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竹生
【摘要】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测定患者皮质醇水平与其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皮质醇升高组52例,皮质醇正常组68例,两组均接受帕罗西汀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皮质醇升高组的HAMD评分高于皮质醇正常组,HAMD减分率低于皮质醇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为糖化血红蛋白≥8.0%,HAMD评分≥20分、体质量指数≥25 kg/m2、年龄35~50岁;保护因素包括每周运动时间≥4 h、抑郁病程>12个月。结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AMD评分、体质量指数、年龄等,需要针对各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调节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帕罗西汀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抑郁症; 糖尿病; 皮质醇; 帕罗西汀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and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cortisol and its treatment effect.Method:120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observ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cortisol increased groupin 52 cases,68 cases of normal cortisol group,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paroxetine,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The HAMD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HAMD redu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iabetes elevated cortisol levels of HbA1c is more than 8%,more than 20 points of HAMD score and body mass index was greater than 25 kg/m2,
age 35 to 50 years of age;the protective factors include exercise time per week for more than 4 h,the course of depression for more than 12 months.Conclusion:The depression risk factors in diabetic patients including glycosylated hemoglobin,HAMD score,body mass index,age,the need for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risk factors,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so as to ensu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roxetine.
【Key words】 Depression; Diabetes; Cortisol; Paroxetin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6.030
抑郁癥是当前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类型。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群的3倍以上,同时该类患者存在极为明显的躯体化症状[1]。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症状,而当前临床针对这一现象的诱发机制仍然缺乏统一彻底的研究。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升高的原因与其自身体重、胆固醇水平、血糖水平等均有密切联系[2]。然而亦有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与上述指标的联系是负相关性的[3]。本次研究中将以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为对象,观察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测定患者皮质醇水平与其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救治的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38~72岁,平均(56.4±16.4)岁。以其皮质醇水平为标准对其分组,其中皮质醇升高者52例,皮质醇正常者68例。
1.2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由相同的内分泌科临床医师为其提供专业的降血糖治疗指导,并仅可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或胰岛素。同时,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30 mg帕罗西汀(生产厂家: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0950043)口服治疗,1次/d,连续治疗8周,且临床研究期间不接受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endprint
1.3 观察指标 (1)利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统计患者的每周运动时间、抑郁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情况[4]。(2)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治疗前1 d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后,对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皮质醇(COR)水平等指标值加以检测。(3)通过HAMD评分评价患者的抗抑郁程度及临床疗效:治疗前1 d由两名专科医师进行测定,严重抑郁为总分>35分,轻、中度抑郁为20~34分,无抑郁为总分<8分。HAMD减分率=(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后HAMD评分)/治疗前HAMD评分×100%[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皮质醇升高组的年龄低于皮质醇正常组,每周运动时间、抑郁病程均少于皮质醇正常组,BMI、HbA1c均高于皮质醇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糖尿病病程、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质醇升高组的HAMD评分和HAMD减分率均明显优于皮质醇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相关因素比较 皮质醇升高组中年龄35~50岁、每周运动时间≤4 h、HAMD治疗前评分≥20分、糖化血红蛋白≥8.0%、体质量指数≥25 kg/m2、抑郁病程<12 个月的患者比例均高于皮质醇正常组(P<0.05),见表3。
2.4 皮质醇水平与临床疗效的Logistic分析 以皮质醇水平为因变量,以年龄、抑郁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每周运动时间、BMI、HAMD评分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为糖化血红蛋白≥8.0%、HAMD疗前评分≥20分、体质量指数≥25 kg/m2、年龄35~50岁[OR=5.69,95%CI(1.72,18.84);OR=3.31,95%CI(2.02,10.51);OR=3.56,95%CI(1.52,8.37);OR=2.37,95%CI(1.08,5.22)];保护因素包括每周运动时间>4 h、抑郁病程>12个月[OR=0.28,95%CI(0.11,0.70);OR=0.10,95%CI(0.04,0.26)]。
3 讨论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诱导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较高的体质量指数是导致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7-10]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本身亦是高皮质醇血症患者并发抑郁症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人群,肥胖人群更容易出现皮质醇水平升高现象。文献[11-13]研究显示,中青年群体相较于其他群体更容易出现皮质醇升高现象,因此年龄也是人体皮质醇水平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此外,本次研究结果中糖化血红蛋白同样是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对此当前文献[14-16]研究证实,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其本身的血糖水平呈正相关性,即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与皮质醇水平呈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而不断升高,最终导致皮质醇水平较高的患者同时存在着较高的血糖水平。这也是本次研究结果中皮质醇升高组中HbAlc≥8.0%的患者比例较高的原因。
同時本次研究中给予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本身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对人体内的组胺H1-受体、M-受体、多巴胺D2-受体等亲和力虽然较为低下。文献[17-18]研究显示,帕罗西汀对调节、改善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以及血糖水平等均有良好效果。而针对抑郁症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血糖水平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皮质醇含量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导致患者身体本身对葡萄糖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该种现象是导致患者最终出现糖异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皮质醇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能够通过拮抗胰岛素的方式,来提升患者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使用Logistic相关性分析结果亦显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HbAlc水平与患者皮质醇水平、HAMD减分率等均呈负相关性[OR=5.69,95%CI(1.72,18.84);OR=5.67,95%CI(1.69,18.79)]。由此可见,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皮质醇水平升高亦或是血糖水平升高现象,则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的效果也必然会受到不利影响。同理,抑郁症患者一旦出现皮质醇升高现象则其病情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其体内皮质醇水平、血糖水平均会持续性异常升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猜测可能是由于抑郁症患者本身就存在腹侧纹状体、杏仁核、海马等脑结构的萎缩现象,尤其以海马萎缩而言,其将会导致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负反馈调节中枢的持续性损伤现象,直接引发患者皮质醇水平升高,对增强患者生理应激的敏感性亦发挥了重要作用[19-20]。总的来说,糖尿病作为一种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类型,患者在终身治疗的基础上常见身体其他结构的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存质量等均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糖尿病患者病情亦会影响到自身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而引发各项异常症状,联合上述生理危害并最终导致患者精神抑郁症状。本次研究结果中,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为糖化血红蛋白≥8.0%,HAMD评分≥20分、体质量指数≥25 kg/m2、年龄35~50岁[OR=5.69,95%CI(1.72,18.84);OR=3.31,95%CI(2.02,10.51);OR=3.56,95%CI(1.52,8.37);OR=2.37,95%CI(1.08,5.22)];保护因素包括每周运动时间≥4 h、抑郁病程>12个月[OR=0.28,95%CI(0.11,0.70);OR=0.10,95%CI(0.04,0.26)]。说明皮质醇升高组具有相对低龄、运动时间少、抑郁病程短、抑郁程度重、糖化血红蛋白更高等特点。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每周运动量较少时,可以增加皮质醇水平及抑郁严重程度。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抑郁症的发生具有应激性,可以刺激皮质醇水平升高,而随着抑郁病程的延长,患者通过自我调节,皮质醇可能出现回落,这也是本次研究中抑郁病程较短患者皮质醇水平较高的原因。endprint
综上所述,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AMD评分、体质量指数、年龄等,需要针对各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调节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帕罗西汀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娟,马建伟.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9):47-48.
[2]张允明,左彩凤,柴林强,等.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抑郁障碍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1,17(9):1436-1437.
[3]张晓娟,邓小豆,丁思德,等.舍曲林治疗2型糖尿病伴抑郁42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85-87.
[4]李辉,朱天民.中医传统音乐疗法治疗糖尿病抑郁症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929-931.
[5]徐玉成,郭晓洁.调气运脾汤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70-71.
[6]王国彧.九味镇心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30(2):28-31.
[7]任会鹏,王岚,崔卫华,等.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指标[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7):501-504.
[8]张勇辉,左津淮,王正午.抑郁症和糖尿病共病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176-177.
[9]任会鹏,王学义,宋美,等.西酞普兰对共病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033-1035.
[10]任会鹏,王岚,王学义.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反应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7):1-3.
[11]何劲松,吴让兵,杜晓梅.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疗效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6,38(4):517-518.
[12]王晓敏,谢斌,周志愉,等.2型糖尿病肝郁大鼠糖代谢及HPA轴功能变化[J].山东医药,2011,51(1):42-43.
[13]许立薇,孙茵.临床护士血浆皮质醇浓度与其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783-784.
[14]李进,王俊宏.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40-42.
[15]周晓莉,饶一武.血清Cortisol及ACTH在糖调节受损和DM2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1):476-478.
[16]付丹.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2016,9(7):67-68.
[17]王继才,宣煦,刘芳.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7):71-77.
[18]金小苏,许学明.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单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0):812-814.
[19]李光哲.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对老年性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46-147.
[20]張杰,骆洪,杜彪.艾司西酞普兰对比帕罗西汀治疗中国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5,26(27):3809-3812.
(收稿日期:2016-10-16) (本文编辑:张爽)endprint