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伟
摘 要: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自主游戏;社会性;游戏活动
社会性区域如娃娃家、儿童医院、理发店等永远是幼儿最喜欢的区角,在这里他们的生活经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们会根据主题活动的不同产生新的游戏。我把它们称为幼儿的自主游戏,从而带动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鼓励幼儿的自主游戏,大胆地将问题抛给孩子
中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凤凰岛》,孩子在娃娃家中热火朝天地玩着旅游纪念品销售店游戏。天天扮演售货员,丁丁、乐乐扮演游客,打算购买贝壳纪念品。随后丁丁选择了一个海瓜子壳粘贴的小松鼠,乐乐也想要。“商店”里只有一个小松鼠玩具。两个孩子你争我抢,各不相让。售货员天天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天天看到站在一旁的我,向我求救。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解决的办法,而是请他问问店里的其他同伴,看看有没有好办法。这时,店员瑶瑶发话了:“嗨,这还不简单吗?谁给的价钱高就卖给谁呗!”瑶瑶的话启发了天天,最后,在一番“竞拍”下丁丁最终得到了小松鼠。
在分享环节的时候,我又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只有一个物品,两位客人都想要,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孩子非常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可以互相谦让一下嘛”“可以请店员再做一个”等等。
通过全班小朋友的共同智慧,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智慧不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重现吗?
二、操作材料渗透教育智慧,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小班“真好吃”主题活动中,有一节教育活动“三只熊的早餐”。活动的目标就是引导孩子们将物品按照大、中、小进行分类,并按照角色进行物品分配,爸爸用最大的,妈妈用中号的,孩子用最小的。乐乐、洋洋、宝宝三个小朋友选择了娃娃家,他们进入娃娃家以后,乐乐(能力表较强)先给他们分派好各自的角色,然后按照大中小来分配物品,乐乐:“我当爸爸,洋洋当妈妈,宝宝当孩子。咱们一会去选购东西,你们可别拿错了。”他们各自取了自己的东西,宝宝在拿墨镜时拿了个大的,乐乐大声地说:“不是这个,这是爸爸的,你是那个最小的,你是孩子嘛。”宝宝听了赶紧把手收回去,拿起了最小的,“爸爸,是这个吧。”乐乐点点头。三个人有说有笑地进行游戏,这些材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过程,需要计算、实际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间协商、合作。
三、教师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春天天气真正好”主题活动中,孩子在娃娃家玩春游的活动。孩子将好吃的、水壶等装到包里,戴好帽子,出发了。他们开始在娃娃家里兜兜转转,却没有再深入下去进行游戏。于是,我将盖电视的装饰布铺在地上,将好吃的放在上面,开始“吃东西”,烁烁问:“老师,你在干什么。”没等我回答,小雨抢着说:“这不是野餐吗?我和妈妈去爬山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们就将活动延伸到野餐,他们回到娃娃家,将桌布拿来,也把好吃的放在上面,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发挥了作用,能够照顾“宝宝”,先让“宝宝”吃饱,自己再吃,并且能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游戏的情景更加丰富,孩子玩得更有乐趣。
四、大胆尝试以物代物
娃娃家来了客人,妈妈要做饭,锅却找不到了,这可急坏了妈妈,“老师,做饭的锅没有了,怎么办?”我说:“去找一把呗。”“上哪找?”我指着教室说:“咱们教室这么大,你去找一找,总能找到的。”“妈妈”去了,到了美工区废旧材料的框子里扒来扒去,好像是打算找一找上次绘画剩下的小锅,可惜没找到。最后自己用一个圆形的饼干铁盒子当锅,炖了一锅汤,和客人美美的饱餐了一顿。游戏继续进行。
因此,不管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的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幼儿的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引导幼儿不断地调整。
1.当幼儿开始自主游戏时,教师要“顺”
顺,即顺应幼儿的合理行为。在活动中,当发现幼儿没有根据教师预设活动进行游戏时,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想法调整游戏或是强迫幼儿继续游戏,而是观察与参与,顺应他们的想法并将调整游戏的权利交给他们。当幼儿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进行游戏时,游戏才真正转化为更适合幼儿的游戏。
2.當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
启,即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幼儿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在寻找适宜的材料时,教师通过适宜的启发和归纳,使幼儿零散的观点渐渐清晰。
3.当幼儿游戏受到局限时,教师要“推”
推,即教师主动参与活动推动游戏进入新高潮的契机。发现幼儿的游戏总停留在简单的游戏情景中,为了推动游戏发展,教师应当主动走进游戏,以游戏的身份来推动游戏,最终把游戏的经验内化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王振宇.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