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7-03-02 18:50狄永红许婷一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哪吒意图动作

狄永红 许婷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

2.能抓住句中“举起斧头便砍”“举枪便刺”来体会夜叉和三太子的凶狠残暴,抓住“一摆”“一闪”“一纵身”等动词,体会哪吒的机敏和果敢,感悟哪吒的小英雄形象。

3.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几个连续动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学习任务

1.师: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三个反面人物——东海龙王、夜叉、三太子,一个正面人物——哪吒。作者就是围绕人物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介绍了这样的情节:大闹东海、打死夜叉、制服太子。(师在学生集体口答时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哪吒闹海》选自《封神演义》。因此我们就该用阅读小说的方法来阅读神话故事,这是“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小说的主要元素是情节(马正平语)。教师在教学每篇神话故事的时候,当然应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情节。对故事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内容的概括,是一种方法:用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的情节还原也是一种方法,反复朗读,发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也是可以且必须的。第一课时学习时,引导学生将故事分成“大闹东海、打死夜叉、制服三太子”这三部分。这儿将课文的脉络再次做了梳理。

2.师:这个故事最精彩的是三个人物之间一对一的武打镜头,武打有许多动作,一个动作就由一个动词来描述。(板书:动词)

3.今天我们就来揣摩动词的妙处,并能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来描写人物。(板书:准确运用)

设计意图:当下语文课堂上,教师模模糊糊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就是武打镜头,学习课文就要通过揣摩一个个动词的妙处,感悟人物鲜明特点,目标明确且集中。

二、抓住动词,感悟形象

(一)品“一摆”

1.师:海底水晶宫是龙王住的地方,想象一下,是什么样子的?

哪吒是怎么闹的呢?指名读。

2.出示: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交流:最关键的动作是“一摆”,通过换词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一摆”很有力,很有气势,很有威力的感觉。)

3.师:“一摆”用得更精准,更能体现哪吒决心之大,威力之大。在我们自己的习作中也要这样细细斟酌,准确地运用动词。

4.学生连起来朗读第2自然段。

5.师:“闹”表面意思即“吵,扰乱”,为了摇动水晶宫,哪吒就是这样闹的。

(二)品“钻、跳”,感悟夜叉、三太子形象

1.师:这一闹,两个反面人物分别是怎样粉墨登场的?

2.出示句子:

(1)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2)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说着,举枪便刺。

3.学生认真地读读这两句话,说说夜叉和三太子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分别是从哪个动词看出来的?

(交流:“举起斧头便砍。”夜叉想砍的是哪吒的——脑袋,分明想置哪吒于死地啊!夜叉真是凶狠残暴,想置哪吒于死地。“举枪便刺”,可以看出三太子想刺哪吒的要害——心脏。同样想置哪吒于死地。)

4.师:你知道夜叉和三太子两者是什么关系吗?

(夜叉是三太子家的一个小兵,虽然都是反面人物,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作者用了两个经典的动词来表现其不同,你再读读这两句话,发现了么?夜叉是“钻”出水面,当时还不了解情况,有点害怕的样子:三太子是“跳”出水面,当时是怒气冲天了。分角色读好这两句话,我们要读出他们不同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王荣生教授认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按功能分一般可以把它们分成“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大类。当《哪吒闹海》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后,它不仅仅是一篇神话故事,它还是仅有的“这一篇”神话故事了,有与其他神话故事不同的地方,按“定篇”类选文来组织教学,更易于领悟经典神话之特性。“定篇”的功能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

解读教材时,我们会将目光聚焦在主人公身上,对只用寥寥数笔描写的反面人物往往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关注,去咀嚼。而这一篇神话故事,作为“定篇”进行解读时,应该发现其独特的教學价值,将精彩的武打镜头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故事中反面人物“夜叉”和“三太子”的解读,让学生们彻底、清晰而明确地领会写作的意图,由“外”回到“里”,即从游离在文本外的普遍意义上的言说对象回到“这一篇神话”里,将已有的阅读神话故事的经验真正地与“这一篇”神话故事中所包蕴的知识结构建立链接,形成又一个新层次上的语文经验。

(三)品“一闪、一纵身”,感悟哪吒形象

1.师:小哪吒是如何对付他们的呢?

2.学生找到句子,出示:(1)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2)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

3.师:静静地读读,这里有五个动作,找出五个动词,你觉得哪个动词特别妙?妙在哪里?

(交流:“一闪”最妙,从这个词特别能看出哪吒——很机灵。“一纵身”最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典上说“一纵身”的意思是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这里是向上跳。看出哪吒——非常勇敢、机敏。)

4.连起来朗读3、4两个自然段。

5.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课题中哪吒的闹是怎样的闹?(体会课题中“闹”是为正义而战,这里的闹是不畏强暴、为民着想的表现。)

6.小结本课:同学们,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向我们描述了哪吒闹海的经过,读着这些句子,透过这些经典的动作描写,一个机敏、果敢的小英雄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再读读直接写哪吒的三句话,再好好体会。

设计意图:描写哪吒动作的词有不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三个“一”:一擺、一闪、一纵身,最后回归到课题中的动词“闹”上,找到了“言”“意”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学生对动词传神地表现了“哪吒的果敢与机敏,在强敌面前毫不含糊的斗志”的理解水到渠成。唯有此,关注神话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关注神话的言语表达方式,从而能真正感悟到神话语言的魅力,逐渐将之演变为语言表达的知识与技巧。这样的解读教材,才真正捕捉了经典散发的熠熠光彩。

三、欣赏片段,感悟形象

1.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文中的句子,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片段,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西游记》的片段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搓揉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忽喇(lā)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摔(zuó),摔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

2.学生听老师读一遍。思考这段话写了谁?什么事情?

3.交流:这里也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适度的拓展,把握住火候,更能发挥“定篇”类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阅读的热情。

四、运用动词。塑造形象

1.师:课文学完了,精彩句段也欣赏过了,下面我们就要来学着课文,准确地运用动词。

2.出示要求:填入恰当的动词

(1)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就头( )天,脚( )地,( )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2)它(珍珠鸟)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 ),然后( )我的杯子上,( )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3.布置练笔:根据提示,准确运用动词,描写人物动作,写成连贯的句子。

一只手穿衣服比赛开始了。只见____。

设计意图:从揣摩动词,到欣赏动词,再到作业中运用动词,达到了积累语言与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融合。

猜你喜欢
哪吒意图动作
下一个动作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画动作
不打自招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不打自招
be going to与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