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怀疑论的认识根源分析
——以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为例
何云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以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为例,具体分析怀疑论的认识根源,这些认识根源的共同特征是片面地看问题;并总结出怀疑论在认识论上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
怀疑论; 认识根源; 阿格里帕
怀疑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的积极意义主要是发现了人类认识的某些局限和矛盾,破除了人们对求知和知识的盲目自信,迫使认识和哲学反思自身,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它的消极影响是助长了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神秘主义乃至虚无主义。
怀疑论的源头在古希腊哲学。休谟尊崇习惯的观点、现代现象学的悬置(epoche)的方法,在古希腊怀疑论中就已经有了。古希腊怀疑论是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并驾齐驱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德谟克利特、智者派和小苏格拉底派是古希腊怀疑论的早期代表。皮浪(Pyrrhon)和中期学院派阿尔克西劳(Arkesilaos)是古希腊怀疑论的中期代表,但两人均无著作传世,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只是奠定了古希腊怀疑论的基础。真正使古希腊怀疑论具有理论形态的是它的晚期代表,主要人物有爱那西德穆(Ainesidemos)、阿格里帕(Agrippa)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kstus Empiricus)[1]。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自己并没什么创新观点,其贡献主要在于他的两本著作《皮浪主义概略》和《反杂学》。爱那西德穆的哲学观点载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其中有主张怀疑论的十个论证;这些论证虽然内容广泛,但基本上局限在感觉领域或现象范围,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还是比较初级和表面的东西。阿格里帕哲学观点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皮浪主义概略》,其中有主张怀疑论的著名的五个论证;这些论证把目标集中在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上,比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证更抽象、精致和深刻,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分析怀疑论的认识根源以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为例[2-3]。
阿格里帕导致存疑的五个论证,以及依次对其认识根源的分析如下:
基于观点分歧的论证是指:显现出来的现象无论在普通人之间还是在哲学家之间都会引起难以解决的分歧;既不能作出一个肯定判断,也不能作出一个否定判断,只好悬而不决,保留意见[4]*本文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的原文均摘自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详见参考文献[4]。。
产生观点分歧的原因较多,但从认识上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水平低下。尤其在认识处于主要依赖感官的阶段,认识的结论因认识主体不同而不同,容易产生分歧。当认识水平提高,尤其在认识处于理性阶段时,认识的普遍性提高,分歧缩小甚至消失。古代人对现象的认识水平显然不及现代人,所以从古至今的总趋势是怀疑论越来越没势力。古人认识水平低下,也是导致宗教、迷信、神话产生的一个原因。二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较之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更难以达到普遍一致性,存在更多分歧。自然科学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对自然科学中的观点一致多于分歧;而社会科学进展缓慢,人们对社会科学中的观点分歧多于一致。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物(人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时也是物)的现象,而物的存在及其运动自有其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现象,而人是有意识的,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加了关于人的现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三是认识本身的问题。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人类认识的最高水平,但至今没有像自然科学那样公认的哲学,而且认识本身就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都说明认识本身也存在问题,这点后面综述时再论及。
人们并不是对所有现象的认识都存在分歧,比如对“两点之间距离直线最短”和“人的肉体总是要死的”诸如此类的公理或常识的认识,正常人基本上没有分歧。分歧产生是有如上所述等原因的,正常的分歧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因此把分歧作为存疑的论证,其说服力还不够。
基于无穷后退的论证是指:用来证明一个所研究事物的证据自身是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这个证明又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明,如此下去,直至无穷;不可能拥有一个可作为论证起点的根据,只好对事物保留意见,不作判断[4]。
无穷后退的论证是阿格里帕五个论证中最有说服力的论证之一,哲学史上频频出现的“第三者”论证与该论证是同一思路。该论证之所以有说服力,是因为它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在存在层面,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联系链条是无限的,而证明一个事物就是找出它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二是在思维层面,遵循形式思维(逻辑)。形式思维的特点是不矛盾性、直线性和外在性,一般用于认识静态事物。形式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必不可缺的最常用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只能从静态去认识动态,从间断性去认识连续性,否则动态的事物是无法认识的,这会导致不可知论,例如,克拉底鲁认为人即使踏进河流一次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无穷后退的论证存在以下片面性:在存在层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则事物的联系方面是无限的,再则各方面的联系链条是无限的;即事物的联系不仅是线性链条,而且是网状结构,不仅是平面网状结构,而且是立体网状结构。而无穷后退的论证只看到事物一方面的联系链条是无限的。所以,证明一个东西应该在时空中多方面找出它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而不是一方面的线性无穷后退论证。在思维层面,要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必须应用辩证思维(逻辑),无穷后退的论证仅仅应用形式思维。辩证思维的特点是矛盾性、螺旋形和内在性,一般用于认识静态和动态事物。形式思维反对辩证思维,而辩证思维不反对形式思维,是在形式思维基础之上形成的更高级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联系、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和外因,且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照此,线性思维的无穷后退溯因就应该终结。
实践中,几乎没有人去作无穷后退的论证。人们证明一个事物,一般只需找出这个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联系事实和原因即可,拿来作为证据的事物或者是公理(公理来自实践),或者是已被实践(事实)证明过的事物,所以驳倒思维上争论不休的论证最终要通过实践的证明。
基于相对性的论证是指:只有在和判断主体及其伴随的知觉相关联中,一个对象才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但它的本性是什么,却无法作出判断[4]。
相对性的论证也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论证,它不仅涉及主体能否认识真实的对象的问题,还涉及真实的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论证合理之处在于:就认识主体是人类而言,人们只能在认识关系之内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人们把握的世界就是人们认识的世界,不会超出认识之外;认识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识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对待关系,就此而言,绝对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的绝对客观性是无从证明的,只能是一种假设或独断。就认识主体是个人而言,认识对象的性质具有与认识主体相关联的相对性。不仅认识关系中具有相对性,事物本身的性质也是在与它的联系对象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认识对象的性质的相对性既有主观性的,也有客观性的。
但这个论证同样存在片面性:就认识主体是人类而言,既然把握的世界不在认识关系之外,那么人们在认识关系之内所把握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人们可以质疑它的绝对(客观)存在,但它的现实性(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就认识主体是个人而言,认识对象的性质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就是认识对象的性质(个别、现象)的不容置疑性。对象的本性就在依认识主体而呈现的性质之中。虽然对象依不同认识主体所呈现的性质存在差异性,但也存在共同性,这一共同性就是对象的本性(一般、本质)的不容置疑性。
基于假设的论证是指:当独断论者迫于无穷后退的困境时,便把某个事物当作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却不是通过论证建立的,是简单地不通过任何证明而武断地确定的[4]。
假设的论证本身是有说服力的,它的道理浅显明白。哲学史上通常把上帝假设为无穷后退论证的起点。假设的论证是无穷后退的论证派生出来的;无穷后退的论证的片面性如上所述,照此,假设的论证的假设也就不应该有。除却无穷后退论证的假设起点,通常的论证有没有起点呢?通常论证的起点和终点是所要论证的事物本身。论证的必要性和关键在于论证过程中把所论证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联系事实和原因找出来。表面看,论证从公理开始;但在众多公理中,从这个而不是那个公理开始,就因为这个公理与所要论证的事物密切相关,所以,所要论证的事物本身是论证的真正起点。
自然科学论证中的假设不同于这里作为无穷后退论证的起点的假设。自然科学论证中的假设是一种理论创造性构想,它的科学性最后还要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基于循环论证的论证是指:用来证明所研究对象的事物自身却要求对象来证实;这种情况下的两个命题既不能肯定这个证明那个,也不能肯定那个证明这个,只好对两者都加以存疑[4]。
在形式思维中,循环论证只是增加了论证对象,并没有真正展开论证,却产生思维的累赘重复。它的不当明显,易被发现,思维正常的人较少在形式思维中作循环论证,因此循环论证在这里没有什么说服力。
在辩证思维中,循环论证是符合辩证逻辑的,有时会被用到;对此,循环论证根本没有说服力。但是,辩证思维中的循环论证易被误解为形式思维(形式思维是人们的常规思维)中的循环论证而得到批驳或反面应用,本文的循环论证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对循环论证要作具体分析。
为什么循环论证是合乎辩证逻辑的呢?辩证思维认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相互作用在外因上表现为普遍联系,在内因上表现为对立统一;循环论证是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应用。例如,收房租是建房子的原因,建房子是收房租的原因,这是一个循环论证;在形式思维看来它是逻辑毛病,在辩证思维看来它是对建房子和收房租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正确认识。事实上,主人看到房租上涨,别的主人都利用出租房屋生财,才决定建房子;建好房子之后才有房租收入,丰厚的房租收入又引发主人或别的主人进一步建房的欲望;进一步建房又带来更多房租收入……如此螺旋发展下去。这里,收房租是建房子的原因,建房子是收房租的原因,既符合形式思维,又合乎辩证思维。所以辩证思维是包含形式思维的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的分析可以看到,怀疑论的认识根源主要是片面地看问题,即固执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时从另一角度或其他角度较全面地看问题。怀疑论在认识论上出现的问题,有的也是认识论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哲学史上看,认识论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在本体论层面,不知道人们认识和把握到的世界,一方面是相对于人们的认识而言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唯一现实的世界。认识论与本体论密切相关,本体论上的谬误会导致认识论上的谬误,反之亦然。本文的第三个论证——基于相对性的论证就是抓住“人们认识和把握到的世界是相对于人们的认识而言的”这一点,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相对的、令人怀疑的。哲学史上,多数唯物论特别是旧唯物论哲学家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的客观世界,不知道人们认识和把握到的世界是相对于人们的认识而言的,从而在认识论上陷入独断和简单化;一些唯心论哲学家因为了解到人们认识和把握到的世界是相对于人们的认识而言的,从而在认识论上陷入怀疑论(如阿格里帕、休谟)或唯我论(如贝克莱)或不可知论(如康德)。
其次,在认识论层面,不能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同等重要性及其辩证关系。经验论看重前者,唯理论看重后者,由此产生欧洲近代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争论。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证也是主要从感性层面看问题。
最后,在理性认识层面,不能分别看到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在理性认识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哲学史上一些著名难题和问题主要是仅仅应用形式思维产生的,例如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休谟的归纳问题、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本文的第二个论证——基于无穷后退的论证。
[1]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黄颂杰,等.西方哲学通史·古希腊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56-657.
(责任编辑:张 璠)
On the Cognitive Roots of Skepticism Taking the Agrippa’s Five Arguments
HE Yunso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Taking the Agrippa’s five arguments, a concrete analysis on the cognitive roots of skepticism is conducted, whose common feature is taking a one-sided approach to issues. It is summarized finally that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problems on epistemology, which also exist in skepticism.
skepticism; cognitive root; Agrippa
2016-06-06;
2016-06-27
何云松(1970—),男,江西新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B502
A
1674-0297(2017)01-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