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虹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良好的认识,以便发现更有效的方法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课堂心理组织技巧的尝试与探讨,真切地感受到掌握学生心理与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同等重要。
【关键词】心理安全心理需求心理认可
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推进,更多的教师思考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教学”关心的主题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能学有所成。在我看来,学生心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课堂中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我们要巧用学生心理,优效课堂教学。
新课标构建了以人为本的课程标准体系,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以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为特色,核心在于教师通过自身有意识、有目的的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新课标明确提出关注学生情感和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老师要多做一些课堂心理组织技巧的尝试与探讨,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便是与心理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现代教学观。
一、首先,从小学生心理的安全感出发
安全感是内心感到稳定、充实的安全之感,即学生上课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心理负担过重。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其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滞,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关心心灵的成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学习心理更是如此。因此,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出发。
1.亲和力,浓一些再浓一些
亲和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学生话语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课堂内外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热情关注他们的成长。亲和力还表现在老师的宽容之心。例如,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不是急躁责备,而是微笑着鼓励,耐心指导。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胆怯,不拘束,敢于犯错,才会主动学习。
有一次,班级演讲赛上,一同学演讲完毕,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可另一位同学刷地站起来,说:“老师,她的演讲稿我在作文书上见过!”顿时,全班哗然,学生都瞪着眼看我如何收拾这个场面。为了不至于让这个女生太难堪,以免伤及她的自尊心,于是我说:“你是说这篇激情洋溢的文章你曾读过?哦,我想这位同学肯定和你一样也读过。她一定是觉得这篇文章太美了,所以与大家一块分享。我们得谢谢她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享受。我想,这位同学在演讲的时候,可能忘了补充说明一句:这篇演讲稿不是自己写的。不要紧,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话音刚落,学生们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一次突发事件妥善地得到了解决,既教育了抄袭演讲稿的那个学生,又避免了那位学生因批评可能引起的难堪甚至反感,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古人云:親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有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学生能安心地热情学习,主动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心理感染,来一点再来一点
心理感染,即指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情绪与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左右、支配,从而放弃原有的考虑、打算,乃至心中的行为观念、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别人的情绪和行为引起自己同样的情绪和行为;反之,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增加了别人情绪、行为反应的强度。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言行与表情,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往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
比如,课堂上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和掌握知识程度差的学生一视同仁,在语言上不带有倾向性,语调亲切,则能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及时用“好”“非常好”“漂亮”“正确”“很好”等肯定的词语表扬,并在表情及行为上体现出来,如脸露满意笑容,眼神具有鼓励性,或用点头、手势等加以肯定。教师这些积极情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对学习表现出一种乐此不疲之感,而对知识掌握程度差的学生,同样要说“好”,首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对他们单独辅导,个别指点,同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重视,从而使他们减少或消除心灰意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知识的信心。另外,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每次课的开始就应以积极饱满、轻松愉快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被教师的积极情绪所感染,这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学校学生思维活跃,情绪波动大,教师组织调控得当,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问卷调查中,96%的学生回答: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因而,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从仪表到一言一行都在向学生传递出热爱并热衷于教学活动的信息,学生则报以专心和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安全感也就自然产生了。
二、其次,在小学生心理的特点上探索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著名实验表明,将老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厚望可以使学习动机长盛不衰。这种期望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
1.情感交流,近一步再近一步
教与学的和谐体现在师生情感交流时的平等、真诚。首先,老师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其次,老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不端架子,特别是有错就承认就改正。最后,在设置课堂任务时,认真考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从课时、目的到活动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跳一跳”而又能“摸得到”这样一种渴求成功并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方式与发现学习方式两种。课程改革正是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其自学能力,在实践中往往得用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一系列相关材料让学生先自学,记录他们的发现,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其发现,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大家共同的智慧中攻克某个难点,学生颇有成就感。这些过程全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来进行。它在强调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重视小组成员合作能力的培养。
2.心理满足,强一点再强一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都需要有最大系数的安全感。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循序渐进,不会大起大落。如《盘古开天地》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这个句子很有意思,你仔细读读,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了。
生:我发现了句子中有一对近义词:缓缓和慢慢。
师:读得真仔细。还发现了什么?
生:“轻而清”对“重而浊”。
师:你一下子发现了两对反义词,轻对重,清对浊。像这样相对的词,这句话中还有吗?
师:短短一句话中,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奥秘,作者的语言多精妙啊!这些词语一一相对,多有趣啊!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
师:这些词真是美啊!其实这段话更美,瞧,它美得就像一首诗。(以诗的形式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配乐朗诵。学生个个眼睛发亮,有的还微微张开嘴,轻轻地发出惊叹:哇!)
师:你能像诗人一样来读读它吗?(教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自由地、投入地读了起来。)
师(在学生的朗读渐渐轻下去时):你最喜欢哪段,就把哪段读得最美。(学生又一次有感情地自读)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现一下小诗人的风采。(指名读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学生大多数读得极有韵味)
师:听大家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读了。我们来合作读吧,比比谁更像诗人!
课文第四自然段的2、3两句话共有八个分句,这八个分句对仗比较工整,具有诗歌的节律美。教师以诗歌的形式呈现这些句子,学生不但很容易感受到这段语言的诗意美,而且其阅读兴趣被大大激发。相信通过一遍遍地朗读,这段文字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了。
这种教学方法是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需要考虑的,对大多数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寻求乐趣是他们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课堂教学宜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如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等,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满足学生游戏娱乐的心理需要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动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最后,从小学生心理的认可上满足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一個人如在童年时代很少被称赞,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性格缺陷。
1.激励启发,多一点再多一点
激励和启发是互为因果的心理状态,没有激励难以产生启发,没有启发难以落实激励,其形式技巧多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每一个因素激发兴趣,打开启发之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人喜欢受到赏识是天性,就教育而言,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赏识学生是融合师生情感的重要一环。例如,几乎在每一次批改作业时,老师记录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表扬。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我的表扬,从而强化自己的良好表现,因为学生能够从教师有意无意的表情、态度、语气中感受到亲切、温暖与良好的期待。由此,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一种效应:老师愈赏识学生,学生愈信赖老师,亲近老师,就愈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取得老师意想不到的进步。因此,老师要积极运用期望效应,不吝啬表扬心理。
2.心理暗示,巧一点再巧一点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就需要有效教师。心理暗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正确、灵活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就一定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别的学生正在热烈地讨论着,而有一个学生却在发呆。不用说,他走神了。这时如果请他发言,肯定会惘然不知所以。有的教师可能会指出他上课不够专心,要求他以后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教师的批评表面上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他会回过神来继续和大家一起讨论。但是,如果能够进入这个学生此时的内心世界,则会发现,他对于老师善意的提醒可能是不以为然的,潜意识中甚至是反感的。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有经验的教师会采取“心理暗示”这种方法。心理暗示的方法有很多:语言暗示、表情暗示、情境暗示、行为暗示,等等。
如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高昂的语调能使学生体会到革命前辈蔑视困难、乐观旷达的凌云之志。而语调低时,可以产生肯定、严肃、可信的感觉,营造出亲近的交流气氛,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在《琥珀》一课的教学中,当感悟“蜘蛛扑向苍蝇”一段文字时,轻快的语调可以暗示学生想象中再现当时惊险紧张的一幕,对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生动内涵起到积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始终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得不承认,语言暗示是实施心理暗示的最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含蓄、幽默,有一定的技巧,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鲜明的“意会性”特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强;相反,在一个呆板、具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这充分说明,遵循学生的心理需要对高效教学的重要意义。老师要努力抓住学生渴望良好评价的心理,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