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术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决定了武术产业发展的宽度和高度。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养成需要个人因素也需要外在培养,武术院系在培养武术文化创意人才上有着优越条件,现阶段武术院系在培养人才上着重技能培养、缺乏知识经济文化理念与武术产业发展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对接。因此,武术院系要以知识经济的文化理念培养创造性人才,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意人才发展的孵化器,使那些武术人才成长为武术文化创意人才。
【关键词】武术文化产业 创意人才 培养方式
文化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于社会上,但是作为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形成却是开始于改革开放,文化部门逐步由国家专门经营走向市场化除少数门类外由全民自由经营大陆的文化市场开始形成,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意行业,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武术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文化产业崛起。
一、从文化产业视角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意人才需求
我们从文化创意创意人才的作用对武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观点来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就现在的武术行业中的武术学习、武术培训等;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武术产业中存在的如武打演员、武术动漫的编剧、导演;武术表演节目的主创、导演等需要对武术文化进行创作的产业。因此作为武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可以划分到文化产业一些可以划分到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武术产业要发展壮大一定是全部走向创意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武术文化产业保持活力最强劲的动力。武术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创意人才扮演着智力资本的角色,是文化人才中的核心部分,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新就是需要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武术文化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具有创意精神拥有创造力、差异性、个性和实力的人才。一些学者把它分成四大类:文化创意生产者、创意设计策划人才、创意技术人才、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生产者是创意内容的创造者和生产者,武术文化与影视、文学、绘画、动画、设计等结合后那些武术文化内容的创作者。创意设计策划人才是指把创意以完美、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专门人才,武术产业中指武术文化项目的策划人员、设计者。创意技术人才是能够运用科技手段完成创意或为创意服务的技术人才,武术文化中有武术动漫的制作者,武术文化衍生品的制造者等等。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是对创意产品的设计、 策划、 生产、 销售全过程进行经营管理,武术文化产业中有武术文化艺术公司经理、 武术文化创意项目经理等等。
“策划、研发人才与仓意执行人员相比更为稀缺,对产业有通透了解,对社会文化有较深理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的高级创意人才与普通技能型人才相比更为稀缺,具有国际水准的更是风毛麟角。”有学者调查表明创意产业人才链上现状是第三类创意人才明显多其他高端原创人才和经营人才呈现明显不足的现状,武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份子表现出同样的症状,显然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 的关键 。
二、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视角看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特征
1767 年西方学者 Duff 在的著作中分析了创意的构成:一是想象力,二是判断力,三是品位。这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创意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和特征。具体的说创意人才具备的素质特征有学者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1.创新想象能力2. 综合人文素质综合人文素质,指创意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还要有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熟悉消费者的心理等。3. 经济技术素质掌握必备的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营销策略,具備过硬的科学技术能力。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特征的描述和要求,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特征呢?
(一)具备与武术相关的文化背景。
武术首先是一门技击的术科,但是中国武术由不只是一门单纯的术科,它根植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军事理论、中医理论、伦理观念等等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武术的表现形式和修炼方式,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所理解和表达仅仅是武术外在的直观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武术为载体开发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人才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知识及相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背景。武术馆校虽然培养了大批拥有较高水平的武术运动人才但是大多数运动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还较为粗浅;文学艺术科技等行业的人员虽有创意的技能但缺乏对武术技能的深刻体验表达武术文化略显肤浅,而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武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它具备了二者结合的可能。
(二)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除了与武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外,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是养成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强调要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个概念往往被曲解。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绝不是低水平、平庸的复合,而应该是具有精专技术基础上的全面高层次复合。”[3]因此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武术技术及文化理论的基础知识,也要涉猎范围广泛具备跨界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具备的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整合能力,对交叉学科和多元文化认知的广与博也是必备要素;最后还应具备相应的产业开发与市场推广技能,要充分了解以移动、互联、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传媒手段,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产业化专业知识。
(三)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好奇心与创新精神
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都应该具备持续不断的组织学习能力、高超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等。创新所指向的对象必须是原创的,独特的,未被前人发现或提出的,要想创新就要不拘一格,不被现有的专业和门类所束缚,能够利用一切相关的现有知识去挖掘探索。旺盛的求知欲正是创新的直接动力。
(四)了解文化市场有较强的市场洞察力
武术文化元素是创意的基础,通过武术文化创意元素生产出能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是关键,运用销售和流通等多种方式方法是手段,使武术文化产品即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在武术文化元素和产业之间进行糅合创意,才能形成武术文化创意产业。把武术文化定位于创意产业,其目的是通过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实现武术及其文化元素的经济价值。仅凭专业的、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这些元素纳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遵循价值规律,使武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当今社会消费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使武术文化体现出其市场价值。
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以人力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表征,是人脑与电脑的融合,无形的资产高于有形的资产。在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中,人才、创意以及技术支撑下的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三、武术文化创意人才高校培养的现状
(一)武术院系重视技术培养忽视了武术创意人才的培养
2008年统计全国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的院校约80余所其中 37 .5 %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1]。武术由于技术性较强需要从小训练到大学时候技术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了加上武术套路运动员本身就具有表现性,因此从武术运动员中走上演艺道路的还是比较多的著名的如吴京、赵文卓等都是体育学院大学生,其次武术院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武术培训工作的居多,各个大中城市武术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多是这些学生所为。近几年上海体院等院校开设了武术表演专业,这使原本在武术学校开展的武术表演班走上了高校的培养道路。许多体育需要开设体育经纪人的培养专业但是武术院系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相对于市场的反映武术院系走的要慢一些。
(二)缺乏把武术作为知识经济看待的文化理念
武术院系缺乏能够紧跟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还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在武术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也局限于技能型的培训,不重视学生人文素等复合型素养的提高。据统计,韩国共有288 所高等院校设有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资助游戏专业的大学与研究院就有106个。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影响到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韩国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不无关系。相比而言,武术文化产业在社会上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的武术院系还缺乏培养武术创意人才的理念。
四、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看高校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
武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武术文化与其它行业、高科技融合才能推动武术文化成为文化产业,与此相适应各个武术院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推进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一)以武术为主的多学科的结合
武术文化产业学科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在依托于传统的广播、影视、出版、艺术等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意理念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多个学科的简单融合,而是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结合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交叉融合出新的专业、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培养出的武术文化创意人才是复合的、全面的、兼容并蓄的,能够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
(二)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教学的结合。
武术院系的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过度的重视理论教育致使专业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们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地与社会和市场相适应。
(三)创造培育创意人才的平台
搭建并共享文化创意交流平台、举办开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讲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通过广泛的平台活动多方面的文化创意及知识,刺激创新精神的养成。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不一定是教育者刻意追求、周密计划、苦心经营就能够如期而至的,教育者煞费苦心地去编织“偶然性”之网,不如主动给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多样性发展留出广阔的空间。“适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想象和思想就地带来创造成就”。
参考文献:
[1]王龙飞.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武术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J].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14(04):1-5
[2]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6-79
[3]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何去何从[N]. 中国文化报.2012-11-22
[4]毕日生文化创意人才:未来世界经济的最主要推动力[J].文化艺术研究2014(10):39-44
[5]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9(10):126-128
[6]龚怡祖.从“李白现象”看教育创新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103-107
[7]王习胜.创造力开发模式及其效用审视[J].中国科技论坛2003(09):111-113
[8]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N].光明日报.2009-09-02第005版
[9]叶心明等.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武术发展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2(05):15-17
[10]张瑞英.文化产业发展视野下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0):74-76
[11]牛爱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武术产业发展[J].体育科研2008(01):70-72
[12]王雪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传播[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106-110
[13]张建平.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01(10):5-7.
作者简介:李通国(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竞技武术訓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