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跃
摘 要: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如果可以高度重视预习、静心思考预习、合理设计预习、多样评价预习,从而教会学生预习,以此为基石,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会是一句空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得以真正张扬。
关键词:预习 有效性 多样化
“情·知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只在必需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必然要求学生有扎实的预习功底。同样,《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由此可见,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非同一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预习的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这不禁让我们自问:究竟怎样的预习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呢?[1]
一、加强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预习能摆脱依赖被动,有利于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而且预习能产生听课期待,使教师了解学情,有利于优化教与学。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二、重视学生预习的趣味性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爱好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是“情·知教学”理论中“教会学习”的第一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积极的探索,才能有主动的研究,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才能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陋室铭》时,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刘禹锡被贬后被策知州排挤三次搬家却最终写成此千古名篇的故事。学生回馈给我的预习内容不仅仅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还作者当时所作的两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以及 “永贞革新”, “八司马事件”等丰富的内容。[3]
2.注重情感的引导,增强和保持学生的预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想让学生去自觉学习,就要与学生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让学生信任你、亲近你。那么,学生内心的愉快情感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将兴趣自然过渡,进行主动探索学习的行为。
三、讲求预习设计的合理性。
1.不同文章,要侧重不同的设计
(1)记叙文:列出记叙的六要素;概括出事件的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说明文: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内容;初步弄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并弄清其作用;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
(3)议论文:弄清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文章的论点,看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能说出论证的方法及作用等。
(4)古诗文:能熟读成诵,参照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并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设计
(1)“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挑战题,所设分值不同。既能关照到全体学生,又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入探索的空间。
在《木兰诗》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必做题:
积累——走近木兰(文常、字词、朗读及翻译)
研修——细赏木兰
① 这首诗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概括各段内容,要求语言简练。
② 概括木兰的形象(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要求:采用“我从 句子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说。
挑战题:延伸——古今“木兰”
③ 根据“2008感动中国人物”金晶(奥运火炬手)的颁奖词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上联:木兰替父从军显忠孝
下联:
④ 花木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你还知道哪些巾帼英雄?请写出其中一位的名字及其事迹。
3.预习作业要深浅有度。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适当提示与铺垫。
4.评价多样化,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应该如何学习语文的导向。
(1)评价方式多样化
①课前检查评价。课前检查,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及时更正授课的要点。教师可在课前将预习作业即导学案集中批閱,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预习的态度给予评分。
②课堂反馈评价。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4]
(2)评价主体多样化:
师生互动。在预习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中的“问题”题目,有目的地与同学一起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去寻找差距,去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四、注意预习过程的实效性
1.保证充分的预习时间。只有预习时间充足,学生才不至于草率应付。必要时,重点课文应有预习课。因为课堂预习能削减马虎随意,体现学情的真实;课堂能创设良好阅读心境,改善预习质量;课堂能发挥个体与群体的交互作用,增强预习动力;课堂能利用时间,提高预习效率。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的理解文本。
2.抓实预习的环节。
(1)自主预习。初读课文,解决生词。学生要边读边画并借助工具书查阅生词含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2)发放导学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预习问题。
(3)小组讨论,主要完成本组内存在的问题,小组长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安排好一对一的“帮学”或分层讨论,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部记下来,等待全班处理。
预习环节清晰明了,但教师要在实施中引导督促检查,不要让学生流于形式,而是能够脚踏实地地读透文本,认真思考,有所感悟。这样,学生在课上才会有题目可展,有目标可循,有问题可解,有内容可答,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的实效性才得以彰显。
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耐心去一步一步地培养,让学生最终习惯预习,习惯读书、习惯思考、习惯质疑、习惯感悟,让学生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预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惟有教师继续研究,继续反思,继续实践,用心打造语文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冷冉教育文选》 大连市教育学会 2008.9
[2]《自主发展教育论》 宋庆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0
[3]《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4]《关于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