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摘 要: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已经成为当前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与职业素养,要从情意、技能、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维度来融入实践理念,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本文就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现状及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改进与实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现状及问题
1.课程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实施不到位
从学前教育发展到现在,由于个体对教育认知存在不同理解,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征,影响了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设置中的正确地位,也给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影响。如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多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来制定,但对于教学任务的实施,则由不同幼儿园根据自身实际来调整,显然无法通过学前教育的目标贯彻实现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纲要》中也提出了环境教育目标,要贴近幼儿的身心需求,从现有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等方面来促进幼儿快乐成长。同时,《纲要》将尊重幼儿的权利与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构建游戏活动的基础,并从保教与教学衔接等方面关注幼儿个体成长与差异化发展。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忽视了学前儿童自身情感、意志、个性、态度、价值的培养。可见,课程目标与学前教育培养实践的认知与偏差问题突出。
2.在课程目标实施上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教育活动反映了教育观念,在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与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让孩子掌握了相关知识,就算完成了相应教学目标。由此带来的重结果、忽视过程的问题,一味地考查学生的技能,在教学组织上关注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性目标的做法,并不能促进幼儿的成长。
3.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流失
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目标的流失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现有课程目标的编制缺乏有效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甚至忘记;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基于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培养需求,在主观上认为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由此带来的教学重负,也抑制了幼儿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实践的衔接,无论是在知识点掌握上,还是关注学前儿童个性培养上,都要兼顾全面发展,要从知、情、意、德等方面,渗透并综合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否则的话,学前教育将陷入片面发展的窠臼。
4.过于强调显性课程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从课程目标设置到课程内容的组织,显性课程往往被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学前教育阶段的主体。如我们看到幼儿园的课程表中所列课程,多是与显性课程相关的知识及技能。隐性课程是相对而言的,从儿童发展的影响来看,隐性课程更倾向于学生自我认知和感悟力的培养。如幼儿园的空间结构设计,其建筑、规模、风格、样式、装饰等;在教室环境搭建上,图书、器具、照明、装饰、色彩,以及声光电、温度、湿度等要素;在学前教育管理与评价管理上,与教学安排、活动组织、教学设计、内容考核等方面有关。这些不同的分类,都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及适应力等方面,不同物质、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要关注隐性课程的利用与开发,要发挥隐性课程在营造良好成长环境中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进与实施的对策、建议
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的教育,由于孩子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期,在心理认知、情感认知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还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设定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协同学前教育教学与实践关系,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促进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1.强调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规划,确保目标的全面性
完善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设, 需要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实际,从推进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出发,将培养目标转换为相应的课程目标,并把课程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教学任务中。根据《纲要》及相关学前教育规定来看,对于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整体发展为基础来展开。学前阶段是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特殊過程,孩子心理发展由混沌到分化再到整体化发展,其培养目标要围绕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细化到具体的课程目标中,并从课程目标的联系与渗透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成长,实现培养完整人的目标。同时,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衔接上,对于学前儿童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要以培养完整儿童为基础,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来优化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能力,并从学前儿童的个性成长、社会性培养、情感培养、意志与道德养成上,帮助儿童成为具有自主性、主体性的完整儿童。
2.优化课程目标,兼顾结果性与过程性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过于关注结果性目标往往是学前教育实施的主要问题,也是很多教育者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主要问题。教育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将使儿童掌握具体的知识作为课程目标,忽视学前儿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身心、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这个意义来看,课程实施过程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情感、态度、兴趣、学习方式等过程性目标的养成,要关注学前儿童各方面的成长,不仅仅使儿童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前儿童意志、个性的发展。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知、情、意各方面完整的人,必须兼顾结果与过程目标。
3.强调创生课程目标与教育实践的渗透
教学目标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点,要结合学前儿童实际来优化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身心。但目前的教学目标并非完全符合学前儿童实际,特别是在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条件下,外界变化所带来的干扰,很容易使教学目标偏离。因此,创生课程作为近年来完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强调对现有教育资源的统一与开发, 强调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前儿童能够从自我知识的构建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4.发挥隐性课程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积极效用
隐性课程的关注与应用,要从课堂环境的营造出发,发挥隐性课程的双重性、广泛性、隐蔽性,从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架构出发,启发学前儿童的意志、情感、个性、态度等。如利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班级互动、园所环境互动等外界因素,来增进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全面成长中的优势作用,让学前儿童能够通过交流、互动、合作,为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与归结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与实施中的问题,结合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整合与实践教学任务,强调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协同认识,充分发挥课程目标的作用来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张 娜,陈佑清.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6).
[2]杨荣辉,周新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探析[J]. 职业,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