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内容,从肯定生命到尊重生命再到延续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观念,必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实践;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77-01
生命教育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融合,完全符合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理念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在其所设置的三维课程目標中也提出:“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因此,生命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生命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观念,必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生命教育是一套完善的系统,它和生命本身的发展有相同的目标;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生命的存在,更注重精神层面生命价值的升华。使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为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的人,成为一个快乐、从容、和谐的人。
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任务,学校教育不能只向学生传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当然包括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生存能力体现人生命的自然属性,适应环境能力则体现人生命的社会属性。
生命教育引入我国大陆教育体系较晚,从1993年到2005年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更多是作为基础理论进行探索研究,从2005年部分省份开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对生命教育进行实践操作。分析生命教育在大陆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生命教育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具体进行实践操作的较少。
二、生命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缺失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延伸。而家庭习惯性的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即使进行家庭教育,也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辅导孩子功课,而没有对家庭教育的核心——品德的形成有足够的认识。当社会上发生不能容忍的事情,大家首先盯住的是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现在社会环境对教育的认知,更多的崇尚一种功利教育、金钱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是社会的人,中学生也不例外,发生在中学生身上极端的事件,都能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影子。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缺失,殊不知社会对生命的漠视也许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应试教育的压力。
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紧紧围绕考试实施片面的知识教学,关注的焦点依然停留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学校和社会评价的单一给很多不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带来很大的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又没有其他渠道宣泄,就可能导致极端方式的选择。
(三)教师的认知程度不够。
教师作为教学直接的执行者,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其教学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实践推行。现在中学招聘教师都要通过招教考试,但招教考试的科目还是集中在教育学、教学技能等方面,不能显现出教师对教学理念的个人认知。
三、生命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融合
(一)整合教学内容,使生命教育不仅仅固化在教材上,而是要融入生活中。
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挫折面前也从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等等。在挖掘这些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和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这些内容能深入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共鸣。
(二)丰富教学设计,使生命教育不仅仅固化在课堂上,而是要融入社会实践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是基础,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首先,营造温馨关爱的教学环境,进行生命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生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讽刺挖苦、独裁打压,哪怕教学内容挖掘的非常透彻贴近生活,也不可能起到生命教育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人格尊严感。其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生命教育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上课期间,要善于开发本土资源,结合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名胜等场所;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要善于和其它学科相结合,做到全员参与。生命教育是终身化的过程,包括在校教师。全校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校园文化,使生命教育综合化,常态化。
(三)完善教学评价,使生命教育不仅仅固化在分数上,而是要融入学生品行中。
要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除了上面所说的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设计丰富化之外,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使生命教育不仅仅固化在分数上。
教学评价内容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扩展到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尊重自己、关爱他人、参加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逐渐培养学生一种理念,他们不仅仅是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提升生命责任感。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思想品德课的考评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考试,更注重学生的社会评价。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自己眼中的自己,同学眼中的自己,老师眼中的自己,父母眼中的自己,甚至可以扩展到社区眼中的自己,使学生主动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在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体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集道德、心理健康、国情、法律于一体的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同时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因此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
[2]韦群芳: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思考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韩维吉:让关注生命走进课堂[J].教学月刊,2012(5).
作者简介:杨宪民,(197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