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思考

2017-03-24 22:25黄华平
关键词:贫困生援助校园文化

高 璇, 黄华平

(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思考

高 璇, 黄华平

(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工作,存在着援助过程中重物质轻精神,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受援对象认定过程中的失误;援助形式上缺少换位思考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做到“以生为本”,相关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忽视造成的。坚持群众路线、创新贫困大学生援助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援助观念,做到知学生、勤反思、增动力。

贫困大学生; 援助; 群众路线

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证教育公平,从而促进自由流动的分层机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而维护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采用群众路线作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的根本路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的实效性,最终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从群众路线的视角审视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高校有效开展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当前高校所进行的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虽然总体上贯彻了群众路线,但是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不够深入细致。

第一,援助过程中重物质轻精神,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其实际需要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工作应该是一个体系,它不仅仅是物质援助,也包括精神援助,精神上的引导和援助更为重要。有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及其中的4个维度,即自信、希望、坚韧性和乐观,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1]。当前,高校在进行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时,更多将关注点放在落实国家的“奖、助、贷、补、免”政策上,教师在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中除了信息网之外,在经济支持网和交往支持网中几乎未起作用[2]。这一状况导致学校很难通过教师来真正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需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在新生入学时做过心理测评,但测评结果交给学生处后,并没有相应的跟进举措,教师及辅导员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料,不能进行有效干预。当我们单纯地把着重点放在物质层面,特别是当前国家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而高校又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可能会产生让人不忍直视的结果——大家争当贫困生,因为“贫困”可以带来好处。例如:学校会给获得一等奖的贫困生提供1200元的奖学金,国家会给优秀贫困大学生提供励志奖学金5000元,可能会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有贫困生的身份,就能获得更高金额的励志奖学金。

第二,贫困大学生认定失误,存在着让部分资源流入非贫困或者不太贫困的大学生手中。当前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援助力度越来越大,整体规模扩大了很多。但是目前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资金援助分配标准,每个学生得到的援助多少取决于学校的具体操作。目前学校的做法主要是学生申请,生源地开具证明,民主评议,公示,接受监督。这种方式也是群众路线的一种执行,具有相当的公平性,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单纯依靠学生本人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低,学校对信息甑别难度大,而采取的依靠测评小组来了解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又缺乏定量的实际标准,因而有时采用“均衡化”的资助方式让部分资源流入非贫困或者相对不太贫困的大学生手中。甚至有调查数据表明,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设立的助学金错误率超过50%,而且只减少贫困率2.6个百分点[3]。

第三,具体援助形式缺少必要的换位思考,某些不必要的仪式和宣传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为了保证评定的公平公正,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等相关隐私信息都交由学生选出来的评定小组进行评议,评定出来的学生名单会公示,接受监督。这一形式对贫困生隐私是一种侵犯,但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因此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却又不得不为的一种选择。学校所采取的某些可能伤害贫困生自尊的宣传活动或者特定的援助仪式却是可以避免的。如某些高校将贫困生接受资助的一些场景拍摄下来,放在橱窗或者校园网页公开展示;或者将某一特定物品发放给贫困生,以示学校的关怀和关心,如南京某所高校每年冬天领导和老师都会为特困的新生披上羽绒服,之后学校就有了一群穿着同样羽绒服的学生,而这些羽绒服就变成了“贫困”的标志。

二、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出现上述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也是由于没有彻底贯彻群众路线所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没有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群众路线。一是由于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家庭和在校生活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导致确定资助对象时出现失误。二是缺少对贫困大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仅仅局限于完成国家“奖、助、贷、补、免”的政策,缺乏能够真正满足贫困大学生差异性需求的援助形式的创新。贫穷的家庭环境往往不仅让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陷入窘境,还会引起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匮乏,如恶化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以及为了寻求精神慰藉所建立的不良人际交往圈等,这些都会作用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焦虑、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等,甚至会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反社会人格。另外,这种授之以鱼的方式会让某些贫困大学生滋生“靠”的思想,出现争当“贫困生”的现象。三是忽视贫困大学生“自卑感比较强烈,抑郁心理严重,对人际关系敏感”[4]的心理状况,采用不合适的援助方式,举行不适宜的援助仪式,会导致学生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却在心理上支付了自尊”[5]。他们在得到资助时并不“感恩”,认为这是国家的政策,自己应该得到。有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不愿或不敢求助于外界”[6],那些不合适的援助仪式使这一心理进一步加强,不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第二,高校的配套制度不健全。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减轻压力体验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7]。而贫困大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求助于外界,需要高校教师提供社会支持。但是实际生活中,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高校教师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特别小,近乎没有,除了教师个人原因外,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相关性。当前决定高校教师职业前途和晋升门槛的主要是教师在科研和竞赛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心并不是考核重点,所占比例非常小。与学生关系更为紧密的辅导员工作,更多地是考核其在校是否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比如是否在学校取得了比赛的名次。当你满怀热情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有时不一定会得到领导的赞赏,反而“耽误”了自身的发展。此外,学校缺少激励机制,没有切实的举措激励大家去探索和发现更多更适合贫困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最终能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能力的援助形式。

第三,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个个体,每个人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8]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场域,但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 因而,“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微型网络”[9]。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如果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使社会上充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弥漫校园。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使贫困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尴尬的环境中,既要接受非贫困生特殊的目光,又要不断调适和处理自身心理上的落差,排解因家庭贫困带来的各种烦恼;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则使“大家争当贫困大学生”的一幕在高校不断上演。这些状况给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使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效果大打折扣。

三、坚持群众路线,创新贫困大学生援助方式的对策建议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内涵丰富精深,对于指导我们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突出表明了以人民主体地位为核心的群众观念,蕴含着以群众利益为重的价值导向。因而,在贫困大学生援助中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工作方法的一种集中概述。毛泽东在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0]因而必须在贫困大学生援助中做到“知学生”“勤反思”。最后,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作风,“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11]。必须在贫困大学生援助中善于征询师生意见,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一,转变援助观念,确立“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由单纯的经济援助到实施综合配套的援助。虽然之前的援助缓解了贫困大学生当前的经济窘境,但却忽略了贫困大学生不同于非贫困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境等,因而“在资助的制度设计和操作习惯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的塑造、社会责任感的熏陶”[12],最终没有真正达到对贫困大学生援助的目的。要真正对贫困大学生实施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援助,必须对贫困的内涵及其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关心贫困大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提供更有效的援助方式。

第二,“知学生”,做好“从群众中来”的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和需求调查工作。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需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申请人平时的生活开支情况及其是否诚信等,尽可能掌握充分的材料,再进行相关认定。为此,一是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发放到辅导员和有关任课教师手中,使其熟悉和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工作更有针对性。二是要建立辅导员定期谈话制度。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问题进行适度的心理干预,通过谈话了解贫困大学生的需求,如经济、人际交往、个人能力提升等。三是要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归纳整理相关问题和需求。

第三,“勤反思”,做好“到群众中去”的贫困大学生援助效果的反馈工作。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的开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使其成为拥有独立人格、身心健康的人,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回到非贫困大学生群体,去探寻这种援助方式是否合适,是否会让大学生群体用另类的眼光看待贫困生;另一方面要回到贫困生群体,首先是看当前的援助方式和援助行为在接受时是否存在经济上获得了帮助但心理别扭的情况,然后再看当前的援助方式是否完全解决了他们的困难,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他们对援助有哪些期待。这样通过不断地回到学生群体,接收他们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而不断调整援助方式[13]。

第四,“增动力”,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贫困大学生援助方式,需要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方面要改革现行评价体系。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育人,在对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相关行政人员进行考核时,其个人在科研和竞赛中的表现是一方面内容,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应该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基于他们的需求采取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援助方式。比如通过与校外单位合作,为贫困生提供一些能锻炼能力的兼职岗位;建设更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这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相关人员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的援助方式,最终使贫困大学生从中获益。

[1] 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5.

[2] 余秀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37—38.

[3] 吴斌珍,李宏彬,孟岭生,等.大学生贫困及奖助学金的政策效果[J].金融研究,2011(12):47.

[4] 李海星.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5.

[5] 李庆华,刘迪.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1.

[6] 邵贵平.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296.

[7] 成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71.

[8] 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120.

[9] 胡纵宇.大学场域中的生存异化:贫困大学生成长境遇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93.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0.

[11]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3.

[12] 毛晓华.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6):163.

[13] 孙丽璐,曾飞扬,汪韶源.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研究:以“95后”大学生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0-29.

(责任编辑:张 杰)

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Aid Work from Perspective of Mass Line

GAO Xuan, HUANG Huaping

(School of Marxism,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ss line to look a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aid work, there exists the problems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aterial needs and ignoring spiritual needs of poor students in the aid process, knowing little of wha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really need, making mistakes in identifying the aided, lacking necessary empathy. This is mainly because we have not really carried out the mass line—the stud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college.The mechanism of the evaluation and the incentive are not perfect. The staff neglect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we must change the concept of assistance to insist on the mass line. We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tudents’ situation, reflecting constantly and establishing a system to increase enthusiasm.

poor college student; aid; mass line

2016-05-18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野下的大学生群众路线思想培育研究”(2014jyxm220)

高璇(1985—),女,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0297(2017)01-0112-04

猜你喜欢
贫困生援助校园文化
爱心援助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