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阅读期待”的精彩

2017-03-06 21:02赵刚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悬念文本

赵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是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通过质疑、设置悬念或者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一旦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并形成强烈的阅读欲望,不仅能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提升阅读品位。

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是缺失的,阅读问题不具备挑战性,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期待似乎是镜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即。

一、缺失的“阅读期待”

1.多媒体技术滥用影响阅读期待

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能力,提高其素质。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现状却又不太尽如人意,出现了一些“為用而用”“以辅代主”“忽视文本”的现象,忽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多媒体技术中直

观形象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如一位教师上《荷花》时的教学

片段: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谁来读读这句话,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室一片寂静)

师:那老师带领大家一起

去池塘边看看这美丽的景象吧。(点击荷花开放的视频)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你对这句话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吧?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就这样,过早出现的荷花开放的教学视频让全班学生看到了荷花开放的美丽画面。其实,在这个句子中,“冒”字用神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开放的一种动态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就是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你会怎样冒出来呢?于是,“使劲地冒出来”“羞答答地冒出来”“像亭亭玉立的姑娘羞答答地冒出来”“满怀期待地冒出来”“充满好奇地冒出来”等答案会相应而生。而案例中,过早地滥用多媒体,直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成为一句空话。

阅读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而是一个自主吸取信息的过程。如果教师仅仅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视学生是否对阅读材料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2.评价不到位降低阅读期待

课堂评价中,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评价语言,其实时刻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正如气象学家洛伦兹的“蝴蝶效应”。蝴蝶在巴西丛林的花瓣上轻轻地煽动了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教师的评价就是教育中的“蝴蝶”,会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在学生生命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力。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会直接降低学生的阅读期待。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保护,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答对问题时,一些教师都毫不吝啬地拿出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要有度。试想,那些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答案就能轻易地得到称赞,谁还会珍惜呢?还有一些教师常常让生生互评,当学生语言表述不准确,或因学生不会评价,要花时间引导时,教师索性就取消了生生互评环节。于是,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如何表现全部是教师一人说了算。

阅读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具有多元性,教师不必过早地给予评价,而应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有走出评价的误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设学生阅读期待的良好时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琐碎提问肢解阅读期待

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所提问题太多太琐碎,有的甚至多达五六十个,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这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在讲读《船长》第二部分“救援时”这样提问:(1)救援中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实施救援的?(2)当时甲板上乱成了什么样子?(3)“吼”说明了什么?这几个问题没有章法,琐碎零乱,形不成一组有联系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思路的理解。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作品,全文细致而生动地讲述了轮船遇险后,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最终以身殉职。字里行间体现出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另一位教师将问题整合,设计成了一个问题:“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四次命令?画出相关词句,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及标点符号,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围绕中心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出了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内容将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无形中会降低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那么由于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同样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心不在焉,学无兴致。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二、成就“阅读期待”的精彩

1.质疑中形成阅读期待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关键。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

一次,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公开课,教学《宇宙里有什么》,她让学生看书提问题。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这位学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问了这么笨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可于老师却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可既然‘万万是‘亿,为什么作者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学生们都在思考。之后,有学生说“万万”读起来似乎比“亿”感觉多。在确定没有其他看法后,于老师总结说:“这个‘万万不但读起来响亮,通过重叠,还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剛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那种羞愧、自责一扫而光。

质疑引思是教师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一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自身的思维训练因素,紧扣重点、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

2.补白中发展阅读期待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就是敢于想象,因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成为新课堂的主要任务。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个想象的平台,学生自然难以施展开来,因此给学生一个内容,对其进行有序的想象训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教材中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名师的精细之作。它们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同时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了习作的范本。

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情境、文本中的“空白”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头上的课文,习惯性地让学生动笔想一想,写一写,写后师生共同议一议。当训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想象力一定会出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具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的教学资源。

(2)扩写内容,培养想象。扩写是对教材的词、句、篇进行开拓,使之更详细具体,也是最常用的形式。

(3)填补空白,激发想象。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许多课文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叙写的“空白点”,有些简而言之,有些略而不写。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诉诸文字。这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文本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3.悬念中推动阅读期待

悬念,往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读者的阅读或听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要跌宕起伏,如同一部小说要一波三折,这样才会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心,才会让学生对文本、对课堂保持一种期待、一种好奇。如果我们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我想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这绝望的死水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应该巧设悬念,使课堂呈现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要暗藏一种跌宕起伏的波涛。

如预习《艾滋病小斗士》这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设置一个令人担心的悬念:“有一个少年,跟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但他却得了一种可怕的

病……”学生们一听说艾滋病,顿时惊呆了,瞪大了眼睛。接着教师可以介绍:“艾滋病非常可怕,很难治愈,那这位少年是如何对待艾滋病的,最后他的命运又怎样呢?”这样,马上让学生产生提心吊胆般的悬念,并急切想知道这个少年的最终命运,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预习阅读。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以类似的悬念展现意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为悬念而悬念。悬念设置要重视“特效”,要尽量做到“精”“度”“新”“奇”。所谓“精”,就是设置的悬念要有针对性,要有分量。表现为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人物形象、事件过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谓“度”,表现为悬念要难易适度,数量要适中,具有启发性。设计的悬念要有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冲动。所谓“新”,就是要尽量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所谓“奇”,就是教师要善于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本内容处设疑,平中出奇,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又能引人入胜。总之,尽量使悬念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让悬念变成一块磁铁。学生一经被它吸引,就会和悬念捆绑在一起,松不开身。它又似有魔法,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跟着它走,这就是“悬念”助推阅读期待的魅力。

4.拓展中延续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阅读期待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当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读书之乐时,阅读也就成为习惯,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让学生读美文,体验欣赏之乐。在学生尚不具备自主阅读习惯时,教师应推荐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欣赏。

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结果之乐。课内,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课外积累来解读文本内容。习作时鼓励学生巧妙地运用课外积累的语言或写法进行表达。学生在一次次运用的过程中,饱尝读书的甜头,自然会延续阅读期待。

总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的途径很多。只有让学生真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悬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阅读期待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