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冬
西藏的味道为何?是高原之味。无论是青稞或是酥油,均蒙高原浩浩天风、汤汤河水、日升月沉的恩赐。
西藏之味,是劳动之味。从河谷中农民滚落的汗滴,到风雪中牧民有力的呐喊,林中密境中艰辛的采撷,一切滋味均来自于此。
西藏之味,是交流之味。牧民会赶着牛群来到冬季的土地上,让牛群踩踏,给土壤松土,留下牛粪作为肥料;牧民赠农民以酥油,而农民则以糌粑回馈。投桃报李,千年不改。
来自汉地和印度、尼泊尔乃至英国的行旅,经由西藏,将自己独特的口味留在高原,与高原之味结合而又碰撞,产生出不失个性、又经历有趣变化的舌尖历史。
种种滋味的结合和交融,才有了西藏的惊人之味。
糌粑与酥油茶
虽然藏族人民中的美食家们号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快餐,但是其在西藏之外的普及程度相当之低。首先,知道这两个字发音的人就不多。
“Zan Ba”是其正确的发音,不少内地游客欣然将其认为是“藏巴”,并且满足于用舌尖稍微舔一下,就结束了舌尖上的西藏之旅。这实在是辜负了这种或许是世界上最坚强的谷物青稞:耐高寒,耐缺氧,耐旱,耐风,时不时还挨冰雹砸(所以西藏才有了驱雹师这么神奇的职业),并且,口味其实相当不错。
青稞成熟之后,经过一番累死累活的收割、脱粒、炒制过程,放在磨盘里碾磨成粉(磨盘用水推动,一般用来磨青稞和豌豆,有时候也用来水力推动有经文的转经筒,所谓信仰和口粮两不误),就得到了糌粑。糌粑类似炒面,储藏在木罐里,出门就随身带在皮兜里。
传统上西藏在野外吃糌粑的具体流程如下:坐下——从怀里掏出自己的木碗——掏出糌粑口袋,将糌粑倒进碗里——将酥油茶或热茶水倒进糌粑里,酌情加入酥油块或者奶渣或者白糖——用手指搅拌均匀,旋转木碗,配合右手,将其抓成形,放入口中。
考虑糌粑的口味千年不变的平淡,在其中加入的酥油或其他配料至关重要,手上抓糌粑的功夫则是你良好教育、巧妙手艺和迷人微笑的结合。当然,在如今的西藏,年轻人绝不会拒绝放下糌粑、享受世界美食的机会,最顽强的糌粑拥护者,大部分是老人,最核心的理由也不是糌粑美味,而是其健康,有利于降低血脂等等。
不幸的是,这些降低血脂的功德全被其伴侣酥油茶抹杀了——这个以高油、高脂、口味强劲、漂着油花、名满天下的茶,几乎和那些标榜风高云淡的龙井、毛峰、滇红等走的是完全相反的江湖套路。
茶不要新茶,要老叶子,甚至茶叶梗,这样茶汤劲大;不要新鮮,要发酵,压实,甚至放上数年;不会小杯品茗,而是用大铜锅彻夜熬煮;最后要加入盐和酥油,使其更近似于汤而不是茶。看起来粗犷,却隐约和唐代的喝茶方法有某些暗自契合之处。
喝的用具却很讲究,藏族自有一套喝茶礼节:喇嘛和长者上座,倒茶前要摇动茶壶使其均匀,金色的茶碗仅限于男人,陈茶要泼掉再倒新茶等等。至于其味道,你不妨试试在红茶中加入一些黄油。喜欢的人觉得一天不喝就浑身乏力,不喜欢的人觉得还不如去喝柴油。但在高寒、潮湿的草原之上,浑身冰凉时,你会觉得一碗酥油茶所提供的热量,足够让你出门去放牧一整个上午。
青稞酒、拉萨啤酒和白酒
酒,怎么能不说酒!酒是美食的灵魂,是野心的翅膀,是文明最欢快的沉淀。虽说佛教有禁酒的教义,西藏人依然以欢快的酒徒而著称。请注意,酒徒常见,但欢快的酒徒却并不多见。在西藏,酒和诗歌、民谣、歌舞乃至情欲都密切相关。
在拉萨,不仅人要喝酒,神也要喝酒,而且喝的完全一样:青稞酒。
将青稞煮后,放入陶罐内发酵,两三天就可以出酒,掺入不同量的凉水,就得到了青稞酒。酿青稞酒曾经是拉萨主妇的必备技能,并且还有不同流派:有的不含气泡,气味甘甜;有的则含大量气泡,浑浊,味酸,仿佛带酒精的酸味汽水。神不会挑剔,并且用酒精供奉的神灵往往属于“愤怒”的护法神体系,他们用金色的眼睛看着面前浑浊的青稞酒,甚至白酒。他们钟爱酒精带来的力量,并且能够将酒精转化为甘露。但是,如果你用青稞酒去供奉佛陀和菩萨,会被轰出来的,这其中有非常深奥的宗教理论,我想你还是不要深究了,供奉茶汁、牛奶是万无一失的。
对于人而言,青稞酒就不会涉及如此复杂的理论,敞开喉咙,放胆大喝,其度数大约不超过10度,酸甜适口,如同冲淡的可乐,少量饮用毫无问题,信心倍增,等你发觉自己头晕,恐怕就只有立刻躺下。但是拉萨人并不会就此躺下,青稞酒伴随着大量的豪言壮语,情话和昏话,有趣的诗歌段子,起来唱歌,独唱,小合唱,大合唱,跳舞。拉萨人一定是在千年历史中不断完善了自己的喝酒礼仪,使其具有高度的观赏性,昏沉沉中看见大妈们排队,依次手捧着满装青稞酒的纯银镶木大海碗,站在你面前表演了酒歌、敬酒等全套礼数,理直气壮地等你喝完,如此等等。
拉萨啤酒就比较简单,这是融入拉萨社交圈的神器,绿色包装,有罐装和瓶装两种,其中瓶装被人称为“姚明”,因为其高大。口味上较为清洌,缺乏浓郁的麦香,有人说这是青稞啤酒独有的气味,有人说这是拉萨河水的冰凉口感,请你自己体会。
青稞酒再度发酵,就得到了浓度不一的白酒,如今市场上所见的大部分为工业制成的青稞酒,谈不上多少惊喜。民间自酿的低酒精度青稞酒继承了较为香甜的口感,其中蕴含着大量酒精,为了掩盖酒精的刺鼻口感,老百姓将青稞酒煮热后加入酥油、红糖,让其再次变得似乎人畜无伤。只有天旋地转倒在地上,你才会知道这种青稞白酒的力度。
拉萨式早餐
一个城市的灵魂,最先反射在其早餐之中。如果说巴黎是羊角面包,天津是煎饼果子,重庆是小面,拉萨就是藏面与甜茶的组合。
先说甜茶。这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来自英国的下午茶,最先渗透进拉萨贵族的圈子里,很快英式下午茶就在上层中蔚然成风。拉萨人的好奇与敢于尝试是出了名的,很快这座千年古城的大小茶馆都学会了甜茶,并将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比较正宗,备受推崇的喝法是早上起来,溜达出门,找一家诸如老光明、老革命、桃花这种历史悠久的茶馆,一屁股坐下去,拿一个玻璃杯,将一把皱巴巴的毛票拍在桌上,自然会有膀大腰圆的茶馆阿妈给你加满甜茶,然后从那一堆毛票中,用指甲尖挑走几张。
你根本就不用动弹,小口啜着热茶,听着四周的聊天和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在拉萨的早晨,神游天外是一件正经大事。但务虚的甜茶必须有务实的藏面来拯救,你才有一个完整的拉萨式早晨。
藏面是拉萨最常见的早餐。粗大的面条,牦牛肉丁,牦牛肉老汤,葱花和大量的四川式油辣椒。其藏语的发音类似于“白兔”,一分钟就能出锅,五分钟后你就能热气腾腾地走出门去,其中的牦牛肉丁还很有嚼头,如果不喜欢吃油,恐怕难以享受。
藏面和甜茶、酥油茶是任何藏式小茶馆的标准配置,近年来一直涨价。以下是老城区的参考价格,仅供参考。
藏面,取决于碗的大小,一般来说小碗价格不高于5元。
甜茶,以英式的磅来计算,一个人一般一磅差不多就够了,一磅甜茶价格3-5元不等,酥油茶略贵一些。
所以说,一个标准拉萨式早餐的价格大约在8-10元。
热量的保障:牦牛肉
一个扩展式的藏式肉食午餐很可能包含以下这些菜点:土豆羊排、牛舌、酸萝卜炒牛肉和肉包子。藏地的羊多用来产羊毛,所以羊肉反而吃得不多,但煮羊肺却颇受钟爱。牦牛肉很多,价格也高,比较起一般牛肉,牦牛肉的含水量很低,肉紧致、鲜嫩,难以煮熟,所以很有可能你在拉萨会遭遇坚硬的煮牦牛肉,清淡中自有鲜味,如果入口即化,请仔细辨认。
牛舌不可错过!再说一遍,牛舌不可错过!虽然牦牛肉紧致,但牛舌却非常细嫩,牛舌上的味蕾提供了非常有趣的体验,拉萨的吃饭也彻底发挥了牛舌的口感:白水加盐,煮成后切片,加一点点辣椒。牛肉的另一种吃法就是牛肉饺子,或者说更近似于包子,此物滚热出炉后,趁热吃下,热气腾腾的牛肉丁伴随着颇有嚼劲的面皮,蘸着必然出场的辣椒,可解荤腥。
最便宜的吃食:炸土豆与凉粉
由于便宜,所以成为了拉萨学生和年轻人钟爱的课间食品,撒满辣椒粉的炸土豆条、土豆片代言了拉萨年轻人的青葱岁月,许多拉萨人通过土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乃至收获了爱情,不过说真的,什么地方你能只花五块钱买一把土豆条就能请一次客?
这种炸土豆条,和英国国家美食炸土豆并不相同,它是强调油大、盐大、辣椒多,能迅速地收获热量。如果你的钱稍微多一点,还可以吃凉粉,凉粉秉承着同样的原则:盐多辣椒多。拉萨人对这两种小吃的爱好匪夷所思,甚至出现了炸土豆条的老字号,例如清真寺旁的“姐姐炸土豆”;大名鼎鼎的措姆凉粉门前总是排着长队,以拉萨人特有的耐心缓慢地移动脚步,只为了一碗似乎并不特别出色的凉粉。
忌讳与诱惑:鱼肉
藏族人民对鱼肉有恐惧心理,虽然考古学表明,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先民们是喜爱鱼肉的。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鱼肉已经成为了藏族传统饮食中的禁忌,有学者考证,这和水葬的习俗有关,也有佛教不杀生的心理有关。
鲜美的鱼肉如同一道潜流,长久地流在西藏美食的底层。贵族们显然从汉地学来了种种烹调鱼肉乃至干海鲜的习惯,来自拉萨河上渔村里的渔夫走街串巷叫卖“水萝卜”,懂行的人自然能听懂这暗号。这些年来,这一禁忌虽然在西藏的广大乡村依然非常顽固,但在拉萨已经出现了土崩瓦解的态势。大量的四川厨师带着水煮鱼、火锅鱼、豆花鱼、酸菜鱼的手艺在拉萨遍地开花,许多来自農区和牧区的小伙子因此在拉萨走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他们尝到了这种鲜美的肉类,也心惊胆战地吃出了传说中的鱼刺。
外来之风
大约是在清代中后期,拉萨的饮食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一影响至今都可见于藏语中。拉萨话管菜叫做“菜(cāi)”,管“酸萝卜”叫做“三拉布”。这一伟大变革又和18世纪的政治风云密切相关。总之,其结果是清帝国稳固地在拉萨行使主权,大量的清朝官员(其中有众多满、蒙族大员)、使节、军人、商人进入拉萨,他们带来了汉地的新鲜玩意,浓郁的乡愁,还有汉地的饮食之风。
正统史书上对此没有记载,但拉萨饮食的大变革正是在此点滴的影响之下发生的。在当时的拉萨,有汉族人专门的菜地,叫做“鲁固的菜地”;有大家都公认的汉地餐饮十六道菜,所谓“汉菜十六”;卖凉粉的小贩走街串巷,让凉粉迅速成为拉萨人的新宠,甚至遥远的海鲜干货也渗透进来。下面摘录一段20世纪上半叶英国人记录的拉萨贵族食谱:
烧汁鱼翅和羊肉末、肉末拌粉丝,烧汁芹菜和白菜、肉馅丸子、皮质坚硬的鱼片(可能是金枪鱼)配以洋葱、胡萝卜和熟咸肉、海参猪肉汤、圆形肉饺、烧汁绿豌豆及肉末、煮老了的鸡蛋(切成四块)和酱汁肉末(也分成四份)、水饺、猪肉笋丝汤、烧汁猪肉,洋葱鳗鱼 、葡萄干樱桃八宝饭及其它果汁、蘸汁的小块甜面包干、果酱包和蛋糕.
这一菜谱反映出当时贵族宴席有明显的汉族饮食风格,其中保留至今,影响最大的,大概是藏式火锅。
满、蒙族贵族对于火锅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这一新风尚同样传到了拉萨。至今,拉萨人都爱在冬季吃铜火锅,中放火炭,外圈为锅,类似于涮羊肉。其菜品类似北方火锅,多样而温和,汤汁醇厚,主要有牦牛肉、牛舌、丸子、大白菜、红白萝卜、粉丝等,和四川的辣火锅截然不同,倒是和北京火锅大同小异。
这一火锅被游客称为“藏火锅”。但在西藏,却被明确地称为“甲廓”,即所谓“汉火锅”。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和印度菜系也明显地影响了拉萨。例如甜茶实际就是英式下午茶,如今拉萨人已经“一天不可无此君。”尼泊尔和印度菜系进入得较为缓慢,只有咖喱饭以其简单、滋味浓厚以及大块肥肉浇头,深得藏族人民的喜爱,如今俨然变成藏菜,甚至不加咖喱。只不过在拉萨依然有几家不错的尼泊尔、印度餐厅,例如老牌子的娜玛瑟德,甚至开在活佛的旧日官邸中。要想寻找异国情调,可以去小坐一下,点一杯尼泊尔威士忌,一份印度烤饼(楠)加咖喱牛肉,服务员在账本上写着藏文草书,口中却是南亚口音浓重的英语。
这二三十年来,川菜横扫整个西藏,“打”遍天下无敌手,藏族人的口味也在悄然改变。无辣不欢者大有人在,三岁牧民儿童也知道回锅肉和水煮肉片究竟是什么味道。在最偏远的西藏小镇上,夜里坚持亮灯的除了警察,总有一两家川菜馆子,伴随着万年庄严不变的雪山,油锅里也能爆出郫县豆瓣的味道。
令人生畏的重口味
下面登场的是藏餐中真正令人生畏的美食,只有勇士们敢于尝试其真味。
酥油丸子。好吧,很多人一看到酥油就知难而退了。这种丸子其实是一种甜食,但做法有些匪夷所思:将面丸子和酸奶渣、酥油、红糖混炒,出来是一种有趣的甜食。口味酸甜糯软,却很容易吃饱,在素食的日子,重大节日和葬礼上,这种藏文叫做“八字马裤”的甜食都是不可缺席的。
做起来简单,拒绝其的理由就更简单了,“八字马裤”里有酥油,本来就口味强烈,何况还加了口味更强的酸奶渣,一端上来就足以傲视群雄。如果能忍受其强烈的酥油味,那酸味强劲的奶渣和甘美的红糖块交错出现,能让你陷入玄妙的舌尖思考。
许多真正的藏族老饕甚至不放红糖,就为了享受那深沉的酸爽,再往上面浇一勺子热酥油,西藏的味道得到了完整呈现。其实,将里面的面丸子换成更珍贵的人参果(一种块茎植物,类似于山药蛋,生长在草原之上,是土拨鼠冬季最重要的食物),就是藏族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必吃的吉祥食品,至此,你应该理解“八字马裤”在藏族饮食礼仪上的重要地位了。
生牦牛肉。一种比较容易的吃法是选择新鲜的牦牛肉,冷冻之后,切成小片或细条,装盘。牦牛肉会在你口中尽情融化,当然最好要蘸着蒜汁和酱油,以盖过可能的腥味。这种吃法类似于生鱼片,搅拌芥末据说也味道不错。
另一种更为传统的吃法,藏语叫做“夏不清”,新鲜的牦牛肉,不用冷冻,直接切丁,连着血水一块,上面放葱姜蒜以压过血腥味。这种吃法可以完整地享受新鲜生牦牛肉滑嫩的口感和弹牙的质感,只不过从一碗血水中夹出牦牛肉,吃得畅快,还要谈笑风生,真不是一般口舌和肠胃所能对付。从卫生角度,这么吃虽然壮观,长期食用却有可能染上寄生虫,所以小试并体现出好汉气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