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珊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传播学视角下的虚假语用预设在演讲中的功能解析
——以TED演讲为例
徐 珊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当今演讲类节目在各种媒体异军突起。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成功的演讲中虚假语用预设的使用功不可没。以TED演讲为例,虚假语用预设的使用实现了对受众心理诉求的契合和满足,从不同程度迎合了受众的求知心理、心理认同、娱乐心理和社会化心理,产生有效的传播效果。
虚假语用预设; 演讲; 受众心理诉求
预设,又名先设或前提。 1892年德国著名逻辑学家Frege最早提出预设的概念,指出“任何命题中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言而喻的预设”[1]121。1974年语言学家Stalnaker首次提出“语用预设”概念,认为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基于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范围等作出的假设[2]79。Levinson认为语用预设是发话者为保证其言语的适宜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3]121。
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特殊的操作现象[3]76,交际中一方打破常规,把非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作为预设知识。支永碧对虚假语用预设的定义是: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发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既定预设和假想预设出现冲突的交际现象[4]30。虚假语用预设的产生可能是交际一方无心为之,如不了解对方的谈话意图和知识水平,也可能是为了某种语用目的,如讥讽、幽默、调侃等,发话人有意为之。
学者们在对语用预设的长期研究中,越来越关注对虚假语用预设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涵括了翻译、跨文化、外语教学等方面,如支永碧[4],邹涛[5],肖元珍、薛秋宁[6]等。但是在传播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寥寥无几。事实上,虚假语用预设在大众媒体节目(包括电视、网络等)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为形形色色的媒体节目增添了不少生动有趣、睿智幽默的色彩。
当今演讲类节目在各种媒体异军突起,如央视《开讲啦》、浙江卫视《超级演说家》、安徽卫视《我是演说家》等都有很高的收视率。本文以TED网易公开课为例,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虚假语用预设在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特点及其在满足受众心理诉求方面的优势,以提升人们对演讲类节目的审美和解读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演讲语言艺术,实现传播效果。
TED大会创立于1984年,其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每年3月,TED大会向全球各个领域的精英发出邀请,请他们分享关于人、社会、技术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从创立至今,TED演讲的主题不断延伸,会议举办地遍布全球。TED演讲的话题往往让人脑洞大开,加上积极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和恰到好处的舞台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因素,吸引了全球无数的粉丝。
从传播学的角度,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本文提到的受众指的是TED演讲公开课的观众(包括现场观众和场外借助网络收看的观众)。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卡茨于1974年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体期待→媒体接触→媒体满足”的连锁过程[2]76-79。他认为受众选择接触或使用某一媒体或媒体传播的内容,根本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社会或心理需求[2]79。从受众心理需求的角度,人们对媒体的心理需求可概括为:认识外部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要,期待被他人或社会认同的情感需要,娱乐放松的需要,个人在外部世界中的社会化需要。可以说,TED演讲能风靡全球、俘获人心,正是源于其对受众心理诉求的契合与满足,其中虚假语用预设功不可没。
(一)求知心理
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媒体最基本的要求[2]79。心理学认为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驱动力。借助大众媒体,人们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完善和提高自我。当人们获取了足够信息时,对于外部世界的种种不稳定因素,人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TED演讲者利用虚假预设,把观众并不了解的知识处理为共知信息。预设负载的是新信息,断言表述的也是新信息,整个语言链条中新信息过盛,而作为理解新信息的基础的已有背景信息却明显不足,语篇信息流的信息断层促使观众急于了解新信息后的背景,更加激发了观众的求知欲。通过打破语篇常规信息流,TED演讲者吊足观众的胃口,将他们带入一堂堂科普课、励志课、发明课……
例1:A paper was published 30 years ago called “To Avoid Death due to Falling Coconuts”. It was written by Dr. Peter Barss, an Ig Nobel Prize winner.(Marc Abrahams:Laugh and Think——Ig Nobel Prize)(Ig Nobel Prize:搞笑诺贝尔奖,目的是奖励那些善于发现生活细节并产生灵感的普通人,其主旨为“笑并思考”)
这句话隐含的预设是“Falling coconuts caused injuries(坠落的椰子致人死亡)”。 “椰子杀人”的信息让人匪夷所思——小小的椰子何以这么大的危害?已知信息超出了人们的知识储备,断言信息的理解以共知信息为背景,信息断层使观众急于了解真相,构建完整的信息链。演讲者娓娓道来,为观众揭示真相。加拿大Peter Barss医生年轻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医院工作,他很惊奇地发现很多来医院就医的病人都是因为头部、肩部、胸部等遭受椰子撞击,甚至有两名病人丧生。通过进一步调查,他发现这些病人普遍来自没有椰子树的高地。当他们去海边的亲戚家做客时,觉得躺在椰子树下休憩,吹着凉凉的海风,嗅着阵阵椰香是一种享受。椰子树平均90英尺高,每个椰子约2磅重,掉下来的冲击力不亚于1吨货车的冲击力。“椰子杀人”的预设信息充实并更新了人们的知识系统,避免遇到同样的危险。
例2:A team of doctors in Europe published a series of papers about colonoscopies. They, in this papers expressed to their fellow doctors who perform colonoscopies how to minimize the chance that when you perform a colonoscopy, your patient will explode. (Dean Karl:The Stories behind the Discoveries)
这句话的预设包括“The patient may explode in a colonoscopy(做结肠镜检查时病人可能爆炸)”。这在电子镜和造影技术普及的今天,让人觉得荒诞可笑。演讲者告诉观众,在结肠镜刚刚兴起的50年代,一切都处在探索阶段,通过把氧气注入体内已有甲烷的结肠内,从而让细长的结肠膨胀起来。为了看得更清楚,医生们又注入了光源(光源是有热量的),当氧气、甲烷遇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爆炸。所以,这种做法不久就终止了。演讲人打破语篇常规信息流,利用虚假语用预设作为开场白,将观众带入一堂科普课。
(二)认同心理
心理认同感是人们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反应,包括赞成或反对、同情或鄙视、接受或排斥等[2]79。通过媒体信息,人们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下意识地和自身比照,寻找自己的“影子”,获得一定的情感归属,同时获得心灵释放的空间,在象征性的现实中寻求共鸣和认同。TED演讲者往往利用预设的单向性和主观性,提出含有虚假语用预设的设问,如:“Do you remember the wish for your child to be happy instead of getting A when he was born?”“Who can recall your Mom’s smiling face when you stumbled as a toddler?”明知故问,先入为主,使观众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寻找到相似的经历,产生共鸣,找到情感归属。
例3:Can I see a show of hands of anyone here who didn’t make a mistake or do something they regretted at 22? So like me, at 22. A few of you may have also taken wrong turns and fallen in love with the wrong person, maybe even your boss.(Lewinsky:The Cost of Humiliation)
在沉默了近20年之后,莱温斯基终于勇敢地站在TED舞台上发声,“不仅为她自己,更是为了那些在性事件中成为替罪羊的女性”。提问中隐含的虚假预设“There are someone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at 22”,现场无人举手。莱温斯基故意制造这则多数人都不认同的预设,从对立面告诉人们,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犯错是很正常的。第二则预设“I have taken wrong turns and fallen in love with the wrong person”,坦言“年轻时的我走过弯路,爱上一个错的人”。借助这两则预设,她暗示人们“我只不过是那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这两则预设作为情感触发点,观众在莱温斯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同理心。
例4:Let me ask you, when was the last time that you kisses the mirror?When did you stop doing this? When is it suddenly not OK to love the way that we look?(Meaghan Ramsey:Why is it Unfair to Think yourself Ugly?)
演讲者一上场就告诉人们:二至三岁的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是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欣赏镜子里的那个影像,并给它一个大大的吻。接着,演讲者问到“上一次你亲吻镜子里的自己是什么时候?你什么时候不喜欢镜子里的那个自己了?什么时候人们变得不去喜欢自己的样子了?”一系列的设问隐含了这样的预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自己本来的样子。这些隐含的信息直射心扉,唤醒了成人潜意识里对自己长相的不自信。虚假语用预设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人们看到自己的惯性行为背后隐藏的潜意识,帮助人们认清自己,释放心灵。
(三)娱乐心理
人们对媒体的心理需求之一是消遣娱乐。在社会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这一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媒体节目为受众创造了轻松愉快的休闲氛围,让受众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放松和满足,是一种经济实惠、随处可得的文化休闲方式。为了获得幽默的娱乐效果,TED演讲者常借助夸张的手势、语气、道具等,以误导的方式暗示观众。当观众在暗示下做出推断和设想(虚假语用预设)时,演讲者再呈现自己真正的交际意图。现实和设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让观众感到荒诞不已,进而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借助虚假语用预设,TED演讲者通过不断设置预设陷阱,制造幽默和娱乐的效果,创造轻松活泼的演讲氛围,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
例5:What do you get if you win an Ig Nobel prize?Well, you get several things…Last year, each of the 10 Ig Nobel prize winners received from us 10 trillion dollars. A 10 trillion dollars bill from Zimbabwe… The man who runs the national bank, by the way, won an Ig Nobel prize in mathematics. (Marc Abrahams:Laugh and Think——Ig Nobel Prize)
演讲者告诉人们获奖选手(搞笑诺贝尔奖)都可以获得一笔奖金,高达10兆。在生活常识的驱动下,人们很容易做出预设“10兆是一笔巨额奖金”。接着,演讲者轻描淡写地说“10兆津巴布韦币”。近年来,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率屡屡超过1000%,遍地都是食不果腹的百万富翁。演讲者故意给观众设置了一个预设陷阱,当观众恍然大悟时,不禁捧腹大笑。
例6:At the age of 41, I was hit on by a 27-year-old guy. His pickup line was very thoughtful. He promised he could make me feel 22 again.(Lewinsky:The Cost of Humiliation)
第二句话“他的搭讪实在是善解人意的”,很容易让观众预设这是一次成功的搭讪。接着莱温斯基告诉观众:这位对41岁的莱温斯基产生好感,进而大献殷勤的27岁男士的pickup line(搭讪),是他可以使“莱温斯基重回22岁”。多数观众知道22岁的莱温斯基作为白宫实习生陷入和克林顿的性丑闻中,一时轰动全世界,名誉扫地。这位男士精心设计的搭讪弄巧成拙,令人发笑。
(四)社会化心理
社会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符合社会规则、习俗等的言行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2]79。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社会规则,不断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从而适应社会、和谐相处的过程[6]128。借助媒体,受众能快速认识到所在社会的道德伦理规则、主流价值观、文化禁忌等,获得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有效地推动自身社会化的进程。
TED演讲者时而把非言语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借助无中生有,以谬治谬,从对立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让观众印象深刻;时而主观地把论点处理为共有信息(虚假语用预设),先入为主,暗示和诱导观众,使观众的思维朝着有利于演讲者的方向发展。这些观点或论点充满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社会能量。相对于正面的说教,虚假语用预设“掩盖”下的观点潜移默化,更易被观众接受。
例7:What is the future path of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judge the contribution of our politician by their haircuts or the size of their breasts, or to infer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r the success of an Olympian is down to her not being a looker? (Meaghan Ramsey:Why is it Unfair to Think yourself Ugly?)
在《为什么认为自己丑会对自己不利》中,演讲者Meaghan Ramsey向观众提问,这句话隐含的虚假语用预设“There is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to her not being a looker(通过看政治家们的发型和胸部尺寸,人们判断他们的贡献大小或者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手长相不佳,人们则推断他的成功率低)”。这则荒诞的预设以谬治缪,从对立面让人们在大笑中体会到用外貌来评价一个人的观念是多么肤浅。借用虚假语用预设,演讲者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社会能量。
虚假语用预设作为演讲语言艺术之一,在各种演讲类媒体节目中广泛应用,实现了对受众心理诉求的契合和满足,在不同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求知心理、心理认同、娱乐心理和社会化心理,产生有效的传播效果,也为形形色色的媒体节目增添了不少生动有趣、睿智洒脱的色彩。
[1] 卢婧洁.浅议TED演讲视频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1-124.
[2] 卡茨.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M].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BU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支永碧.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27-32.
[5] 邹涛.虚假语用预设: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现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0-83.
[6] 肖元珍,薛秋宁.机智口才与语用预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27-129.
(责任编辑:李晓梅)
Analysis of Sham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Application in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ED Talks
XU Shan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hiyan, Hubei 442000, China)
Speech shows are very popular on all kinds of media at present. Their success attributes largely to the use of Sham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PP), 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desires and meets the audiences’ knowledge-seeking, psychology acceptance, entertainment pursuit and socialization n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ham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speech;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desire
2016-06-16;
2016-07-12
汉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释意理论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研究”(2014C17)
徐珊(1981—),女,湖北黄冈人,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翻译。
H030
A
1674-0297(2017)01-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