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引领机制探析

2017-03-02 18:08赵剑鹏
求知导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合作网络机制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历经发展,形成了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单向灌输式的教育过程。但是网络赋权使高校的科层制权力逐渐向网络转移,其单向灌输式教育过程也难以为继。高校虽然也试图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并未脱离原有的教育模式而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必须适应网络分权化与平权化的现实,认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共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引领机制,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11-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高校治理视域下的学生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15JDSZ3092);长安大学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科类)资助“大学生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3108111606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剑鹏(1976—),男,山东泰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法研究。

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去中心化”与“分权化”的特性,高校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如何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科层制体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历史发展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颁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等一系列文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逐步向专职化方向发展[1]。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全面停滞阶段。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恢复与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形成并巩固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科层制组织结构:在学校层面,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统管;在院系层面,由院党委领导下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具体负责;院内学生通过各种学生的组织形成了科层结构,由辅导员统一管理。这种工作体制是外部政治权力的主导性在大学内部进行内化的结果,并随之而在高校内部形成了一种中心化金字塔形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2.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层制结构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权力形态,即“层”所形成的等级化权力和“科”所形成的專业化权力。

等级化权力维护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等级权威地位。这种权威地位主要体现在:其一,教育权力由作为权威阶层的教育者所掌握;其二,被教育者的纪律、绩效和标准来自高校内部自上而下的命令;其三,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封闭的权力场所隔离和保护,并在系统内部自上而下流动和传播;其四,高校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查与考核等层级监督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效果进行评估。

专业化权力维护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地位。这种权威主要体现在:其一,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其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信息“把关人”地位;其三,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等级化权力和专业化权力相互耦合、共同作用,形成了与科层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匹配的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上述两种权威共同集中于教育者一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被视为教育者(主体)对受教育者(客体)行使教育权力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也被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予以客体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主导着受教育者应当接受何种信息以及如何解读和内化相关信息,并可以运用奖惩等手段对此过程予以规制。可以说,这是在科层权力主导下所进行的信息选择、信息灌输和信息内化过程,其实质“是一种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单向性、正面性和导向性”[2] 。

二、网络赋权对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解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的非制度化权力迅速提升,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导权产生重大冲击。

第一,当电脑连接到网络的时候,就赋予了人接触全球网络信息的机会[3]。这种由网络赋予受教育者的“信息接近权”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高校的科层教育体系内部的封闭式层级化信息传递结构。由于学生持续接受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灌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思想疲劳和反应钝化,因而在网络上的异质性信息更容易因其差异性而获得广泛的关注,并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获得以小博大的效果。异质性信息随网络进入校园后,必将与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教育信息争夺影响力。据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答“网络对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选项时,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4%,影响较小的占27.7%,一般的占51.6%,影响很大的占16.7%[4]。可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重大冲击。

第二,在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客体,也是信息受体。但在网络环境中,原有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大幅提高,其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主体性价值进一步增强,从而逐渐呈现教育主体“去主体化”和教育客体“主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层制结构中的权力“正在从层级转移到网络、从官僚制度转移到个人主义、从中心转移到周边、从有形领域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5]在此过程中,教育者的制度化权力与受教育者的非制度化权力发生激烈碰撞。一方面,高校仍然试图运用传统的制度性权力来实现单向灌输式教育;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则试图凭借非制度性权力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二者的权力互动过程加剧了双方或隐或显的主体性冲突,并导致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重大冲击。

面对上述两种主导权的弱化趋势,高校试图在网络空间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高校一方面继续建设各类门户网站和红色网站,另一方面积极尝试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SNS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效果均不佳,究其原因,这些平台依然沿袭着与科层制结构相适应的单向度、中心化、灌输性的运行机制,未能关注和回应学生非制度化权力不断增长的现实。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引领机制的建构

高校如何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权力分化、转移和重构的现实,是高校能否有效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其已不再拥有充分的知识、资源和权力而独自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只有承认学生网络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在高 校治理权力重构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构 建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同生产和意义共享,才能最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目标。

1.认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构建主体间性关系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力来源由“权力的权威”向“知识(信息)的权威”转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幅提升。然而,基于科层制组织框架的原有秩序与源于网络赋权的新秩序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紧张关系,并进而集中表现为双方的主体性对立与冲突。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回应内外部的教育环境变化和现实需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构建主体间性关系而化解双方之间的主体性冲突。在此基础上,双方才能进一步构建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并最终构建双方之间的良性合作伙伴关系。

2.尊重互联网运行规律,积极构建合作引领机制

互联网SNS平台和网络社群具有大众传播与私人传播融合的特征,可以让使用者不仅有能力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行动,而且也可以屏蔽某些交往关系,转而与那些跟自己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念相近的人交往。可以说,有效的网络社交往往是依托一个个的“小圈子”进行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很難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地灌输进学生的各种“小圈子”中。可见,如果缺乏学生的认同与合作,教育者将很难实现既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种情形要求教育者必须采用互联网的共有思维方式来予以应对,即“信息应该是广泛分享的,问题是可以协同解决的,解决的过程必须是透明的”[6]。教育者应当通过对话、咨商、征询、商谈、交往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并共同展开有效的集体行动,从而有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引领的目标。

3.推动线上线下机制融合,积极防范相关风险

由于高校只是网络多元权力主体之一,且并不总是占有优势地位,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极有可能失去教育主导权。但这种风险可以通过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机制予以防范和对冲。首先,在宏观层面,高校应当以优化、改善、维护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目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引领机制的制度框架和运行规则,以期保有对滥用权力和超越底线的行为进行干预、限制和约束的能力[7]。其次,在中观层面,高校应当注重对合作引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协商性诊断”,并引导学生共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在微观层面,高校应当引导和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范,加强自我监督,并对具体的违规行为予以惩处。

参考文献:

[1]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屈晓婷.新媒体时空解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加)马修·弗雷泽,(印)苏米特拉·杜塔.社交网络改变世界[M].谈冠华,郭小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陆 挺,杨文夑.商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理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猜你喜欢
合作网络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