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目标次序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次序调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到知识与技能。这一变化开启了德育课程发展的活水,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质,润泽了德育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127-02
一、他山之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变化
2010年以来,思想品德课程领域发生的大事当数修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亮点很多,笔者以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目标次序的调整。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次序调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到知识与技能。这一变化开启了德育课程发展的活水,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质,润泽了德育发展的新天地。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一文中,朱小蔓、李敏提出这样的观点,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非“仅有道德知识”的人。可以说一语中的。在旧版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不自觉地落人工具理性主义窠臼,强调了培养“有道德知识的人”,淡化了德育本身的濡养,把人异化为知识的仆从,背离思想品德课程的本真目标。而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次序的调整正是反思既往的结果。尽管我们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但三个部分不同架构方法,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不一样的。从哲学上讲,这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从政治学科来看,是一种发展。
二、心向往之:初中思想品德目标次序的调整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的启示
课程标准的修订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求。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其课程的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从教学目标的变化开始的。因为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行为的旗帜和努力方向,又实际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从根本上界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对比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眼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2011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调整前的高中版演义。在高考指挥棒的实际指导下,工具理性主义大行其道,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考试分数。另一方面,又冠以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名义,虚置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本质要务。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占据三维目标的首席。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追求眼前分数与提升长远“三观”素养这一对矛盾中徘徊,一直无法兼顾“三观”,占上风的一直是“眼前的分数和升学的驱动”。究其原因,从教学目标的实际排序来看,知识和能力目标一直排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前,而最终能够落实的往往也是知识和能力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旧标准指导下的实践结果是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前车之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调整就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他山之石。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效落实课程目标
高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教育,要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相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主动经历、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自觉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些表述说明,高中政治课程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点。
这一课程性质又通过课程目标体现出来。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总目标”是这样说的:“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表明了它的德育性质。政治课程要落实德育性,就要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而不是现在流行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让位于知识的积累和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从这一点看,就要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做法。先把三维目标的三方面的次序做一个调整,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和主要目标,放在第一位,并统领知识和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要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服务。我们认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首位,是基于它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特殊的价值,也是基于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认为。进行这样的调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现行的把知识能力排在三维目标的首位的做法抹杀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客观上呼应了当下的应试教育,把思想政治课当成了一门与语数外同样的高考科目,追求以分数论英雄。更为可怕的是,因为思想政治课在高考中分值降低,导致其学科地位下降,学科被边缘化。
2.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从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达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创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四个步骤:学生自我反思,形成个人价值判断;检验个人认识,并深化理解;把个人价值与个人情感结合,在情感层面固化个人价值;教师帮助学生反思、提高,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模式。“四个步骤”体现了以下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一是坚持学生主体:二要遵循品德发展的规律:三是坚持行动原则,用行动来检验品德教育的成果。笔者认为,这的确是我们要做的东西,而且必须做好。韩震教授指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知识,不是记住了什么,背过了什么,而在于日常的践行,最终呈现在一个人日常道德行为里,并养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变成实践行为。”学习过程中引进的概念、原理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服务,忌把思想政治和道德问题复杂化,追求“以少且管用的概念、原理的有效使用”为上。
3.打破现有的教材模块架构,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材就要突出学生的生活需要,落实学生的生活逻辑。要真正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就要以德性养成为核心组织教材。基于学生发展和德性养成这两方面基本需要,就要打破现有的教材模块架构。现行的教材是高校教材的纲目化。高校教材是从大学生的现状和按大学生的培养要求来编写的,高中教材尽管对大学教材做了简化处理,但仍然显得“高、大、上”,不接地气。因此,建议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符合高中生德性成长实际的教材。建议分为三部分:分别以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公民素养提升、国家意志为核心的学习模块。道德发展需要和公民素养提升部分可以参照初中教材的编写办法,国家意志部分可学习高校教材的办法。前者体现初高中的接轨,后者体现高中与大学的联结,重在学习国家要求。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言,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高考科目,政治高考必须实现它应有的筛选和甄别功能,而德育成长的实际即学生德性的质与量却难以考核,客观上导致对思想政治三维目标考核的重心下移到知识和能力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真。要发挥好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要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的特点,以学生在本学段完整的发展信息为基础,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
(编辑:杨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