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真实有效的发生

2017-03-02 20:20周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考核文本课文

周丽

摘要: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重视朗读,采取恰当的措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朗读现状分析朗读能力提升

一、尴尬的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朗读是最重要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的确,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如今学生的朗读状况却不容乐观:拖调、多字少字、不会停连、不能较好地把握重音、读不出恰当的语气……就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的:“‘读不好,教不会,是朗读教学羞于见人的尴尬事。不教不行,教了没用,朗读教学俨然成了一根鸡肋。”朗读教学陷于这样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投入少,使学生的朗读得不到充分的练习

学生出现朗读能力差的表象,必然与表象下朗读的投入量少相关。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朗读的态度及花在朗读的时间上。现在的语文课堂用于朗读的时间不多。教师更重视对课文的分析,教师的讲、问,学生的答,满满地挤占一堂课,只有少许时间用于所有同学的朗读,或者由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走过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朗读训练的机会。课堂如此,课外的朗读练习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每篇课文都布置了朗读预习作业,但学生是否真的读了,读得如何,很多教师只花很少的时间来检查,甚至不检查。还有的教师在一些学生连一遍都没读完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平时教师不严谨的朗读要求和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导致学生也不重视朗读,甚至养成了一种敷衍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的朗读得不到充分练习。

其次,教师没有将朗读和阅读与理解结合在一起,偏离了朗读作为阅读方法的本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朗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朗读的能力直接反映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但如今的课堂,教师的讲解仍占据主要地位,很多阅读后的理解与感受并不是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体悟的,而是在教师指引下一步一步地分析出来的,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以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没有机会亲自去品味、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情感,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得不偿失。

2.教师对朗读能力的低要求,使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表达的需要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朗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再次创作。也就是说,朗读是阅读后的一种情感表达,从语气、节奏的变化中体现的是朗读者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将朗读提升到表达的层次,没有对学生提出朗读表达的要求,而仅仅停留在读,简单、机械地去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把握,无法调动他们内心真实的体验,没有促动他们抒发自己情感的需要。读,只是一项外力要求的任务,而不是内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行为,这使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变得只是在“装”,显得矫情做作。

3.教师对朗读考核的忽视,使学生失去对朗读的美的享受和追求

“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功人人皆知,但纵观整个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是大学,对语文的考核大都只在于一张纸质的试卷。这样的考核方式与朗读严重脱钩,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趋向功利性,大部分人认为,考好了语文就学好了,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于朗读的美的享受。动机是一切行为的动力,它不但能激发我们的学习行为,而且还能维持和加强我们的活动。当学生的朗读得不到有效的考核,或者得不到认可时,就无法成为学生继续进行朗读练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朗读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最能获得成就感的事上,比如做习题。其实,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从读准字音,到把课文读流利,到读出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到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赏读,是学生逐步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享受美的体验的过程。但是,教师对朗读考核的忽视,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朗读的美的享受和追求,朗读也就成为无谓的一项任务。

二、让朗读真正融入学生的阅读生活

1.起点:从正音、正义开始发声

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从读“正确”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体现出了朗读的层次性。所以,读“正确”是朗读的起点,是朗读的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低年段主要的朗读任务。读“正确”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读准字音、不少字,不多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这与本年段大量的识字任务相辅相成。学生认识字、读准字音,就需要不断地朗读;反之,识字量越大,就越能读准确。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不能任由学生随意朗读,应该结合认字、认词,再逐渐结合对词义褒贬的基本感知开始朗读字词,养成正確的朗读习惯。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每次讨好乌鸦时说话的样子都体现出了它狡猾的一面:“眼珠一转”“陪着笑脸”“摇摇尾巴”。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词语时,就要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明白词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准确地朗读好这些词语,不仅能体现出狐狸的狡猾,而且能用正确的语气读好狐狸所说的话。对字义词义的正确感知能让学生产生基本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基础去读字词,那字词就有了生命,朗读也有了生命。

2.前行:在默读、复读感悟后发声

朗读好不好,字词的音义是前提条件,语言的理解是必要条件。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因此,不理解作者和文本语言的朗读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不懂不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学生读不好时,也就是不能通过朗读来准确地表达文本意思时,我们就需要带领学生去“默读”——静心去接触文字语言,去“复读”——反复去推敲语言。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朗读才能能成为有意义的朗读。此时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自己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感情的表露。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中的第一段,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总会以一种慷慨激昂的语气来阐释作者当时激动、愉快的心情,尤其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一句。但静心地对整段文字进行揣摩、推敲、体会、感悟,不难发现整段文字是在借景抒情,有时是直接抒情,有时又是含蓄抒情,把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都藏在了文字背后:如连用两个“那么”“那么”,把这份喜爱之情就悄悄地藏进了这两个虚词之中。作者缓缓写来,缓缓抒情,这样的段落就不适合慷慨激昂的语调,而应该是如潺潺的流水般,时而缓时而急,时而高时而低……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朗读点评和指导才能理解得更透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意义,能有朗读的成功体验(包括语言表达的成功体验和语言文字感情共通的成功体验),这样学生才会有朗读再朗读、读好再读好的愿望,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3.延伸:在每一個阅读空间发声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更应该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通过朗读进行交流。例如,提供整班阅读的图书,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交流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去朗读、去交流。在活动中,学生交流的不仅仅局限于朗读的技巧,更应该交流对文本的认识。例如整班阅读《夏洛的网》一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谈对夏洛、对友谊的看法,再挑选夏洛不惜付出生命为小猪威尔伯织网的段落,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首先,教师可以播放高质量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着课文,边听边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对比分析两者的朗读情况,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去读,从而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朗读的乐趣。其实,朗读并不在于采用哪种形式,而在于它真实、有效地发生着,让学生成长着。

三、让朗读真正成为检验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生有功利性的学习倾向是学习环境造成的。轻朗读也是我们语文学习评价机制造成的。语言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一个过程的发展,这也是朗读时最能体现学习效果的内容之一。

1.朗读——过程性学习评价的依据

学生朗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关键在于长期、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做好平时朗读的评价记录。首先,教师应该把好预习关。在预习时明确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的同时,在书上做好相应的记号。预习后,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奖惩。这就促使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认真对待朗读,把朗读当作一件实事去做。其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扩大朗读的面,不是用“齐读”代替“个别朗读”,而是增加中等学生朗读的次数,更准确地了解整班的朗读水平,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朗读教学,以便寻找更恰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再次,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朗读考核。比如选择书本上适合朗读的课文,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然后运用一张专门的朗读评价表格对每一个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纵向分析,观察其变化,总结有效经验。因此,做好平时朗读的评价记录,真正发挥平时考核的督促检查作用,对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朗读——促进学生语言长效学习的主要措施

做好平时成长性评价记录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记录。教师要从这些记录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评价记录的分析,教师应该明确每个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在朗读教学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不能随意放弃,而是应该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进行指导。同时,让其他人能够从别人的优点或不足中审视自己,跟着读、跟着练,也能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效果。当教师连续关注一个学生或者一个小组的时候,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其实是带领着全班的学生在共同的感知氛围中获得提升。因此,教师要做到记录与指导(个性指导为主)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在朗读中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朗读,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努力实践和反复练习才能提升。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针对学生朗读的现状,采取科学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洁.近十年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肖凤花.对朗读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江西教育,2002

猜你喜欢
考核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