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瑞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张兆瑞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沈阳 110161)
志愿服务一直都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逐渐向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趋势转变。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教育,符合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必将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高校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找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短板、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锤炼大学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生信念,重申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对实现中国梦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从高校的立场出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高校;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近年来,由于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G20峰会等活动相继在国内举办,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并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服务广度和深度的逐渐拓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让这个团体逐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志愿管理与服务相比,国内的志愿服务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只有通过对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找到差距,不断完善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由此可知,志愿服务是不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他人,促进社会共同进步而提供的公益性的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学校或者他人提供自愿、无偿的公益和社会保障服务活动。大学生业余时间多,思想觉悟高,沟通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专业知识,具有担当志愿者的先天优势。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型主要包括扶贫支教、助老助残、生态建设、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抢险救灾、文化建设、网络文明、暖冬行动、体育赛事、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起源于团中央,但是也是由于现有的社会服务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要,高校志愿服务才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近些年来,各类国家级、世界级活动和运动的成功举办都浸满了高校志愿者们的爱心和汗水。多年来,高校志愿者们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出来的志愿者们在服务社会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载体。志愿服务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由内而外得到全面的提升。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磨砺大学生思想品行,锤炼信念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助于青年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志愿服务过程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校学生提前参与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得以有效的提高,这些让志愿者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更有竞争力。
实践证明,志愿者团队也需要科学管理,当前国家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志愿服务进行统一管理,高校也主要通过校团委对大学生志愿团体进行指导管理。各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的青年志愿者章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志愿者活动,但由于章程大部分只能规范校内行为而无法约束社会行为,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特别是社会服务中权责模糊、缺乏保障,也易引发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目前,在所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被动参与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大部分志愿者虽然形式上参加志愿活动,但对志愿服务认识不充分,服务动机存在信念与功利性并存,志愿服务并非完全来自信念的力量,部分学校大学生志愿者是通过共青团组织进行统一登记注册,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功利性较强,或者为了社会实践综合测评加分,或者想通过活动加强与社会组织机构联系为将来求职作铺垫,这都有悖于志愿服务的初衷。
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项活动经费,除了极少数的大型活动项目高校会投入部分经费外,志愿者组织的日常运转和活动大多依靠收取会员会费和社会赞助。资金的短长期困扰着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许多有必要、有影响的大型活动被迫搁浅或放弃。即使暂时争取到社会赞助与支持,活动经费来源的稳定性、持续性也无法保证,大学生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甚至还需要自己搭上生活费,这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各高校要增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不断完善志愿者相关章程,设立专门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加强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制度。要重视对志愿者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培训,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志愿者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不断吸取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为志愿者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首先是大学生服务意识的专业化,学校要注重志愿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志愿者明确其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志愿服务信念,培养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针对志愿服务动机不纯,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者要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做好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虚心接纳志愿者群体和受助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要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需要强化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培训,将志愿服务内容和大学所学专业相结合,联系大学生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也为志愿服务的长效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制定完整的志愿服务活动流程,发布权威信息,树立积极典型,建设金牌项目,重视活动后的经验交流活动和总结工作。学校应根据自身能力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并尽可能的拓展资金来源,积极筹措社会资金,提高自身项目运作能力以吸引社会、企业、个人的赞助与支持。通过宣扬志愿者优秀事迹宣传志愿精神,同时提高志愿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一切,都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朝着持久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1]尹建平.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王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与保障状况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3]张红霞,张耀灿.论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责任编辑: 郭玉伟)
G645
A
1007-421X(2017)04-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