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问题研究——基于层级递进式的培养路径探索
王佳佳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沈阳 110034)
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近些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效推动下,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应遵循层级递进的路径,由浅入深的逐步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奠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通过营造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进而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双创”共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层级递进;培养路径
近些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国务院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开启了全国范围内创新创业的新热潮。在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作为培育和造就复合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引领和带动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的融入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能够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更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带动就业”等国家长远规划储备战略性人力资本,为国家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对于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并随之展开了几十年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积极回应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于上世纪末创造性的在创业教育的概念中添加了创新理念的元素,并据此首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尽管各自表述不尽相同,但综合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兼具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效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全面融合成一种全新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分阶段,分层级,递进式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启蒙、知识教授和实践锻炼的一种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体制。其中,创新教育侧重于创新意识的激发,更加注重意识层面;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业实践,培育兼具创新观念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应积极转变单纯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思路,基于现有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依据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双创”共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
在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作为培育和造就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引领和带动下,由浅入深的逐步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国际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和我国转换发展动力的大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世界各国提升核心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历史必然抉择。因此,积极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和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逐步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短期内能够有力的支撑高校内涵式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长期内则会影响到未来我国战略性人力资本的储备和人才体系构建。因此,积极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对高校培育和造就复合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战略前瞻意义,更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学生多样化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必要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95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则是为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创业,实现人生梦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是保障学生多样化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有效打造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时俱进的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创新驱动意识,促进高校学生多样化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更能够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自身竞争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下,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但对比哈佛、斯坦福和牛津等世界顶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我国高校普遍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问题亟待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的融入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许多高校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在短时间内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而具有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历和背景的任课教师数量却极为有限,这导致高校在推广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延续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充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和家长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塑造的关键性作用,使得学生和家长在功利性观念的作用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学习目标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远景规划,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仅仅是为了缓解高校的就业压力而推广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目标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机制比较落后。尽管近些年各高校开始全面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机制,但其授课方式单调、课程体系单一,创新创业课程通常属于通识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以创业基础理论介绍为主,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保障机制运转不畅。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顺畅运转,需要服务完备的实践平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推广和落实的内部保障。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仅局限于“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而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承接转移性创新实践平台和持续性创业孵化平台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机制运转不畅。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机制缺失。除了高校内部的发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包含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共同构建的外部支持机制的多方位支撑更是必不可缺的。虽然各高校纷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有效协调参与各方之间的沟通,但是在高校与科研机构内部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政府规章制度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机制,以及高校内部对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都相对比较匮乏,未能有效的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后期推广。
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推广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时,仅将其理解为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未能从精神文化层面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并深入挖掘其在人才思想培养方面的价值,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在道德人格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有力的人文思想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网站、报刊以及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多种宣传来弘扬创业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一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更是关系到我国国家长远规划的战略性人力资本的储备和人才成长的时代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应遵循层级递进的路径,由浅入深的逐步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双创”引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良好局面。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育人”是其关键核心所在。因此,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育人”观念科学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理念定位,是奠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为此,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拓宽高校专业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理念,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论和实践素养,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育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转变学生和家长以往对于创新创业的功利性观念,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竞争力,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逐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载体,明确目标功能定位,坚定理想信念导向,有效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机制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机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着力构建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持续深入。为此,第一,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养机制方面,我们应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覆盖多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养体制。在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教育,构建包含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涉及面广、互补性强的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科改革建设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模式,培养专业素养突出的创新创业类高质量人才。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机制方面,我们应提升服务质量,联手多部门打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和可操作性,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沟通渠道,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打造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和实践指导,协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三,在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机制方面,我们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构筑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机制。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机制的过程中,为了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系统性工程改革深入推进所需的良好社会外部环境,应有效整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的给与支持,充分发挥各方的协同服务保障功能,构建“政府-大学-企业”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
作为大学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优越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品味和特色,为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土壤。因此,营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环境,对于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既有当下价值,亦有未来意义。为此,一方面,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层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强化思想引领和确立价值取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充分对接,在加强创业的商业文化教育同时,注重创业价值文化教育,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文化。另一方面,在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通过强化舆论环境建设,努力为学生开创一个热情洋溢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灵感相互碰撞的人文软环境,积极主动的宣传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激发每一名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努力营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作为未来国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引领者的高等院校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能支撑。因此,高校应在构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主动迎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同时,根据社会环境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协同配合,并立足办学定位,不断凝练学校特色,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双创”共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
[1]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李艳波,刘松先.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
[4]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5]商云龙,王芳,王陶冶. 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6]路军.高校创业教育五大难题待破解[N].中国教育.2013-4-1.
[7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髙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8]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郭玉伟)
2016 年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实训-实践-实战’层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G642
A
1007-421X(2017)04-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