梳理,如布置预习后课堂进行检测过关;如默读课文,自由翻译;如复述文章内容,概括文意,都是可操作的形式。在《记承天寺夜游夜游》的设计中,导入便是从字入手,笔者出示文眼“闲”字的字形演变,让学生猜小篆文为何,激起学生对文字的兴趣。解词释义中,因为该课的文字相对浅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笔者采取过关检测的形式,将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了分级测试。教师给出前文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勾连,旨在提示学生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翻译句子则重点强调没有学过的字词,最后进行文意的概括。
二、“文”与“章”
“文”指文采、文学。俗而言之,就是字词具有哪些文学上的美感,做点儿赏析。这一步,虽然还是从微观角度出发,但却是在理解字词基础上的升格,提高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上常见的呈现形式是对课文美点的分析: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特点?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章”是章法。即从整体的角度观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文章是如何安排行文的,表达方式如何,从哪些角度写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这些都可以成为剖文角度。
二者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内容的不同,会有所侧重,故而一并相谈。以笔者讲授《记承天寺夜游》“赏闲景”步骤为例,出示写景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提问:此句并无“月”字,可我们都知道是写月色。请问“月”究竟藏在哪些字词中?学生畅所欲言,字字分析。教师顺势引导,虚实结合、比喻的运用、恍然大悟的“盖”,完成对该句的赏析。以读准该句的节奏、读出该句对月色美的惊叹作为理解该句的检测方式。对于章法的探讨,笔者此课没有做探究,但余映潮老师教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对课文进行变形,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给文章分段,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
三、“道”
“道”就是道理。指文章从文化层面上的内涵,包括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以说,这一步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指向,所以也是众多公开课最出彩、对文本挖掘最深之处。笔者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时,紧接上一步的“赏闲景”后进入“品闲情”。以“你觉得本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作为主问题进行探讨,学生们议论纷纷,完成个性化阅读。教师不设标准答案,而是对学生的个性解读进行相应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势必会提到诗人的经历,从而穿插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词人相关介绍,探讨最后一个问题——“论闲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闲人?意在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心灵深处,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与豁达的情怀。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尊重了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了阅读行为的内在逻辑,归结于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