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煦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总结

2017-03-06 15:20苏玉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9期
关键词:香附胸闷脾虚

苏玉梅

(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42)

SU Yu-mei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litu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hijingsh anDistrict,Beijing 100042, China)

王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之一,王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亲王绵之(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学习、临床,深得亲传,老师秉承家学,勤求博采,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治病有“细雨润物”之效,防治结合,治不留患[1]。对内科,妇科,儿科方面的许多疾病均有自己的治疗特点。笔者跟随老师学习多年,现将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进行总结。

1 老师对本病的认识

高脂血症是现代名词,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2]。中医无“血脂”一词,但类似于中医学中的“膏脂”,从中医理论分析当属气血津液范畴,与痰浊,瘀血等证相似。老师认为本病病机虽错综复杂,但不外乎虚实两端,虚是脾虚气弱,实即痰瘀互结[3]。

1.1 脾虚气弱为病之根本

《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与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虚弱失其健运,痰浊内生,进一步阻滞脾胃气机,水谷不归正化,淸气不升,浊气不降,加重纳化失常,不能将水谷化生精微,且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膏粱厚味,易生湿热,湿热蕴结,久之化热生火,煎熬水湿,变成膏脂、痰浊,淤积血中[4];“气为血之帅”,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形成瘀血,痰瘀互结,形成高脂血症。

1.2 痰瘀气滞为病之标

本病的发生除了脾虚气弱为根本,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如上所述,脾气虚弱可产生痰浊瘀血,而痰瘀互结又可致气机不畅,导致水谷转化失常加重,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故脾虚气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虚实挟杂,本虚标实。

2 老师对本病的治疗特点

针对本病病程较长,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特点,立消补兼施,标本同治之大法。

体形偏瘦,气短乏力,头晕,心悸,失眠梦多,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弦涩,多属脾气虚弱,痰湿内阻。治则补气健脾理气化痰,方剂多选用王氏降脂汤。

体型丰腴,肢体麻木伴眩晕,或呕恶,失眠梦多,大便黏腻不爽,舌胖大质淡或质暗,苔薄白腻,脉滑尺小等痰浊、瘀血、气滞之标实证明显者,在补气健脾同时,用渐消缓散之法,不宜攻伐,以免耗伤正气,多用温胆汤或瓜篓薤白枳实汤加减。

其中王氏降脂方,主要组成:生黄芪,党参或人参,半夏,泽泻,茯苓,丹参,何首乌,当归,怀牛膝,桑寄生,制香附等;方中重用生黄芪脾肺并补,补而不守,党参大补脾肺之气,补而不走,两者相须为用,走守结合,培补后天以治生痰之源;泽泻、茯苓、清半夏燥湿化痰,渗利水湿,使邪有出路,“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与怀牛膝、当归、何首乌相配,活血祛瘀,通利血脉,补血养血,祛瘀不伤正,更有制香附调畅三焦气机,与补药相合,补而不壅;与化痰药相伍,气顺痰自消,与活血相配,气畅血行。诸药相合,标本同治,消补兼施,消不伤正,补而不滞[3]。

痰浊壅盛者多用温胆汤加减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但中病即止,改用他药;活血化瘀善用桃红四物汤,适当配伍白芍、当归、地黄等阴柔补血之品,使祛瘀不伤正;各证型组方中常加用制香附、枳壳、桔梗、木香等理气药,量取适中,既可使参芪补而不壅,又助苓、夏祛痰化湿。

老师强调本病治疗当虚实兼顾,应着眼于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使气血阴阳趋于平衡,津液、膏脂代谢恢复正常,不可妄用峻烈之品,或滥投重剂,徒伤正气,使旧疾未去新患又起[4]。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治病“细雨润物”,防治结合,治不留患的特点。

3 病案举隅

(1)李某某,女,53岁,2013.7.23初诊:自觉胸闷气短2个月来诊。患者自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周身乏力,时有头晕,医院检查心电图,血压,血糖及颈椎正侧位片无明显异常,生化全项检查甘油三酯:3.2 mol/L,未服药。患者形体偏瘦,面色萎黄,自诉平日素食居多,纳少,时有食后腹胀,起居规律,失眠梦多,已绝经4年,大便多年稀溏,每日2~3次,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色不鲜,脉弦滑右关脉弱。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

中医证侯诊断:脾气虚弱,痰湿内阻 治则:补气健脾,理气化痰。

处方:生黄芪25 g,党参25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炙甘草10 g,陈皮12 g,清半夏10 g,丹参15 g,泽泻6 g,香附12 g,焦山楂15 g,焦神曲15 g,焦麦芽15 g,何首乌15 g,生薏苡仁20 g,桑寄生12 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嘱其忌食生冷油腻。

复诊1:胸闷改善,头晕未作,仍有失眠梦多,大便略改善,仍不实,日2次。

处方:宗前方,去瓜篓,陈皮,加化橘红12 g,生姜一片,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2:胸闷基本痊愈,失眠梦多亦改善,大便基本成形仍偏软,日2次。

处方:予以中成药六君子,嘱其服用三个月。后随访胸闷头晕未作,睡眠亦很大改善,大便正常成形,每日一次。

按:患者起初诉除了胸闷,余一切正常,并诉自己生活规律,几乎不吃肉及油炸食品,出现高脂血症很不理解。追问大便是否成形,才诉大便稀溏多年,每日2~3次,并时有腹胀,未在意。大便稀溏及腹胀乃脾虚之症,脾虚日久,失其健运,津液不布,则水湿停聚而成痰。治疗以健脾为主,同时辅以消痰,标本兼治。用药多用王氏降脂汤加减。治疗顾护脾胃的同时,饮食忌口亦很重要。

(2)王某某,男,46岁,2014.5.10初诊。患者双上肢麻木,头晕,胸闷半年。医院检查血压、心电图、CT、颈椎正侧位片均无明显异常。生化全项提示血脂异常(未提供化验单),B超提示:脂肪肝。西医诊断: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办公室工作,活动少,体型丰腴,大腹翩翩,平素纳尚可,饮酒偏多,失眠梦多,大便黏腻不爽,舌胖大苔薄白腻,脉滑尺小。

中医证侯诊断:痰湿蕴脾 治则 健脾化痰。

处方:茯苓18 g,清半夏10 g,炙甘草10 g,炒枳实12 g,竹茹12 g,陈皮12 g,生黄芪25 g,丹参15 g,制香附12 g,木香10 g,焦山楂18 g,赤白芍各15 g,炒白术12 g,瓜篓20 g。七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忌食生冷油腻及饮酒。

复诊1:头晕胸闷改善,仍有肢体麻木,大便改善,仍不成形。宗前法,去木香,赤芍,加合欢皮15 g,浙贝母15 g,28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2:诸症改善,仍觉气短,前方去瓜篓,浙贝母,加党参25 g,炒薏苡仁20 g。28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3: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脂指标有改善,继续服用前方,调理一月,指标正常。

按:患者办公室工作,活动少,久之,脾胃功能减弱,水液代谢异常,加上饮酒偏多,助其生痰生湿,逐渐形成高脂血症。此类患者痰湿明显,故治疗以祛痰化瘀为主,健脾为辅。

4 结 语

笔者跟随老师学习数载,深得老师对本病辨治之精髓,在多年从事社区临床工作中,接诊大量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每临症必重视脾胃,仔细询问其饮食消化及大便情况,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有大便稀溏或粘腻不爽等脾虚之证,如不治病求本,血脂问题必然是西药干预就下降,停药就迅速反弹。这也充分反应了脾气虚弱是导致高脂血症的根本原因。治疗时谨记消补兼施,标本同治之大法,时刻不离健脾护脾。

[1]苏玉梅.王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总结[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4):129-130.

[2]周 佳,陈 娇,韦双双.从脾论治高脂血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2):310.

[3]郑贵力,王 煦,王绵之.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8-50.

[4]隗继武.“病在血液、根在脾胃”,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J].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8):519-521.

猜你喜欢
香附胸闷脾虚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思考心电图之166》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治胃寒痛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