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那些值得珍藏的思想与记忆

2017-03-02 20:02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题习作作文

策划人语

时间过得总是飞快。

不知不觉间,2016年已经结束,随着2017年的临近,心里不免有些恐慌,恐慌于2017年第1&2期杂志又要做“年鉴”。对于“年鉴”,为什么要害怕呢?这还得向读者做一点点交代。

从2016年第1&2,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我创设了“年鉴”这一栏目,虽然“年鉴”并非我的首创,但很多刊社做自己的“年鉴”时,往往只是对过去一年所发文章或文章题目的汇总,较少梳理。

“在已出版的12期刊物中,我们曾刊发过哪些有价值的作文教学方面的文章?在思想、认识、策略与措施上有哪些突破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层次与关系怎样?……诸如此类,做一次纵深意义上的梳理,为读者提供阅读、研究、思考之便利,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做年鉴的初衷,也是日后年鉴的指导思想。

所以,要做年鉴,就需对全年杂志从头到尾做一个回顾与整理, 要从众多稿件中确定出其发展、价值所在,并且要对之归类,提炼出精髓,道破其差异,其工作量之大,總是让人生畏的一件事情。所幸,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件承前启后的事情,这是目前除了我们杂志之外,没有人来这样做的事情。因此,再苦、再累都是值得坚持做下去的。于是,又有了您眼前这些内容的呈现。

—— 聂 闻

主题一:寒暑假专号

《三阶作文》,是《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于2010年暑假推出的最有影响力的专号之一。2016年第1&2期,我们又推出《三阶作文》分支——李志恒老师《把语言写实写活》专号。在李志恒老师的专号里,他提倡“六觉”共用,在作文教学中实践以语言为抓手,将“六觉”所能涉及的词语、句段以及语境,进行了分门别类地、系统地整理,以期解决孩子们在作文时“六觉”所需的语言词汇问题。语言词汇的提供,实际上也是“六觉”情境神经的一种唤醒。如此系统地整理小学习作阶段所需词汇、语段以及语境,《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是第一次,在全国作文教学中也属首例。

时代的飞速发展,会促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或多或少沾染了急功近利的气息。但作文教学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吗?它能简单、快速地学会吗?我们都希望能寻找到这样的捷径,然而从目前所有的这方面的“捷径”来看,除了能应对一下考试、糊弄一下考官之外,在简单、快速中寻求作文真正的出路,那都是徒劳的。作文,需要的是“慢慢来”。 在“慢”中孕育作文的种子,在“慢”中给予作文成长的“营养”所需,在“慢”中静候作文花开。蒋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静下心来研究作文教学的教者。2016年暑假专号,展示的就是他以自己的思考、实践努力在构建着“慢”的、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作文体系。

档案

【文题】《李志恒作文专号:把语言写实写活》

【作者】河南·南阳 李志恒

【刊发】2016年第1&2期第1—102页

【精彩重现】

二、语言是作文“法”之机理

不少老师或家长有这样的迷惑:孩子爱读书,书也读了不少,可是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写作文时书上的好词好句怎么用不上呢?于是,有些家长甚至责备孩子:那么多书算是白读了!这是家长对读书的误解,也是读书功利的误区—— 读书就是为了写好作文。对此,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读的书不少吧,读过的书中的内容曾经在写作中用过多少?

孩子还小,思维和他们的年龄一样稚嫩,对于知识积累的运用,如何能达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娴熟?

我们虽体谅孩子,但还要强调运用,因为只有运用知识才能称得上能力。就作文而言,运用好词好句需要老师的引导,也要有“法”可依。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来说明积累和技法的关系:农民播种要想求得较高的发芽率,须犁开垄沟,在垄沟里下种。没有垄沟,有种子也很难发芽;没有种子,垄沟犁得再深也不会有胚胎萌芽。如果我们把积累的知识看作种子,把运用的技法看作犁开垄沟,是不是就明了了积累和技法互为依存的重要关系?

基于“犁开垄沟”的职责,借鉴大量优秀篇章的行文特点,在无数次作文指导中构思、提炼、归纳,一个简洁实用的小学生作文模式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最终定位为:“背景+主体(人或物)+辅助(人或物)”的操作性作文模式。

档案

【文题】《蒋岭作文专号:写作可以“慢慢来”》

【作者】江苏·南京 蒋 岭

【刊发】2016年第7&8期第1—106页

【精彩重现】

有的人会说:“看来,在写作文这个问题上,教师的作用太大太大了。”

有的人会说:“看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文的能力。”

有的人可能还会说:“看来,教师能够让学生写作文‘一蹴而就。”

这些说法有些偏颇。教学不单单是教师“一人独揽”的事情,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者必须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和指导,但这一‘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从课文或阅读材料的学习到实施写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拓展到了对同类文题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创作。教师的指导过程类似于“慢温热疗法”——通过热这种物理性刺激(类似于课堂教学中基于文本的课堂“对话”)使人体升温(类似于学生将旧知、新知相融合,丰富其内涵)而加强血液循环(类似于形成“自能获得”的学习)的治疗方法。这样一来,写作便是一个“慢”的过程,我们需要慢慢地“亲近”,探索儿童写作心法;慢慢地“了解”,探索儿童写作能法;慢慢地“引导”,让学生不怕写作;慢慢地“教写”,让学生爱上写作;慢慢地“创写”,让学生乐于写作。

植物的生长有着各自的规律,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无论是心理、生理,人的成长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也有自身的规律,具有每个年龄阶段的“独特性”。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关于“写作”也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这样的提示暗示“写作”是“慢条斯理”,而非“一锤定音”。

主题二:人文性与工具性

2015年4月,新作文杂志社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小学作文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因周晓霞老师的一节课《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引发了一场被称为“周陈之争”作文教学大讨论。2016年4月刊,针对全国作文界对此问题的争论,我们精心梳理了各方言论,在见仁见智的讨论声中,探寻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地位与作用。这一讨论,既厘清了在作文教学思想、认识上一些模糊的认识问题,又为教者提供了应对公开课的技巧、法门,它是我们在2016年里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主题”策划之一。对于这次讨论,当时就有人给过这样的评价:“……观点之直率,态度之坦诚,令人感动,这在小语界充斥着陷入迷失的盲目崇拜、不知肉麻的相互吹捧和失去自知的自我陶醉之风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为了教育,为了作文教学,我们愿这种风格、这种追求成为《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永不褪去的精神底色。

档案

体会篇

【文题】《习作教学关键在于“习”》

【作者】浙江·杭州 徐 俊

【刊发】2016年第4期第4—6页

【精彩重现】

什么是好的习作教学?让学生真正经历,真正发现,充分表达,充分进行写的实践,这是有效习作课的先决条件!张老师的《“摔不破”的鸡蛋》《吃西瓜》等习作课例,老师有效的启发,让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中。针对课堂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表达的需求,自由选择描写——或活动,或老师;或同伴,或课堂;或人,或事,或情理交融。师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兴味盎然地玩玩、说说、写写,玩得尽兴且充满灵气,说得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写得自然流畅发自肺腑。

档案

回应篇

【文题】《也谈儿童习作的思想、方法与实践》

【作者】浙江·绍兴 陈建新

【刊发】2016年第4期第7—9页

【精彩重现】

思想,方法,只有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大量动笔练写,才能逐渐获得写作能力。

有一年,我带了一批学生到浙江宁波奉化的腾头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天下午在池塘里举行划船活动,几位女生一起坐在船上划船,但没过多久,就听到了她们大叫。只见她们的船在池塘中央打转,她们虽然划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却无济于事—— 因为她们不会划船,她们回不了岸了。最后,还是我们出手“救”回了她们。

有了文字和思想,就能写成好文章来吗?当然不能!我们不妨来打个比方:把文章的“思想情感”比作对岸,是我们要到达的目标;文字就是船,是桨。有了船和桨,就能够顺利到达对岸了吗?如果船上的人不会划船,像上述例子中的女生,即使船和桨再多,性能再好,仍然到不了对岸!

习作教学同样如此,学生认识了许多文字,也有许多词语的积累,也有写好文章的热情,甚至有好的思想,但是,结果却不像我们所料想的那样能够写出好文章来。因为,他们之中的许多学生,还尚未掌握“划船”的技能,即掌握习作的技能,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写作实践中,才能真正的掌握。

档案

解析篇

【文题】《写作动机不是聊出来的》

【作者】浙江·绍兴 鲍国潮

【刊发】2016年第4期第10—11页

【精彩重现】

在自然状态的写作中,写作是一种有着明确动机的行为,每一位作者在写作之初都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但是在写作教学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通常的情况是学生并没有写作的动机,而是教师把带有教学意图色彩的写作动机传导给学生,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学才有可能发生,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所以,在习作课上,教师总是需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因为教师觉得,唯有学生有了写作动机,写作教学才步入了正轨。

…… ……

本课内容是《给远方朋友的信》。从文体来看,书信是一种实用文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程式化,二是对话性,三是私密性。

首先是程式化,写信与写回信是有一些规定性的程序的。而写信的乐趣恰恰在于能在规定的程序中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正如中国传统戏曲,虽然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优秀的演员依然可以从中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艺术个性来。周文中呈现的大量书信,由于是片段,看不到一些规定性的内容,如回信如何问候来信者,如何很好地回应来信中提出的问题等等。实际上问候语可以写得很有个性,尤其是两个未曾谋面的小朋友第一次通信,在这方面可以大有文章,但是在周老师的课堂上,显然对写信的程式是没有关注的。

从对话性的角度来看,能把书信写得深入的两个人,往往是彼此之间有共同语言的人。本次写作的两地的两位学生,是未曾谋面的、首次通信的陌生人,这样的两个人之间,要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显然还缺少深入沟通的条件,所以,从周文呈现的学生书信片段,大量的内容均为“自我介绍、班级介绍、教师介绍、学校介绍”,体现不出书信的對话性。

从私密性的角度来看,书信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不允许第三者的介入,是“我和你”关系下的写作,因此,每个人的表达都不一样。这样的写作内容,更多地需要个别化的指导,笼统的全班交流不能满足实际的写作需要。如果课堂需要改进,确如陈文提出的那样,要让学生动笔写起来,这样教师倒是可以腾出时间来进行个别指导。

文体是写作的内在规定性,其实质也就是文章的思维方式,它决定了写作动机以怎样的方式过渡到写作实践。也就是说,一个写作动机,到最后成为一篇文章,其思考是由文体的规定性来决定的。因此,在写作任务明确之后,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指导与学生的写作活动。像周老师这样信马由缰的课堂谈话,是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的。

档案

商榷篇

【文题】《文字,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作者】江苏·无锡 李 争

【刊发】2016年第4期第12—13页

【精彩重现】

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该保持足够的定力,坚守语文课程的本质,把握习作课堂的脉搏,在教学中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努力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我们发现,在周老师的这节习作课上,因为盐城学生来信呈现的内容五花八门,兼顾各种题材,致使教师的教学无法在言语表达与言语智慧提升的维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成言语目标设置与达成的虚无。如果周老师能够锁定一种习作题材,对来信的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其表达的艺术化水平,让学生的每一封来信都成为文质兼美的书信范文,再依据盐城经验指导杭州实践,在师生多元互动的对话中聚焦本节课的生长点,让群体言语智慧在实践中无痕转化与落实,当学生的文稿完成后再围绕核心目标权衡达成度,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或许学生的收获会更大。目标集中,课堂聚焦,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得。至于书信可能涉及到的其他题材,会在他们日后的书信交往中,实现自然生长的。

档案

梳理篇

【文题】《语文教学工具与人文权重之战》

【作者】江苏·常州 庄素芳

【刊发】2016年第4期第14—17页

【精彩重现】

如果我是一个校长,我喜欢周晓霞这样的老师,她真的爱教育、爱学生。她对学生的爱像涓涓细流渗入学生的心田。所以,在一節课上看周老师的作文教学,真的只能窥冰山一角。有周老师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怕教不好一个班的,是不怕班上的孩子不会写文章的。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喜欢周这样的老师,她像一个亲切的大姐姐,带着我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平等地交流,与她在一起,会留下很多值得回味的童年往事。就像聂闻主编讲的那样,有些课,真的不是用来“看”的,它是给学生上的,是上给学生的;不为哗众取宠,只在于生命的成长。这不正是教育所要追寻的目标之一吗?

现在看起来,陈建新老师要求的没错,观摩课堂应该是精致的,高效的,有法可依的,有章可循的。周老师似乎也没有错,尊重生命,平等对话,真诚互动,激励、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

笔者认为,两位老师观念上的争论,其实就是语文两个性质权重的争论。课程改革已经15年了,当语文的工具性、本体性知识渐渐湮灭在人文的大潮中时,一线的教师,不得不提出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方法,语文必须有学科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本位。

档案

建构篇

【文题】《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

【作者】浙江·杭州 张化万

【刊发】2016年第4期第18—21页

【精彩重现】

我相信周老师当时心态平和,她一定能这样应对:“盼望甘肃回信的同学请举手。呀,那么多同学都想!好,你们为什么这样盼望他们的回信啊?想想他们一直不回信可能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写信去问问,好吗?”“这封信该怎么写,会让他们看了就会想写回信?”这样顺应化解,学生情绪得到满足,如何有针对性的得体的交际写信也明确了。顶牛将变成牧牛,不好吗?

聂主编觉得,“假如老师完全跟随了孩子而没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也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我也不主张周老师完全放弃原先的设计。只要我们懂得顺应,满足孩子盼望甘肃小伙伴回信的愿望后,智慧的周老师肯定会因势利导,向学生“示弱”求助:“同学们,你们的愿望,已经找到方法解决了。可是我包里还沉甸甸的,射阳班里同学们热情洋溢给你们的信,可怎么办啊?他们还天天盼望着‘居住在天堂——杭州的伙伴们给他们回信呢。”善良的学生,一定会积极呼应,满怀欣喜阅读射阳同伴的书信。这将激起真诚回应、实际交往的冲动,抹去上课开始的不快,把习作练笔的不适换成拥有“作为”的幸福!

当学生激情涌起,教师再布置有差异的可以选择的层次化作业:可以给甘肃伙伴再写信;也可以给射阳同学回信;还可以既给甘肃伙伴写信,又回信给射阳的同伴们……这样动态应对和生成,肯定要不了70分钟,又能保证学生课堂有充分的个性化的习作实践的时空,那该有多好!那时周老师收到的学生回信将是自己课堂扎扎实实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回射阳后,由杭州老师做过工作后的学生回信。

主题三:教者与作文

前些年,关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人认为:作文写得好与不好,是一项很个性化的事情,主要和人的天赋相关,和老师的教学、指导关系不大;更有甚者,提出“作文教学无用”“作文不可教”的观点。作文真的不可教吗?作文教学真的无用吗?作文可教与不可教,问题其实是出在教者身上:教者自身的作文修养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教了什么、教到位了没有以及对作文教学的钻研精神。

关于教者与作文的关系,2016年第3期卷首语聂闻老师的《到位了,“巧母”也能出“巧女”》一文,着重阐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教在必教的地方、该教之处,老师做好“教”的引导,而将“学”的过程要还给学生。同样在第3期,何小波老师《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指出作文教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的积淀与素养,在于老师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在于对“体验”“感悟”情境的设计。作文能“美妙”与否,关键的关键,在于高明的语文教师。这些文章,明确并强调了教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作文教学中教师该有的认识与作为。

档案

【文题】《到位了,“巧母”也能出“巧女”》

【作者】山西·太原 聂 闻

【刊发】2016年第3期第1页

【精彩重现】

首先,教要教在必教的地方。怎样才算是作文必教之处?在作文课上,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这样明确的认识或意识;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就过不了作文的这个坎;没有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就没有这样的宽度、深度与厚度;没有教师对情感的激发,学生就不会拥有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没有教师的引领,学生不知道这样的文题下可以采用这样的写作形式与文字表现形式;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知道这样的素材可以有这样的加工与提升;没有教师的介绍,学生不知道那些作文技法在作文里可以如此巧妙地运用或有这样的妙处;没有教师对谋篇布局的渗透,学生作文的内容呈现出的可能是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教师的提示与讲解,学生作文呈现一派“病”相,可他们却浑然不知,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解决的办法……而那些教师不教,学生心里也知道的那些内容,教与不教没有什么两样的;同一问题在同一层面不断强调、重复的,是完全可以不教的。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教者心中对小学阶段的作文有明确的目标、认识;在每节作文课上要落实哪些训练点、解决哪些问题,教师清楚,学生也明白;在序列中落实一课一得,在系列中架构能力链条,形成知识与能力勾连,一步步完善学生的作文能力。

档案

【文题】《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

【作者】四川·大竹 何小波

【刊发】2016年第3期第14—17页

【精彩重现】

那么,作文的内功需要修炼些什么呢?高明的教师会从涵养情感、培养爱心、呵护童心这三个方面入手。因为情动才会辞发、有爱心的人才不会麻木冷漠、有童心的人才充满好奇,情感、爱心和童心使人求真求善求美,保持赤子之心,用心去感知生活,感知世间万物,以至对一花一草一只蚂蚁都充满感情。可见,前面讲到的“情动辞发”这个词大有讲究。要情动,而后才可能辞发。情要有才能动,没有是很难动的。有的人感情很丰富很细腻,特别容易动情;有的人则恰恰相反,心肠硬,或感情木讷、迟钝,甚至冷漠、冷酷,鲜有什么事能使之动情。有的事物,初见令人动容动情,久之见怪不怪了,没了好奇感,还动什么情呢?有学生写不出好文章,教师就觉得是学生的技巧有问题,于是,我们多数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技巧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在指导学生作文技法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探讨出许多可贵的经验,可是这种只注重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品、才、识的内功培育,忽视了意志、志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内在修炼,造成了作文前的“生理缺陷”。殊不知,充实纯美、烂漫雅趣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意识、精神品格、语言才华和童言无忌。正如孔庆东所说:“其实这不是技巧的问题。现在写文章的技巧已经铺天盖地了,怎么写好文章的技巧太多了,大家真正缺乏的是愛。”“为什么有的初三的同学,写作文可以超过高三的同学呢?就是因为他境界高。”“我经常给别人写一句话叫‘有趣竟成。这个兴趣就是爱,就是你在生活中发现好玩的事。你要发现有趣的事情,比如说你在商店买东西,你跟售货员吵架了。你回家写一篇作文,你要把你吵架的过程,以一个有趣的心态写下来。”“写作要作为一个充满善意的事情去做,从善意的角度去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杨春.作文应该这样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主题四:日记教学

关于日记教学的话题,《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前些年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也给读者呈现过丰富翔实的日记教学的案例。在2016年里,王振刚老师、张春霞老师、周颖健和严敏琴老师、沈晓新老师将日记教学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王振刚老师《日记,你每天在记录吗?》一文,以简洁明快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解,指导我们发现每天的日记内容。王老师的文章,既是对日记素材上的开发,也是从思维的角度在日记认识上纵深地发掘。张春霞老师,以“感恩”为切入点,拓展并丰富了日记的内容;周颖健老师和严敏琴老师“日忆”的提法本身就很新鲜,操作上更是为学生的写作真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练笔素材;沈晓新老师,则从如何让日记变得趣味横生的角度着手,解决学生乐读乐写的问题。这些文章各异,从不同角度共同推进了日记教学。

档案

【文题】《日记,你每天在记录吗?》

【作者】天津 王振刚

【刊发】2016年第3期第28—29页

【精彩重现】

三、记录生活中的趣闻

趣闻,既可以是自己听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还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总之,凡是有趣的内容都可以记录在日记本里。

许多想从事写作的朋友碰到过这样的难题:写倒是可以,可写什么呢?哪有那么多值得写的事情?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给他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林清玄小的时候,曾和四个要好的同学到山上玩,看到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围墙很高。围墙里长了一棵非常高大的芒果树,树上的芒果密密麻麻,十分诱人。他们想:如果爬墙进去偷吃人家的芒果,那该多好。五个人商量后,猜拳决定输的先进去。第一个同学跳进去以后就没声音了。第二个就是林清玄。他“咚”的一声跳进去,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粪坑,臭粪淹到了脖子。他想赶快告诉外面的同学别进来,刚要大叫,第一个还站在粪坑边的同学冲他做了个手势,让他别出声。林清玄马上心领神会。就这样,五个同学都站到粪坑里了。当然,他们也顾不上吃芒果了,得赶快回家冲洗干净。晚上,这五个人开了个秘密会议,共同决定:第二天到学校,告诉班上同学说,山上有个四合院,院里有棵芒果树,树上的芒果可好吃了。结果,两个星期后,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掉进过粪坑了。

读过之后,你是不是从心底发出愉快的笑声,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记录妙招三—— 记录趣事

生活充满了趣味,写日记,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写起,从自己的生活写起。不强求所谓的深刻的意义,从生活的趣味出发,意义就蕴藏在这些趣味中。

档案

【文题】《用感恩日记开启儿童喜爱写作之门》

【作者】新疆 张春霞

【刊发】2016年第5期第17—18页

【精彩重现】

有的老师会说,平平常常的一天哪有那么多感恩的东西写呀?在没有训练前,我也这么想,写着写着我与学生共同发现,这是写不完的。感恩父母可以写若干天;自己的头、眼、鼻、手、牙齿、腿脚等,可以写很多篇;感恩每个同学,可以写一两个月;感恩天空、太阳、一个又一个星星,日记会不计其数;小狗、猫、金鱼、蚂蚁、蚊虫,只要想感恩它们,日记同样会一篇接着一篇;鸡鸭鸟鹅、花草树木、泥土芬芳、高楼大厦、河水奔涌、风雷雨电、衣食起居……万事万物,哪个不值得感恩一番?

档案

【文题】《“日忆实践作文选材的“轻型武器”》

【作者】江苏·无锡 周颖健 严敏琴

【刊发】2016年第6期第22—23页

【精彩重现】

二、有事却无意义

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都没意义,不能写成作文。这常常是因为他对“有意义”做了狭义的理解,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搞小动作,挨了老师批评,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起来了,也是坏事,但是它使“我”知道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有一次,一个学生说妈妈今天给他买了个他盼望已久的玩具,他觉得这事不值得一写,其实,这件事可以写成两篇文章呢!一是可以表现妈妈对“我”的爱;二是可以细心观察,写一篇状物作文。

档案

【文题】《生活为素材 记录有意思》

【作者】江苏·无锡 沈晓新

【刊发】2016年第12期第50—52页

【精彩重现】

(二)讲解第二招:没想到

师:如果没有不一样的事呢?(生继续读完例文)请同学们注意第二段中这两个词“没想到”“谁知”,有发现了吗?

生:这两个词都表示没有想到,是近义词。

师:作者一开始想到鱼会逃走吗?后来又会想到自己会被水溅得一头一脸吗?

生(齐):没有!

师:正是两个没想到,使捉鱼这件事显得有趣。有意思第二招:写没想到的事。(板书:没想到)

主题五:创意读写

时代,在呼唤“创新”。

如果教育中不能体现“创新”精神,那社会的“创新”就只能成为一种永不到来的期待。所以,“创新”发轫于教育和课堂。教育和课堂的创新是自觉的,如果是因为提倡才有的“创新”,其本质还是僵死的。

在作文教学的“创新”上,高子阳老师追求的是一种“创意读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孙建锋老师,潜心“创课”的研究,讲求一种由无到有的生成;张祖庆老师,针对儿童写作“失重”“失真”的现象,提倡一种让儿童“创造性地表达自我”为核心的一种写作样态。他们的大作中,都集中地呈现各自的教学追求与教学特色。

档案

【文题】《儿童创意读写课:以问成书》

【作者】江蘇·昆山 高子阳

【刊发】2016年第5期第50—53页

【精彩重现】

六、讲—— 一段精彩导引

师:这种修改大家都会了,课后请大家继续修改。同学们,请放下手中的笔,我想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读过很多书,一本全由没有答案的问题组成的书,是不是第一次读到?

(同学们点点头)

师:你们觉得这本书是原创的吗?

生:是原创的。

师:真的吗?

(一些学生不作声了。我看得出他们在思考。)

师:如果从绘本的角度看,这本书的确是日本独有的,是了不起的创造,是原创的著作。而全用问题写文章,中国才是全世界最早的。

(学生们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

师(点击课件,出现“天问”两字):你们知道《天问》吗?

师: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读——

《天问》是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373句,1560字。该作品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师:我们一起来看《天问》中的几个问题: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译: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译: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冥昭瞢(méng)闇 (àn ,通“暗”),谁能极之?(译: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译: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译: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

师:请同学们回家上网读读这首长诗,网上都有译文。

(学生们点着头)

师:我没有与长田弘联系,我猜这位作家可能受到屈原这首诗的影响,才创作了《第一次提问》,因为日本许多作家非常喜欢我们中国的古代经典。

你们觉得呢?你觉得我国的《天问》与日本的《第一次提问》有关系吗?

(学生们居然都点头认可)

师:同学们早就背过许多古诗词,只背是不够的。如果能像长田弘那样,读了,想了,反复地思考了,创作出新的东西,这样的读背才最有意义。

日本的许多创造,源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他们特别喜欢用毛笔写字。用毛笔把字写好,肯定不容易,所以他们拼命练。做什么事都要精细,不精细什么都做不好。

到初中,大家肯定会学一篇课文叫——《桃花源记》,日本人根据这篇文章创作了一本国画书叫《桃花源的故事》,真是绝妙。

作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多少古书躺在那里,却没有人用创新的思维去阅读它。

七、书—— 一个回家作业

师:屈原创作的《天问》,173个问题,没有画图,这是了不起的原创作品。而长田弘的30个问题与《天问》中的问题也不一样,而且他比屈原多了一种创造,那就是每个问题都绘了一幅画,所以说长田弘的《第一次提问》也是原创,不能说是抄袭屈原的。

师:这节课没有让大家展示修改后的那几个问题,因为同学们所写我都看过。我觉得你们可以放弃这些问题,重新去写,写出更有创意的问题。请大家尽可能多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为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画图,这样就把自己的问题与画变成原创之书了。想不想做这本好玩的书?

(学生们点头)

师:这就是接下来你们这段时间的作业。

(学生们在下课铃声的陪伴下走出报告厅)

档案

【文题】《创课姓真》

【作者】广东·深圳 孙建锋

【刊发】2016年第10期第4—7页

【精彩重现】

创课真,与其说是真创课的愿景与鹄的真,创真课的秉持与操守真,不如说是师生同创的“存在”与“存在者”真。一如《行动,才是最伟大的》收课:先是学生全体起立“展翅”齐诵,再是学生全体站到凳子上“展翅”齐诵,然后是师生共同站到课桌上“展翅”齐诵——“每一个不曾‘起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一不断展开、不断生成,不受既成不变的牵引、规定与宰制的创教过程,就是创课真。那一刻,“我‘怂恿学生一起高高站到课桌上”,以真实的存在来和学生相遇,学生也以同样真实的存在回应老师。彼此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个不曾‘起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每次齐诵,都宛如一阵智慧之风吹过,彼此点头致意,在真实的土壤中,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命在共同生长,彼此见证。在哲学看来,创课真是指创课的显现、在场,即“存在”,不是指具体的、现场的某一种创课,即“存在者”。创课真是一种“存在”,没有“存在”的前提,没有“存在”的过程,没有“存在”的事实,就没有“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与前提,“存在者”是“存在”的结果和呈现。

如果说创课真是“存在”,创课是“存在者”,那么创课者就是“存在者”独特的“存在者”——“此在”。所有的“存在者”,只有通过“此在”的介入才能得以呈现其生命,才能实现意义,才能体现价值。再回到《行动,才是最伟大的》一课收尾,作为“此在”的师生在课桌上“站成一幅画,站成一组雕塑,站成一部经典,站成一首绝唱”的澄明,使得创课这一“存在者”释放了创课真的“存在”真意——每一个创课者都是创造者,每一个创造者都和原来的自己不再共有一个意识,成为了自己的异教徒,使自己由现实的人向着理想的人跃迁,由此,诞生了一个个高出于己的伟大创造者——他仿佛创造了一个民族并给他们高悬了一个信仰与一个爱。那一刻,创课者不仅全然享受到了创课真,而且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创课真人。

档案

【文题】《创意写作:激活儿童创造潜能》

【作者】浙江·杭州 张祖庆

【刊发】2016年第10期第44—47页

【精彩重现】

(一)童书穿越写作

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我曾经和孩子们玩过“穿越《5月35日》”的游戏。《5月35日》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康拉德的孩子,数学学得太好,语文没学好。老师让他写一篇关于南太平洋的文章,于是康拉德求助叔叔林格尔胡特。叔叔带他骑着大黑马,穿越到了懒人国。懒人国是非常“奇葩”的国度——所有的人都非常懒,所有的人都很胖;衣服是画在身上的;雨伞就是地上的树;老母鸡背后背一口煎锅,下了鸡蛋立马变荷包蛋……

聊起这本书,孩子们眼睛发光、兴致勃勃。

正当孩子们欲罢不能时,教师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去懒人国玩啊?”

“想!”

“好,今天咱们到懒人国去穿越一番。来到懒人国,你最愿意和谁生活在一起,你希望遇到更懒的懒人吗?”

小朋友就刷刷刷地写起来。不到二十分钟,奇思妙想的文字诞生了——

“城门口静悄悄的,两台机器开了过来,热烈欢迎我,胖乎乎的总统先生也大驾光临。总统告诉我们,这些植物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超转基因植物,在种子里面我们放了盐、味精等调味品,植物自己能把食用的部分烧熟,再自动做成菜。”

你看,植物能够“自动把自己烧熟”,这就是一种创意。

还有的小朋友写——

“在懒人国,女人懒得生孩子,亲吻一下玫瑰花,花里就会藏着一个小宝宝。

在懒人国,人们懒得剪头发,于是仰躺在河边,螃蟹会把这些人的头发给剪短。”

这,就是儿童想象的“无理而妙”(叶黎明教授语)。好玩!

档案

【文题】《创意读写课:我给蚂蚁起名字》

【作者】江苏·昆山 高子阳

【刊发】2016年第12期第40—43页

【精彩重现】

师:你们认为这些名字起得如何?

生:我觉得都不怎么样。

生:我觉得都像是人的名字。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把小蚂蚁当人对待了,会“拟人”了。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及几本书。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

美国克林顿总统,曾经用自己的钱资助了一个女孩。女孩用总统的资助做起了生意。为了表达对克林顿总统的谢意,她买了一只毛色特别白的小狗,并给狗起了一个名字——克林顿。一年后,克林顿来看这个女孩是如何使用他给的资金,听到女孩的介绍,克林顿抱起“克林顿”,感慨万分,说自己可没有这只小狗自由。

師:今天,我们给蚂蚁起名字,肯定没有同学给蚂蚁起名字叫克林顿、奥巴马的,也没有一个人给蚂蚁起名字叫“高子阳”的。当然用名人的名字给宠物起名字,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让人感觉在污辱名人。当然给小蚂蚁起个名人的名字,其实也是对名人的赞美。

(学生们都笑了)

师:什么叫创意?

生:我们明白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任何一个作家进行创作,都少不了文中“名字”的拟定,他们所用的名字几乎没有重复,因为他们都非常重视书中人物名字的独创,而有的名字,还特别好玩。我们要向作家学习。请大家看张天翼写的两本书。张天翼是我国儿童文学大师,他写过很多作品,每一部都值得同学们去读。其中有两本书叫《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你们一定会非常喜欢的,因为:这两本书中的许多名字特别好玩,大家请看:

《秃秃大王》里的大臣叫“百巴扑唧”,管账的狐狸大臣名字叫“二七十四”,那个穿金衣服的大臣是一个狼,脸是尖的,他的名字叫“——”(你只要把嘴闭一会儿,就是叫了他的名字了),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叫“干干”,干干的一个弟弟叫“冬哥儿”,有个绅士是狮子狗名字叫“大狮”……

《大林和小林》里有“四四格”“第二四四格”“第三四四格”,当然这本书中还有个最长的名字,那是亲王的,他叫“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后来国王老了就叫三个王子到外面去冒险后来三个王子都冒过了险回来了后来国王快活极了后来这故事就完了亲王”。

主题六:作文教学与教育

管建刚老师曾说过:我们现在只有作文教学,而没有作文教育。

教学与教育原本并不矛盾,难道放在作文上,教学与教育就水火不容,就得分家吗?

范天蓉老师,以她作为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情怀,将教学生活中那些让所有语文老师、班主任面临的共性的、头疼的“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以生动的叙事、明快的笔调,娓娓道来,展现的是一个语文教者教学与教育相结合的智慧,是作文教学与作文教育融合的典范。范老师系列文章,可以说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与作文教育相结合的宝典。

我们作文中提倡写“真话”,当学生真正把心里想的不加任何掩盖写出来的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任,还是情急之下风刀霜剑地扼杀,这时候就在考验一个教师的智慧。当学生一篇《我们班的扫帚星》真话作文出现在张清祥、陈贵忠老师的面前时,张、陈两位采取的就是作文教学与教育相融合的策略,让尴尬最终成就了《一次愉快的真话作文之旅》。

档案

【文题】范天蓉老师的作文教学故事(1—10)

【作者】江苏·吴江 范天蓉

【刊发】2016年第2—6;9—12期

【精彩重现】

煤气灶上的火烧得正旺,火苗一个劲儿地往上蹿。锅里的油已经烧热,菜入锅时,感受到了这种热,不由得唱起了“咝咝”的歌,歌声惊扰了躺在桌上睡觉的手机,手机跟着唱起了更为热情四溢的歌,我只好手忙脚乱地接起电话,刚说个“喂”字,电话那头早已如决堤的洪水:“范老师,我儿子被敲诈了……”

敲诈?顿时我心中的火苗也窜了起来,心情如同锅中那早已烧焦的菜,焦味十足。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真有那么大胆?事情真的如此严重吗?身为班主任的我,顿时脑袋嗡嗡作响,一个个敲诈的镜头生动活泼地在脑中放映起来……不,我命令自己停止这些毫无根据的想象,决定明天调查一番,再想对策。

随着黎明的到来,我的心也亮堂了许多。晨会课如期而至。走到教室门口,一阵风吹过,我一激灵,不禁缩了缩脖子,然后朝两个当事人望去。王懿像打了霜的茄子耷拉着脑袋,大概是他已经知道家长昨天打电话给我了,像是正在想有什么噩运在等待着他。陈豪杰没有意识到我的出现对他有什么影响,习惯性地看到老师来,关上了嘴,人却依然不安分。我朝他又多看了两眼,他才消停。

我大致说了敲诈事件。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如同平静的湖面突然生出了许多漩涡,而我则是水面上漂着的稻草,随时都有卷入任何一个漩涡的可能,却无法判断哪个漩涡里发出的声音才是真相。当事人陈豪杰嘴里发出的词汇量十分贫乏,除了“没有”就是“瞎说”。下课铃声,让一切恢复平静,也让我找回了理智:“今天的素材本内容就写这次的敲诈事件,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

下课时间,你总能在教室里看到同学们这儿一堆、那儿一堆地讨论着敲诈事件。或者在走廊上三三两两地边走边讲,讲的主题不用猜都知道是这件事。更夸张的是,隔壁的班级不知道是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总有些人影在我们班的窗口或门边鬼鬼祟祟,大概想一探究竟。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等待,得到了如下的事实。

“豪哥”陈豪杰,大招——坑钱术,是个富二代,经常性坑王大傻的钱……“剪刀,剪刀,五元钱一把。”陈豪杰吆喝起来。这么贵,谁会买啊?嘿!还真有人买,那就是王大傻……

——郭鹏卓

前几天,我们班的王懿开始富起来,20元、30元、50元地往学校带。别人帮他打一篇文章,他竟然出10元的打稿费,牛!“恐怖分子”陈豪杰看上了这块肥肉,便慢慢地靠近他……

——徐涛

学生们的素材,让真相浮出了水面。“经常性坑王大傻的钱”,说明这事经常发生;“这么贵,谁会买啊?嘿!还真有人买,那就是王大傻”,可见他自愿的;“20元、30元、50元地往学校带。别人帮他打一篇文章,他竟然出10元的打稿费”,说明他自己出手阔绰……

(说明:因为范老师的教学故事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属于连载,所以这里只选用2016年第10期一点内容呈现于大家。)

档案

【文题】《一次愉快的真话作文之旅”》

【作者】福建·宁化 张清祥 陈贵忠

【刊发】2016年第12期第16—19页

【精彩重现】

一次,我在读学生真话作文的时候,发现王灿的一篇习作:

我們班的扫帚星

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我最讨厌的就是朱迪。

朱迪她皮很厚,不要脸。上星期五,我在劳动的时候,她看了我一眼,我以为没事,到了晚上,我正准备去做作业的时候,我脚下好像踩到香蕉皮,滑了一跤。啊!太痛了。接下来写作业的时候,写着写着,笔就没水了,我左摇右摇,怎么也没用。于是,我吹了几下,墨水一下子冲了上来,喷得我满脸都是。啊!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今天上课时,朱迪看了我一眼。

上课时,我和马涛说:“你知道我们班的扫帚星是谁吗?”他摇了摇头,我说:“是朱迪。”说完,我们大家笑了笑。后来,我笑得很大声,被老师发现了,挨了一顿批。为什么会这样。啊!应该是朱迪瞪了我一眼吧。

还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一直看着邱灵,然后邱灵就被老师骂了。我想又是朱迪,所以下课后我们就去骂朱迪,我和张贺文唱着说:“猪迪老啊!猪迪老掉了头发,没用了。”“啊!太难听了!”刚说完,只见一个笔袋飞了过来打到了朱迪,朱迪脸上有了一个红印。“太好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回头一看是邱灵扔的呀!太准了,高手。

朱迪我太讨厌你了。

(说明:遇到这样的学生作文,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张、陈两位老师的处理过程却令人叫绝,具体过程请重读原文,因版面有限这里只能给大家呈现这么多。)

主题七:文体意识

自“新课标”颁布之后,有关作文技巧、技法方面的内容很少有人公然宣讲了,有关作文文体方面的内容、要求更是少有人提及。在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跟着“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跑了。静心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完全执行了这种做法,也是有问题的。发现问题、发现不足,面对主流倡导,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声音,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2016年《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响亮而明确地发出呼喊:小学习作教学,教师应有文体意识。

针对已为人师的大学毕业生却写不了一张合格请假条的现实,李祖成老师在《关于小学习作“文体”的思考》一文中大声疾呼小学习作教学中“文体训练”不能缺失;林巧铃、李荣春老师,在《引寓言之渠 活习作之水》中,通过寓言这种古老的文体,开掘习作之溪;张惠芬和俞翔老师在《循“体”而教 顺势导“写”》一文,则强调在尊重文体前提之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说前者是“文体意识”的一种唤醒,后两者则是“文体意识”之下课堂操作与实践的展示。

档案

【文题】《关于小学习作“文体”的思考》

【作者】福建·莆田 李祖成

【刊发】2016年第4期第28—29页

【精彩重现】

学期初,新招聘的老师因家里有事请假,我接过请假条一看,格式都写错了。我问她怎么会写错了呢,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没学过”。听到这话,联系到之前的模糊感觉,发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收到格式书写不规范的材料,即便许多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这种文体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关于小学阶段常用的应用文及有关文体的课程严重缺失,学生训练的相关内容也如凤毛麟角,有关文体教学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这又令我惊诧万分。原来学生不会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教!

档案

【文题】《引寓言之渠 活习作之水》

【作者】福建·福安 林巧铃 李荣春

【刊发】2016年第5期第23—24页

【精彩重现】

(二)体悟言语,学习表达技巧

寓言故事以简短的篇幅承载深刻的道理,对语言表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寓言创作中,作者不但充分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在遣词造句中也彰显了极高的造诣。在寓言教学中,应强化言语形式的体悟,因为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提升,还在于语言道理的体悟必须依靠言语感知这一路径达成。只有在文本语言中揣摩体悟,赏析其表达效益,才能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深入文本内核,明晰寓言的本质要义,了然文本的语言特色,并尝试学以致用。如《鹬蚌相争》中的对话描写,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将二者相争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鹬”“蚌”相争,就其内容而言,说的皆是“狠话”;就其形式来说,说的都是“短话”;就双方的“相争”来看,多像在“吵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是本则寓言在语言方面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学生学习“吵架”“争论”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潜心悦纳,感悟鹬蚌“吵架”语言的玄妙:狠话、短话及其针锋相对的特点。接着由读到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写话,练写陷于篓中的“鹬”“蚌”又一次“吵架”,使学生在仿写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特点的体验。而后引导学生琢磨研判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否具备“吵架”的特征,继而在角色表演、师生互动中多维感受“吵架”的语言特点。最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练笔,让“吵架”的语言实践落到了实处。这样,从语言的理解到运用,再到语言的修正及重构,学生经历了由“知”到“行”到“品”的语言学习运用过程,语用能力得以提升,语言智慧得到發展。

档案

【文题】《循“体”而教 顺势导“写”》

【作者】浙江·桐乡 张惠芬 俞 翔

【刊发】2016年第5期第25—26 页

【精彩重现】

所谓结体形式是指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组织架构和表现样式。相对于一般意义的文章,书信、采访录、剧本、诗歌等,都有约定俗成的显著的结体形式;而童话、寓言等其他文体同样也有并不昭彰但有迹可循的结体形式。其作为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应该成为言语训练的要点。

譬如剧本《半截蜡烛》的教学,就可以从文本明显的结体形式或者说编排形式入手,直接以表演加以体验,在表演中师生共同提示、点拨或探讨,发现剧情背景和剧情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现对白和舞台指示(即人物神态、动作等)之间的关系。而后设计随文练笔,可以在文本情境下继续创编《半截蜡烛》,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次丰富和发展,也是尝试对剧本结体形式的实践感知;或者将前文《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寓言《纪昌学射》,引导学生发现纪昌两次“练眼力”其实是重复了“提出要求—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叙述方式,设计续写“练臂力”,按同样的构段方式来练笔。这种“复沓”正是寓言、童话等文体常用的结体方式。《丑小鸭》如此,《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如此。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即在重复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本主旨。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体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整体观照文本的结体形式,优化设计随文练笔,寻找适宜这一文体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文本、解读文本、接受或重构文本,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品质。

关于文体的看重,除了以上这些文章集中体现“文体意识”外,李争老师《文字,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和庄素芳老师《语文教学工具与人文权重之战》等文章,无不体现并强调着“文体意识”。

主题八:作文单元重组与构建

课本单元作文,因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种种考量与自身的局限,造成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对课堂作文的种种不适应,以致一派怨言,似乎谁站出来都能说上几句批评或不满的言语。

课本单元作文固然有其不完美的一面,但课本毕竟是课本,毕竟是一些专家、学者的心血结晶;作文的事多,让谁来做教材作文整体的规划或编写,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因此,批评不是解决问题之道,直面课本单元作文的不足,尊重教材,寻找、重组、构建适合于自己或他人的作文途径,才是我们面对课本单元作文的应有之道。在作文重组、构建、序列方面,2016年里陆麒娟和李明镜老师的文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为老师们在面对单元作文时如何重组与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思路。

档案

【文题】《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高段习作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浙江·杭州 陆麒娟

【刊发】2016年第4期第21—27页

【精彩重现】

考虑到教师用书在一定程度上具体体现了教科书编写者的真实思想,因而,我们以教师用书中教学目标的提示作为确定“习作主题”这个宗旨下重构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依据。通过系统的梳理,我们认为“人文主题单元教学”与“习作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在“主题”这一统摄性的宗旨上表现为三种类型:“人文主题”与“习作主题”基本一致(详见附件表1);“人文主题”与“习作主题”完全不同(详见附件表2);“人文主题”与“习作主题”部分一致(详见附件表3)。

根据这三种类型,教师挖掘、利用和开拓教科书中蕴藏着的相关资源进行“习作主题”宗旨下的单元整合(详见附件案例一、二、三),从中梳理、归纳出三种整合方法:

(一)穿插

“习作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以“习作主题”——1-3个言语特质为统领,按照“阅读课学习(领会)方法—— 补充习作片段或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尝试迁移运用——习作课上进一步仿写实践运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故而,我们可运用穿插法整合教科书。

1.阅读与习作穿插整合,形成言语训练体系。

学生在阅读课上学习文章的写法,习作课上运用该写法进行言语实践训练,学一点,用一点,形成同一写作方法下的言语训练体系,显得扎实有效。

2.书面语实践与口语实践穿插整合。

如学习《新型玻璃》后,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推销和创造一种新型玻璃》《我是“小小推销员”》,让学生试着在口语表达中迁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最后聚焦习作“介绍一种物品”,由说向写迁移,运用说明事物的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一种物品,达到提升言语实践实效性的目的。

3.听说读写与综合性学习穿插整合。

将综合性学习如实地采访、辩论赛等,融入到阅读课指导、口语交际、外出实践、课堂展示等环节中,让学生多方面锻炼听说读写、人际交往、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能力,让教室内的课堂学习向课堂外学生的社会生活延伸,提升语文学习的应用价值。

第一单元习作《记一次辩论——“开卷是否有益”》,正是由于有了前期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调查、资料查找,有了关于“读书”的专门采访,有了口语交际课上的辩论赛,学生写起文章如有神助,不仅有血有肉,还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档案

【文题】《基于学情,构建四年级观察习作专题教学模式》

【作者】四川·成都 李明镜

【刊发】2016年第5期第4—10页

【精彩重现】

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但这则微习作反映出了孩子们在写听声音的习作中缺乏想象的描述,需要激发和引导。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主题是“声音”,中段习作要求学生将听到的声音联想到的内容写清楚。本次习作课通过听声音,展开奇妙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表情,具体生动地表达。

四年级“观察”系列习作训练,想象作文是重头戏,设计的课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有趣味性。研读教材、教参,中段学生的习作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要“有血有肉”,也就是说,中段学生的习作要注重细节,写得生动具体。在激发学生由听到的声音展开奇妙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达想象,这是本节课的独当之任。通过听声音想画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初步由聽到的声音展开简单画面的想象,而听声音编故事的环节则通过同桌互编故事、展示例文、学习例文表达方法的三步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景中,感受到想象必须是基于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的故事要奇妙丰富,要一波三折。表达想象画面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才能做到具体生动。

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是一种内驱力,不仅来源于教师的引导,还来源于习作的合作与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本节课的训练点有二,一是想象的丰富奇妙,二是表达的具体生动。我通过开展评选“小李白”“小莫言”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欣赏互改,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再通过自评自改、取长补短、再次晋级的形式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档案

【文题】《作文,别人嚼过的那块“馍”》

【作者】山西·太原 聂 闻

【刊发】2016年第10期第1页

【精彩重现】

尽管现在的教材编写者非常看重作文内容的时效性,也在竭力和时代气息融合,和生活节奏合拍,但是,一套教材,从确定编写思路到成型到使用,期间要经历多年;教材内容的设置上,要考虑到地域性、通用性;教材在使用上,要考虑到长效性,一旦使用,在三五年内一般是不会更新的;教材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到思想性、典型性。习作,作为语文课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课本本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习作内容设置的局限性远远大于选文及其他。因此,课本中作文内容的滞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课本中作文类别上的大而全,是现实需要造成的;写作内容的思想性、典型性,在“文以载道”精神统领下,那是天然的,也是必然的。最要命的一点是,教材里的作文没有序列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各类作文还交叉编排,孤立出现,更是成为课本作文雪上加霜的一件憾事。教材里作文内容设置如果是宽泛的、开放的还好,否则这种弊端就更加凸显。这是其一。

其二,课堂作文教学是训练性的作文,训练作文注重的是达标。如果是达标,那就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都要体现训练点、实现达标内容,它就必然要讲求规范。规范的最终结果是:作文内容趋于雷同,结构趋于统一,作文水平趋于接近。因此,训练性的作文,无论是例文,还是学生写出的作文,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是其显著的特征。而写作这件事,是思想和情感相融合、统一的人文学科,它立足于写作者个体的思想和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它更多的追求是差异性。如果我们尊重这门学科的特征,思想和情感是没法教的,只能激发、感染与孕育;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是没法统一的,有的只是属于大众的、主流的价值观,而作文中又要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这些。所有这些,无形中就与训练性达标作文形成一种对立。这种对立,既是造成作文困局的原因之一,也是作文让孩子感不起兴趣来的原因之一。

主题九:思维与思维导图

思维之于作文的重要,这些年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将思维与作文联系起来共同研究,也成为当下作文教学研究最热门的课题。思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思维本身又是虚实无形的。虽然思维是不可教的,但它是可以激活和拓展的。在作文教学中,激活和拓展的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激活思维、唤醒情感与体验,思维导图作为最直观、最便捷的途径出现在作文教学中。关于思维与作文的关系研究、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2016年是《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创刊以来内容呈现最多、最集中的一年。与过去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论述思维的作用与价值,到如今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运用思维导图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形仅仅是一个序幕的呈现,我们有耐心等待思维与作文结合之后高潮的到来;我们也希望,因我们的引领与倡导,让实践者在作文教学探索的路上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更希望作文教学者将“思维”与“思维导图”的研究,成为对作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档案

【文题】《言之有情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例谈如何提高作文指导的实效》(运用案例)

【作者】福建·福安 陈智文

【刊发】2016年第9期第16—18页

【精彩重现】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如果所学的重要内容在用时却又记不起来,那又何必要去学它?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学生此时此刻正在记笔记,他们一行一行地写字。但是大脑不是以那种方式运作的,它不是用清清楚楚一行行或一栏栏的方式存储信息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分类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你越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

用树状结构和图像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画脑图,这是一种实用而简便的学习方法,也叫“脑图法”。作文要做到“言之有序”,“脑图法”是个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所研究的“导图作文”,正是“脑图法”的一种借鉴和再创造。

“导图作文”即根据所给的作文题目,通过“导图”的形式来构思一篇作文。这种“图像化”的操作方式能使复杂的构思过程简单化。以下是我在讲评课上,以第三个学生的作文为例,和学生一起归纳的作文导图。孩子们借鉴之后,叙述“我和书的故事”时,大都能做到“一波三折”。这真是应了特级教师管建刚的那句“作文,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寻找内心的曲折点”。

档案

【文题】《思维导图 守正创新——家乡的变化》(教学实录)

【作者】湖南·常德 文碧亚

【刊发】2016年第9期第46—49页

【精彩重现】

例一:

例二:

档案

【文题】《让细节在“追问”中逐步浮现——步步追问说具体》(教学实录)

【作者】江苏·扬州 臧 琴

【刊发】2016年第11期第58—61页

【精彩重现】

一、一个字→一些词

师:刚才的聊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会“问”。我还想知道你们会不会“想”。

(板书:鱼)

师:由“鱼”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河流、鱼缸、鳟鱼、鲢鱼、带鱼、黑鱼、草鱼、鳜鱼……

师:宝应不愧为水乡,同学们知道的鱼还真不少。其实,这里的“鱼”不仅是说水里流动的鱼,还可以是各种和鱼相关的人、事、物……

生: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渔夫、烤鱼……

师:你说的烤鱼,是吃的烤鱼,还是指“鱼放在火上烤”这件事?

生:把鱼放在炉上烤。

师:哦,这就是和鱼有关的事。像这样的事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好,拿出作业纸,把你想到的和鱼有关的事,以词语的形式写在横线上。时间是1分钟。

(生写,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每个人只要说一个。别人讲时认真听,说过的不要重复。

(生交流,适时让学生板书)

师:果然是人多智慧多。黑板上的事,哪些你也经历过,刚才却没想起来的,记在你的作业纸上。

师:用心看看你写下来的这些“和鱼有关的事”,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件用圈圈出来。

档案

【文题】《山,不只是山——以选材为例谈高年级学生作文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浙江·瑞安 彭永帆

【刊发】2016年第12期第4—8页

【精彩重现】

记得一次主题研讨时,我们以“家有来客”为例引导学生从三大空间入手进行材料的选择,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学生选择的材料:

【材料一】周六上午,我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小区里的保安叔叔来了,他气喘吁吁地跟我说我们家的车子堵住了邻家的车子。我知道是爸爸乱停车,可他一大早就出门了。保安叔叔好不容易找了个熟人,让他将爸爸的车开走,终于“救”出了王阿姨的车。

【材料二】这几天,我家来了个不速之客——感冒病菌。它和我家三口都拉上了关系。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喝完了表哥吃剩的西湖藕粉,又是咳嗽,又是发烧,别提有多难受了,第二天便瘫在了床上。没过几天,爸爸妈妈都被我给传染上了……

【材料三】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突然,一束亮光射来,原来是猫王来了。我将它请进客廳,他一脸严肃地控诉人类对动物的伤害。我将信将疑,直到他带我去一家酒店看厨师杀狗的场景后,我彻底无语了。

通过这三个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拓宽选材空间,就能解决作文“选材”的难题,从而告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梳理出小学生作文思维广度的三大空间图:

“三大空间”中生活空间离学生最近,又是学生最熟悉的,往往深受学生喜爱。它侧重于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选取题材。《家有来客》一课中,学生有选择写同学、老师的,也有选择写保安、快递叔叔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大大丰富了写作材料。知识空间则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包括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内容题材。可是作文选材时容易遗忘这个空间,因此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想象空间直接指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分童话、神话、科幻等。想象空间学生最喜欢,因此我们指导习作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浩瀚的想象天地。“家有来客”这个话题,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家里来了一阵风、卖火柴的小女孩、孙悟空、梦想……有了这些材料,每个空间又提炼出众多选择维度,我们怎么能不期待学生笔尖的精彩呢?

总之,构建思维广度的三大空间图示,提炼出二十几个选材的维度,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当然,上述分类无严格标准和意义,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拓宽思维的广度,让笔尖流淌出真情和个性。

档案

【文题】《我有几顶思维帽》(教学实录)

【作者】江苏·苏州 江慧慧

【刊发】2016年第12期第46—49页

【精彩重现】

(二)拓展发散思维

师:信拿出来了,哎,这信上还有个夹子呢,扔掉吧,可惜了。它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同学们,我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一个人记录,最后记录人发言。限时2分钟。

(小组讨论汇报)

师:哇哦,小夹子还有这么多用处呐。刚刚我们头脑风暴了一下,大家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去,讲了这么多好方法,这就是——发散思维(板贴发散思维帽)。以后遇到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头脑风暴去发散,带上我们的发散思维帽让生活处处充满小智慧。

师:同学们,江老师刚刚发现这个小组记录的方法和你们不同,大家看——他们用的是思维导图的形式,这是记录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出示PPT,夹子用途的思维导图。)

师:夹子的用途除了我们刚刚交流的那些,肯定还有很多,所以江老师用上了省略号。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学生思维都发散开去,这是脑力激荡法,是创新性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有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

主题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正因为如此,所有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都重视对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对于作文的兴趣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2016年,《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朱冲见老师《让作文教学“趣味横生”》一文,从“趣味”角度来谈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胡劲草老师和罗康宁老师的《趣味言说 有序表达》,则是在“趣味”的基础上,讲求表达要有序、规范。聂闻老师在《智趣,兴趣之火的动力之源》中,首先别开新面探讨了“兴趣”本质的特点,随后指出要让作文有智趣,有探究性,才能让作文真正充满其迷人的魅力,让学生爱上作文。

档案

【文题】《让作文教学“趣味横生”》

【作者】云南·曲靖 朱冲见

【刊发】2016年第6期第20—21页

【精彩重现】

“趣味横生”的作文教学能让学生内心感到愉快和自由,感到轻松和自在,感到成长和自主,并在写作体验活动中获得写作素养的提升。现以《场面描写》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我的做法:一、理趣情理相融、情智共生是作文课堂的灵魂。作文课上,只有学生的理性思维不断地获得锤炼,思维品质才会拔节成长——要么是方法的提炼,要么是思想的归纳,要么是感悟的升华。在教学时,我先从生活中的场面引入,再以文字片段引出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让学生提炼写作方法。

二、象趣象由心生。要有“写作意象”的生发,必须要有触动写者内心的“生活之象”。没有触动心灵的“生活之象”,那么学生将心如止水,没有情思的波浪,学生必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在教学时,我选择学生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作为“生活之象”,激活学生天性中的缪斯女神,让“游戏活动之象”触动学生心扉:

三、情趣古语有之——情动而辞发。这是写作的内在本质,没有情境的唤醒和激活,没有情感的催生与激发,就失去了写作的原初动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情意浓浓的课堂写作氛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现场体验游戏活动之情趣,让学生现场生发非抒不可的游戏活动之情感:

档案

【文题】《趣味言说 有序表达》

【作者】江苏·南京 胡劲草 罗康宁

【刊发】2016年第6期第46—48页

【精彩重现】

儿童漫画凭其生动有趣的特点,易激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上几个贴近孩子们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画面,使得学生在教学初始便能呈现出活跃的状态,乐于发言。……《小乌龟洗澡》教学,践行了童漫作文的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内容富有情趣;第二,形式不拘一格。本节课的执教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口语表达优于书面表达,但口语粗疏,需要言语规范的引导;强烈的表达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积累的匮乏。基于这些特点,本课教学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首先,《小乌龟洗澡》这一故事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基于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因此,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不断。在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其次,本课教学形式也不拘一格,别出心裁。漫画源于生活也必定高于生活。故事原型虽然是学生熟悉的,投射到荧幕上却充满了悬念,深深吸引着学生一探究竟。教师将原作的三幅漫画的顺序稍作调整,让整个故事散发出神秘感,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最难得的是老师的教学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精彩纷呈的想法视为孩子童真童趣的载体,不仅给予真诚的肯定,还鼓励学生边说边做,让活泼的语言搭配丰富的动作,将整个课堂引向高潮。最后,童漫故事的叙述动力十足,浑然一体。学生的表达欲望需要教者不断地刺激,故事的叙述也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推进。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是学生完整讲述“小乌龟洗澡”的故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将学生的表达引上一个交际的平台,故事的叙述一下子加足了马力,整个课堂高潮迭起,甚是妙哉!

档案

【文题】《智趣,兴趣之火的动力之源》

【作者】山西·太原 聂 闻

【刊发】2016年第9期第1页

【精彩重現】

“兴”,多音字,读平声,也读去声。无论是读平声还是去声,都与人的“情绪”有着较大的关系,并且这种情绪往往是激动的、兴奋的。人的这种情绪从何而来,是因为外界的刺激,导致人会全情投入。“趣”,更多的是和人的思维和智力相关,因为有智的牵引,故而会让人着迷,导致人会全神贯注。如果说“兴”趋向于随意的感性,则“趣”更着意于指向的理性。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最终成就了“兴趣”的辉煌。如果拿兴趣的特性在油灯与电灯之间进行选择,“兴趣”更像油灯;它随时可以点燃,一股风也可以将之吹灭。所以,缺“恒”少“定”是“兴趣”最严重的缺陷。

结语:

12期杂志,看着我们精心选编出来的稿件,感觉篇篇都有回顾、重温的理由和价值,只因篇幅所限,只能扼要地挑拣一二片断,简单地梳理一下,以期达到窥一斑“忆”全貌之愿。

猜你喜欢
文题习作作文
文题
文题
习作展示
文题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